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守正创新的三对关系

2022-11-23 07:08卢晓玫
关键词:思政课思政改革

卢晓玫 刘 莹

(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成都 611756)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深刻把握新的时代特征,相继在党的理论和实践创新、党的自我革命等方面提出了守正创新的明确要求,明确揭示出了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原则和方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根本要求。

一、守正创新的内涵意蕴

守正创新源自《孙子兵法》中关于“守正出奇”一词的解释,“守正出奇”本意指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但又能突破旧思维,出奇制胜[1]97。守正创新则是指在遵循事物本质属性的基础之上,大胆探索、勇于开拓,实现事物各要素的整合优化。守正创新的思想被应用于指导教学领域的改革可以追溯到2000 年,北京大学中文系和中国广播电视大学提出教育教学要坚持守正创新,并且对“守正”与“创新”的内涵以及两者之间关系进行了相应的界定,即守正要保持特色,创新需要在守正的基础上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进行改革与创新[2]。随后,守正创新被广泛应用于指导其他领域的改革,诸如编撰教材、命制考试试题、古籍出版、文艺创作、情报研究等。

守正创新时常与改革一词相联系,为某一领域的改革提供一定的方法论指导。现阶段学者们主要从词语结构上对守正创新的内涵进行分析,多数学者认为“守正”与“创新”实际上是一种并列关系,二者同时发生但各有侧重[3],“守正”是指坚守正道、把握本质、遵循规律,而“创新”是指审时度势、推陈出新、开创新局[4]。一部分学者则认为,“守正”和“创新”虽为两个相对独立的阶段,但在时间上有先后之分,在逻辑上有源流之别,表现为两个具有承继性特征的阶段,守正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创新是守正的活力之源,守正与创新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于高校思政课改革的过程之中[5]。极少数学者将“守正”与“创新”视为偏正结构,即将“守正”看作是“创新”的修饰词,守正创新是以守正为前提和基础的一种新型创新[6]。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7],高校是意识形态战场的前沿阵地,高校思政课在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8],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面对的是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和更为激烈的意识形态斗争,深刻理解守正创新的丰富内涵,对于更好地把准思政课改革的“变”与“不变”,进一步引领思政课创新实践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019 年3 月18 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明确指出:“思政课建设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为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提供了重要基础”,[8]并进一步阐释了思政课守正创新要做到“八个相统一”。这一系列论述对高校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作出了重要指示,不仅明晰了“守正”与“创新”之间的关系,也指明了守正创新的根本遵循。一方面,高校思政课守正创新要坚持“守正”为本,“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9];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课守正创新要坚持“创新”为要,以“创新”促发展,实现教学要素的整合优化,培育有坚定理想信念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二、守正创新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在同希腊总统帕夫洛普洛斯会谈中指出:“中华民族是守正创新的民族。中华文明绵延传承至今从未中断,从不具有排他性,而是在包容并蓄中不断衍生发展。”[10]守正创新是民族精神的体现,也是理论革新的要求,更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一方面,守正创新作为党的理论创新,为高校思政课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指明了高校思政课改革中的“变”与“不变”。另一方面,守正创新作为一种工作方法应用于高校思政课改革,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质量,进而推动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

(一)守正创新是思政课自身发展所需

发展是指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过程,发展是客观的、有规律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承担着铸魂育人的时代使命,内在地要求高校思政课要朝着高质量、内涵式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行[11]。首先,高校思政课的发展应该实现由“量”到“质”的跨越,课程改革的路径多样,但殊途同归,无论是怎样的尝试也须是服务于能有效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这一改革的最终目标。其次,高校思政课的发展也应是由“形”到“神”的转化,课程改革的形式多变,但万变不离其宗,外在的表现形式是为了烘托内在神韵,新时代思政课的理论魅力、价值魅力应该在课堂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此外,高校思政课的影响力也应实现从“短效”到“长效”的提升,思政课改革的载体丰富,但能引起共鸣才能让人共情,也才能真正地对人产生影响,吸引的效果可能是一时的,但思政课的影响是持续的,思政课教学改革旨在能产生让人终身受益的教学实效。发展需要向改革要动力,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必须要对高校思政课进行改革创新。改革不是盲目的,需要有先进理论的指引,否则就会偏离原有的轨道。守正创新作为党的理论创新,不仅能为高校思政课改革提供方法论指导,而且具有强化政治导向、提供发展动力的功能[12]。高校思政课改革只有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统一,才能实现育人的目标,推动高校思政课长效发展。

(二)守正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规律所定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运动和发展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事物的发展变化往往是通过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过程来实现,对旧事物的否定是一个兼具梳理、反思、总结的过程。否定并不是一味地抛弃,而是“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这在哲学上被称为“扬弃”,一切事物都是如此“螺旋式”向前发展。长期以来,在我国高校思政课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经验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提供了基础和前提。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8]这个根本问题展开。习近平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8]思想性、理论性是思政课的固有属性,亲和力、针对性是思政课焕发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是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和增强思政课教学吸引力的重要手段,也是顺应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规律的必然之势。这就意味着思政课教学既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发扬思政课教学的传统优势,又要直面复杂多变的教学环境与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9],摒弃落后陈旧的教学理念。发扬优良传统、抛弃落后观念,正是守正创新的题中应有之义。

三、“本”与“末”:内生属性与外在形式之间的关系

“本”与“末”之间的关系是高校思政课守正创新过程中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高校思政课守正创新中的“本”强调的是思政课的政治性、理论性以及价值性,这是思政课不可替代的本质属性;而“末”则主要是指思政课改革中所运用的各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方法。正确辨认、区分高校思政课改革中的“本”与“末”,是推动高校思政课守正创新始终朝着正确方向前行的重要基础。

(一)高校思政课守正创新需先实现“固本强基”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9]习近平的论述明确指出了高校思政课建设必须坚守政治性、理论性与价值性。其中,政治性是高校思政课的“底色”,这客观上要求思政课教学要坚定正确的政治导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滋养学生的心灵,通过强化党史学习教育,感知党的先进与伟大,达到使学生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教学目的。高校思政课改革不能淡化政治属性,思政课教师需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与根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武装头脑,树立起强烈的政治自觉,通过“真学”,实现“真信”,推动“真用”。理论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底蕴”,是增加高校思政课深度、厚度的基石。高校思政课的改革不能弱化理论属性,讲清楚理论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有助于学生分清源流、主次。思政课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正确使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去批判当前社会中流传的“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折衷马克思主义”等不良思潮,通过辨别去伪存真,使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思政课教师也要有意识地将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以及社会主义发展史(以下简称“四史”)融入到思政课课堂当中,向学生讲清讲明学习“四史”的意义,增强学生对党和国家的信任感、归属感,积极主动地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价值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是办好思政课的“底气”之所在,高校思政课改革不能虚化价值属性,要着力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中。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要求思政课承担起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使命,思政课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挖掘知识背后所蕴含的价值选择,不仅要讲清楚“是什么”,更要讲清晰“为什么”,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二)高校思政课守正创新需有效避免“本末倒置”和“舍本逐末”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和发展,各地高校也开始着力采取措施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现阶段在高校思政课改革过程中十分强调创新,教学实践类的尝试层出不穷,其中不乏有诸多卓有成效的举措,但也有不少教育教学改革是做足了“面子”而缺少“里子”、迎合了学生的“语境”却背离了思政课的特定“情境”、赚足了“眼球”却难以入脑入心,朝着内卷化、娱乐化甚至庸俗化方向发展,这样的思政课不仅不能提升课程的实效性,更是缺乏持续影响学生的动力,难以达到让学生“真心喜爱”和“终身受益”的目标。因此,高校思政课守正创新应是在坚持思政课政治性、理论性和价值性基础之上的创新,这些创新的举措和方法是服务于思政课实效性提升这一目标,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坚定“四个自信”,在学习和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的高质量发展。

四、“主”与“次”: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

“主”与“次”之间的关系是高校思政课守正创新过程中必须要遵循的原则和规律。“主”是指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主阵地”,而“次”则强调的是划破传统课堂“时空”界限的实践教学。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主”与“次”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割裂、排斥关系,而是协同共育关系,一定条件下“主”与“次”可以实现相互转化。正确认识高校思政课改革中“主”与“次”之间的关系,是推动高校思政课守正创新取得实效的不竭动力。

(一)高校思政课守正创新要避免“主次错位”

高校思政课教学应坚守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积极发挥课堂教学的独特优势。课堂传授是思政课的传统方式与主要形式,师生通过“面对面”交流完成教育教学全过程,面授这一方式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语言、神情等及时地获取反馈信息,进而适时地调整教学方式,实现对教学效果实时地检验;另一方面,课堂教学有助于在课堂环境中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帮助,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共同学习中增进情感交流,提升课堂教学质量。高校思政课主阵地在课堂,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都是教师,实现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对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更高、更严格,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用心上好每一堂思政课,正面回应学生困惑,勤于理论功底、精于课程设计,既把问题讲清讲透,又提升课程的趣味性和感染力。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能否守住“本心”,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也是思政课育人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重要保证。守住“本心”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强化职业责任感,“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8]。思政课教师要成长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就必须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和政治立场,只有具备了坚定的信念才能增强自身的防御力,自觉抵制错误思潮和不良诱惑,才能将信仰的传播和知识的传授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学生的引导。立学生之德必先立己身之德,师德师风是社会对教师素质评价的重要标准,也是教师这一职业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体现,思政课教师要坚持“言传”与“身教”相统一才能最终得到学生的认可和信任。

(二)高校思政课守正创新要“主次协同”、合力育人

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就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这一问题强调:“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8]习近平关于思政课改革创新的论述明确指出了高校思政课改革应该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空间的限制,切实发挥实践教学的功能,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与亲和力。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在空间场域上的拓展,是理论教学延伸到实践场域的教学样态[13]。思政课实践教学则是思政课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14],兼备知识、能力以及价值的功能,是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与课堂教学一起服务于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一方面,实践教学为学生发挥自主性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在社会大课堂中,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研究主题、制定研究方案、开展研究工作,提升创新创造能力。另一方面,实践教学能够提升理论教学的生命力,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必须让学生在祖国的大好河山中感受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的历史性成就,通过直观感受促成有形认知,从而使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坚守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实践教学在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上的作用不可小觑,用好实践教学是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内在要求。相较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更强调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这就要求教师从教学的掌控者转变为教学的引导者,给予学生学习探究的自主性,在实践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困惑进行解答,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与此同时,教师要有意识地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理论性,强化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度,在活动设定上必须能够充分诠释理论内涵、精准回应理论要求[13],进而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的内涵式发展。

五、“新”与“旧”:新兴媒体与传统介体的关系

“新”与“旧”之间的关系指向高校思政课守正创新过程中所依托的媒介,旨在探讨新媒体的运用、新技术的使用与高校思政课的融合问题。高校思政课守正创新中的“新”是指新媒体的运用为高校思政课带来了教学手段革新以及教学内容更新,“旧”则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介体,主要包括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两个方面。在思政课中用好新技术、新元素是使思政课真正“活起来”的重要手段,实现“新”与“旧”之间的衡平则是增强高校思政课时代感和吸引力的必要途径。

(一)高校思政课守正创新不是简单的破旧立新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守正创新并不是全盘否定思想政治教育传统介体,而是在把握时代要求、学生需求基础上,运用新技术、吸收新元素,丰富思政课教学的内容体系,创新思政课教学手段,最终达到扬长避短的效果,不仅有力地发挥了传统介体的既有优势,更有效地实现了对思政课传统介体功能的补充。新兴媒体是科技发展的产物,具有数字化、交互性、个性化、超时空性等特点,将其运用于思政课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更为便捷地查找信息、获取资料,有利于学生接触到学科领域最前沿知识,实现拓宽视野、增长见识、获得新知的目的。但是,新媒体在为学生提供海量学习资源的同时,也容易让学生在信息海洋中迷失,成为碎片化信息奴隶。一方面,新媒体和新技术的发展使信息获取变得简单而且高效,信息检索的便利性催生了对检索工具的依赖性,客观上阻碍了学生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的发展,致使学生思维僵化;另一方面,网络上充斥的信息也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如果学生缺乏信息拣选和信息辨识的能力,极易被错误的信息、观点、价值所腐蚀,难以理性、客观、全面地看待问题。因此,在思政课教学改革中,必须坚持用说理的方法、讨论的方法以及批评的方法,坚持用真理武装人、说服人、开导人。“灌输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方法”“让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离不开必要的灌输,但这不等于搞填鸭式的‘硬灌输’”。[7]对学生进行经典理论灌输是永不过时的,通过理论教学既可以帮助学生坚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提升学生辩证思维能力与实践创新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这就需要高校思政课教师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灌输,以真理力量说服人、以透彻说理回应人,引导学生透过众说纷纭迷雾,抓住事物本质,实现明是非、辨美丑、分善恶的目的[15]。与此同时,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方法改革过程中还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用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的成就说话,从而让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真懂和真信。

(二)高校思政课守正创新是“新”与“旧”的有机统一

“新”与“旧”之间的特殊关系,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用守正创新理念来指导教学方法变革,更新教学内容体系,实现新兴媒体与传统介体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的有机融合。当前我国已经迈入了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方式以及速度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也给高校思政课改革带了新的机遇,思政课教师需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把握新媒体时代学生的教育需求,树立大数据意识,理性地认识和运用新媒体,可运用大数据算法筛选、甄别、选取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需求的各类数据信息[15],应用于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介体是动态发展的,要更好地发挥介体的“桥梁”作用,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就必须要对思想政治教育介体进行整合优化,即实现各介体之间整体互动、相互合作,达到效果最优化,真正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得以实现[16]。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着眼于思政课教学实效的提高,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将思政课打造成为各个专业学生都喜听乐听的“金课”。“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政课融合创新的重要举措,在专业课程中提炼和挖掘思政元素的思路也同样适用于思政课堂中。思政课教师可将其他学科的方法、话语和视角融入到思政课堂中,也可以根据不同教学班的学科门类和专业背景进行教学设计,使思政课更加“接地气”,更加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更好地被其他学科的学生所接受。此外,教学内容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意味着思政课教师要着眼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和学生思想道德水平这一微观实际,实现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思政课教师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革命文化的育人功能,尤其要注重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将创新创业教育、劳动教育、媒介素养教育、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等内容纳入到思政课教学内容体系中去,以此构建科学完善的教学内容体系,实现高校思政课改革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推动高校思政课守正创新需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关于思政课守正创新的重要论述,把握好高校思政课改革内生属性和外在形式的关系,协调好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平衡好新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与思政课传统介体之间的关系,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朝着高质量、内涵式和可持续方向发展。

最后,感谢四川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项目编号:CSZ19044);西南交通大学2020 年研究生教育改革项目(项目编号:YJG4-2020-Y038)的资助。

猜你喜欢
思政课思政改革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乡镇改革怎样防止“改来改去”?
思政课“需求侧”
改革之路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