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宏辉
王德春先生的修辞本体观
吴宏辉
(上海外国语大学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上海 200083)
修辞观可分为修辞本体观和修辞应用观,修辞本体观以陈望道修辞本体论为参照,可将其分为核心内容和基本内容,前者决定方法技术的运行方向,后者使修辞的定义得以丰富。文章以修辞本体观为框架,述评了王德春语言修辞观和言语修辞观;以评注性副词“真的”为例,结合王德春信息修辞观,与信息熵原理进行对比分析,以说明信息修辞观的得失。
王德春;修辞本体观;信息修辞观
语言观是语言学者对语言本体和语言应用问题所做出的学术回应,每一位语言学者都要有自己的语言观才能形成独具个性的研究方向与思路,这一观念在众多语言学大家中可见一斑。索绪尔认为语言是语言行为,是行为沉淀固化而成的音义结构体,因此语言能力的习得要基于外部环境的持续刺激;乔姆斯基认为语言是语言能力,是能力先天赋予而成的外在事物,因此语言习得无需受客观环境的熏陶,只待到达一定年龄即可自动习得语言。不同的语言观形成了不同的语言学理论。修辞学与语言学密不可分,那么修辞学者是否也同语言学者一样,拥有独具特色的修辞观?如果有,修辞观的内容是什么?以何方式来确定?王德春先生(1936—2011)是享誉海内外的修辞学家,共出版修辞学专著14部,系列占比最高。(1)如果修辞观的内容得以确定的话,那么王德春先生的修辞本体观是什么?该如何看待其价值与意义?本文拟就以上问题进行探究,以为王先生学术观点的整理与发扬添砖加瓦。
一切语言理论均是基于对事实对象的观察,而后经认知概括、分析、推理而形成的假设,而语言观则是形成该假设的原型,语言理论框架中的理论要素均以语言观这一原型作为参照,而后经过专业化思辨与系统化陈列,从而建构语言学理论。因此比照语言观,修辞观可视为形成修辞学理论的理性根基,修辞学理论是反映修辞观的现实载体;比照语言观的内容,可将修辞观分为修辞本体观和修辞应用观两部分。
从学理上说,可比照修辞本体论,归纳修辞学者的修辞本体观,一般需包括:1.什么是修辞?2.修辞该如何加以描写和解释?
以上两个问题组成了修辞本体观的全部内容,也为修辞本体论的建构提供了认知原型,问题逻辑线呈现层层推进的关系。对“什么是修辞?”的回答是修辞观的核心内容,而第二个问题则是从方法层面为厘清修辞问题、提炼修辞规律提供科学的操作手段,对其的解答是修辞观的基本内容,这两个问题是互为表里的关系,对核心问题的解答决定了方法技术的运行方向,而对基本问题的回答又使修辞的定义得以丰富。现以陈望道先生的修辞本体论为根据,证明修辞本体观的合理性。
陈望道先生是我国修辞学研究的开山祖师,其代表作《修辞学发凡》奠定了中国现代修辞学的研究基础。他认为,修辞是“所可利用的语言文字的习惯及体裁形式的遗产,就是语言文字的一切可能性”[1]8,而修辞的标准和依据就是“题旨和情境”[1]8,这是修辞所须适合的。两者的关系为,“语言文字的可能性可说是修辞的资料、凭藉;题旨和情境可说是修辞的标准。”[1]8陈先生的话,可作以下理解:
1.就“什么是修辞”而言,先生首次直接点明将语言文字同修辞相挂钩,实现了语言形式、文字形式与修辞的学理对接,使修辞成为了具体可观可感可分析的语言材料,而非朦胧混沌的感受。在中国古代,修辞一直是文学理论的附庸,因此在进行修辞分析的时候,多以感性、直觉见长,虽炼字锤句,但却未从学理上点明修辞与语言文字之间的关系,如在评价李白《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这句诗的妙处时,评论家们只能从感官的刺激上感受到该句诗的磅礴与豪情,亦或者引用刘勰《文心雕龙》中的语句加以佐证,却始终难对其修辞效果进行形式化的描写。而陈先生却从现代语言学、文字学的角度出发,以形式与内容相结合的方式,为修辞正名。一方面,修辞是对“语言文字的习惯及体裁形式的遗产”的继承,是为修辞遗产。如果拿现代汉语来说,那么业已存在的、所有运用现代汉语与现代规范汉字书写的语言文字材料均可为修辞遗产。国人生来就要习得并继承现代汉语与现代规范汉字,才能在社会中生存。对修辞遗产的分析,需要从形式角度切入,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即是“黄河之水”与“天上来”的怪诞主谓组配,使得常规语义识解发生障碍,理解需要跨层,从而在修辞上使人感受到诗句的磅礴与豪情。另一方面,修辞也是一种创造结果,“语言文字的一切可能性”既体现于对过去及当下语言文字的利用,也体现于对当下语言文字进行的创造。语言事实是一个“静态+动态”的集合,如“V来V去”,刚开始是“走来走去”,V多为行动动词,后来V的[+行动性]减弱,可填充词项扩至感官动词和认知动词,如“看来看去”“想来想去”,修辞成品更具抽象含义;
2.就“修辞该如何加以描写和解释”而言,先生以“题旨情境”作为修辞的依据,即“题旨情境”的适切应作为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修辞活动的目的,同时为修辞找到形式标记——辞格,并与意义内容互为表里。“题旨”即中心主旨,高雅的文章应选用辞藻华丽、富于变化的语言或文字材料,低俗的戏谑应多采用俗白字眼;“情境”即语境,不同的语境对语言材料的选用及表达具有不同的要求,新闻语境强调字字珠玑、简明有力,文学语境讲究多样变化、富于美感。正因如此,根据“题旨情境”的殊异,先生按图索骥,将修辞分为了“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两大类,详见下表:
表1 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
积极修辞消极修辞 辞格辞趣形式内容 经验的融合+语感的利用语感的利用词句平匀安排稳密意义明确伦次通顺
在修辞描写和解释上,先生的最大贡献在于利用“题旨情境”为辞格找到了形式化的标记,与意义内容互为表里,如积极修辞中的“譬喻”辞格,根据譬喻语词的异同和隐现分别划为“明喻”“隐喻”和“借喻”,三者由表及里,所用词语越来越简短,而喻体的本体意义则越来越丰富。明喻中常有“仿佛”“如同”等词语,但本体意义不足,到了暗喻中常不出现譬喻词语,而直接用喻体来代指本体。
综上可见,陈先生的修辞本体观集中探讨了修辞的定义及描写和解释修辞现象的方法,以及运用该方法后的研究结果,即从形式和内容互衬的角度将修辞划为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从而说明修辞定义的合理性。
陈先生的修辞本体论,可说明修辞本体观中核心内容和基本内容的合理性。而学者修辞观的表征载体不仅见于其创立的修辞本体论中,也见于其建构的修辞应用论中。
修辞一旦进入实际应用领域便会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重新调整,由此概括、抽象形成的概念、工具、方法等便形成了修辞应用论。由于陈望道先生仅从修辞本体论进行了探究,未详细生发修辞应用论,因此暂时无法得出先生的修辞应用观。这里只从学理上给出假设,我们认为修辞学者的修辞应用观,主要包括:1.已有修辞规律能否直接服务于应用?2.修辞应用于某领域后会产生哪些新问题?3.这些新问题该如何用相关理论工具来解决?
修辞应用观与修辞应用论是参照原型与参照结果的关系。修辞应用与修辞本体通过问题1得以衔接,而问题2和3则是问题1的延伸,如通过研究广告以及法律文本中的修辞规律而形成的“广告修辞学”和“法律修辞学”。当应用于实际场景后,如发现已有修辞规律难以概括和解释新兴的修辞现象时,则会产生新的修辞问题,而后再用新理论或工具来解决,建构修辞应用观。以广告修辞学为例,近年来多在广告牌上采用Emoji表情来表现嬉笑、随意的风格,这就与过去只用语言文字来表现的文本完全不同,需借用新的修辞理论才可解释;再如当修辞与机器翻译相结合时,基于人类语言文字发现的修辞规律可能就失去了效用,需借助计算机科学才可解决问题。
修辞本体观与修辞应用观构成了修辞学者的修辞观,它帮助修辞学者按图索骥,以专业化知识回答各部分的各个问题,以系统化陈列建构理论框架,提出修辞学理论。限于篇幅,本文只对修辞本体观进行探讨,修辞应用观将另文详述。
迄今为止,研究某一位学者修辞观的文章较少,只有魏晖(2019)[2]对“消极修辞的修辞观”进行过系统述评。王德春先生是享誉海内外的修辞学家,一生勤勉著述,修辞研究成果丰硕,但学界至今仍未有成果系统归纳先生的修辞本体观。基于此,本节将以提出的修辞本体观为参照框架,以王先生将修辞分为“语言修辞”和“言语修辞”这两大分野为着力点,系统梳理和评述王德春修辞本体观。
本节将分述先生的语言修辞观并对其贡献和不足进行述评。
1.什么是“语言修辞”?
“语言修辞”是语言体系的修辞,即“有修辞意义的语言材料,客观地存在于语言体系之中,不依赖于具体的言语环境,但在特定言语环境中才显示真正的修辞效果”[3]257。
2.如何描写和解释语言修辞?
语言修辞依赖于“语言修辞手段”,其描写和解释需依靠“表现手段和描绘手段”[3]257。
(1)表现手段:“用于本义,表达各种补充意义,包含主观评价,具有感情色彩和表现力。例如,带有表情评价意义的词和熟语,以及对偶、排比、重复、词序等修辞手段。”[3]257现分别举例分析:
①带有表情评价意义的词和熟语:“具有补充的感情意义,它们既有基本命题意义,又有潜藏的主观评价性质。”[3]257简言之,即本身带有褒贬情态色彩的词和熟语。“多嘴”一词的命题意义是“喜欢说话”,但含有贬义;“上刀山下火海”一语的命题意义是“不畏艰险,敢于拼命”,含有褒义。
②对偶、排比、重复:陈望道先生将其归入“辞格”,王先生将其归入“修辞手段”,这无疑提高了对偶、排比、重复等的修辞地位,从而摆脱传统的“辞格中心”论,使其成为修辞形式手段的一部分。对偶、排比、重复均以字数形式作为表情达意的手段,给人以回环往复、错落有致的形式美与意义美。如重复,“惊起一只青桩,擦着芦穗,扑鲁鲁鲁飞远了。”(汪曾祺短篇小说《受戒》)“鲁”字的两次重复将读者识解的时间拉长,“青桩飞走”过程中的意蕴美感也得以渐次强化。
③词序:修辞学里的词序有别于语法表现手段中的词序。语法手段中的词序表现的是语法意义,是关系意义,而修辞学中的词序表现的是修辞意义,如“都八点了”是正常词序,副词“都”在句首,而在口语中“都”的位置可置于句末,如“八点了,都!”以强调情态意义,表现惊奇态度。
(2)描绘手段:“用于转义,是语言单位的形象用法。它不仅创造形象,而且完成表现功能,它能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感情表征形象化,客观形象感性化,理性意义潜在化,用直接描绘曲折地表达思想感情。”[3]258描绘手段基于意义,因此比喻、比拟、借代等辞格均可归入其中。借代如“秋波”本义是“秋风中的湖波涟漪”,后来借指“女性的眼神”。
3.语言修辞观的贡献和不足
(1)语言修辞观的贡献
表现手段和描绘手段均是王先生基于语言体系中的材料而得出的。综合来看,先生延续继承了陈望道先生的修辞观,从形式和意义上区分了积极修辞中的修辞格,并从现代语义学的角度分别命名,形式手段利用本义,意义手段利用转义,因此从理论上看,王先生的修辞观更具学理深度;另一方面,先生将语法中的词序纳入其中并加以区别,展现了语法与修辞的接口,这对于“修辞与语法”的关系讨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让我们重新反观“什么是修辞?”这一核心问题。
(2)语言修辞观的不足
王先生的语言修辞研究还有可补充之处:一方面,可能过度以陈先生的修辞格理论为原型,而在探究积极修辞中的其他修辞手段上着力不多,例如语音层面的语调、语法层面的虚词等领域似未有开拓性成果,而如结构助词“的”,“的”的隐现和位置体现出的修辞效果有待研究,“我女朋友”和“我的女朋友”、“穿衣服的”和“穿衣服的人”,一字之差,效果殊异;另一方面,消极修辞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陈先生和王先生均侧重研究书面语言,而对于口语中的修辞现象似未详加着墨。
本节将分述先生的言语修辞观并对其贡献和不足进行述评。
1.什么是“言语修辞”?
“语境学是现代修辞学的理论基础”[3]230,没有语境,便无所谓语言,更无所谓言语。言语修辞“强调从功能的角度来研究语言材料的使用”[4]11,把“语言材料的修辞特性和修辞效果同具体的言语活动联系起来”[4]11。
2.如何描写和解释言语修辞?
“言语修辞”隶属于使用语言进行表达的言语中,受到“言语规律”的制约。制约要素有“言语环境”[3]251“语言成分”[3]252与“言语目的与交际任务”[3]253,三者统一于言语建构过程。“言语环境”与“言语目的与交际任务”可看作言语修辞的外部因素,它们决定着话语建构的材料和方式。教师授课是为了传递新知、启发学智,播报新闻是为了传递新闻、展现世间百态,而“语言成分”则可看作言语修辞的内部因素,它为话语建构提供语言材料,其选择与组配需要合乎外部言语环境与交际目的的要求,如播报时政新闻时,新闻联播多会采用与当下时政紧密贴合的语词和句式向人民群众传递国家及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例如2021年是建党一百周年,“四史教育”“党的诞生”及相关语词、句式便大幅度出现在联播通稿中。
3.言语修辞观的贡献和不足
(1)言语修辞观的贡献
①就言语修辞的内涵而言,言语修辞被纳入修辞学的研究对象中,为修辞学者所重视,甚至有超越语言修辞的学术地位。据王先生的弟子范立珂老师回忆(3),20世纪50年代语言学界开展了一场关于“语言”与“言语”的大讨论,通行观点可分为三派:一派维护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正宗地位,认为语言与言语需要全然分开,研究对象仅限于语言,言语是毫无规律可循的,以南京大学方光焘先生为代表;另一派认为语言与言语不分,认为语言规律与言语规律并无区别,以复旦大学陈望道先生为代表;第三派则是以上外王德春先生为代表,认为语言与言语是对立统一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语言材料存在于语言体系中,言语材料存在于话语中,语言材料建构话语,话语材料丰富语言体系。现在来看,先生的眼光是高瞻远瞩的,将语言和言语分而论之又不完全分割的论断深刻影响了我国修辞学和语言学的发展,如构式研究中的“太漂亮了一点儿!”,既可是真实陈述,也可为反面讽刺,如果单看字面意义的话,则只有语言修辞,不存在言语修辞中的“反面讽刺”义,这便有失偏颇了。如今言语修辞研究已然成为了学界的热点范式,批评话语分析、语篇分析日渐成为学界热点;
②就言语修辞的外延而言,言语修辞的范围具有跨学科的本体和应用意识。根据功能类型的不同,言语修辞主要有“话语修辞学、艺术言语修辞学、语用修辞学、信息修辞学和控制修辞学”[4]12。话语、艺术言语、语言使用、信息和信息控制等对象均被纳入其中,为总结不同语境和视角下的修辞规律和效果提供了有力的视角,更为修辞应用提供了坚实的本体基础。
(2)言语修辞观的不足
①言语修辞的外延分支间似有重合,难以同时划为一类。主要问题有:言语修辞的研究对象是语言使用,那么话语是否是语言使用的对象?艺术言语是从语体角度对文艺作品的语言进行的划分,那么这是否也涉及到了话语和语言使用的问题?信息修辞学和控制修辞学的界限在哪里,如果两者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那么为何将控制修辞学与话语修辞学并列?这些问题还有待厘清阐释;
②言语修辞的外延分支较窄。一方面,王先生为何只将上述五种范式纳入言语修辞中,其他领域是否就没有类似的修辞问题?如与艺术言语平行的论证语言、说明语言,和书面语平行的口语,为何未纳入该修辞体系中?另一方面,其他新兴研究范式是否可进入言语修辞的范围,如模糊语言学、老年语言学、体认语言学面临的修辞问题能否进入言语修辞中,为先生的言语修辞观所包容?如果可以,学理依据何在?如果不能并入,是否有必要更新其言语修辞观或另谋新的理论工具?这些问题还有待解决。
由于王先生的言语修辞观较语言修辞观占有更为重要的学理地位,而信息在当今时代中又占据中流砥柱的地位,故下面我们以评注性副词“真的”为例,结合先生的信息修辞观,并辅以信息熵原理进行对比分析,以说明信息修辞观的优势与可完善之处。
在《现代修辞学》中,先生将话语信息和信息差分列为两节,话语信息是完整信息,而信息差则是非完整信息。话语信息可分为“理性信息、潜在信息、风格信息和美学信息”[4]441四种。
1.话语信息视角下的评注性副词“真的”
(1)理性信息是“语言代码中词汇、语法意义所限定了的相对固定的信息”[4]441-442,是“话语编码形式所传递的一般信息”[4]442。如:
a.甲:外面下雪了,今天零下8度。
乙:真的(很)冷!
例a中的“真的”可用程度副词“很”进行替换。据张谊生(2000)[5],“很”具有度量义,所以“真的”可度量“冷”的程度为“零下8度”,这是词汇及语法意义所负载的理性信息,不具有评注性。
(2)潜在信息是“发话人所传递的暗含在理性信息之中的实际信息”[4]443,要“借助于言语环境以及对话双方共同理解的前提和背景”[4]443,因此是言外之意。而“真的”作为副词一般起说明和强调字面意义的功能,因此不能作为言外之意出现。
(3)美学信息是“话语编码形式传递出来的美感信息”[4]444。据研究,“真的”可以表达美学信息,如:
b.这张画好!
这张画真的(?很)好!
例b中的“真的”一般不能用“很”替换,可见是评注性副词,已具有主观大量义,表达说者高程度的溢美喜爱之情,因此传递了美学信息。
(4)风格信息是“表明编码形式特点的信息”[4]445,分为“环境风格信息”[4]446和“个人风格信息”[4]446,一般和语体有关,而和意义内容无关。据研究,“真的”在语体上有区分,故可以表达风格信息,如:
c.她是一个美丽而又大方的女孩。(书面语/通用语)
她真的是一个美丽而又大方的女孩。(口语)
由例c可见,评注性副词“真的”一般出现于口语中以表达说者的主观大量态度,而书面语或通用语多以客观描述为主,说者自身的主观情感难以体现,故不常出现“真的”。
综上所述,评注性副词“真的”不能表达理性信息和潜在信息,可表达美学信息和风格信息。
2.信息差视角下的评注性副词“真的”
信息差是非完整信息,是“发话人传递的信息和受话人接受的信息不等值的现象”[4]454。一种情况是“接收的信息少于发送的信息”[4]454,即“信息损耗”[4]454,另一种情况是“接受的信息多于发送的信息”[4]454,即“信息冗余”[4]454。
(1)信息损耗
信息损耗时,评注性副词“真的”常见于受话人的话轮中,向说话人进一步寻求信息的真实性,以弥补说话人传信时信息损耗带来的亏空,同时增强自身征询的传信效度。这有两种情况:
①客观事实为真,但受话人主观上不敢相信,于是形成信息差,为再次确认信息真假用“真的”,如:
d.甲:你爸爸来打你了。
乙:我爸真的来打我了?
对比:
d’.甲:你爸爸真的来打你了。
乙:啊!那我完了。
当“真的”用于说话人的话轮中时,不存在信息损耗问题。
②客观事实为假,超出了受话人的认知范围,于是形成信息差,为再次确认信息真假用“真的”,如:
e.甲:你爸爸姓胡(吴)对吧?
乙:我爸真的姓胡?
甲:哦哦,搞错了,你爸爸姓吴。
对比:
e’.甲:你爸爸真的姓胡(吴)对吧?
乙:错了,我爸姓吴,不姓胡。
同理,“真的”用于说话人的话轮中时,不存在信息损耗问题。
(2)信息冗余
由于评注性副词“真的”是为了传递说者的主观大量义,从而增强传信效度,因此“真的”一般只在句中使用一次即可,此时不存在信息冗余现象。以下这种现象是语用重复,为信息冗余,不过也有区别,一种是为了增强信息的语用真实效度,每用一次就会增加一分,冗余信息具有语用强调作用,但效度的增加会有上限,因此另一种是使用“真的”来传信却不再增强信息效度,冗余信息无效,如:
f.我真的真的没有骗你。
g.我真的……真的(无穷个“真的”)没有骗你。
对比例f和例g,虽都属信息冗余,然如果“真的”的重复次数未达到语用效度上限的话,如f句,冗余信息“真的”每用一次就有效度增强的作用,但如果其重复次数达到了既定效度上限仍使用的话,那么冗余信息“真的”是无用的,如g句。
综上所述,从信息的不完整性来看,在信息损耗时受话人使用“真的”可弥补信息损耗带来的亏空,增强传信效度,而说话人主动使用“真的”一般不存在信息冗余的现象,但也有例外,其效度上限数值为多少,还需探究。
再来看信息论视角下的“真的”,这里仅作简论。据蒋勇(2021)课堂PPT(4),命题信息量可用信息论中的信息熵原理来解释,可用一个数学公式来表示,该公式如下:
Inf(x)=-log2P(x)
Inf(x)代表命题A所具有的信息量,通常用I(x)表示,信息量越大,说明问题答案所有的不确定性就越大,信息论中用“信息熵”来表示问题的不确定性,单位为“比特”;P(x)代表命题X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形。两者的关系大致符合以2为底的单调递减的对数函数。蒋勇、王志军(2016)[6]67绘制了该函数的函数曲线图,并在图上选取了三个点来进一步阐明I(x)与P(x)之间的关系。对此,我们认为可资借鉴。该文观点可用文字胪列如下:
1)当P(x)值为1时,I(x)为0
2)当P(x)值为1/2时,I(x)为1
3)当P(x)值为1/4时,I(x)为2
由上可知,当X事件只有一种情况且必然出现时,信息量为0,即没有传递任何信息,随着X事件可能出现的情形增多,信息量也会增大,这也就意味着,一旦答案确定后,信息熵解除的数量也就越多。例如,当受活人不能确定某个命题(如“你爸爸来了”)的真假时,该命题的真假概率各为1/2,那么按照该公式计算,对受话人来说,该事件的信息熵为1,这也就意味着,在真实的交流语境中,一旦说话人说出“你爸爸来了”这个命题时,即解除了受话人1比特的信息熵。同理可知,在“真的”句中,假定说话人要表达的事件仍然是“你爸爸来了”那么此时使用“真的”说话人是在以下全部的4种情形中选择前2种情形来打包输出的:
1)你爸爸来了。
2)你爸爸来了,没有骗你。
3)你爸爸没来。
4)你爸爸没来,没有骗你。
根据信息量公式可知,“真的”句传递的信息量为2,解除了听话人2比特的信息疑惑,即“你爸爸来了,没有骗你,这是真的。”
1.信息修辞观分析“真的”的优势
高屋建瓴、描写和解释细致。王先生对话语信息以及信息差的阐述,高屋建瓴,所用术语和分类标准详细建构出了信息修辞观的学理体系。该体系完备且谨严,能够帮助我们细致描写和解释评注性副词“真的”的使用环境及体现的修辞效果,使我们对其有了较为全面性的把握,并为以后分析其他虚词或实词、短语乃至句子、语篇提供了较好的理论框架。
2.信息修辞观分析“真的”的不足
(1)修辞与语法之间的互动有待加强
王先生的信息修辞观虽从信息修辞领域为后辈研究修辞提供了较为全面的视角,但似始终囿于传统修辞学里,解决的一直是“好不好”的问题,忽略了修辞和语法之间的互动,即“能不能”的问题。实质上,修辞成分的多寡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语法,以“真的”为例,如:
h.我真的走不动了。/?我真的走得动。
在例h中,“真的”是否出现影响句子的合法程度,这如何解释?目前来看,信息修辞观还无法解答该问题,因此亟需将信息修辞观中的诸多分析工具纳入语法领域,解决语法问题。
(2)思辨与实证之间的互动有待加强
王先生的信息修辞观虽然广博,但从研究方法上看仍属于人文科学中传统的思辨法,再加之缺乏如语法那样的严密操作,科学性因此式微。而如果采用自然科学中的实证计算方法,似可避免“不科学”的方法缺憾,如利用信息熵原理中计算信息量的公式,将先生所述的四大信息类型和两种信息差逐一进行量化,列出相应量表,也许可增加信息修辞观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再如信息损耗中,受话人何时会用“真的”来弥补信息损耗?信息冗余中,说话人用多少个“真的”才达到了传信上限?
另一方面,从方法的操作性上看,用信息修辞观里的分析工具较信息熵原理而言较为繁琐,分析过程比较耗时,因此研究方法上简化操作程序、规范操作步骤,加强思辨与实证之间的互动是有理可循的。
文章首先从学理上论证了修辞观的合理性,认为修辞观可分为修辞本体观和修辞应用观,修辞本体观以陈望道先生的修辞本体论为参照,得出修辞本体观应包括“什么是修辞”和“修辞该如何加以描写和解释”两大内容,前者是核心内容,后者是基本内容,两者是互为表里的关系,对核心问题的解答决定了方法技术的运行方向,而方法技术的多元视角又使修辞的定义得以丰富;随后,以修辞本体观为框架,以王先生关于修辞的两大分野——语言修辞和言语修辞为着力点,全面且系统地梳理并述评了语言修辞观和言语修辞观;文章最后以评注性副词“真的”为研究对象,结合先生的信息修辞观进行分析,辅以信息熵原理进行结果对比,以说明信息修辞观的优势与不足。希冀本抛砖引玉之作,能为整理王先生的学术遗产,进而嘉惠学林献出一份绵薄之力。
*本文初稿曾在“纪念王德春先生逝世十周年暨当代语言学新视野国际研讨会”(2021年7月9日—7月11日,上海外国语大学)上宣读,又承蒙黄健秦、蒋勇等师友的指正,谨致谢忱。
(1)根据上外黄健秦老师提供的《王德春先生著作40本》资料,得出先生共有修辞学著作14本,分类根据书名和内容。
(2)本表根据《修辞学发凡》第3-5章内容整理而成。
(3)改写自上外范立珂老师关于“语言”与“言语”的大讨论材料,原文详见2020年12月10日范立珂老师采访材料(吴宏辉、张铭麟采访整理)。
(4)蒋勇.表真词的强调功能的信息论说解[R].2021年春季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选修课“意义的认知研究”上课PPT,2021-04-20.
[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魏晖.试说消极修辞观[J].当代修辞学,2019(6):21-27.
[3]王德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4]王德春,陈晨.现代修辞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5]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的性质、范围与分类[J].语言研究,2000(1):51-63.
[6]蒋勇,王志军.“到底”“究竟”不被是非问句允准的理据基于信息熵的新解[J].当代修辞学,2016(6):61-74.
Mr. Wang Dechun’s Rhetorical Ontology Concepts
WU Hong-hui
(School of Chinese Studies and Exchange,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83)
The rhetoric concepts can be divided into rhetorical ontology concepts and rhetorical application concepts. The rhetoric ontology concepts takes Mr. Chen Wangdao’s rhetorical ontology as the reference, which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core content and basic content, the former determining the operation direction of the method and technology, and the latter making the definition of rhetoric to be enriched; Subsequently, with the rhetorical ontology concepts as the framework, Mr. Wang’s two separate parts (language rhetoric and speech rhetoric) are reviewed; With the commentary adverb “truly”, comparing Mr. Wang’s information rhetoric concepts with the information entropy principle, the article explains the advantages and deficiencies of information rhetoric concepts.
Wang Dechun; rhetoric ontology concepts; information rhetoric concepts
10.14096/j.cnki.cn34-1333/c.2022.03.08
H05
A
2096-9333(2022)03-0050-07
2021-11-12
上海外国语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上外学人精神的代际传承方式研究——以上外虹口校区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为例(X202010271254)”。
吴宏辉(1998- ),男,湖北武汉人,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在读硕士生,研究方向:修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