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 勤
2022年是农历虎年,澎湃新闻联合上海动物园推出《云看上海动物园萌萌“小脑斧”》慢直播,为期20 天左右,覆盖春节长假。每天固定的机位、固定的对象,网友看着小老虎打闹、奔跑、打盹,妙趣横生,难怪有人将5G 支持下的慢直播称为“最长情的陪伴”。
全媒体时代,用户需求和网络技术升级,催生媒体不断数字化转型。澎湃新闻是全国最早一批试水移动直播和慢直播的新闻互联网平台,从2016年开启常态化直播以来,年均原创新闻直播1000 多场,平均每天3 至4 场,涵盖国内、国际所有重大新闻事件。
溯源慢直播,最多被提及的是武汉疫情期间通过5G 技术对“火神山”“雷神山”医院施工现场全过程、24 小时不间断的展现。受众虽远程在场,但不影响信息接收。时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编务会议成员孙玉胜认为,慢直播介入重大突发事件报道是媒体融合传播的全新探索。
澎湃新闻在国内和国际重大新闻事件、城市、建筑、气候、浪漫星空、动植物等领域,都先后开启慢直播报道。不仅涉及硬新闻题材,如“重庆公交车坠江,直击救援打捞”“浙江12 头瓜头鲸搁浅,关注生存现状”、阿富汗变局、巴以冲突、俄乌战争,还有城市慢直播,如上海外滩慢直播《在“世纪阳台”记录日月星辰,感受百年上海朝气澎湃》,镜头对准浦江两岸,在黄浦江和苏州河的交汇处,欣赏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看陆家嘴金融贸易区。
慢直播时长可以一天以内,也可以是一年中的日复一日。虽然镜头、景别看似固定、单一,但是天气阴晴不定,遇到台风天、大雪天,画面辅以天气预报、预警等级的文字、图标,栏目包装滚动的动态新闻资讯,同样的画面完全是不一样的新闻触及。例如《慢直播丨落雪倾城,大寒节气北京迎来2022 第一场雪》,运用的设备是手机+支架,对准故宫、角楼、中轴线等地,通过不同视角展现北京的暴雪,配上电视剧《步步惊心》的主题曲,很多网友评价“看到下雪的紫禁城,有一种穿越的感觉”。
就节气而言,每年金秋梧桐时节,上海武康路、衡复保护建筑都是市民和全国游客的打卡地,澎湃新闻推出《想和你漫步上海武康路,落叶缤纷中感受诗意烟火》,采用航拍+固定机位+车载支架,在展现武康大楼这个标志性建筑的同时,车辆沿着街道慢慢行进,用移动式的慢直播带领受众感受上海秋意,看武康路每一片树叶的飘落,享每一阵秋风拂过的动感。
慢直播采用趣看全时直播系统,通过这种多信源、多协议的网络流,媒体可以让受众收看到多路画面,而每一路画面的时长由媒体来决定。比如“灿都台风”慢直播,从浙江到上海各市区,澎湃共有超过20 路的信号源,当台风中心还在浙江台州时,导播会把当地狂风暴雨信号时长调长,把台风尚未到达的上海各市区的时长调到相对较短,直播过程中根据内容,随时调整。因此,内容生产者对慢直播的内容依然具有主观能动性,新闻的客观性和主观性在慢直播形式上仍有充分体现。
有学者说,线性传播、不可跳跃性是慢直播的劣势,但真实的“围观”、无时无刻的陪伴反而强化了新闻的真实性。慢直播展现的画面是未经剪辑、原生态的新闻现场。字面意义有“慢”字,可以说没有剪辑节奏,但信息量和新闻内容本身给受众营造的紧迫感,可谓毫无减弱。
梳理国际重大事件的慢直播案例,以最近发生的这次俄乌战争为例,澎湃新闻连续近一个月开启《俄乌冲突丨基辅这一刻》《百万乌克兰难民涌入波兰,直击边境这一刻》,慢直播将镜头对准波乌边境梅迪卡口岸,排队人群长达几十公里,他们当中有很多妇女和儿童。从冲突到战争,慢直播镜头全程记录人流的变化、现场的秩序,正是这份身临其境般的真实与沉浸感,虽然形式和运镜“慢”,但“围观”的内容充满张力,带给网友的是战局的紧张动态。
新媒体时代,内容生产者和接受者的角色日渐模糊,双方的互动却是紧密且亲密。以《云看上海动物园萌萌“小脑斧”》为例,直播初始,上海动物园里20 多只华南虎迎来“本命年”,其中有两只虎娃还没有起名,于是直播标题加入征名元素。网友被赋予内容和意义生产的权利,纷纷献计献策,有的说叫梦梦和萌萌,有的说叫强强和壮壮。最终在一周后,园方定名南风、凯风,灵感取自《诗经》。春节长假期间,园方为小老虎安排“虎年7 天乐”,每天都有新花样、新活动。直播之外,利用趣看全时直播机速剪系统,还可以对长时间直播录像快速选段、精剪短视频进行内容生产,给网友带来全新的体验与感受。
浪漫流星雨慢直播,更是一种共情场景的汇集,直播间犹如大型许愿现场,凝聚、释放情感,许下对生活、工作最美好真实的愿望,甚至还有地标打卡,网友间互动。有学者定义,慢直播是没有旁白、没有解说的内容,但笔者认为,慢直播是一种相对固定画面、辅以固定点位的技术形式(注意,固定点位不代表镜头不能转动,仍然可以360度根据镜头平移、俯仰),即使加上旁白、解说,并不代表就不是慢直播。
辅以技术发展,慢直播不仅是受众接收到的最终画面,还可以走到内容生产链的前端,从过去作为安全画面或内容结构转场,到现在深度参与内容生产。总之,慢直播是新闻生产在全媒体时代的必然产物,充分展现出新闻的公开性、真实性、接近性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