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新惠 贾英杰
2016年被称为移动直播“元年”,技术的成熟和资本的入场使得移动直播成为超级风口,移动新闻直播也得以崛起。2018年中国新闻奖首次将“移动新闻直播”列入“媒体融合”奖项中,激发了媒体机构开展移动新闻直播报道的活力。
新媒体技术尤其是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全面应用,使移动新闻直播展现出其优于传统新闻直播以及PC 时代网络直播的特点,概括起来,移动新闻直播的优势特点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范围扩大,内容丰富。打开央视频的直播频道,内容包罗万象,会议、财经、赛事、健康、交通、生活,甚至旅游风景区,无一不在直播中。受制于高成本和技术门槛,传统新闻直播是“奢侈品”,只有发生突发事件、重大事件,才会开启直播。而在移动互联网端,理论上,所有的新闻事件、网络热点、活动场景都可以纳入到移动新闻直播范畴,这就无限扩大了移动新闻直播报道的范围,而这是传统媒体时代新闻直播无法比拟的。移动新闻直播在选题上具有更强的包含性,不只关注重大热点、时事,还把镜头对准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瞄准普通人的平凡生活。比如,央视新闻频道曾直播报道安徽天柱山的环卫工人千米“飞崖”作业,让受众“零距离”感受环卫工人飞檐走壁,维护景区干净整洁的工作情况,体会了一把环境“美容师”的辛劳。
内容丰富还表现在形态、语态改变带来的多样性上。移动新闻直播除了常用的视频形态外,还有全媒体直播、沉浸式直播、全息直播、多语种直播、跨屏直播等,语态上也更加轻松、自然,主持人和记者在镜头前打个招呼、拉拉家常,情感化直播叙事拉近了直播者与观看者的距离。
第二,直播即时,到达同步。直播的即时性体现在技术支持与非专业人员的加入两个方面。一个5G 移动直播背包,可以让媒体专业人员在到达现场后就能快速发起一场直播,且不会因网络问题而“掉线”“卡帧”,网民拥有更流畅、即时的直播体验。2016年“快递小哥蹭车被扇事件”发生之后,新浪新闻围绕“快递小哥的一天”主题,进行了长达12 个小时的5G 移动直播,网民能“零时差”同频感受快递小哥的生活状态。
对于一些突发事件、危险事故现场,记者不易进入的区域,任何一个身处新闻现场的非专业媒体人员,只要拥有一台移动终端设备,均可依托平台直接进行直播。2021年河南暴雨事件中,因暴雨持续,异地记者和专业直播团队难以及时到达一线,包括新京报、澎湃新闻在内的多家媒体就通过邀请现场报道员的形式发起了多场移动新闻直播,即时传递了来自灾区一线的影像信息。
移动媒体是“带着体温的陪伴式媒体”,移动新闻直播也就成为了伴随式直播。当直播即时发起、即时传输到平台后,用户几乎是同步接受直播信号,可以在行走中、在地铁上、在各种场合随时随地接受各类直播节目,到达的同步性极大地提升了移动新闻直播的传播效果。
第三,多样化直播现场感强。2019年国庆70 周年阅兵活动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布置了6 个系统共88 个机位,另在受阅装备和群众游行队伍中安装了约50 个微型摄像机。但在电视大屏上,观众在同一时间只能看到导播切换出来的一路信号。总台和快手合作,开放出7 路信号,将导播间部分搬到网上,将切换权交给用户。用户在快手平台上,可以在同一时间段看到7 路信号传输过来的不同角度的画面,没有剪辑,没有修饰,真正有了身临其境之感。
在移动新闻直播中,手持云台的使用让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行进式直播,记者以第一视角展现新闻事件的过程。这种拍摄手法代入感更强,观众在观看新闻直播时能获得仿佛置身于新闻现场体验的感觉。①VR技术的加入让我们获得360度全景的沉浸式体验,新闻现场的各个角落都可以随时切入,纵然身处千里之外也如同置身现场。
第四,场景情境多元互动。移动新闻直播不仅是一个新闻场景,更是一个情境、一个社群、一个人们社交互动的公共场域。②在移动新闻直播过程中,网民不再是被动的旁观者,而是通过弹幕、评论、连线等各种交互方式参与其中的积极的内容生产者。不仅如此,网民之间也能借由直播间提供的虚拟场域以跟帖、回复的方式进行互动,建构起“想象的共同体”。2020年疫情期间,央视频对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建设进行了慢直播,数以千万计的网友涌入直播间相互鼓劲、打气,人们的恐惧、不安情绪得到了有效纾解。
多元互动还表现在收看者与直播者之间的双向互动。收看者在观看直播过程中的发帖、留言、弹幕,都会被直播者第一时间看到。直播者可以快速摘选留言加入到直播中,而这些选编播出的留言又会激发收看者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互动,由此形成了直播互动的良性循环。
此外,直播与短视频的配合也增益了受众的互动意愿与行为。神舟十三号发射直播报道期间,大众网“海报新闻”将移动直播画面实时剪辑为短视频投放在自有平台和抖音平台上。短视频吸引来的网友与直播间自身的观众,在互动中形成了同频共振,留言超十万余条。③
2020年被视作远程制作云端录制的元年,移动新闻直播因视频技术的迭代延展了传播时空,也因互联网生态的变化而赋予移动新闻直播新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在此语境下,移动新闻直播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一是移动直播常态化。2021年10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2年版)》,明确“非公有资本不得从事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重大社会、文化、科技、卫生、教育、体育以及其他关系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等活动、事件的实况直播业务”。这也意味着,新闻直播业务是有门槛的。站在媒体深度融合及与其他竞技者同台竞争的角度看,消息快讯的发布推送没有绝对竞争力,也没有用户黏性;深度报道成本高,也常常叫好不叫座;短视频业务是所有互联网人的江湖。唯有新闻直播,既是一块有门槛的高地,也是一块有宝藏的腹地。因此,移动新闻直播常态化应该成为媒体机构新闻报道的优选项。
二是制播流程云端化。随着作为底层逻辑的远程制作和云端录制技术的成熟,今天,越来越多的媒体将新闻制播流程放于云端和线上,从离线生产到在线传输,新闻资讯从及时播报到即时播发,移动新闻直播率先跨入了以云端生产和移动端播发为主、传统制播方式和渠道为辅的制播新时代。
2022年北京冬奥会赛事直播中,云转播技术就得到了充分应用。由云计算技术加持的云上转播、直播,可以实现远程制作内容、及时传输信号,甚至可以实现即使不到赛事举办国也能进行内容的制作和转播,其最大优势是成本低、制作灵活、操作便捷。未来类似的大型赛事、重要的国际国内会议和活动,都有可能逐渐采用云转播、云直播模式。
制播云端化还能提升直播效果。直播中的精彩回放、特效视频和内容集锦,都可以借助云技术第一时间完成并发布出去。比如冬奥会中出现的类似电影特效式“子弹时间”转播画面,就是利用云端并发、低延时特性,将几十路高清画面实时传输,再由智能算法进行毫秒级合成和建模,让观众将超慢动作、全景现场一览无余。
三是直播服务社会化。融媒体时代,新闻直播需要开发更多功能,深耕垂直领域,提供差异化服务方能留住受众。当下,直播场景正由集中式收看向伴随式社交转变,移动直播系统已经与社交媒体平台捆绑在一起。因此,依循直播具有的社交属性底层逻辑,未来的移动新闻直播应积极构建“直播+新闻政务服务”的新模式,强化社会功能与服务功能,将直播对象拓展到民生领域、社会救助层面,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生活中的事件,从而提高用户黏合度与社会影响力。
2018年9 月10 日,新京报“我们视频”对一早产婴儿转院事件进行了连续10 小时的网上直播,总计获得604.4 万人次观看。其间,全国50 余家政府部门、媒体、公益机构呼吁沿途车主避让。近4万网友为其捐款80多万元。相关微博话题阅读量近亿次,2.5 万名网友通过留言为女婴鼓劲加油。这次直播直接帮助到了当事人,同时收获了很好的社会舆论评价,还为平台带来了大量流量,可谓“一举三得”。
当前,一些媒体已经将直播当作商业变现的手段,布局带有媒体属性的直播带货行业。其看似依循的是商业逻辑,但之所以具有变现能力,依托的还是传统新闻价值观驱动下的社会动员功能。央视和地方联合发起的带火了“小朱配琦”组合的带货直播,既可以视作新闻直播,也可视作公益商业直播,本质上仍是追求新闻直播建设性作用的积极实践。未来,借由新闻直播直接参与、推动社会问题的现场解决将同构于建设性新闻的实践,成为新闻媒体积极探索的领域。
尽管移动新闻直播有着美好的前景和可预见的未来,但是也要意识到移动新闻直播存在着被其本身特性反噬的风险。在专业素养缺乏的普通民众镜头下,公民隐私权遭侵犯画面时有出现,媒介伦理道德的缺失会构成移动新闻直播面临的第一重挑战。移动新闻直播中,主持人的专业素养、业务水平、能力素质能否符合移动新闻直播的高强度、灵活应变等要求,是需要解决的又一重挑战。因此,移动新闻直播还需在制度建设、人才培养、内容生产等方面进行更多更积极的实践与探索。
注释:
①王峥:《融媒体时代视频新闻直播探究》,《传媒论坛》2021年第4期。
②朱永祥、李倩:《移动时代视频新闻直播的五大改变》,《传媒评论》2020年第7期。
③王磊、樊思思:《全媒体时代的移动新闻直播探索——大众网·海报新闻创新“直播+新闻政务服务”新模式》,《全媒体探索》2021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