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玲
(甘肃省甘南州卓尼县草原工作站,甘肃 卓尼 747600)
甘肃省几个最主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既具有较强的少数民族特色,也是得天独厚的天然草场,是西北地区极为重要的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但是,由于这些少数民族牧区的扩大、农牧业的发展,导致这片区域也成为了草场退化最严重的区域之一。为了实现当地的可持续发展,在保证自然生态系统良好运行且不断改善的基础上促进甘肃少数民族牧区草原自然生态产业的发展,转变传统的农牧业发展模式成为了当前甘肃少数民族牧区发展需要探讨的重点问题。
甘肃少数民族牧区虽然拥有大片的草场牧地,但是由于甘肃地区天然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导致其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因此在发展草原生态产业的时候需要尤其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以保护为主,开发为辅,杜绝走上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此外,甘肃少数民族牧区是天然形成的草场牧区,自然生态的保护也是对牧区的保护。因此,甘肃少数民族牧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应当作为发展草原生态产业的首要关注点[1]。其次,甘肃少数民族牧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具有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习俗和信仰,因此在推动当地农牧业转变、发展草原生态产业时还需要注意处理好民族关系。最后,由于甘肃地区地处西北,地理位置交通不方便,交通线路还不够完善,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需要关注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动西部计划,吸引资金和人才,促进整个西北地区社会基础设施的完善,为甘肃少数民族牧区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虽然随着近年来产业结构的全面转型升级,各行各业的发展模式也有了较为明显的变化。但是甘肃少数民族牧区地理位置偏僻,与外界的信息交流速度较为缓慢,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是发展速度仍然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在甘肃少数民族牧区农牧业的发展过程中也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例如,当前甘肃少数民族牧区的农牧业附加值仍然相对较低。与其他的几个知名牧区相比,包括内蒙古和新疆伊犁,甘肃少数民族牧区没有建立起具有较为广泛影响力的品牌,也没有找到本地产业的特色。因此,相关的农牧产品附加值仍然比较低,虽然品质较高,但是难以继续提升其额外的价值。农牧民在对外包装和出售相应的农牧产品时没有强烈的包装宣传意识,在外观上不够引人注目,因此在同类产品市场上还缺乏竞争力。
此外,由于甘肃少数民族牧区大多数经营农牧业的都是当地的农牧民,没有专业的大型金融机构或者企业到当地进行投资,导致甘肃少数民族牧区的农牧业一直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并且当地人才外流比较严重,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少数民族牧区年轻人很少留在牧区,人才引进效果也比较一般,因而专业人才较为缺乏,同时也缺乏专业的技术指导[2]。当地农牧民在开展相应的农牧业活动时仍然还秉持着传统的思想观念,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产品的价值提升还没有足够深刻的认识。因此,当前甘肃少数民族牧区仍然存在着较大的持续发展问题需要解决,包括当地农牧民的思想观念问题、农牧业的技术问题、人才问题等。
为了推动甘肃少数民族牧区农牧产品经济效益的提高,应当大力推动农牧产品的品质创新,从产品本身的质量和市场供给两个方面出发推动传统农牧业的转型升级。首先,甘肃少数民族牧区的农牧民应当认识到当前市场的多元化需求以及对绿色产品的偏爱,在大力推动草原生态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农牧产品种类的多样化,以迎合市场的多样化需求。除了最基本的农牧产品以外,甘肃少数民族牧区的农牧民还应当通过其手工技艺制作纯手工的产品,与生态绿色的标签结合在一起,这样能够极大地受到消费者的喜爱。当前,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手工制作、绿色生态等标签都是消费市场的热门标签,而甘肃少数民族牧区具备所有的条件,能够打造出极具热度的农民产品。除了要顺应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偏好以外,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农牧产品的品质。
农牧产品的品质取决于少数民族草场和牧区的质量,草场和牧区质量越高,所饲养的牛羊质量也越高。为了推动农牧产品原材料、来源渠道的多样化,降低发展的成本,可以实行农牧民联合协作生产的方式,在没有企业投资的背景下进行合作,以获得规模经济效益,降低甘肃少数民族牧区发展草原生态产业的成本。在此基础上,联合进行农牧业生产的农牧民需要承担起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工作,探索更多的产品样式和种类,推动甘肃少数民族牧区农牧业所能够提供产品的多元化[3]。此外,将传统的少数民族手工艺融入到产品当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真正地实现甘肃少数民族牧区农牧业产出质量和产出结构的全面转变,为发展草原生态产业开拓大好的市场前景。
当前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极大地带动了偏远地区的经济发展,通过互联网技术以及电子商务线上运营销售的模式,大力推动了传统农牧业的转型升级,对于甘肃少数民族牧区发展草原生态产业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应当立足于甘肃少数民族牧区建立起互联网联动协调发展的信息化农牧产业,将草原生态产业同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在甘肃少数民族牧区全面引进电子商务的发展模式,打破地理位置对本地优质农牧产品外销的限制。首先应建立当地健全的网络基础设施,完善信号基站设施设备,确保甘肃少数民族牧区网络信号的稳定,提高当地网络运行的速度。而后再进一步普及互联网技术,实现互联网通家家户户,使少数民族牧区的农牧民也能够享受到互联网快速发展带来的福利。
在健全当地的网络基础设施后,为了提高甘肃少数民族牧区农牧产品的知名度,大力推动草原生态农业的发展,可以通过直播带货和线上推广等方式扩大少数民族牧区农牧产品的传播范围。比如利用直播带货的方式宣传当地的少数民族牧区特色以及优美的甘肃风光,增强消费者对甘肃少数民族牧区草原生态产业的好感,同时也能够有效地实现产品市场的扩大,将线上市场和线下市场结合起来,形成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为了能够及时地调整发展方向,当地还应当利用信息化的方式定期整合产品的销售信息,对更受欢迎的产品进行分析,得出受欢迎的原因,及时地调整互联网宣传方向及农牧产品结构。
先进的农牧技术和管理技术能够推动甘肃少数民族牧区农牧业种植、养殖和生产加工方式的转变,改变相应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提高少数民族牧区农牧业的发展水平。因此,甘肃少数民族牧区应当抛弃传统的、资源浪费的、粗放的农牧业发展方式,探索资源节约的、精细化的草原生态产业管理模式,促进当地资源的合理分配以及技术水平的提升[4]。引进先进的农牧技术和管理技术应当先从生态环境保护出发,根据近年来草原退化和沙漠化的治理经验以及方案对甘肃少数民族牧区退化的草场进行恢复,为少数民族牧区发展草原生态产业奠定基础。
其次,少数民族牧区的农牧民应当主动学习和应用新的农牧业发展方式,合理地平衡农业种植和畜牧业之间的关系,保证二者能够按照更加科学的共同发展方式来推进,而不是依靠经验。在少数民族牧区的草原生态产业建立起来后涉及到的相关管理问题也需要从当地农牧民入手,推动管理观念的更新,贯彻落实精细化管理的相关概念,并且将粗放化管理和精细化管理的优劣势进行比较,尽快地推动农牧民生产经营理念的转变。此外,为了提高生产经营的效率,还可以应用现代化的农牧业机械设备,用机械工作代替一定的人力劳动,减少因为人力劳动过程中产生的浪费和施肥、施药过量而导致草场质量下降,提高农牧业生产经营的质量水准。
当前只有甘肃少数民族牧区成为了比较小众的旅游地点,比如甘肃天水,甘肃少数民族牧区的草原生态旅游行业并不发达,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传统的旅游发展模式显然难以追赶其他的草原生态旅游地区,因此需要进行经营模式的创新。由于甘肃少数民族牧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在发展草原生态产业时可以推出观光旅游和体验生活服务的项目,但是为了减少由于旅游人口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的污染和破坏,少数民族牧区可以创新经营模式和旅游项目,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农牧业的同时发展。甘肃少数民族牧区具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少数民族特色,可以针对化地制定体验式旅游项目,并且实行提前线上预约制,限制一定的人流量,将农牧民的住房改造为民宿,游客与农牧民同住同体验,真正地提供沉浸式的旅游体验。在接待沉浸式游客时,各农牧民应当充当对应游客的向导角色,带领游客观光旅游,亲自体验放牛放羊和挤奶熬奶茶的过程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活动,推出精准且独特的旅游服务,使游客既能够体验自然之美,也能够感受到当地的人文特征。
通过这种方式适当地发展草原生态旅游产业,能够有效地降低大量游客来访对脆弱的草原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而且定制化的旅游服务和沉浸式的体验在近年来较受欢迎,有一定的市场。其次,定制化的旅游服务附加值高,能够有力地提高少数民族牧区收益。最后,农牧民的农牧产品也可以作为旅游纪念产品销售,形成相对较完善的观光旅游服务产业链。
地区的特色品牌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当前我国已经有成功打响特色品牌的乳制业,这些品牌发展战略的成功也给甘肃少数民族牧区农牧业的发展带来了启发。甘肃少数民族牧区的农牧业经营管理模式一直以来都是传统的一家一户的管理模式,分散化的经营和管理会增加相应的成本,也不利于当地特色农牧产品知名度的提升[5]。因此,建立当地特色品牌的第一步应当是提高甘肃少数民族牧区农牧业的集约化水平,吸引企业或者金融机构的投资,结合当地政府对少数民族牧区的开发策略,促进各农牧民的联合协作,形成规模化的农牧产业。根据甘肃少数民族牧区最具特色的农牧产品,比如甘肃地区的白玉瓜、羊肉等都是独具特色的农牧产品,可以作为打响当地特色品牌的主力军,用这些特色农牧产品的发展带动甘肃少数民族牧区农牧业的整体发展。
在制定具体的品牌发展战略时应当以当地的草原生态产业为标签,打响绿色生态的旗号,在农牧业种植、养殖和生产经营模式全面绿色化转型的基础上改善产品的保障,根据当地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图腾文化等设计产品外包装,增加农牧产品的附加值。此外还需要将手工加工的产品进行针对性宣传。当前人物宣传比较受大众喜欢,在进行品牌宣传时将手工艺制作和农牧产品的加工拍摄下来,以当地农牧民淳朴的气质提升农民产品的知名度。在绿色生态的旗号下,少数民族牧区的草原生态产业也会受到正向的影响,获得长远的发展。
推动传统农牧业的转型,发展草原生态产业是保障甘肃少数民族牧区得以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继续开展大规模的传统农牧业活动只会持续加剧草场退化的状况,使牧区规模缩小,反过来影响农牧业的发展。因此,甘肃少数民族牧区必须要根据当前的发展现状,在充分发挥当地区位优势条件和资源禀赋效应的同时保障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将高消耗的粗放型农牧业转变为低消耗可持续发展且附加值更高的草原生态产业。借此改善甘肃少数民族牧区的投入产出结构,提高其经济效益,有效促进甘肃地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