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
(山西传媒学院 山西太原 030001)
高校是优质人才培养基地,高校提供的体育锻炼环境对优质人才的成长有重要意义。羽毛球运动是一项极具魅力的体育项目,自20 世纪80 年代开始,通过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实践,羽毛球运动被引入高校体育教学中。羽毛球运动对场地要求并不高,开展较为便捷,更适合在高校体育课堂应用和实践。但从现阶段高校羽毛球的教学现状出发,在教学实践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无法适应现代教育和新环境对羽毛球教学提出的新要求。为此,尝试搭建全新的高校羽毛球教学空间至关重要,这也是该研究的核心。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羽毛球运动是其中的主要运动项目,作为学生非常喜欢的一项运动,大多数学生并未接受过系统的学习,仅停留在以娱乐为主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高校羽毛球课程的开设和教学实践,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系统的学习空间,对促进学生的成长有重要意义。羽毛球运动的特点鲜明,基本特征如下。
羽毛球运动具有较强的观赏性,羽毛球运动是一项对抗项目,双方运动员通过羽毛球技巧和战术执行进行竞技对抗,运动员的肢体动作舒展,自然会带给人一种运动美的感受。我国的羽毛球运动,吸引了大批的观众和羽毛球爱好者关注,羽毛球运动员的表现和舒展的动作展现出羽毛球运动的力与美,具有极强的观赏性[1]。
在全民健身运动的推广下,体育运动环境得到全面革新,对于大学生而言,最直观的感受是接触到的运动类型较多,羽毛球运动作为其中的一项,大学生参与其中皆因羽毛球运动的趣味性。回合制的方式和多元的击打方式,让羽毛球运动的灵活性更强,与其他的运动锻炼项目相比,羽毛球运动的参与者众多。
体育运动的本质就是健身,羽毛球运动与其他运动项目相同,都是以运动员强身健体为前提,如挥拍练习,锻炼的是大学生的手臂力量;脚步移动,锻炼的是大学生的下肢力量;挥拍击球,锻炼的是大学生的腰腹力量和整体协调能力。羽毛球运动的锻炼过程是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强化过程,具有极强的健身属性[2]。
从羽毛球运动的基本特征出发,该运动具备较强的教育属性,是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展开的主要途径。高校羽毛球课程的开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体育锻炼空间,为大学生的成长服务。为持续放大高校羽毛球课程的价值,要对高校羽毛球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就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建议,形成构建方案。
对高校羽毛球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当前高校羽毛球的教学实践还存在一定的现实问题,从场馆设施、任教人员、竞赛活动、教学模式等角度出发,就影响高校羽毛球教学发展的问题进行解析,提出具体可行的方案,制定实施策略,最终为学生的成长环境的塑造奠定基础。
羽毛球运动场地,包括室内场地和室外场地。对高校羽毛球场馆设置的情况进行调查,能够清楚地掌握羽毛球教学的硬件条件。对高校教师和学生调查发现,虽然当前羽毛球运动是高校体育教育框架中的主要内容,但与足球项目、篮球项目等其他球类项目相比,羽毛球的室内、室外场地有限,无法满足高校内羽毛球教学的开展,只能借用其他场地展开教学实践,但从反馈的效果看,场地空间补充不足的情况摆在眼前[3]。除了免费使用的羽毛球场地之外,部分学校羽毛球场馆为了方便运营,采取付费模式,导致羽毛球运动在高校的推广环境受到冲击和影响,打消了学生学习羽毛球的积极性。从调查结果看,虽然羽毛球在高校体育教育实践中有一席之地,但受到其他球类项目的冲击,在场地设施方面并不理想,无法满足广大学生对羽毛球运动的参与需要,实践教学和自主锻炼的效果大打折扣[4]。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展开、任教人员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为此,对于高校羽毛球教学的现状反思,要充分考虑到任教人员的基本情况。对高校羽毛球教学的任教人员的调查发现,羽毛球教学实践中,超过半数的羽毛球教练员并未接受过专业的羽毛球教学实践,多是以兼任的方式为主,用以满足羽毛球的教学需要。在高校的体育教学大纲中,羽毛球被纳入常规教学中,为了应对教学需求,只能对非羽毛球专业教练员开展培训,以此来填补人才缺口。但任教人员的专业性不足,势必成为羽毛球教学陷入恶性循环的导火索。如在羽毛球的专业教学实践中,由于教练员缺少专业化、系统化的学习,导致对于羽毛球专项技能的掌握不够充分,无法生动呈现出羽毛球运动的独特魅力,导致羽毛球教学停留在浅层次上。
高校羽毛球教学不单单停留在羽毛球知识和技巧上,更需要通过竞赛活动的实践,营造良好的羽毛球运动开展氛围,但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高校的羽毛球教学实践主要集中在课堂,无论是校内竞赛,还是校外竞赛都偏少。在校内竞赛上,由于羽毛球运动在球类项目中的影响力有限,在各类竞赛的开展中,羽毛球竞赛的受重视程度不高,在校内的开展环境也受到了冲击和影响。在校外竞赛上,校外竞赛的开展需要优质的羽毛球运动员参与其中,目前高校并未成立羽毛球社团和专业运动队,造成与校外竞赛活动的沟通空间受限,为妥善解决这一问题,羽毛球竞赛交流活动的展开显得尤为重要[5]。
对高校羽毛球教学模式的调查,能全面了解当前羽毛球教学的开展情况。从结果看,高校的羽毛球教学依旧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开展教学实践中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如在讲解羽毛球挥拍教学时,教师对手型、握拍方法、挥拍力度、挥拍角度等进行了具体讲解,以此来达成知识的传递目标,为羽毛球教学效果的增强提供保障。但在现代教育的场景中,大部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鲜明,传统的讲解示范教学方法很难发挥作用和效果,学生在学习知识点之后,消化过程很难把握好细节要素,从而造成在羽毛球学习上面临问题和挑战。且教师在开展教学实践时更多聚焦点是羽毛球教学任务的达成和内容的安排,对于学生的体验感关注度明显不足[6]。教学模式决定羽毛球教学效果,但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显然羽毛球教学模式的现状不容乐观。
对高校的羽毛球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发现羽毛球教学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限制了羽毛球运动的魅力展现。为此,应尝试探索高校羽毛球教学对策,保证羽毛球教学的有序推进和展开,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服务。
从高校羽毛球教学现状的调查出发,发现场地设施是影响羽毛球教学的主要因素之一,场地设施的建设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其一,校内羽毛球场馆兴建。羽毛球运动在高校拥有一批爱好者,这一群体是羽毛球运动推广的核心力量。良好羽毛球运动环境的塑造,决定羽毛球爱好者的参与度。调查发现,高校羽毛球场馆存在数量不足、场地开放率不高、场地维护缺失等诸多问题。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兴建羽毛球场馆显得至关重要。在场馆数量上,积极推进校内免费羽毛球场地的建设,并利用室内场馆和空间,为羽毛球基础硬件环境优化打好基础;在场地开放率方面,羽毛球场地以及校内场馆要保持开放状态,满足学生的日常锻炼需要,保证羽毛球场地的补充充足,避免分时段开放造成的场地紧张的问题;在日常管理和维护上,高校要针对体育场馆设施的管理明确细则,建立标准化的管理规范,最终目的是让场馆设施的建设得到推动。科学的管理制度保证了羽毛球场馆、场地设施的日常维护,为场地、场馆设施的使用寿命提供保障[7]。其二,与校外羽毛球场馆合作。为有效弥补当前高校羽毛球场馆数量不足的情况,除了校内积极补充羽毛球场馆和场地设施之外,还需要另辟蹊径,积极与学校周边的羽毛球场馆开展合作,形成互利共赢的发展局面。校外羽毛球运动场馆的补充,为广大高校大学生提供了羽毛球训练的新渠道,在专业化的场地感知羽毛球运动的独特魅力,有效缓解学校在羽毛球场地等硬件设施上面临的巨大压力,为羽毛球教学的开展提供便利。
对高校羽毛球教学的现状调查,发现专职教师缺失的情况摆在眼前。为此,高校羽毛球教学实践对策的构建,需要将专职教师的培养作为主要任务,以此来提高高校羽毛球教学质量,让各项教学工作得以有序展开。首先,对校内现有体育教师开展专业培训等工作。在调查中发现,目前高校为了满足羽毛球教学的需要,已经尝试对体育教师开展专职的培训工作,包括校内定期组织有关羽毛球教学的讲座、宣讲活动,让更多新思想、新教学方案融入羽毛球课堂,强化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除了校内的培训内容外,校外的培训工作也被提上日程。学校应积极探索体育教师外出学习的渠道,外出学习先进的羽毛球教学知识和成功方案,最终目的是保证高校师资环境得到全面优化,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必要支持。其次,外部引进专职羽毛球教师。羽毛球教学工作的开展需要专职教师的支持,专职教师不仅具备较强的羽毛球理论知识,还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高校要提高薪酬待遇,让更多专职教师愿意主动融入高校体育教育中,肩负起教师的职责,为高校大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学支持。除了专职教师之外,还可以尝试聘请退役羽毛球运动员,开展羽毛球的专项教学工作,以实战训练来进一步增强羽毛球运动的吸引力,提高大学生羽毛球学习积极性,在专业的羽毛球氛围环境中得以成长。
高校羽毛球教学的发展,需要师资力量的支持,学校体育教师的培训工作至关重要,除此之外,外部引进专职教师和优秀教练员也不可或缺。最终让高校羽毛球教学工作得到推动,为学生羽毛球教学创新提供帮助。
高校羽毛球教学在坚持课堂上的创新之外,还需要竞赛制度的建设,为推动高校羽毛球课堂创新服务。建立竞赛制度,需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其一,打造制度框架,形成初期的制度体系。竞赛制度要结合高校羽毛球教学的基本情况,充分考虑到实际情况,确保竞赛制度方案和基本框架得以形成,明确各项基础细则,让竞赛制度在高校得到确立,为高校羽毛球竞赛的展开提供必要条件。其二,开展多元的竞赛活动,羽毛球教学实践过程是羽毛球运动的内化过程,高校大学生要充分感知羽毛球运动的独特魅力,则需要在实践中深度体验和感知。竞赛活动的开展,尝试从校内竞赛和校外竞赛两方面着手,校内要积极开展各类羽毛球竞赛活动,如班级间的竞赛、年级间的竞赛、社团竞赛等,营造良好的羽毛球运动氛围。除校内竞赛外,还需要探索校外竞赛空间,开展校际间的羽毛球竞赛活动,拓展羽毛球竞赛活动的空间,使学生感受到羽毛球运动的独特魅力。
高校羽毛球教学实践,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教育对学生提出的新要求。为此,要不断尝试探索高校羽毛球的教学新路径,打造全新的教学模式。首先,明确教学目标。在高校的羽毛球教学实践中,教学目标并非仅仅是三维目标,还需要通过羽毛球的教学实践让核心素养目标得到贯彻和落实,坚持该目标为后续的羽毛球教学指明方向。其次,羽毛球教学内容的革新。在传统的羽毛球教学课堂之上,教学内容采取理论+实践的方式展开,缺乏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和考量,从而造成羽毛球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学生的接受度不足。为此,在羽毛球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可以尝试给出不同的学习层次和学习目录,让学生根据自身需求,自主选择羽毛球内容,从而保证学生在羽毛球课堂之上更加专注,更容易被羽毛球教学内容吸引,在因材施教理念下,学生的学习体验会更好。再次,教学方法的创新。调查显示,高校羽毛球教学是以讲解示范的方法展开,缺乏对实践性内容的关注,导致学生的体验受到影响。为妥善处理这一问题,在高校羽毛球教学方法上要尝试新方案的应用,如分层教学法、实战演练法等,让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的方法得到优化,更注重学生个体的成长与体验感的增强。教学方法服务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支撑教学目标,最终为高校羽毛球教学创新提供保障。最后,制订考核与评价方案。高校羽毛球教学效果检验,需要科学的评价方案提供支持。尝试建立围绕高校羽毛球教学的动态评价方案,在全过程监控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评价结果,给出合理、可行的策略和建议,让高校羽毛球教学评价方案更合理。
羽毛球运动的个性特征鲜明,将该运动项目融入高校体育课堂推动体育课堂内容的革新,吸引了大批羽毛球爱好者。但从高校羽毛球的教学现状出发,发现羽毛球教学还存在一定的现实问题,如羽毛球场馆数量偏少、竞赛组织制度缺失、教学模式固化以及专业任教人员缺失,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可行方案,让高校羽毛球后续教学方案得以形成,为高校羽毛球的教学创新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