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晓忠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体育事业发展中心 山东菏泽 274009)
在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尤其是信息化时代的渲染下,各种文化充斥在校园里,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认知和价值追求,其中不乏心理健康问题。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延承,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更是运载着丰富的思想、道德、哲学,有助于强身健体的同时,渲染着受众的精神追求。但是,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在寻求健体防身的道路上,包括跆拳道、有氧搏击等压制着中国武术的生存空间,相关方面的课题探究备受关注和热议。
情感作为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心理体验,折射出了客观事物与人的需求之间的关系,包括喜、怒、哀、乐、爱、恶、惧等,是情感的基本表现形态。当客观事物能够满足人的需求时,通常会产生积极态度,反之容易引起消极态度。根据心理学理论,情感伴随着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产生,因立场、观点、生活经历等的不同而转移。情感教育提倡关注学生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等的思想主张,并非单纯与德智体美劳教育相对应,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意识,渗透教育的全过程,以教育情感为基点,帮助学生达到最佳状态[1]。
师徒延承是历史上传统武术主要的生命形式,其中充斥着无限美好的事物。在现代武术教育系统中,虽然借助信息化媒体,实现了部分传承方式的转变,但言传身教的本质不变,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示范,再现武术技击中糅杂的优美。在此过程中,通过积极情感的导入,进一步畅通了师生信息交互的“桥梁”,大幅提高了其接收信号的强度,进而激发其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更好地理解所学[2]。事实上,现代心理学、思维科学等经过大量实践研究,证明了情感对学生认知学习的积极意义。在良好的情绪情感体验驱动下,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被教师所展示出的武术美感所吸引和折服,并充分调动他们的思维想象力,基于强烈的欲望产生内驱力,是提高学习热情的重要手段。
从源头上讲,武术虽作为一种古代军事战争传承的技术,但更是人类物质文明的导向和保障,展现了维护和平的实力。在当代,将武术贯入到教育系统中,绝不能视作一种单纯的技术性活动,只偏向于对事实的描述,而是依托师生和谐的实践活动,助推思想精神层次的升华,这亦是“形意相合”的基本要求。在情感教育的贯入下,学校武术铸魂育人才充满了文化风采,传授既得经验的同时,淬炼品格、陶冶情操、塑造德行。人类文明进化的今天,武术并非“打打杀杀”,其更重要的是“修身养性”,唯有沉淀内心、排除杂念,才能体味武术独特的精气神,正起上身、英勇无畏。中华武术尤其崇尚“武德”,要富有仁爱之心,以此来博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并讲求沉心静气,有刚强的毅力和恒心,如此才能成就大家,这亦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要求[3]。
习武之人素有仁义之心,天、地、君、亲、师同法,充分显示了教师的地位,只有尊师重道、虚心好学的高尚品德,才能师徒融洽,提高学习。情感本身有着极强的渲染力,教师以身示范,精神饱满、情绪高涨影响着学生的能动情绪,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4]。情感教育在学校武术铸魂育人中的凸显,正是这种古老的传承,学生出于对教师与生俱来的尊敬、认同,不自觉地模仿其行为。在此过程中,教师将饱满的热情投注到武术铸魂育人中,更加精准地把握教材已有的客观逻辑和隐性意义,继而引导学生思想的升华。
武术铸魂育人有机地融合了新课程理念,对情感教育的认知不断攀升,实际践行中基于“以生为本”理念的驱动,教师的角色定位更加清晰,越发重视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心灵互动,织构起良好的课程生态关系,为进一步的育人工作开展,铺垫了有利基础环境,整体实效显而易见。同时,根据素质教育理论,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均在学生发展上,强调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系统的有机构成,武术铸魂则是对“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有力表达,符合“武术”作为一项特色体育的基本格调,事实上亦是得到了师生的广泛认同。综合来讲,学校武术铸魂育人中情感教育的实施,整体趋势良好,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在现实中逐步得到了印证,但客观分析下来,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尚未达到极致完美的状态。
辩证唯物视角下,事物发展都有两面性,武术铸魂育人中情感教育实施,在收获上述成效的同时,亦面临着诸多问题。具体而言,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教师尚未完全从固有思维中跳脱出来,习惯于程式化的教学模式,通过准备活动、讲述内容、动作示范、学生练习、纠正检查等组织流程,强调整齐划一,整个过程沉闷、机械,很大程度上压抑着学生个性,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情感体验。同时,在实际课程安排上,现阶段的学校武术育人更偏重套路教学,智慧分析不足,忽视了学生精神层面的建设,导致其学习积极性匮乏,进而降低了后续工作效果。相关调研结果显示,多数学生表示武术教学内容与之兴趣爱好不符,他们喜欢在武术套路的基础上掌握攻防技术,并淬炼磨砺自身品质,讲求劲、力、美的多重融合享受。除此之外,学校武术铸魂育人中情感教育实施,作为一个系统且又繁杂的过程,对从业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但客观来看,学校武术铸魂育人的从业师资队伍建设尚有不足,整体能力素质偏弱,专业化水平偏低,对情感教育的认知匮乏,是系列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历经漫长的岁月,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与斗争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有着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作为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独特,同时兼具强身健体、淬炼意志、陶冶性情、娱乐观赏等多种功能,将人体潜力释放到极致。从文明进程来看,中华武术既重视日常实用,又追求境界般的理想,代表着一种审美文化倾向,融合了思维方式、民族性格、人生理想、价值取向、审美情趣、行为准则等个性化元素,以技击为本源,追求着人生的至高境界。武术文化博大精深,形成了完整而又个性的体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与哲学、宗教、兵法、医学、美术、伦理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这种交织渗透的影响下,迸发出了强劲的生命力和足够的文化负载力[5]。透过对武术文化本真内涵的剥离,深挖其深刻寓意,引导学生领略武术的广博内涵,包括“武以德立”的伦理观、“行侠仗义”的价值观、“轻力尚巧”的技击观等,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实现其主观情感上的升华,继而驱动他们主动、积极学习,从而更好地达成武术铸魂育人目标。
在千百年的嬗变中,武术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深深交融在一起,传承着大智慧。中国武术外化其形、内化其中,蕴载的价值和意义极具时代性、未来性。简单来讲,中华武术中意蕴着优秀的交往智慧,糅杂了多种思想道德,气劲中充满柔性,对“和谐”本源的追求,彰显了大国风范,启示着人们为人处世,对架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积极的影响意义。同时,中国武术还蕴含着优秀的身体智慧,是人类“求解健康难题”的重要经验总结,对推进“健康中国”有着独一无二的价值。另外,中国武术还传承着深邃的教育智慧,尤其是在当下“物欲横流”的社会风潮下,所营造的宁静平和氛围有利于净化人们心灵,强调与身体运动行为的相随相伴,助力“立德树人”的根本育人目标实现。因此,武术铸魂育人实践中,应当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深入其中,启示他们把握这些智慧,在理实一体的课堂“律动”中,体味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之处,塑造其精益求精的价值追求,培养“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做事态度,并以此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继而将之融入个体发展之中,实现武术铸魂育人的应有之义。
宏观素质教育体制改革下,基于“以人为本”的理念先导,重点强调发挥教师的主导职能,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最大限度地调动其能动情绪,依托良好的情感体验,达到事半功倍的工作效果。同时,信息化时代格局中,人类在各个领域中的交互日臻频繁和广泛,“互联网+”重塑着现代生产生活方式,学生作为一类具有较强求知欲、好奇心的群体,很容易陷入其中,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学校武术铸魂育人的核心在于精神建设,要结合当代学生的个性特点,善用中国武术磅礴的内涵意蕴,示范优美,浸染他们的心灵,并潜移默化中增长见识、开拓视野。这无疑对从业教师提出了更多、更高要求,既需具备扎实的技术功底,又需富有创新意识,善于捕捉学生的兴趣,科学调整教学规划,并注重加强彼此间的动态交互,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致力于和谐课堂,从而让学生主动信服和喜爱[6]。对此,学校应当树立高度的师资人才战略意识,围绕“武术铸魂育人”主题,加强情感教育研究,及时更新教师思想理念,丰富他们的学识涵养,并广泛邀请学术大家参与,激励创新,共享有效工作经验,升华从业教师的综合品质。
学校武术铸魂育人中情感教育的渗透十分重要和必要,作为一项庞杂的系统化工程,应深刻意识到情感教育在驱动学习热情、塑造良好人格、融洽师生关系等诸多方面的独特价值,在实践过程中,充分总结既往经验的同时,立足实际,坚持问题导向,丰富课程体系结构,重视武术文化渲染,并强化武术智慧分析,依托专业的师资队伍支持,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积极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笔者希望学术界持续关注此类课题探究,从不同维度视角切入,针对学校武术铸魂育人中情感教育实践,提出更多有关方面的建议策略,从而实现武术铸魂育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