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艳亮
(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农业农村局,山东 郓城 274700)
郓城县食用菌栽培主要以平菇、双孢菇为主。由于技术方面原因,双孢菇的产量和效益较低,近几年种植面积大幅度下降,而平菇的上市时间仅限于冬季和早春季节。郓城县食用菌单产水平低、品质差,生产主要靠手工操作,机械化程度低,缺乏专业化和产业化生产。经过引种试验,选用生活力强、适应性广、栽培方法简便、产量高、抗污染的黄背毛木耳,作为郓城县新兴的食用菌产业。
毛木耳对于土壤营养、空气质量、温度与湿度、光照条件、水分以及酸碱度(pH 值)都有严格要求[1]。其中,营养主要分为碳源与氮源;生长适宜温度在10~35℃;培养基料含水率在55%~60%,段木含水率约为35%~40%。发菌期间,环境相对湿度以65%左右为好,管理阶段环境相对湿度控制在90%左右。发菌期间对通气要求不高,每天通气1~2 次即可。发菌时,为了确保发菌效果良好,通常需做好遮光工作。毛木耳菌丝体同子实体生长最佳酸碱度pH 值控制在5~7。
一般配方为木屑50 kg、棉籽壳30 kg、麸皮12.5 kg、石膏0.6 kg、糖0.5 kg、尿素0.4 kg、水55~60 kg。特别要注意的是,黄背毛木耳菌丝对多菌灵、托布津等杀菌剂极为敏感,加入千分之一甚至万分之一菌丝都无法生长。含水率约为60%~ 65%,可以少但不能多,握住培养料并且手掌内有明显湿度即适度,指缝渗水则表示水分过多;没有水迹则表明水分不充足。
将拌制好的基料堆放1~2 h,充分吸水后再装袋,避免装袋与拌料同步进行。场地允许时,可发酵4 天后再装袋。发酵时每天翻堆1 次或多次,避免厌气发酵,确保灭菌彻底。
加热室中的温度不超过40℃,将菌种转移至接种室。使用半桶清水,并在水中融入50 g 克霉灵,而后将菌种放置到克霉灵溶液内,浸洗后拿出,将袋口拧紧后备用。
主要接种用具包括:喷雾器、针管、酒精等。使用50 g 克霉灵与7.5 kg 水混合均后喷洒,对接种室与接种工具进行消毒。然后使用烟雾消毒盒消毒,每个房间需5 盒,一般在第1 天7~8点开始灭菌。
毛木耳春栽一般在2 月制袋发菌,3 月末正式摆袋出耳。秋栽需要避开高温天气,8 月制袋发菌,9 月末正式摆袋出耳[2]。
栽培袋一般用17 cm×42 cm 的聚丙烯袋,利用装袋机每袋装入1 kg 左右湿料,装料需确保紧实适中并且松紧一致。每次拌料需1 次装完,未装完的要覆盖避免水分流失,中间可以翻堆1 次。第2 次装料需进行检查,视情况补充水分。
装袋后及时灭菌,防止发酸变质。灭菌时,从升温至100℃开始计时,维持12 h 左右。灭菌时避免容器拥挤叠压,确保蒸汽穿透灭菌有效。加热时控制好火力,逐渐提升整体温度,减少破损。蒸汽灭菌时一般覆盖2~3 层低档压聚乙烯薄膜,充气时需要薄膜鼓起,并将其中的冷空气全部放出再覆盖。
锅内部温度降低至50℃以下后出锅,准备好手推车和手套防止烫伤。接触菌棒的工具需先用克霉灵50 g 加水10 kg 或50%多菌灵800 倍液喷杀灭菌。破损需及时用胶带封补,裂口较大需倒掉后重新装袋。
毛木耳菌丝洁白且较浓密粗壮,生长整齐,菌种生长发育后菌丝体表面会出现明显的褐色水珠。长满瓶之后放置在光照下出现原基,则说明种性优良。菌丝整体长势不均呈斑块状,则说明有细菌污染。菌丝在装满瓶前就出现原基,说明菌种出现老化,菌体出现干缩时不宜使用。正常菌种开盖可闻到较浓郁的菇香味,如果气味较清淡或没有明显香味则不能够使用。
购种时需问清实际菌龄,一般在50 天左右。可将菌袋表面的部分菌种少量去除再进行接种,菌龄越长则上部老化越多,去掉越多。过老菌种无法使用。
清洗完毕菌的菌种用刀子在袋口下划口,以保证袋口的杂菌不会侵染至菌棒。第2 日,接种室内没有明显气味才能够让接种人员进入。进入前要更换拖鞋,并使用专用消毒药液清洗手部。将准备好的菌种放在接种台上打开,取出菌棒,接种1~2 勺菌种。每袋菌种通常可以接种菌袋20~25 个,具体需根据菌袋规格调整。接种时为了避免杂菌污染要减少走动,并严禁频繁开门,不能在室内穿脱衣或拍打衣物。控制袋温在35℃以下,防止菌种烫死。
发菌温度宜低不宜高,20~25 ℃为佳,最高不能高于28℃。菌丝培养时尽量避免见光,10 天左右进行倒垛,一般1个月左右菌袋就能全部发满。
排耳袋前,先在地面上铺草苫或编织袋,一般比耳袋宽10 cm 左右,避免沾上泥沙影响质量,铺完后用500 倍多菌灵药液消毒。耳袋按南北向摆放,呈墙垛式,10~12 个料袋左右即可,行距80 cm 左右。大棚中需预留1 m 左右过道。
用消毒后的刀片在耳袋两端均匀开多个“V”形出耳口,口径1.5~2.0 cm,深度只要不伤及菌丝即可。开袋后10 天内,需每天喷水2 次,保持地面干净湿润,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0%。温差控制在7℃左右,每天进行1~2 次通风换气。
出现耳芽后,主要做好保湿和通风换气工作。耳芽快速生长出漏斗状和杯状幼耳,每天喷水2~3 次,并随耳片不断长大逐渐增加喷水量,但禁止直接向耳袋喷水。后期严格控制棚内环境,大于30℃、相对湿度超过95%、通风条件不佳时易发生流耳问题。出现杂菌时,可选择石灰浇刷或者喷洒生物制菌剂。
从原基出现至采收需3 周左右。初生的耳片呈杯子状,随着生长变为耳状,多数耳片相连后呈菊花状,直径在10~20 cm。耳片完全展开且边缘有明显收缩时采收[3]。
采耳方法。将耳基用手捏住后整体采下。出耳不齐时采大留小,让较小的继续生长。采收时应将耳根采尽,避免杂菌感染和发生病虫害,影响到下批毛木耳的正常生长。
耳片采收后停止喷水,恢复菌丝生长,并做好出耳管理。15天左右可再次采收,最多可采收6 次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