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丽,范 婷
(中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原 03005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农业科技的支撑。科技最终落地生根,转化为生产力,还得靠农民的认可与应用。农民是现代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和效益。要想提升当代农民的素质和能力,就需要做好科技培训工作,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新型农民。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已经全面推进,农民农业科技培训工作既面临重大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的现实挑战。要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农民农业科技培训当努力实现“三大转变”,才能实现藏粮于技,藏技于民,助力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强国目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第10条规定:“农业技术推广,实行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农业科研单位、有关学校、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群众性科技组织、农民技术人员等相结合的推广体系。”[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技推广培训体系从最初单一的政府主导型已经逐渐发展到了以政府为主,农业科研教育部门、农民合作组织、企业组织、供销社等非政府科技培训组织共同参与的从中央到乡镇的多元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对促进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有少数唯利是图的企业及经销商,大肆生产销售假冒伪劣种子、化肥、农药、兽药等,扰乱市场,坑农害农。在真假难辨的情况下,农民更愿意相信政府,认为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所提供的技术服务安全可靠且成本较低,生产中遇到技术问题时倾向于向各级政府的相关的工作人员咨询与请教。整体来看,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在大部分农民心中有着很高的威信。
农民是产生农业科技培训需求的基础,是科技培训体系中最基本的利益主体。从维护农民、服务农民的利益出发,农民科技培训依然需要政府农技推广机构充分发挥其在多元化主体中的主导作用,靠农民朋友的信任扮演科技推广培训带头人的角色。第一,要进一步明确政府农技推广机构的公共性和公益性职能,为农民提供免费的农业技术知识培训; 第二,要加快建立培育对象基础数据库、培训教师数据库和实训基地数据库、职业农民数据库等,为培育工作规范实施提供支撑; 第三,要围绕舆论导向、政策扶持、科技宣传、信息指导、宏观规划等承担起主导和指导作用,为各类科技培训组织发挥自身优势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和良好空间,为农村农业的发展提供一个好的服务平台,更加高效地促进农业技术的传播和应用。
现代科学技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杠杆。农业技术推广培训内容繁杂,包括农作物的栽培、土壤的改良、科学施肥、旱作的节水农业、有害病虫的防治、农药的安全使用等。获得农业科技的培训、指导和咨询服务是藏技于农、提高农产品产量质量的基本途径。向农民提供及时、可靠的科技服务是政府科技机构的基本责任,但政府农技推广机构因为经费不足、编制紧缺、专业农业人员缺乏等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农业技术需求。一是农业领域的新品种、新技术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拓展,已经远远超出了政府农技推广机构的服务能力。二是政府提供的科技服务培训倾向于“一刀切”,满足的是大部分农民共同的、基础性的农业科技需求,比如,某个季节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或农药科学配比等,无法顾及到个体农民的需求。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小农户数量占到农业经营主体98%以上,小农户从业人员占农业从业人员90%,小农户经营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70%。[2]分散的小规模经营农户更需要专业技术的指导。而且,不同的经营农户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技术诉求,既有粮食增产、土壤改良、污水净化以及新能源开发等长期性问题,也有如病虫害、气候引起的温度骤变、农产品腐烂等突发性问题,这些问题不是政府单枪匹马可以应对的。
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和农民对农业科技的需求日益多样,涉农龙头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业生产资料销售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技术协会等非政府农技培训组织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它们运行机制灵活,推广资金充裕,推广人员技术专业,能够发挥各自的特殊优势,积极开展教育培训,向广大农民普及农业科学技术知识,提供农业生产信息,满足农民个性化和多样化的科技需求,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率,有效弥补政府农技推广机构人员和技术力量的不足,从而在总体上提高我国农业科技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第25条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采取多种形式,为农民应用先进农业技术提供有关的技术服务。”[1]政府农技推广机构是国家行政机构的组成部分,其推广培训计划的制定,侧重于自上而下的方式,农民群体难以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等非政府农业科技培训组织具有“草根性”和“亲民性”,便于及时了解农民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能弥补政府的弱点。但农业龙头企业以营利最大化为目标,在培训中往往更注重企业利益,而轻视农户的生产效益。合作社在科技培训方面可以起到聚集农民、分享经验的作用,但缺乏资金支持和专业优势。各类农业院校和研究所能将推广培训与农业教育、科研等功能整合在一起,技术推广培训人员就是农业教育、科研人员,拥有较高的技术水平。但他们远离农村,且以教育、科研工作为主业,无法有效组织农民参加培训,组织规模由大学所能影响的范围决定。各主体间相互协调困难,难以产生协同效应。
为了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聚合农技推广培训力量,在强化政府农技推广机构公益性和公共性职能的前提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第27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可以采取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1]国外也有类似以政府购买方式推进非政府组织的农民教育培训的做法,像俄罗斯农业教育是政府统筹,依托高等农业院校实施,农业合作社、农场、集体农庄等予以配合; 英国的农民培训工作由农业部培训局、地方教育局和农学院合作进行; 等等。政府对非政府农民科技培训组织实行农业部门或教育部门隶属管理或多个部门共同管理,通过经费支持、政策规范、物质奖励等加强引导、服务和必要的监管,目的是立足我国小农户生产的特点和需要,尽快健全政府公益性服务、企业有偿服务、中介组织服务互为补充的“一主多元”格局,逐步建立起一个适应需求、服务农民、手段先进、灵活高效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形成规模宏大的社会化农技推广培训力量,满足农民多样化的农业科技服务需求。
常规农业源于西方发达国家,是一种以开发廉价化石能源及工业技术装备为特征的集约化农业,在20世纪60年代达到鼎盛时期,获得很大成功。常规农业在为人类提供大量农副产品的同时,也使人们所生存的资源环境受到极大挑战,如土壤质量退化、能源危机、食品安全、生物链断裂等,尤其是高能量消耗问题。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测算,以常规农业方式生产水稻,每公顷的商品投入比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投入高375倍,而产量只高4倍。
农业农村部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农业化肥使用量达到了5251万吨左右,虽比前几年的高位略有下降,但依旧是世界第一![3]农药平均利用率仅为35%,低于欧美发达国家的50%~60%的指标。[4]农膜使用面积也已突破亿亩,每年约有50万吨农膜残留于土壤中,残膜率达40%。虽然一直到2019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已经实现了16连增,达到总产量为13 277亿斤[5],但机械化耕作、化学农药的使用、大规模单一栽培、终年不休的灌溉导致了土壤的退化和盐碱化、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地下蓄水层枯竭、对气候极端情况的脆弱性等。全国土壤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战略咨询项目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土壤质量在不断下降,农业生产中土壤的贡献率大约在50%~60%,比40年前下降10%,比西方国家至少要低10~20个百分点。[6]过度使用和地力透支导致土地“过劳死”,农业生态系统自我维持能力降低并引起了一系列生态危机。
实现乡村振兴需要生态宜居的美好环境,建设美丽中国需要绿水青山的自然回归,常规农业生产的弊端显而易见。因此,在培训中,首先要帮助农民在思想上牢固树立“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普及“绿色、安全、健康”的现代农业观念; 同时,要向农民讲授合理施肥、科学用药,宣传农业污染之于生态保护的严重性,以具体的数据、鲜活的案例唤起农民保护家园、呵护土地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意识,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优美环境和绿色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大幅增加,农业生态产品市场潜力巨大。要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我国就要根据市场需求和消费结构的变化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实践证明,工业思维的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化肥化、农药化、机械化等不适应农业的基本特点。以规模化为例,5 000亩地种植花椒,目前没有合适的采摘机器,成熟季节只能大量雇人摘收,但现在农村缺乏劳动力,错过采摘季花椒就会落地减产。所以,这样的规模化效率低、成本高、风险大。相比较而言,农户经营成本最低、效率最高、风险最小。所以,农业规模不是看一个人种多少亩地,而是看是否以某种有效的组织形式进入市场体系变成社会化生产。农业本就是涵盖农、林、牧、渔等种养业在内的综合经营体系,而且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人们的生活需求也会越来越高,越来越丰富。所以,增强农业可持续,需要的不是规模化、专业化和标准化,而是整体化、多样化和个性化。
在培训中,我们要坚持绿色导向,从供需理论上引导农民关注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生态需求,在实践上示范带领农民注重农业生产多样性,采用适度规模化的种养业结合,实现日常垃圾、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发挥农业系统的整体性功能,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还原农业绿色产业的本来面目,以实现最佳的产出效益。
生态农业是指根据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把现代科学技术成就与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有机结合,以获得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和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三者融为一体的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的新型农业综合体系,侧重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和生态和谐。这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农业的一次革命。2006年,农业部颁布了《全国生态农业建设技术规范》,基本上使我国生态农业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2014年,13个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在全国启动建设。2015年,《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和《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印发后,我国打响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化肥农药零增长目标已提前三年实现。[7]近几年,农业农村部又接连发布了《NY/T 3667-2020 生态农场评价技术规范》 《NY/T 3020-2016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通则》 《SC/T 1135.1-2017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通则》等,为生态农业的发展讲明了具体操作方法。
我国传统农业既包含一系列尊重自然、量地耕作、顺应天时合理安排农事的思想,也包含深耕细作、翻耕冬灌、粪便废弃物培肥地力、植物性、矿物性药物防治病虫害等实践。它们是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也是现代生态农业所沿用的技术。所以,我国农民更易于接受和理解生态农业。但生态农业中的现代科学技术是农业以外的要素在农业中的运用,如立体生产技术、有机物多层次利用技术、微生物生态技术等,是由经过训练的专家研究出来的,其中包含的大量理论与实践是超出农民经验的,这就需要一种制度性、常规性的科技培训。
在对农民进行具体种植、养殖技术培训时,我们要从过去密集种植、大量使用农药化肥的“重开发轻保护、重利用轻循环、重产量轻质量”,以片面追求产量为主要目的转向以农业绿色生产、种养循环、生态保育和修复治理等为导向的生态农业,推广培训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耕地质量提升与保育技术、农业控水与雨养旱作技术等内容,构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绿色生态系统。在培训方法上,除了理论讲授、田间示范等之外,我们要注重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农民抗风险能力低,文化程度低,技术认知差,难以预测新技术带来的市场收益。率先采用新技术的农民获利会对其他观望农民产生极强的榜样示范力量,我们要广泛宣传职业农民技能成才典型,营造重农爱农、崇尚技能的浓厚氛围,推动传统农民由追求每亩高产转为看重每亩土地创造的效益,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
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型过程中,因为土地流转等原因,土地要素相对分散的局面有所改观,农民土地经营规模在其群体内部逐渐呈现出一定的差异,出现了小规模农户、专业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参加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农户、与农业企业签订订单合同的农户等不同种类和不同规模的异质群体。不同群体对农业技术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比如,小规模农户对良种及繁育、栽培,肥料及施用,病虫害生物防治等技术的采纳意愿较为明显,而由于认知和未知风险等因素,他们对更先进的或机械化的农业科技成果明显冷漠。专业种植大户主要依靠规模化农产品盈利,因此除了重视良种繁育、栽培、肥料施用、病虫害生物防治等技术外,还关注产后的农产品加工、包装、贮藏、运输与农业机械化、农业气象和农业信息技术等,但对于土壤生态安全、防灾减灾、能源开发等较公益的农业技术没有明显采纳意愿。家庭农场的农民不仅重视种子、化肥、农药等基本的实用技术,而且对大型机械设备也感兴趣,对农产品的产后加工、包装、运输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的关心要远远高于前两种群体。而且,他们很有远见,对农业的防灾减灾、能源开发与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都有一定的见解与需求。参加了专业合作社的农户和与农业企业签订订单合同的农户的科技需求内容及意愿强烈程度也不同。因此,只有真正了解各类农民在实际生产中的农业科技需求,才能提供相应的切实有用的技术培训服务,逐渐培育农民参加学习培训的兴趣,实现农业技术培训有效供给与实际需求的结合,为广大农民提供更为因地制宜、更有效、更持久的农业科技服务。
农民是农业科技成果的使用、需求主体,不同类型的农民的农业科技需求不一样,有的放矢有利于激发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一是制定合理的培训目标。合理的目标既要充分考虑农民的可接受性,还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激发农民求成功的内驱力,更要有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分层下农民的多样化需求。二是制定行之有效的培训激励措施。比如,农民参加培训全部免费; 政府按照一定标准给参加培训农民发放工资和补贴及信贷优惠政策; 设立“替代服务站”帮助农民完成因集中时间参加培训而未干完的农活[8]; 实施严格的证书制度确保培训质量,给予获得证书者在土地流转、行业准入、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示范家庭农场创建等方面优先扶持和奖励等,以此形成有利于技能人才竞相成长的激励机制,激发广大农民主动学习技能的热情,走出一条技能就业、技能增收、技能成才之路。
乡村振兴,本质上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过程。2013年11月28日,习近平在山东农科院召开座谈会时表示“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9]。农业科技进步成效如何,关键在于成果转化和培训推广环节。农业科技培训推广的成效如何,关键在农民。目前,我国许多农民还不会运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生产工具,生态农业意识也薄弱,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人才青黄不接,这难以适应乡村振兴的步伐。坚持科教兴农,实现农业科技培训“三个转向”,可以促使农业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尽快应用于农业生产,增强科技支撑保障能力,把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事业办成乡村人才振兴的摇篮,让农民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绘好乡村振兴美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