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内涵、特征与建构
——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域

2022-11-23 02:08:28李巧巧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理想信念人格道德

苗 苗,李巧巧

(山西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谷 03080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在于塑造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人格作为人本质的社会展开,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政课教师“人格要正”[1],要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提出教师人格培养的重要性,引发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人格培养的现实思考。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衍生出各种社会乱象,既包括西方国家对我国国家形象和执政党的抹黑言论,又包括“丧”“佛系”等消极思想的蔓延,给大学生人格发展带来了挑战。当前,部分大学生人格发展呈现出消极低迷的状态,积极人格的培养刻不容缓。源于积极心理学的积极人格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格培养工作提供了新的视野,二者的结合一方面迎合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未来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为当下大学生人格发展困境提供了解决方案。

1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积极人格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人格”的概念根源于马克思关于“人”的思想。虽然马克思没有针对“人格”进行专门的研究和论述,但在马克思的原著中仍然能够看到他对于“人格”问题的深刻认识。当前学界主要认为“人格”是一个心理学概念,但在哲学史上对于“人格”的探讨从来没有停止过。马克思的人格思想来源于对康德先验人格、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人格、费尔巴哈的抽象人格思想的批判和继承。在马克思这里,人格的哲学内涵包含自我意识、个体性、人的本质以及主体性四个方面。意识作为人之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人格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方面。马克思指出,人格是面向社会中现实个体的抽象概念,认为“‘ 特殊的人格’的本质不是它的胡子、它的血液、它的抽象的肉体,而是它的社会特质,而国家的职能等等只不过是人的社会特质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2]29。从现实的、社会的人来考察人本身,那么从现实性上作为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人的本质也必然包含在人格的内涵里。马克思从“实践的唯物主义”出发,将人看作实践的主体,作为与主体性同一层次的人格概念在实践中才成为现实,因而“所谓道德人格、心理人格和法律人格,不过是哲学人格在人的不同活动领域中的具体表现”[3]120。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心理学的“人格”更为具体和特殊。心理学认为人格是构成个体生活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复杂系统,它既蕴含了个体先天因素的部分,也受到后天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积极心理学在谈到积极人格时指出,积极人格是人格中正向特质的统称,是个体潜在的积极力量和核心美德,是对以往心理学针对病理、问题、消极方面的反动。在谈到人格的特征时,马克思认为,首先,人格具有实践性和生成性。人格不是生来就有的,是在人的生产劳动中形成的。其次,人格具有社会性和阶级性。离开了社会,人格作为人的本质就不复存在。不同的阶级社会中,人格的形成受到不同社会环境下生产资料、社会分工的影响,必然呈现出阶级性。再次,人格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4]250世界在变化发展,人也在不断进步。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人格表现出不同的时代特性。最后,人格具有可能性和现实性。自为的人总是不停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自己,利用其本身具备的主观能动性,朝着理想中的自己努力和奋斗,力图将理想人格变为现实人格。

马克思的“人格”思想为我们理解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积极人格的内涵提供了理论源头。在当下文化信息复杂的社会中,人格的畸变性大大增加,马克思的人格思想对于当前中国社会人格的培养有很大的现实价值。由于人格具备时代特性,受所处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实践和教育环境的制约,因此不同时代背景对于人格的培育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毛泽东在马列主义新人观的基础上,吸收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针对革命和建设的背景,提出革命建设年代时代新人的人格发展要求,即“德智体全面发展”“德才兼备”“又红又专”。邓小平在继承毛泽东新人观的基础上,立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出和平发展年代时代新人的人格发展要求,即“四有新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强调理想信念的重要性。随后,江泽民在继承邓小平“四有新人”的基础上提出“四个统一”,将其内涵具体化,认为新时代的青年要德才兼备、知行统一,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理想要立足现实情况。进入21世纪以来,胡锦涛指出要将培养青年当作党和国家的重要战略任务来抓,同时倡导青年要适应信息化时代快速发展的要求,具备“终身学习”的品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对时代新人寄予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人格期望。总的来说,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积极人格是指个体在遵循社会普遍认同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基础之上而表现出的外在稳定的、积极正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具体包含四个维度:坚定的政治人格、扎实的智能人格、积极的心理人格和高尚的道德人格。

1.1 坚定的政治人格

“从培养人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塑造一个能够在政治生活中健康成长的政治人格。”[5]61坚定的政治人格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格塑造的根本目的和本质规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和政治觉悟,坚定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的政治人格是指学生在大是大非面前展现出来的积极稳定的政治立场、政治态度、政治方向和政治原则,主要包括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三方面内容。三爱一体,不可割裂。坚定的政治人格是积极人格培养的核心维度,在积极人格中处于核心地位,是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积极人格培养的要义所在,也是当代大学生人格培养的根本目标,规定了积极人格培养的根本性质、基本方向和最终效果。

1.2 扎实的智能人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中的“智”指的就是智能,包括知识、智慧和能力。它在人才素质系统中是人才发挥功能的关键性素质,是人才的本领。[6]同时他指出:“青年要求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要力行,知行合一,做实干家。”[7]真学问即真智慧,真本领即真能力。因此,扎实的智能人格是学生智慧和能力的统称,是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社会实践中积淀的正向知识表现和能力表现。具体包括智慧层面:好奇心、热爱学习、个人智慧、社会智慧; 能力层面:判断力、创造力、洞察力。扎实的智能人格是积极人格培养的先行维度,在积极人格中处于先决地位,为培育坚定的政治人格、积极的心理人格、高尚的道德人格创造先行条件。

1.3 积极的心理人格

心理是思想的基础。“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8]精神状态是心理状态的反映,积极向上、乐观的心理状态呈现出蓬勃焕发的精神风貌。“青年要正确对待成长奋斗中的成败和得失,处优而不养尊,受挫而不短志。”[8]同时青年要“具有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9]。积极的心理人格是指学生在对待和处理各种事情时表现出来的乐观积极的心理态势,具体包括热情、乐观、勇敢和坚毅。积极的心理人格是积极人格培养的基本维度,在积极人格中占据基础地位。乐观积极的心理是大学生接受良好思想政治教育并内化为自身思想行为的基础条件,同时也为大学生体验幸福人生、成长成才提供心理动力。

1.4 高尚的道德人格

修德是做人立身之本,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中就强调这一点。《礼记·大学》中就有“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描述。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教育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9]。教师要引导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既要立意高远、视野开阔、筑牢国德; 又要以小见大、遵纪守法、规范公德; 还要修德修身、克己自省、严守私德; 更要“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10]173。由此可见,高尚的道德人格是指大学生在新时期思想道德教育,道德规范和道德准则的要求下呈现出的符合“时代新人”要求的道德风貌。具体包括个人层面的自制、谨慎、谦虚、感恩、宽恕、目标感、美感的理想追求,也包括社会层面的公正、公民精神、诚信、敬业、友善、仁爱、守法、环保的社会规范。高尚的道德人格是积极人格培养的重点维度,在积极人格中占据主要地位。大学生作为新一代的接班人,必须树立高尚的道德追求,用高尚抵抗物欲、低俗、享乐,坚守道德底线,重树社会新风。

2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积极人格的特征

2.1 整体上政治人格坚定,部分大学生存在理想信念薄弱,“三爱”割裂的问题

理想信念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居于核心地位。当下部分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薄弱,在认知和追求方面存在偏差。首先,对理想信念认知不充分,只停留在简单的概念理解上。部分大学生将理想信念束之高阁,神圣化,认为理想信念不具有现实性,没有看到理想信念与国家、社会、个人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 将理想信念片面化、割裂化理解,没有意识到自身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其次,由于现代传播媒体的发展,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复杂化和多样化。网络上各种负面思想和错误理念诱导大学生与主流思想背离,追求个人主义,追捧物质享受; 宣传“历史虚无主义”,对我国英雄榜样进行抹黑,放大歪曲捏造事实,影响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这不仅危害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割裂其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之间的联系,还威胁中国共产党政权的稳定性,阻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

2.2 整体上智能人格扎实,部分大学生存在社会实践缺乏、本领能力不强的问题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里,实践是贯穿其整个体系的核心范畴。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的基石,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得到丰富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他的讲话中强调实践的重要性,指出“论文要写在大地上”[11]。首先,目前高校的教学工作偏重于理论知识灌输,不注重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尤其是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大学生,他们的专业理论性强,常常就理论谈理论,就知识教知识,没有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结果通常是专业基础不扎实,专业能力不强,在实际运用中判断力不准、创新力不够、视野受局限。其次,部分大学生没有自我发展、自我学习、自我成长的主体意识,一味遵从学校、老师安排,缺乏投身社会实践、磨练自我、扎实掌握安身立命技能的积极主动性。

2.3 整体上心理人格积极,部分大学生存在心理焦虑、幸福感弱化的问题

伴随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当代大学生在快速获取信息的同时也遭受信息的轰炸。现代传媒技术,尤其是网络的发展促使广告产业兴盛。资本和商家为了攫取高额利润,制造各种现代焦虑,强加给人们资本的价值观和理念。比如,容貌焦虑、肥胖焦虑、教育焦虑、婚姻焦虑等,人们深受其害,尤其是从网络获取信息的当代大学生群体。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受到扭曲,心理极度焦虑导致心理问题频发,主观幸福感不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树人,教育部早在2017年发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就规划了“十大育人体系”,其中,第六条就是大力促进心理育人,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主渠道,对大学生主体性发挥不足,主观幸福感、心理层面关注不够,心理育人力度不强。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成为一门有心灵温度的学科。

2.4 整体上道德人格高尚,部分大学生存在道德主体意识薄弱,知行不一的问题

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国家和社会对其寄予厚望。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发生巨大变化。受西方价值观和自由人权观念冲击,大学生自我意识强烈。部分学生追求个性,以自我为中心; 从功利出发,奉行享乐主义; 注重金钱享受,向“钱”看齐; 道德情感淡漠,道德主体意识薄弱; 道德底线低下,缺乏自我清晰认知,对传统优秀道德嗤之以鼻。一方面,社会上缺乏良好的道德氛围。社会缺失完善应对各种道德败坏现象和行为的惩治机制、对道德善举的鼓励和表扬机制。其次,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理念和方式方法有待创新; 引导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唤醒大学生道德主体意识、培养道德情感机制有待完善; 从认知层面出发促进大学生道德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统一,实现认知—行为有待强化。另一方面,家长自身道德意识、家庭氛围民主和谐对学生道德人格养成有直接重要的影响。

3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建构

3.1 立足“四史”教育,强化理想信念,培养坚定的政治人格

一方面,理想信念强化的主阵地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时代思政课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新方法、新途径、新载体,从理论高度和实践深度拓展理想信念的内涵与外延,让大学生明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个人理想信念之间的内在联系,转变大学生理想信念的认知偏差。对学生理想信念追求积极引导,将其实际化、具体化、阶段化、个人化; 从小到大、以小见大,切实强化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思政课教师要增强自身理论学习,坚定自我理想信念,用人格魅力感染大学生,做离大学生最近的优秀榜样。另一方面,要立足“四史”教育,培养“三爱青年”。教师既要组织学生集体观看革命题材的优秀文化作品,激发其爱国主义情怀,坚定其马克思主义信仰、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信念,发挥文艺作品育人、育心、育德的功效; 又要利用好学校附近的红色资源进行实地讲学,在实际情境中调动大学生爱国、爱党情感,让历史“活”起来。通过学习“四史”,让大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 认识到中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正确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四个自信,坚定“三爱一体” 不可分割的意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英雄观,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12],用坚定信念抵御西方的恶意抹黑和精神侵蚀,铸牢坚定的政治城墙。

3.2 立足社会实践,锻炼本领能力,培养扎实的智能人格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有知识要转化为能力,都必须躬身实践。要坚持知行合一,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练、增长本领。”[13]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指出要学以致用,在社会锻炼中锤炼坚强意志,增强实干本领。一方面,高校要创新教育理念和方式方法,知识能力两手抓,积极探索人文社科类大学生社会实践形式,创设社会实践平台,增强校企合作、校社合作、多校交流、校外实践、联合培养、基层锻炼等,促使大学生专业知识能力化,培养其创新力、判断力和洞察力。另一方面,大学生自身要积蓄力量、厚积薄发,积极把握机会、主动寻求和创造机会,投身社会实践中,不怕苦、不怕累,艰苦奋斗、增长经验,练就一身本领,成长为全能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大学生要保持“终身学习”的学习态度,紧跟时代潮流,学习新鲜事物,不断充实自我学识和才智,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判断力、创造力、洞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思想政治觉悟,寻求更好发展,明确自我担当,做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坚实后备力量。

3.3 立足主观幸福,加强心理育人,培养积极的心理人格

一方面,高校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改变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用积极心理学方法手段,对大学生进行积极干预,从发掘大学生内在积极力量、积极品质、潜在美德入手,增强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首先,创设积极活动情境,进行体验式教学。高校要增进大学生的心理流畅体验,使其感受积极情绪,培养大学生的兴趣爱好,让他们感悟幸福和快乐,面对生活学习保持热情。其次,转变大学生的个体认知,识别大学生的自我优势。高校要引导大学生从积极角度看待问题,培养大学生乐观归因,在逆境中保持乐观勇敢; 对大学生进行复原力训练,增强其面对挫折的心理韧性,培养其积极心理品质。最后,构建积极的支持系统,营造良好校风、学风和校园文化环境。强化大学生主观幸福,构建积极心理防御机制,抑制或减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强化人文关怀,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统一,育德为导向,育心为支撑[14],关注大学生的主体需要,发挥其主体地位。思政课教师要关心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加强心理疏导,切实解决其内心困顿; 转变大学生的认知,疏通其情绪,改变其态度,进而影响其主体行为,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3.4 立足道德主体,增强多方合力,培养高尚的道德人格

道德人格作为大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价值、道德行为的有机结合,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层面,也是衡量时代新人的重要准则。道德人格的塑造要立足大学生自身,激发大学生道德主体意识,整合社会、学校、家庭多方合力,塑造崇高道德人格。社会层面,要致力于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对败坏道德、挑战道德底线的乱象进行严惩,对社会真善美进行鼓励和弘扬,树立高尚的道德榜样和典型。利用好现代传媒技术,引导舆论进行正面宣传,制定道德风尚标,对网络上的言论和行为进行监管和整治,肃清网络乱象,营造积极的网络道德氛围。学校层面,建设和谐的校园道德环境,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道德实践,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 继续发挥思政课堂、课堂思政的效用,紧跟时代,创新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完善引导大学生道德主体功能发挥、自我教育的有效机制。从大学生道德认知入手,转变道德价值观念,调动道德情感,坚定道德原则,促使大学生践行真善美。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弘扬优秀传统美德,引导大学生省察自身,净化心灵,知行合一。家庭层面,创设良好家庭氛围,家长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加强自身道德品质修养,以己为本进行榜样示范,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

猜你喜欢
理想信念人格道德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当代陕西(2022年6期)2022-04-19 12:11:52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回族文学(2022年2期)2022-04-15 22:07:47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十几岁(2021年24期)2021-11-18 02:18:40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学生天地(2020年15期)2020-08-25 09:21:38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人大建设(2017年5期)2017-04-18 12:57:32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学习月刊(2016年20期)2016-07-11 02:00:14
增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学习月刊(2015年19期)2015-07-09 03:3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