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

2022-11-23 01:24
山西青年 2022年9期
关键词:心理学心理健康心理

王 敏

山西工商学院学前教育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0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何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为各高校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从现阶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情况来看,基本上还是沿用消极心理学模式,过于强调预防与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这不但无法有效解决大学生各种心理问题,也很难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用最大化展现出来,这对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而言并无积极作用可言。为改变这一现状,各高校及相关教育工作者应当注重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以形成新型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意义

在大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愈发复杂、多元的背景下,大学生心理问题层出不穷,这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与未来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同样也降低了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在此情况下,高校应注重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创新,而融入积极心理学就为其改革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有利于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根据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来看,普遍都是按照解读心理现象、分析心理问题、寻找解决方法的模式开展相应的教育工作,其教育内容相对单一、狭隘,这种单一教育模式对培养学生积极心理素质和开发潜能并不会产生较大的帮助,甚至产生负面影响,同时也会阻碍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但在积极心理学的引领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自我调适与自我发展,而现有的教育内容是无法满足这一要求的,对此就需要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对相应的教育内容予以丰富,以保证教育的效果达到预期。

(二)有利于整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因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全面,多数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对于教育目标的定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过多关注心理问题的消极面,在教学中更多是对于心理问题的诊断和治疗,这与心理学存在的价值相悖。如今,随着积极心理学被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有了一定的革新,其中就包括对教育目标进行科学整合优化,以更好地推动后续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1]。

(三)有利于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客体关系

虽然不少的教育工作者对构建平等、信任的咨访关系比较认同,但从现实情况来看,一些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并未构建这样的主客体关系,仍需继续努力。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来讲,教师与学生不应该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双方都是发展中的个体,这就需要教师能转变观念,积极对待学生,同时要重新审视自己在这一教育工作中扮演什么角色、发挥什么作用,对主客体关系进行重构,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高效、高质开展。

(四)有利于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传统心理学下,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主要途径无非就是开设相应的课程、开设专题讲座和开展心理咨询等,这并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学习需求,也不利于最大化展现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作用。而在积极心理学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及主客体关系均发生了改变,以教育目标为例,更加关注对学生积极情感、积极品质的培养,而这就决定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不能有局限性,应当对各类资源进行积极整合,通过拓展教育途径将心理健康教育全方位渗透至大学生活的各个角落,以实现更好的教育效果,在此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将更加宽广、多元。

二、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一)科学定位教育目标

为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必须先要科学定位教育目标。当前,各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认识与理解存在一定的局限,使得教育目标定位单一,即解决学生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而忽视了对学生积极情感的调动和潜能的开发,不利于彻底改变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局面。笔者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应从三个层面入手:第一,发展性目标,也就是让学生在不断学习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第二,调适性目标,指的是针对部分存在心理障碍或异常的学生,要给予他们一定的帮助与指导,增强其心理调适能力[2]。第三,多层面目标。心理素质从内容结构上来讲,它并不是单一的构成物,而是由个性、意志、情感等心理品质构成,而这些心理品质又是通过不同的渠道或途径所形成的。积极心理学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只关注学生如何应对考试压力、就业压力、情感问题等,还要关注这些消极指标以外的积极指标,如满意度、乐观、自我效能等,这样才能实现最佳的教育效果。

(二)不断丰富教育内容

多数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过程中,都会以解决学生出现或可能出现的各类心理问题为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会通过举例、讨论等方式,向学生灌输相应的心理学知识与心理学方法,这样虽然能起到一定的教育效果,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但还无法最大化展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用。在积极心理学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理应进行扩充,通过丰富的教育内容有效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培养他们的积极心理品质。关于这些丰富的教育内容,可以是积极的习惯养成、积极的思维活动、积极的认知方式,也可以是周围积极的群体、个人主观幸福获得等,它们的共同点在于均源于生活,有着普遍的社会性,且鲜活生动,新颖变化。笔者基于自身的一些认知与相关文献的参考,对积极心理学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进行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是认知发展方面的教育内容,这对于促进学生了解认知发展规律与特点有着积极意义,可以使学生学会对认知予以调控。二是情绪稳定方面的教育内容,这是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让学生清楚个人情绪的正常状态,帮助学生了解自身情绪及其变化特点,继而形成适度情绪反应能力。三是意志优化方面的教育内容,它的主要教学价值是指导学生能积极、勇敢面对挫折与压力,激发其克服困难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提升意志行为水平。四是个性完善方面的教育内容,这部分教育内容可以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能力,使其个性能得以完善[3]。五是学习适应方面的教育内容。作为大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的主要任务,积极心理学认为学生需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与技能,构建积极学习态度,以提高自身的学习水平。六是职业适应方面的教育内容,其作用在于让学生能清楚自己的职业兴趣,树立正确职业价值观,让学生在日后的升学与就业更为顺利。七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有关心理方法的教育内容,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与认识各种心理障碍,明晰其表现形式和症状,让学生能懂得如何去预防和应对心理障碍,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

(三)积极拓展教育方法

在传统心理学的影响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较为机械单一,普遍都是教师向学生灌输更多的知识,学生缺乏主动求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不仅造成了师生互动不足,也让学生无法获取良好的情感体验,从而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在此情况下,高校应改变这种单纯知识传授式的教育方法,更加注重生生、师生的互动,利用积极开放、互动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如组织学生进行问题讨论、角色扮演、活动体验等,使其能从和谐、轻松的氛围中领会知识。在此笔者重点介绍以下两种教育方式:其一,互助式教育方式。具体来讲,主要的方法有自助式心理暗示,通过写日记、自我对话等给予自身积极的心理暗示;自助式心理训练,通过心理拓展训练、集体演讲和角色扮演等给予自身积极心理体验;自助式心理激励,学生之间进行相互鼓励、肯定等方式,给予其积极心理影响[4]。其二,体验式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是通过创建各种情景,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状态转化为主动、积极的学习状态,并在相应的教育情景中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从中获取心理知识和掌握心理方法,继而促进学生实现自主发展。总而言之,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以启发、协助的教育方式使其能提高认知与增强活动体验,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四)构建和谐的主客体关系

为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教师要正确认识到构建和谐主客体关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对传统师生关系予以改善。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其倡导的主客体关系是积极、健康与和谐的,相关教师也应从中受到启发,清醒认识到师生关系应当是平等与民主,这样才能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首先,教师要从内心深入尊重学生。大学生并不像中学生,他们的身心趋于成熟,个体差异会比较明显,此时教师要尊重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能够正确接纳他们。在此过程中,教师不能区别对待,并且要给予他们足够的信任,此外还需要注重保护学生的隐私,以免对学生的心理带来不良影响。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热情。简单来讲,教师要用心倾听学生的心声,热情解决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中遇到的困惑,以激发学生的积极心理。最后,教师应学会共情。由于生活环境、年龄等各方面的差异,教师对学生的一些想法、行为无法理解,对此部分教师会以过来人的经验教育学生,对学生予以直接否定,显然这并不是好的选择。现代高校教育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学会换位思考,积极体验学生的内心世界,只有这样,才能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与目的,继而为学生提供有效帮助和指导[5]。

(五)完善教育保障机制

在传统模式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往往都是由专职教师负责,与家庭、社会之间缺少联系,这就无法形成三位一体、共同协作的社会支持系统,继而影响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积极心理学认为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比较大的,而大学生所处的环境主要是由学校、家庭与社会组成,所以为创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环境,需要三者的通力合作与共同努力。关于学校方面的内容在前文中已经提及很多,在此不进行赘述。家庭作为对学生身心发展影响最深、最直接的组织系统,父母对其心理及人格的形成负有很大责任,简单来讲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不比学校教育低,且有着独特的优势,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所以,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一方面要让家长能充分认识到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另一方面,则要为家长提供一定的指导与帮助,保证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除此之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不能缺少社会的普遍关注与正确舆论引导,这对于营造健康良好、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有着重要作用,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在此过程中,需要注重各种媒体的有效运用,通过媒体切实把握舆论引导的时机、方向、力度,培育正确社会舆论。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教育思路与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发展需要,因此,高校需要将积极心理学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之中,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在这一过程中,相关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对积极心理学内涵的分析与理解,并能基于积极心理学,对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保障机制等进行创新与优化,继而有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为学生的良好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猜你喜欢
心理学心理健康心理
“没有用”的心理学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何清华:邂逅心理学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跟踪导练(二)5
打喷嚏个性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