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全纳教育:价值取向、施为逻辑与现实挑战

2022-11-23 01:47王贺肖甦
比较教育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全纳俄罗斯教育

王贺,肖甦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北京 100875)

全纳教育既是一种全球范围内盛行的教育理念和思潮,也是消除排斥与歧视,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及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教育实践领域。2020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全球教育监测报告》主题是“包容与教育”,并对各国全纳教育进展进行系统检视。2021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区域性国际组织发布了《中东欧、高加索和中亚区域教育监测报告》,指出区域性全纳教育发展的核心挑战并提出系统性改善建议。俄罗斯是该区域报告的重点考察对象国。

俄罗斯领土广袤,民族构成、语言文化和宗教信仰具有明显的多样性,加之社会转型冲击带来巨大阶层差距等问题都使得权衡不同社会群体间的利益分配成为俄罗斯国家治理和教育发展中的关键环节。全纳教育是俄罗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协调群体间利益分配的重要手段。本研究以俄罗斯全纳教育系统化建设为考察对象,收集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借助瑞典学者托尔斯顿·胡森(Тorsten Нusen)的教育公平三层次理论建构实践考察部分的解释框架,试图回答以下问题:俄罗斯全纳教育具有怎样的价值追求?俄罗斯如何践行全纳教育?俄罗斯的全纳教育实践中存在哪些突出问题?

一、价值取向:追求公平、包容和每个人的成功

俄罗斯发展全纳教育既是本民族历史文化的驱动,也是主动融入国际理念并积极探索本国实践之必然。回溯历史,自18世纪起俄罗斯便开始了对残疾儿童及其学习能力的早期关注。苏联时期已建立国家主导的特殊教育体系,设置了多样化的特殊教育机构。苏联末期到俄罗斯联邦初期进行普教与特教融合探索,引入“回归主流”的国际融合教育理念并使之成为国家教育发展的优先事项。放眼国际,1994年《萨拉曼卡宣言》的发布标志着全纳教育概念和思潮的诞生。[1]2006年,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的通过使残疾人全纳教育权利合法化,俄罗斯本国的全纳教育体系化发展之路也随之开启。[2]2016年,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指出,全纳教育不仅与某一特定群体相关,应把因存在各方面差异而在学习机会和学习体验中遭遇歧视和排斥的所有群体和个人都囊括进来。[3]这使得全纳教育的关注对象突破残疾儿童群体而面向更广泛的处境不利儿童群体。俄罗斯一方面追随国际全纳教育的价值主张,另一方面基于本国社会历史文化特征和国家发展需要,形成了当下本国的全纳教育实践目标。

(一)以追求社会正义和教育公平为伦理基础

平等是基本人权,也是教育发展的核心原则,因此也成为全纳教育的伦理基础。从权威性国际报告和俄罗斯本国法律对于全纳教育概念的界定中即可印证这一点。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理念中,全纳是一个拥抱多样性并建立归属感的行动和实践过程,植根于每个人都有价值和潜力并应该受到尊重的信念。全纳教育的核心原则是相信“每个学习者都至关重要,并且同等重要”[4]。《俄罗斯联邦教育法》将全纳教育定义为:在考虑学生特殊学习需要和个人能力多样性的基础上,确保所有学生平等接受教育。[5]在地方性教育法规中也有相关界定,如莫斯科州将全纳教育解释为:对健康障碍者与非健康障碍者一起培养,包括组织共同教学活动、休闲活动及各类补充教育。[6]

在上述界定中,国际定义强调全纳教育的过程性和实践性,俄罗斯联邦法律强调保障性,地方法规则使概念更具有群体指向性和活动明确性。同时所有界定都蕴含着对全纳教育的共性价值追求,即对每个人价值与能力的肯定和维护,并在包容的基础上力求促进教育过程的共同参与。而这一共性追求则以社会正义和教育公平为伦理基础,公平是支持和维护其他权益的必要条件,是包容多样性,建立归属感、促进教育活动共同参与的价值起点。因此,对于俄罗斯全纳教育实践的整体考察应从俄联邦概念所强调的保障性意涵和特征出发,揭示其保障教育公平性、包容性和共同参与的施为逻辑。

(二)以尊重差异性,包容多样性为核心精神

全纳教育关注不同学习者群体及其学习需要的多样性。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由于性别、年龄、身心健康状况、地域、家庭经济水平、种族、语言、宗教信仰、移民流动、性取向和性别表达等方面的差异,学习者在教育机会和学习体验方面可能遭受排斥和歧视。而全纳教育倡导尊重差异,建设囊括每一个人的教育系统。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提供高质量全纳教育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业成就、自尊水平和社交能力发展,而且有利于包容型和谐社会的建设。[7]

俄罗斯的自然条件、社会历史文化和国家发展战略等因素共同铸就了该国社会群体的多样性及教育系统内学生个体的差异性。首先,俄罗斯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差异巨大;俄罗斯拥有多民族、多语言和多宗教信仰性社会群体;从国际化大都市到普通城镇再到保留原始生活方式的原始部落,城乡地域差异十分明显。其次,苏联解体使俄罗斯经历社会意识形态剧变,经济转型过程中,贫富差距加大,形成了极富极贫的阶层差异。再次,极端气候条件和嗜酒文化等因素作用下畸形新生儿和孤残儿童规模大,因而健康障碍儿童等弱势群体规模不容小觑。最后,人口问题被视为制约俄罗斯发展的重大战略性问题。普京政府一直推行人口增长计划,鼓励生育并重视对多子女家庭学生的教育关注与支持。总体而言,少数民族和少数语言儿童、农村儿童、多子女及贫困家庭儿童和健康障碍儿童成为俄罗斯确保基础教育公平性和包容性,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薄弱环节,也预示了俄罗斯全纳教育实践的重点服务对象。

(三)以促进每个人的成功为实践目标

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曾指出,全纳教育的发展目标是涵盖所有人、保障所有人的教育和发展权益。[8]在俄罗斯国家发展目标和教育战略中也越来越强调促进个体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联邦项目“每个孩子的成功”是作为到2030 年俄罗斯国家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纲领性文件的《国家教育方案》框架下的重点建设项目。该项目强调在公平性和普遍性原则基础上以促进所有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职业生涯认知为导向,建设识别、支持和发展青少年显性和隐性才能的有效系统。与全纳教育的基本价值追求相呼应,项目的理念依据是相信每一个儿童都具有显性或隐性才能,应创造条件满足包括残疾儿童、农村儿童和陷入困境的其他儿童在内不同群体的学习需要,促进其能力发展。[9]

二、施为逻辑:为处境不利儿童搭建教育全流程保障体系

在实践层面,俄罗斯将理念逐级转化为操作性定义,将识别和重点建设薄弱环节与采取全面系统性保障相结合。具体而言,识别健康障碍儿童、少数民族和少数语言儿童、农村儿童、多子女家庭和贫困家庭儿童等处境不利儿童群体,将其视为威胁教育系统公平性的关键群体和薄弱环节,以促进这些群体的教育参与、提升其教育体验为核心任务,为其搭建全流程保障体系。基于胡森教育公平三层次的理论观点,可将俄罗斯全纳教育的建设举措拆分为三个层次理解:起点——保障处境不利儿童的平等受教育权和学习机会;过程——包容性教育环境和学习条件建设;结果——学业成就测评机制设置及学生持续发展影响。

(一)教育起点:保障平等受教育权和学习机会

立法维护不同群体的平等受教育权是全纳教育实施的前提,学校的入学机制则是影响不同群体实际学习机会取得的关键。在合法性层面,《俄罗斯联邦宪法》承认全民受教育权,禁止基于性别、种族、民族、语言、出身、居住地、宗教态度、信仰、社会团体身份及其他情况的任何形式的歧视与限制,保障人权和公民权利的自由平等。[10]《俄罗斯联邦教育法》确认受教育权的非歧视性,中央和地方政府应确保所有人教育权的实现,包括满足个体不同层次和不同领域的教育需要。在入学机制层面,当前俄罗斯基础教育各学段入学根据学习需求识别结果匹配教育机构和教育形式,实行专业机构鉴定推荐加家长申请的入学机制。

1.平等受教育权的确立

俄罗斯通过联邦法律和地方法规共同保障公民享有平等受教育权。在健康障碍者社会和教育权益保障方面,2014年,俄罗斯修订了 700余项地方性社会保护立法,为创造反歧视社会环境奠定了法律基础。同时《俄罗斯联邦教育法》规定健康障碍者具有在普通公立教育机构接受教育的权利。2009年以来,联邦先后调整普通教育各学段教育标准,引入满足视力和听力障碍、严重言语障碍、多重残疾和认知发育障碍的学生学习需求的适应性教育计划及适应性通识课程,以保障其获得平等学习机会和优质教育。在少数民族和少数语言学生教育权益保障方面,《俄罗斯联邦宪法》支持并维护公民自由选择使用母语或俄语作为受教育语言的权利,[11]并设立《土著少数民族权利保障法》专门保护土著少数民族①俄罗斯土著少数民族是指,居住在其祖先传统聚居地,保留传统生活方式、经济活动和手工艺文化,且总人数少于5万人并具有独立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公民群体。利益。2013年,亚马洛-涅涅茨自治区政府修订自治区教育法,承认父母具有选择游牧教育的权利,使得游牧家庭的孩子能够获得稳定的学前教育机会。其他群体的教育权益也可得到保障,例如,国家刑事系统惩教机构在押人员可依法在惩教机构内接受普通教育。

2.施教机构、施教形式与入学机制

就施教机构而言,健康障碍学生主要在普通学校和特殊学校两类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其中接纳健康障碍学生的普通学校应依照全纳教育计划①全纳教育计划一般指,普通学校基于学生的特殊学习需要,在普通教育计划基础之上进行一定改编的教育计划,是接纳有特殊学习需要学生的学校开展教育活动的主要依据。开展教育教学并设有对健康障碍学生友好的无障碍校园环境。特殊学校则依据健康障碍类型创办,采用健康障碍适应性教育计划开展教育教学。特殊学校一般划分为聋哑型、听力障碍型、全盲型、视觉障碍型、严重语言障碍型、肌肉骨骼障碍型、认知和心理发育障碍型以及智力发育障碍型学校。普通学校和特殊学校的教育活动均可涵盖初级普通教育、基础普通教育和中等普通教育三个学段,特殊学校总修学年限一般为12年,比普通学校多一年。[12]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实施则在普通学校和游牧学校中进行。考虑到北方土著少数民族的游牧生活传统,每年夏天地方政府会根据游牧路线为少数民族学生设置移动的游牧学校。2016-2017学年,亚马洛-涅涅茨自治区有这类移动幼儿园9所,移动幼小一体化学校1所,移动特殊学校3所。[13]2018年,北方土著少数民族儿童中具备上学意愿者占比则达到了64%。[14]

就教育形式而言,在普通和特殊教育机构中面向健康障碍学生提供四种可选教育形式:与同龄人一起在常规环境中接受教育;与同龄人在同校的不同班级中接受教育;与同龄人在同校同班的不同小组中接受教育;在单独的特殊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少数民族学生则有两种可选教育形式,即在普通学校接受正规教育或在移动学校接受指定游牧路线上提供的学前和初等教育。[15]此外,在家上学和远程教育也是可供各类有特殊学习需要学生选择的教育形式。

就入学机制而言,一般基于就近和最大限度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原则安排教育机构和教育形式。健康障碍学生入学需由心理-医疗与教育委员会对学生身心状况进行评估鉴定,根据鉴定结果由学生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提出入学或转学申请。各州的实际入学和择校流动情况因地方法规差异而存在不同。例如,在莫斯科州仅当学生无法在全纳教育环境中接受教育时才允许其进入单独班级或小组接受补偿性和矫正性培训。[16]圣彼得堡州的规定则相对宽松,健康障碍学生可选择在全纳教育环境、在单独班级或小组或在家中接受教育。[17]然而在普教与特教并行的状态下,普通学校招收有特殊学习需要的学生并不会获得额外的资金支持,[18]却需要创造特别的教育教学条件,因此普校中开展全纳教育的学校占比甚小。例如,莫斯科公立普通学校有千余所,其中实施全纳教育的仅有47所。在圣彼得堡也仅有涅夫斯基区第593学校等个别学校实施全纳教育计划,个别学校成立全纳教育中心或实施促进普通学生与残疾儿童融合的社会项目。

3.特殊学习需要的识别

受教育权利和学习机会平等的前提是正视差异和特殊学习需要的存在,并在教育过程中创造条件满足这些需要,因而特殊学习需要的识别尤为重要。俄罗斯通过心理-医疗与教育委员会来识别健康障碍学生及其特殊学习需要②特殊学习需要也称教育教学所需的特殊条件,包括特殊教育计划、教学方法、教科书、教学协助材料,供集体和个人使用的特殊教学技术手段、通信手段、教学手语翻译等,以及为各类健康障碍者免费提供的教育、心理、医疗、社会和其他服务,适应性教育环境和无障碍生活环境,没有它健康障碍者就无法或很难完成学业。具体可参见《莫斯科健康障碍者教育法》:https://docs.cntd.ru/document/3718801.。心理-医疗与教育委员会作为检测的专业机构,它由各类专业人员组成并通过对学生进行复杂的心理、医学和教学检测来识别儿童的心理、生理和行为偏差,基于检测结果提供援助建议并推荐适合入学的教育机构类型。州政府会保障本地区的心理-医疗与教育委员会配备,配备标准不低于每万名儿童一所委员会,每州不少于1所。[19]

此外,对于超常儿童及其特殊学习需要的识别则通过奥赛-竞赛系统进行。俄罗斯具有历史悠久、门类丰富、机制健全的学生奥赛-竞赛体系,并用以识别和支持学术科研、科技创新、文体艺术等领域的超常学生发展。各地每年会面向中小学在校生举办学科、创意和体育等类赛事,对于在竞赛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学校为其设立单独教育部门,提供适合其能力发展需要的普通教育和补充教育,并为国家级和国际级竞赛获奖学生提供高校优先入学机会。

(二)教育过程:创设包容而无障碍的学习环境

教育过程的公平性是考察全纳教育实践的核心环节。教育过程公平的关键在于三类教育资源的配置:校舍、教学设备、技术等物质资源;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文化资源;教师的价值观念、教育智慧、教学能力及情感支持等心理资源。[20]俄罗斯在基础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物质、文化、心理三维资源投入打造教育内部包容性环境,同时完善教育外部支持环境满足学生特殊学习需要。

1.物质环境:改造校园基础设施

俄罗斯通过国家“无障碍环境”计划和“现代化学校”联邦项目等支持教育基础设施改造和无障碍学习环境创设。2015年,俄联邦教育科学部宣布协同联邦青年事务局、行政建筑局等部门共同为健康障碍者建设无障碍教育设施和服务。同时,要求各类学校做到:第一,为健康障碍者创造无障碍设施条件,使其能够独自或在辅助技术和辅助人员支持下自由进出教育场所;第二,向健康障碍者提供公共交通路线信息并对视力障碍者进行交通护送;第三,提供必要的视觉、听觉和盲文信息;第四,提供手语及手语翻译服务;第五,进行教学设施改建,在教学场所提供备用轮椅、升降机、扶手、坡道、滑动门和无障碍卫生间等设施。[21]2016年以来,已有26 个联邦区的2000 余座城市实施了无障碍教育环境改造。[22]在“现代化学校”联邦项目的支持下,更多农村学校和特殊学校拥有了配备现代技术设备且能够开展网络教学的教室。[23]

2.文化环境:采用适应性教育计划

俄罗斯通过以普通教育计划为基础的适应性教育计划,提供特殊的教科书、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特殊培训设备和教学协助服务来满足不同学习需要。健康障碍学生可免费获得以上资源及手语和盲聋翻译等服务。为确保以上教育条件和环境的实用性,家长可参与课程和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并提出建议,有权获得学校、心理-医疗与教育委员会以及其他援助机构提供的抚育建议。[24]另外,针对少数语言和少数民族学生、超常儿童和刑事在押人员也设置有针对性的适应性教育计划。2020年,在少数语言和少数民族学生的适应性教育方面,全俄61个联邦主体开设了76个母语教育计划,涉及学生规模达197万,同时联邦教材库提供了囊括15种少数民族语言的252个版本的母语文学教科书供教学选择。[25]

3.心理环境:提升教师全纳教育观念与能力

教师是教育过程中消除排斥与歧视、促进包容和公平的关键因素。俄罗斯一方面通过教师队伍多样性建设传递全纳观念,另一方面通过教师在职培训和补充学习提升教师全纳教育能力。

教师多样性能够反映教育系统开放性,传递全纳教育观念。有研究表明,残疾教师和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教师的数量变化会影响学生入学率、学习幸福感、学业表现,甚至影响学生未来职业选择和职业认同。[26]俄罗斯作为多民族多语言国家,其1.46亿的总人口当中涵盖的民族数量超过190个,除人口规模最大的俄罗斯族(人口占比77%)和十余个人口规模在50万人以上的较大民族外,还有人口规模不足1 万人的少数民族百余个。[27]因此俄罗斯十分注重教师队伍的多样性建设,并以此来传递全纳观念。其中小学教师队伍具有丰富的民族多样性且能够支持开展90 余种少数民族语言的教学。[28]

在教师全纳教育能力培养方面,俄罗斯主要通过教师在职培训和教师互助-社会合作两种渠道提升教师多语言多文化环境教学能力。根据《俄罗斯联邦教育法》规定,学校在职工作人员每三年需参加为期144小时的强制性在职培训。在职培训由高校、公立专业培训机构等组织开展,也可通过网络渠道获得。教师全纳教育能力相关培训多聚焦于少数语言、少数民族儿童和健康障碍儿童的教育需要。例如,在西伯利亚、乌拉尔和远东等地区建立了本地语教师专业发展体系;2017 年,教育工作者高级培训和专业再培训学院研制了教师面向非俄语母语学生的俄语教学能力提升计划;[29]2018-2019 学年,有近12万名特殊教育教师、言语治疗师、教育心理学家和社会关怀工作者参加了残疾学生心理与教学支持培训。2018年,有超过70%的俄罗斯教师接受了全纳教育培训,[30]俄罗斯教师在专业发展上所花费的时间也处于国际高水平。[31]作为教师全纳教育能力提升的第二渠道,致力于教师全纳教育能力发展的社会服务与合作也很普遍。例如,在“现代化学校”联邦项目支持下建立校际交流网络,共享优质师资资源并促进教师间的交流与互助;组建全纳学校协会传播全纳教育信息、提供专业知识咨询、进行优秀教育实践案例分享和教师创新支持。[32]

4.外部服务:改善处境不利儿童生存条件,提供家庭支持和社会服务

教育外部环境的改善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完学率。俄罗斯通过学生在校生活支持、家庭支持和社会服务来改善教育外部环境。其一,联邦和地方政府对弱势群体学生进行物质和资金支持以改善其生存条件。对于寄宿制特殊学校的学生,联邦财政承担其衣食住行和其他软硬件服务费用,非寄宿制健康障碍学生也可获得每日两餐免费热食;针对低收入家庭儿童、孤儿和失养儿童以及多子女家庭儿童,地方财政承担其校内每日一餐的免费热食费用。新西伯利亚州等地更为孤儿和失养儿童按月发放生活费直至他们完成普通教育阶段的学习活动。[33]其二,家长有权参与全纳教育过程,接受培训、获得家庭资助并参与教育协同治理。具体表现在:参与儿童心理-医学与教育鉴定过程,知晓鉴定结论并可对此提出质疑;参与全纳课程和教育教学计划设计与实施;获得教育机构、心理-医学与教育委员会及其他援助机构给出的健康障碍儿童抚育建议;参与教育机构管理活动等。[34]其三,各类社会服务机构为全纳教育相关方提供方法咨询和技术支持。例如,心理-医疗与教育委员会提供特殊学习需求检测及教育咨询建议;联邦资源中心协助普通学校提供教师全纳教育能力培训。2019年,全俄已建成多个服务于自闭症和认知发育障碍儿童、严重多发性发育障碍儿童、视力障碍和身体残疾儿童的联邦级资源中心。

(三)教育结果:完善教育测评机制,丰富自我实现渠道

绝对公平是一个理想化状态。因为教育测评本身具有筛选功能,所以追求所有学生取得同等学业成就的目标是不切实际且无意义的。对于教育结果层面的公平而言,通过保障教育测评机制的公平公正,配置公允的评价标准和提供丰富的成功获取渠道,进而使不同群体学生拥有平等展示自我能力和自我实现的机会更为关键。

1.确保学业水平测试的灵活性

国家总结性考试是俄罗斯衡量基础教育质量和检验学生认知性学习成果的主要手段。它包括面向基础普通教育学段毕业生(即9年级学生)的基础国家考试、面向中等普通教育学段毕业生(即11年级学生)的国家统一考试和面向两个学段中具有特殊测评需要学生(包括健康障碍者、惩教机构服刑人员和封闭寄宿学校学生)的国家结业考试三类。其中第三类考试是经前两种考试简化而来的适应性测评,采用灵活的考试材料、考试形式及考试流程。例如,考试去掉了选考科目,只保留两门必考科目;评分采用5分制而非百分制;针对存在口头交流障碍的学生可以免口试,采用笔试;经鉴定无法到场考试的学生可在家考试,组织者为其配备两名监督员和视频监控设施。[35]

2.采用高利害测试的同时拓宽成功渠道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统一考试和学科知识竞赛均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挂钩,属于高利害测试,而高利害测试可能会导致一些负面现象进而威胁全纳教育的实施。例如,导致基础教育阶段的选择性入学和转学现象、导致教育过程中采取严格的纪律政策,以及学校和教师将更多时间和精力分配给更有可能成功的学生。对于非俄语母语的少数民族学生而言,国家提供了基于民族语言的教学,但在国家统一考试中只提供俄文考试材料,这无疑使他们在获得学业成就方面面临一定挑战。[36]如果以高利害测试成绩和获得优质高等教育作为未来职业发展和社会地位分化的唯一途径,则弱势群体学生的境况难以获得实质性改善。为此,俄罗斯一些地区采取了必要措施。例如,州政府为满足条件的健康障碍学生提供职业培训,帮助其获得未来发展的一技之长。[37]此外,作为俄罗斯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各类补充教育在促进儿童早期职业认知和兴趣探索、使学生形成个人专长并拓宽其个性化发展路径方面也发挥重要作用。

三、俄罗斯全纳教育实践的效果与挑战

俄罗斯全纳教育在实践探索中搭建了全流程、全方位的保障体系,同时其后续发展也面临一定挑战。

(一)实现了教育权利平等,但筛选性机制和行政壁垒依然存在

俄罗斯完善教育法律、政策,细化全纳教育定义,使更多边缘化群体被囊括进来,明确了所有人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奠定了全纳教育的发展前提。在实践中,通过“每个孩子的成功”等教育项目不断增加学额,使失学率下降;改进了学习需要识别系统使之不再单纯基于医学鉴别,更具包容性和科学性;2013年以来,跨领域社会合作形式的心理-医学与教育委员会在全国广泛发展,提供教育安置联合建议,这种跨学科和跨机构的合作是教育体系更具包容性的体现。然而在教育机构和教育形式设置中仍然保留有不同程度的分离现象。例如,特殊学校按残疾类型将不同学习者分离教育,不利于他们融入和适应真实的社会;对于接纳健康障碍学生开展全纳教育的普通学校,国家并没有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倾斜,使普通学校动力不足,不利于残疾人群体融入普通教育环境。

(二)提升了校园环境包容性,但缺乏教师全纳教育能力的系统性培养

在物质环境方面,“现代化学校”联邦项目的实施使校园基础设施和技术设备得到积极改造,建成友好无障碍的教育设施与服务。在文化环境方面,采用适应性教育计划,为有不同学习需要的学生开发不同的教材、教育技术并提供必要支持服务。

在心理环境方面,关注教师队伍多样性建设,注重教师全纳教育能力的在职培训,增加教师互助与社会合作,使俄罗斯全纳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在提质和提量上均取得不错的成绩。2018年,俄罗斯基础普通教育教师队伍中具备全纳教育能力的教师占比超过一半,具备多语言、多文化环境教学能力的教师占比超过30%,均达到或超过欧盟平均水平,俄罗斯教师全纳教育能力发展程度明显高于欧盟平均水平。[38]然而在教师的职前学位教育阶段缺乏对全纳教育内容的系统性培训和对全纳教育实践能力的考核,这导致教师职前全纳教育观念和能力的滞后。这与俄罗斯教职人员资格考试与认证制度中缺乏课堂教学实践技能要求,师范院校缺乏开设全纳教育课程的动力不无关系。同时,高校师范专业的教育教学对新政策、新理念和新需求的反应迟缓也使得学校所学与就业所需脱节。此外,在职培训体系中的全纳教育课程往往由缺陷学培训师负责开展,很少涉及对全纳概念的探讨和界定,不利于全纳教育新理念的推广。

(三)提升了测评形式适应性,但测评结果高利害性仍限制学生发展

从测评形式来看,俄罗斯设置了针对不同身心健康程度、不同天赋能力类型学生的多样性学业成果测评,包括采用适应性的考试材料、考试流程和考试地点等措施。保障灵活性的同时注重公正性,让不同群体学生具有平等展示自我能力的机会,设置公允的评价标准。然而国家统一考试的高利害性可能会导致诸多负面教育实践,威胁全纳教育实施,并且一考定终身的单通道式发展使弱势群体更难拥有良好的职业前景和社会地位,以及自我实现的机会。

四、俄罗斯全纳教育评价

全纳教育理念革新为创建包容性教育环境提供了必要的思想准备。俄罗斯教育系统对少数学生群体的教育态度经历了从主张分离(特殊教育)到主张回归主流(融合教育)再到倡导囊括每个人、促进每一个儿童发展和成功(全纳教育)的转变,其关注的学生群体范围在不断扩大,对于特殊学习需要的鉴别更加科学化和多元化。这种变化一方面体现了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教育系统对个体的尊重,对差异的接纳,对公平的追求,为建设更有温度的教育和更和谐的社会环境奠定了必要的思想基础。

全纳教育规划完善为开展包容性教育实践提供了有效保障。俄罗斯充分运用集权制度的高效性,调动各方教育利益相关主体协同参与教育治理,搭建全纳教育支持服务体系。其中,联邦政府负责顶层设计、资源投入和环境完善;地方政府基于当地文化历史和社会群体特征拟定适应性教育计划,设立服务机构,跟踪服务弱势群体学生的发展轨迹;心理-医疗与教育委员会等专业组织进行特殊学习需要鉴定,协助教师提升全纳教育能力;家长多维参与学生发展、教育教学设计以及教育机构治理等教育活动。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形成了俄罗斯的全纳教育支持服务体系,推进全纳教育系统从应然走向实然。

摆脱对旧制度模式的依赖,探索创新发展路径是达成全纳教育目标的最终选择。俄罗斯全纳教育的实践问题和挑战往往与对旧制度模式的路径依赖有关。例如教育系统中的分离现象和区别对待现象。受苏联教育模式影响,传统的俄罗斯教育体系普教与特教并行,而二者的施教机构、施教形式区分明确,并执行严格的生源鉴别与分流规则。尽管官方话语中一再强调兼容并包,为每一个儿童的发展和成功创造机会,但受这种分离式入学机制、施教模式和教育治理理念的影响,加之对变革成本与治理难度提升的考量使教育系统作出妥协,使许多包容性尝试只能触及问题的表面和局部。同时,超常儿童的选拔、培养和支持工作仍然是俄罗斯教育系统的重点建设方向,得到更多政策和资源倾斜。对处境不利儿童群体的关注也主要聚焦于残疾儿童群体身上,其他处境不利的少数群体得到的物质、文化和心理支持非常有限。再如,教师全纳教育能力系统性培养的缺乏也是对传统师范教育模式路径依赖的体现。俄罗斯传统师范教育中缺乏对全纳教育能力的要求和考察,以及对全纳教育内容的重视。职前系统性培养缺位,以职后培训补位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师资相关能力,但也造成了教师能力发展的滞后性、片面性。

充分认知当前社会环境和教育发展背景的重大变革,积极探索创新发展路径才能真正实现全纳目标。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文主义教育理念的深入,个性化教育需求不断增加,数字鸿沟等新型风险来袭。同时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信息技术与全纳教育的融合也成必然——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推动更多元的教学方式和教育应用场景的诞生;大数据促进学业诊断评估,以及学生学习轨迹的全流程追踪,可以实现教育供给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教育需求的满足。基于此,承认当前社会和教育系统已经发生的彻底性变革,敢于否定旧制度,克服沉没成本,善用信息社会之便,探索创新发展路径才能更加靠近真正意义上的全纳教育。

猜你喜欢
全纳俄罗斯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全纳教育视角下提高教学秘书管理水平的研究
审核评估背景下提升聋生全纳教育教学管理有效性研究
公平高效:冰岛全纳教育模式及启示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全纳教育视野下幼儿教师专业素养缺失及提升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另辟蹊径
先救谁——原载俄罗斯漫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