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泽民
(长沙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湖南长沙 410116)
当前,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经济体制改革加速,因此对于人才的需求量增大,也对职业技术人才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水平需要,以此更好满足我国经济建设需要。从这一角度来看,加速推行职业教育改革是必然选择。
对于21世纪而言,其属于知识经济时代,所以各个行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更多来源于内部人才,基于这样的情况,各个行业企业对于高素养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想要在激烈的知识竞争中占据主动权,引入更多人才是必然选择,而这需要高质量职业教育的支持。
现阶段,存在部分职业院校在课程内容设置、专业规划等方面均与市场需求相脱节的问题,实际显现出的育人成效难以满足行业需求,相关人才也无法满足就业市场需要,所以需要推行职业教育改革。
学生所学知识与工作实际相差甚远的问题更为常见,在就业市场中,出现专业不对口的现象屡。这主要是由于部分学校并没有结合市场需求变化调整专业,从而导致部分专业人才“积压过剩”。
人才培养目标的明确性不足是当前职业教育教学中存在的明显问题,部分职业院校并没有设置具备特色的育人模式,也未从市场就业的角度入手,对职业院校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优化完善,且更多职业院校始终沿用着原有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育人模式,导致职业教育难以更好适应社会发展以及当前的行业人才需要。这样的问题存在阻碍着职业教育的优化展开,因此必须要在市场导向下更新人才培养目标,并以此为基础加速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课程体系建设不完善、系统性偏低是当前部分职业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存在部分职业院校没有参考当前的市场需求完成专业课程建设,实际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与市场专业需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脱节。这样的问题存在阻碍着职业教育的优化展开,因此必须要在市场导向下更新建设职业教育各个专业的课程体系,实现职业教育的升级。
提升学生就业是职业教育需要着重完成的教育目标,而就当前的情况来看,存在着部分职业院校未按照市场人才需要进行育人的问题,导致学生的实际就业竞争力有所下降,促使整个职业教育支持下的学生就业形势严峻[1]。这样的问题存在阻碍着职业教育的优化展开,因此必须要在市场导向下更新学生就业教育手段与措施,构建并应用更具有实效性的育人模式,提升学生的市场就业竞争力。
从办学目标方面来看,在市场导向下,加速推动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期间,应当切实立足区域经济建设需求及本校资源优势,把职业院校建设成为技工教育特色鲜明,培养目标高、低兼顾,并逐渐实现培养重心高移、校园文化独树一致的区域内知名的技工学校。从基本内涵方面来看,在职业教育改革中,需要充分发挥出国家技工学校资源优势,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办学特色,为区域职业教育发展走出新路。以中技中专学历教育、技能鉴定、社会培训为基础,进一步推进办学层次多元化,重点打造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平台。以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为主要内容,引进和融合现代企业精神,着力打造以“重德、重技、重行”为标志的校园文化。从人才培养目标方面来看,在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各个职业院校应当切实遵循职业教育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原则,努力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复合型高技能人才。
职业院校要切实抓住职业教育发展新机遇,不断提升办学理念,开门办学,确立其“立足中心市区,服务全域;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共赢合作”的办学定位,把服务区域高技能人才需要作为第一要务,紧密对接区域“全域城市化、市域一体化,加快重点区域建设”和“产业强市、工业带动,突破发展服务业”等重大发展战略,全面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服务地方发展的能力显著提高。
落实“专业有特色、学生有特长”的教学理念,进一步优化专业布局调整工作;学校专业建设硬件水平进一步提高,内涵进一步提升,基本建成“双师”结构和“双师型”素质的专业教学团队;继续做强骨干专业,促使特色专业初步形成品牌效应;加大高级技工招生力度,进一步提升学校专业人才培养层次;进一步深化专业建设方面的校企合作,学校专业建设更加适应企业需求;建成“基础课程+核心课程+选修课程”为主的职业教育课程新模式;能力本位的课程标准得到进一步完善;“职业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实践取得一定成果;进一步完善校部二级管理的学校管理和教育质量监控系统。
通过加强市场调研、征询学校咨询委员会专家意见、定期听取用工企业反馈意见等措施,保证学校与企业、社会各界保持密切联系,对社会人才需求和培养规格有正确判断和预测,以此做到学校专业建设决策科学化;在专业建设中,始终坚持“专业有特色、学生有特长”的教学理念和“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新”的专业建设发展思路。按照从市场需求出发,“求优、求特、求新”的思路,对学校专业设置进行调整,逐步建成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骨干专业群。通过加大硬件建设投入、提升师资队伍素质、加强合作办学力度等措施,提高学校培养能力,使专业建设向培养高级技工人才层次提升,并最终达到技工学校水平。
坚持教学以学为主、课堂以生为本的理念,更新观念,更新教法,积极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找准不同类型的授课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在学习中做到会自主学习、会倾听、会表达、会讨论、会组织。保证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建立课堂师生相互交流、相互倾听的共同体关系。此时,为适应市场对于人才质量的要求,在职业教育改革中,主要遵循以下几项教学改革要点调整教育教学方向。第一,将传统的“重传授”教学逐步变更为“重发展”教学,形成并引入更为科学的目标意识。第二,将传统的“统一规格教育”逐步变更为“差异性教育”,形成并引入个性化教育教学意识。第三,将传统的“重视教师教学”逐步变更为“重视学生学习”,强化并在教学中切实落实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第四,将传统的“重结果”逐步变更为“重过程”,在教学实践中纳入训练意识。
(1)公共基础课程的改革
市场导向下,职业院校公共基础课程的改革主要形式与要求可以进行如下设定。第一,以同年级为年级组,以不同的教学班为单位,组织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我先行的”赛讲活动。第二,围绕学、导、练三个基本点,广泛开展课堂教学活跃的探究。积极探究、试行课堂导学式,问题学习式,自主学习式,合作学习式,体验学习式,调查学习式等教学模式。变“独白式”为“对话式”,变“一言堂”为“满堂红”[2]。第三,把心用在备课上,突出课堂四十分钟的有效性,要求教师授课“少而精”,课堂精讲多练,让学生“一课一得”乐学厚积。第四,坚持“面对面”式的作业批改,在保证课堂作业质量的同时,做好学情观察、倾听、了解学生的思维、情感走向、感知学生的学习困难、尊重学生的个性、保障弱势学生与强势学生都形成学习的自信心。作业做到“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改。”第五,抓好试点班的试点改革。做到先塑造典型后示范,以达到典型引路,以点带面的作用。第六,加强考测评价制度。鼓励激发全体教师勇于在实践中提升价值,勇于为改进教风学风,为全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做贡献。通过对不同班级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兴趣、习惯、意志等多项指标的考测评价,肯定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并给予相应的奖励。
(2)专业课与专业技能实训的改革
在推行市场导向下的职业院校专业课与专业技能实训改革期间,需要在保留原有专业课与专业技能实训模式的基础上,尽可能将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在职优秀员工等引入课堂,丰富专业课教学内容,并在实训中给予学生更为有效的指导。同时,还要落实对专业课与专业技能实训教学主要环节的优化更新,一般可以进行如下设定。第一,理论讲解。在开始每一项课程前,教师需要将所需用到的理论知识、详细步骤、注意事项,悉数向学生讲解清楚。第二,实操演示。由教师边做边讲解过程的关键技法,让学生们更好地熟记流程,轻松掌握技巧。第三,学生实操练习。学生按照每节课的具体要求,根据老师的讲解要点以及操作流程,自己练习操作,独立完成实训操作。第四,流动指导。学生在动手实践时,教师要在一旁指导,及时纠正发现的错误,让学生正确掌握制作要领。第五,集中点评。当学生完成本堂课的实操作品后,老师要队参考学生操作过程中的表现以及成果等多方面进行点评,及时指出学生们学习的优点、缺点、注意事项和努力方向等,让学生更好更快地了解、掌握技能精髓。
(1)校企合作
应当积极联合相关企业展开育人工作,保证职业院校的培养方向、手段与模式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践中,可以定期安排学生进入合作企业,深入了解企业工艺流程、产业发展趋势等基本情况,调研现代企业的岗位职责、操作规范、技能要求、用人标准、管理制度、企业文化。同时,职业院校可以与相关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促使双方在产教融合、专业共建、技术人才培养、学生实习就业等方面达成合作意向,以此推行职业院校教育改革校企合作。在校企合作中,需要秉承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与相关企业建立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3]。实践中,企业将参与职业院校相关专业规划、课程设置、实习岗位等教育教学活动,与学校共建新专业和“生产实训中心”,开展订单培养,建立完善高效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为学生毕业后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职业院校还要根据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要求,确定每次实习与就业的时间、内容、人数和要求,与合作企业共同制定具体实施计划,落实共同管理。依托校企合作的推行,能够充分发挥社会、行业和企业优质资源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功能,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良好专业知识和高素质职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也为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学校联合
依托学校联合育人模式的搭建与落实,能够实现不同职业院校之间的育人资源共建共享,实现不同职业院校之间的优势互补,因此能够收获更为理想的育人质量,保证职业院校育人成效满足市场需求。
在市场导向指引下,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中要坚持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重,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并重,积极联合其他职业院校,共同走出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在实际的学校联合中,各个学校之间应当加强沟通,把握进度,稳步推进,尽快高质量完成育人改革。依托职业院校之间的育人联合,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高位嫁接”[4]。同时,在选择合作学校时,应当保证不同职业院校之间在教育使命担当、区域文化支撑、产业区位优势等方面具有很多相似之处,提升育人合作的实效性与可行性。合作中,不同职业院校应当在优势互补、互惠双赢、着眼长远、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发挥不同职业院校的办学优势,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推动技能强市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促使合作院校积极在区域紧缺技术人才培养方面展开合作,为区域多种产业发展储备优质人才。
(3)产教融合
在职业教育改革中,要深入强化政府、行业、企业、院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沟通,推动院校、企业进一步贯彻区域针对职业教育改革提出的要求,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政策要求,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职业教育应“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在这样的背景下,职业院校必须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主动对接政府、行业、企业、院校,以国家优质校建设为契机,主动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机遇、新要求,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破解职业教育发展难题的关键,积极推进学院的转型发展,稳步推进深度合作,实现政行企校全面协同育人的新局面。
在市场导向指引下,可以安排职业院校的教师队伍在假期围绕“以市场为导向,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这一主题展开教师培训,全员参与、专家引领、分组学习、研讨交流,以打造“学习型、服务型”团队为重点,分层次、分类别、多形式,务实开展,依托教师培训活动良好效果的获取,强化职业院校师资队伍的组建。在此过程中,可以安排专业讲师从《当学生,当先生》谈起,强调职业院校的教师要有学无止境的精神,要有调查研究的态度,要有团结一切的境界,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坚决贯彻学校“市场化办学理念”,努力把自身打造成学习型团队、服务型团队,为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可以以建立一支“吃苦耐劳,高效务实”的后勤服务团队出发,深入学习贯彻市场化办学理念,做好后勤精细化管理,提高后勤服务质量,强化服务意识,为学校市场化办学地提供基础保障。在实际的培训中,应当引导参训教师对学校的办学理念以及以市场为导向,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和目标;对学校安排的培训、讲座表示感谢,且有所收获。相应培训活动坚持了市场化办学的主线,讲述了提高服务质量的道理,树立了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的目标,展开了高质量、高层次、高速度发展的宏伟蓝图。同时,还要求全体教职工紧紧围绕深化市场化办学改革,提高学校适合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这一主题,不忘初心,对标找差当好学生,当好先生。通过培训、讲座等教育活动的展开,能够让职业院校教师队伍认识到自己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同时坚定“尊重学生”“团队协作”“勤于学习”“快乐课堂”“精益求精”等教育教学思想,支持市场导向下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加速提质[5]。
对于教师队伍而言,应当切实将“实干”作为职业院校学生管理的基调,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科技如何进步,实干是不变的主旋律,是获得成功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是成功不可或缺的精神。随着市场办学的不断深入,要求在保持学生管理工作力度的同时,还要深入挖掘广度和深度,而这就要求职业院校教师要“当好学生、当好先生”。同时,职业院校教师要做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和激励者。以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带来充裕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自觉、自由的活动中用心、主动、积极的学习。要将耐心、匠心、修心、精心、恒心、慧心、责任心、事业心和爱心等融化为自己的行动纲领,将此作为规范自己言行的标尺。将教学管理规范转化为职业院校教师教育、教学和管理的行为,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现阶段,职业院校在进行市场导向下的教育教学改革中应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刻理解消化市场化办学理念,依托学校师资人才的自身修养的不断加强以及业务能力的迅速提高,为职业院校建设特色鲜明的品牌技校、设施先进的现代技校、质量过硬的优质技校、管理精致的安全技校、环境优美的人文技校、家长满意的放心技校做出更大、更多的贡献。
综上所述,市场导向对于职业教育提出了更多要求,为更好地满足市场对于职业技术人才的专业能力的要求,展开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是必然选择。在结合市场人才需求制定教育改革总体规划的基础上,通过职业教育办学思想的调整、专业设置与开发的更新、职业教育教学方向的变更、不同专业教学改革的深化、现实育人模式的变化与扩充、师资队伍组建的强化等策略的实施,提升了职业教育的市场适应性,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