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角下中学语文德育渗透的有效途径探析

2022-11-23 01:07刘卫胜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2年18期
关键词:年轻化立德中学语文

刘卫胜

(甘肃省西和县汉源镇初级中学 甘肃西和 742100)

引言

语文教育作为中学阶段的主要课程,当教师在进行教育工作时,不单要教导学生与人日常相处能力以及人文方面的基础知识,同时还要教导学生的情感、工作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素养。对于提高中学语文德育教学活动的实施成效,教师们则可把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作为德育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基于立德树人的教育视角,对课堂教学实施精心策划,合理渗透德育内容,培养中学生扎实专业知识功底的同时,帮助中学生形成优秀的思想道德观念和正确的法治、法规观念。

一、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所在

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从家国高度讲,旨在坚定党中央领导,不断努力地跟党走下去,并在这一过程当中,弘扬人民自我革命奉献精神,永葆年轻和活力。于校园角度讲,则是为了立起“年轻”人该有的样子,要在心态上、思想上、行动上保持“年轻”,要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索、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属于自身的一份力量。在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指导下,中学语文教育教师要保持一个“年轻”的心态,要以“年轻”的态度,对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等做出适度的革新,要在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培养中学生的基础知识功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中学生奋发向上的心理,并让学生可以时刻端正学习的态度。而中学生本身则应保有“年轻”的本心,要时刻进取、时刻努力,为伟大理想读书,为和谐社会读书,为民族富强读书,为中华的伟大复兴读书[1]。

二、在立德树人理念下中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的意义

立德树人本是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体现之一,但中学语文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时,更加需要将之作为教育任务的指导思想,并在教育的环节当中,时刻铭记党的指导思想。下面,则针对立德树人理念下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的意义作出简单剖析。

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内容,都是作者从上千万篇文章中筛选出的优秀篇章,处处都在透露着品德与文学的内涵。语文教师在渗透德育的过程中,也应将思想道德与语文教材内容相结合,让学生们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可以领略其中更深层次的道德内涵,并在这一环节当中,逐步提升了学生本身的道德素质。

现阶段和之前的教育有所不同,讲究的是师生平等、互相尊重和互相学习等,在这种环境中可以培养更加健全的人格。语文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中应保持“年轻化”的心态,尊重学生个性化差异,让学生处在课堂主体地位,并尝试与学生做朋友。这样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得到更多尊重,如果可以将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还可以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让教学变得更加融洽。

三、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重视教材教学,忽视德育教育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现在还有一部分学校和教师依旧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让学生每天面对各种练习题和测试,以期学生们可以在多次、反复的练习中,对当前的语文知识掌握得更加彻底,但这一模式的沿用,也在无形之中形成了太多的负担和压力。除此之外,现阶段的中学语文教材中已经出现了很多文言文,部分教师为了提升教学的效果,便将工作重心放在文言文知识的讲解上,从而忽略了德育教育的渗透。上述情况的出现,都体现出语文教师过于重智育而轻德育。长此以往,则会直接影响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2]。

2.教学模式单一,学生不感兴趣

新课改政策提出,各学段、各科任的教师应将“以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要在教学环节中将学生置于工作的主导位置,让学生可以更加主动地学习。但由于部分教师自身的教学思想较为深固,以至于一时无法做出重大改变,所以在课堂教学时依旧多采取板书文字的传统方法进行教导。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中学生难以感知到学习的乐趣,因此,在学习时所表现出来的状态也要求消极,难以高效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无法深入体会其中包含的德育内涵与德育道理。

四、立德树人理念下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的有效途径

1.树立良好的榜样,逐渐渗透德育

在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立德树人理念下,中学语文教师必须培育学生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为了达成这一教育目的,语文教师需要摒弃传统固化的教育方法,基于“年轻化”的角度选择教学手段。例如,教师先将自身综合素质和道德品质提升,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通过自己一言一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这就需要教师做到以下两点。

其一,语文汉字本就独具美感,这种既表现在汉字结构上,又表现在文字运用上。语文教师在开展教育活动时,也应注意语言的使用,既要做到用词准确、发音圆润,还要注重讲解知识、传授知识的措辞与语气。试想,教师在讲解知识点时,自身发音、语言描述都语无伦次,那么学生自然而言也无法提起学习的兴趣。由此可见,教师欲提升教育工作、德育渗透的质量,首先应提升自身的教学素质与教学水平,以自身为标准,树立值得学生学习的优秀榜样。

其次,教师要学会管理自身的情绪。教学活动本就存在较大的不稳定因素,在教学环节中极易发生各种突发状况,扰乱课堂秩序与课堂进度,而教师欲保障教育工作的有序进行,则需要保持自身良好的情绪,而后,则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方式进行调节。例如,学生们发生交头接耳和扰乱课堂等行为的时候,语文教师则需要先反思自身,找寻自己的原因,而后,再以合适的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课堂上出小差的原因。除“律己”以外,教师也应对教育方法做出“年轻化”的改变。例如,在讲解理论知识、德育知识点时,适当开玩笑、讲笑话。这样做,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还可以让学生们真切感知到学习的乐趣,并提升学习知识的兴趣。教师只有管理好自身的情绪、选择好教育的方法,才可以保障理论教育工作与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展开[3]。

2.深挖教学素材,融入德育教育

前面曾经讲过,课本中的内容在作者细心筛选后将其填入到课本中,每一段课文中或多或少会有一部分关于德育的内容。虽然,教材文章是“旧”的理论,但中学语文教师在开展教育活动时,也应将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当中的“年轻化”心态融入其中。所以,教师这时要做的便是深挖中学语文课本,并采用生动化的表现形式,将德育内涵融合到教材文章之中,让学生们在获取语文理论知识点的同时,逐步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修养[4]。

例如,教师在教学部编版中学语文七年级上册中的《帝王的新装》这一课程时,就可以将理论知识和德育教育融合在一起。《帝王的新装》是一篇十分经典的古诗,许多学生在年幼时便有所耳闻,只是由于年纪比较小,所以无法体会出里面的德育内容。而语文教师们在进行课堂教学之时,则可以先让学生阅读全文,而后再总结该文章所讲述的故事内容。在学生总结出来内容以后,教师再加以询问:“同学们,老师想问问大家,为什么不穿衣服的国王走在街上,没有人上前提醒呢?”此时,班级学生则会解释:“因为这些百姓趋炎附势或者说是惧怕帝王对他们进行处罚。”待学生们看透文章本质以后,语文教师应该告诫学生:“大家说得都很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能带着虚假的面具生存,必须勇于说出事实,不骗人不说谎。”中学语文教师将文本阅读与课堂提问进行整合,让学生们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这一教学手段的运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知识,还可以集中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使其知晓“欺骗”是一种不良行为的同时,还可以规范自身行为和习惯,进而,逐渐提升自身思想品质和修养。

3.教学和生活结合,提升德育水平

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要求教师以“年轻化”的心态进行授课,因此,培养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便成了时下中学语文教师必须要落实的重要教育任务。为了达成这一教育要求,中学语文教师可以基于生活视角,以生活引导的形式对“老旧”的教学手段进行创新。这一教学方法主要表现为教师将教学和学生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不断实践中提升自身德育水平,并且这种实践还可以让学生提升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语文教学效率,让学生在实践中分析语文知识[5]。

例如,教师在教学部编版中学语文八年级上册当中的《背影》这一文章时,可以将教学环节细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教师就可让学生进行小组阅读,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文章内容,并对课文进行分层,把每一阶段中所传达的中心意思都找出来,然后再加以总结。在这一环节当中,学生们则会发现这篇文章讲的是父亲对自己子女无私奉献的爱。而后,在解析文章时,教师就可以围绕于此,讲解与父爱相关的德育内涵,激发学生孝敬父母的良好品质。第二阶段,教师可以布置一项生活实践作业,让学生们在利用生活时间将之落实,如“为父母做一件你觉得力所能及并且值得的事情”。为了落实这一教育项目,学生们可以帮父亲煮饭、吃完饭后刷碗,甚至是帮累了一整天的父亲捶背等等。待到次日上课时,语文教师则可以进行提问,让学生们讲述在帮父亲做事、孝顺父亲时的所思、所感。中学语文教师选用生活化的方式进行授课,既可以提升中学生对课本文章的亲近感,还可以让学生真切感知到父母的不容易,有效提升德育渗透程度的同时,又实现了学生德育水平的提高。

4.运用情景教育,调动学校德育情感

在信息时代中,许多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也开始在教学环节中投入并应用。这一现象的出现,更在极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学语文教师教学心态“年轻化”的发展。课堂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区域,教师联动不同的信息技术辅助教导,不仅可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使用先进技术手段帮助学生营造一个更加有趣和灵活的语文课堂,让他们在其中接受德育教育,提升自身道德品质,还能够为学生们带来耳目一新的学习体验,让他们可以更加积极、更为主动地进行知识求索,更加深入地体会语文文章内容,探寻其中潜藏的德育内涵[6]。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中学语文九年级下册当中的《孔乙己》这一文章时,教师可以联动多媒体设备辅助授课。该文主要塑造了一位饱受封建思想侵蚀、科举制度毒害的小人物。在课前导入阶段,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播放相关电影片段,借此引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集中他们课堂学习的注意力。授课时,教师需要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度解析,并结合多媒体设备的使用,再现“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与生活画面,让中学生们在感知文章内容的同时,还可以切实感受到孔乙己生活的凄凉。这些片段会把中学生拉进文章情景之中,从而启发了中学生同情心。教师在短片观看结束后,应该对孔乙己的历史背景做下说明,以此来激活中学生的同情心,并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更重视和关注弱势群体。教师利用信息化的方式进行授课,可以有效实现教学氛围的“年轻化”,依托于此塑造文章相关的情景氛围,则可以让学生更为真切地感知到文本当中蕴含的德育情感,从而将德育教育有效渗入。

结语

总而言之,中学语文教师在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立德树人背景下开展教学活动,在“年轻化”心态的引导下,理论教学方法、德育教育手段进行创新,既可以提升中学语文教材知识讲解的效率与质量,优化中学生的课堂学习体验,还可以有效改善中学语文德育渗透的形式,强化中学生对德育知识的理解与感悟,促进中学生课业学习水平提高、思想道德观念树立的同时,还可以真正推动中学语文“年轻化”“高效化”教育的发展进程。

猜你喜欢
年轻化立德中学语文
纪录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高血压年轻化,如何科学预防与治疗
汉滨:村干部趋向年轻化、高学历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你好,新青年
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
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立德教育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