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史中声音景观的形塑研究
——以浙江老摄影家口述史视频为例

2022-11-23 00:56浙江传媒学院
浙江档案 2022年8期
关键词:摄影家听众浙江

陈 蕾 张 雯/浙江传媒学院

浙江老摄影家口述史视频是通过对作为浙江历史记录者、见证者和参与者的浙江省老摄影家进行采访,以他们拍摄的历史照片为重点展开叙述,形成的关于浙江历史的视频,在丰富浙江省历史档案资料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浙江老摄影家口述史视频中,声音是不可或缺的元素,老摄影家的声音更是声音景观的核心部分。声音景观简称声景,最早是由加拿大音乐家穆里·谢弗提出,声音景观是任何可研究的声音领域。瓦可斯发展了这一概念,他认为比起“特定情境中所有声音能量的总和”,声音景观强调的应是置身其中的人是如何理解这个情境的,即意味着人在创造着声音景观[1]。在视觉中心主义文化占主导地位的当下,“听觉转向”或称“听觉回归”具有一种救赎性的意味,声音景观的研究希望通过改变过分倚重视觉的现状,充分发挥声音的力量。本文基于“声音景观”的理论视域,审视了浙江老摄影家口述史视频中的声音景观是如何被构建起来的,并对其声音景观的创作提升进行了思考。

1 声音建构具有沉浸感的空间

没有声音的世界是不存在的,正如匈牙利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兹认为“一个完全无声的空间在感觉上永远不会是具体、真实的。只有当声音存在时,才能把视听空间想象为一个真实存在的空间”[2]。每个空间有着不同的声音,每个空间也就存在着一种声音景观,都是可以被研究的领域。不同于眼睛只能看向前方,且与被视物体保持距离。四面八方的声音都能经由耳朵到达身体内部,因而听觉是全方位的、整体性的、涉身性、包裹性的。声音能将眼睛有意无意遗漏的那些剩余物以显著的方式揭露出来,建立完整且更加真实的世界。伊朗著名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Abbas Kiarostami)指出:“我们通过摄影获得的东西充其量是一个平面影像。声音产生了画面的纵深向度,也就是画面的第三维。声音填充了画面的空隙。”[3]运用好声音可以更容易创造出听觉主体沉浸其中的空间。老摄影家对自己拍摄的浙江历史照片的讲述,还原了当时的情境,揭示了照片的细节,构建出更加真实、有质感的历史空间。虽然老摄影家们聚焦的地方、讲述的故事不同,但老摄影家的叙述让口述史视频形成了紧密连接的整体,不会让人感到割裂。在倾听老摄影家讲述历史故事时,听众便进入了由声音搭建起的空间,感官与身体被激活,在满含岁月痕迹的嗓音里重温过往的历史。

声音景观系统可以包含三个基本要素:声音、听众、环境[4]。这三个要素处于不断的互动过程中,同一种声音在不同场景下带给人的感受是不同的。老摄影家作品选择在浙江展览馆展出,并将口述史视频于展会上播放,是十分明智的选择。展览馆的场馆布置采用红色为主基调,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在中国,红色更是革命的象征,是希望、温暖的颜色。老摄影家所记录、所讲述的历史无不呈现出城市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事实。在展览馆场景氛围的加持下,老摄影家口述史视频的视听空间得到延伸,突破了展览厅的物理边界,延伸到了历史空间。声音景观的魅力在此得到了强化,进一步激发了观众的听觉感知,塑造出具有沉浸感的空间环境。

2 声音创造丰富的情感体验

麦克卢汉将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分为部落时代、脱部落时代和重新部落化时代,他强调听觉的重要性,认为听觉是全方位的、整体的,是最理想的感知世界的方式。印刷术的出现形成了以视觉为中心的文化,现代意义上独立的、理性化的人类主体性由此产生。而电子媒介的出现带来了听觉的回归,人们重新回到感觉平衡时代。有学者认为,声音在人与人以及人与环境之间充当了一个中介的角色,人通过其感知世界,通过其涉入世界[5]。人类依据各种感官,尤其是听觉,与世界建立起主体间性关系。声音景观并不仅仅意味着客观存在的声音环境,还包括听众在心理层面上建构起的声音景观。在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下,听众可以将想象的声音纳入,实现对现实声音环境的再创造,进而对事物形成自己的理解。听众在接收老摄影家的声音时,除声音的音量、音色、频率等物理属性外,其中蕴含的情感属性也会被一并接收。这些情感能够进入他们内心深处,影响他们的思绪。这时听众听见的不只是口述史视频里的声音,还有记忆里的声音,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下完成对当下和过去的理解。

老摄影家们亲眼见证并记录了浙江历史的变迁,回忆起这段历史时,切身感触通过饱含情感的声音表达出来,略带沧桑感的浙江方言口音正好与历史的特点完美契合。乔尔·贝克曼(Joel Beckerman)和泰勒·格雷(Tyler Gray)指出:“每个声音都可能会唤醒一段记忆,引发一连串的情绪反应,甚至可能会在一瞬间就左右我们的选择,改变我们的情绪。”[6]当听众听见老摄影家声情并茂地叙述过去的浙江地貌与故事时,脑海中通往过去的记忆之门便会打开。对于浙江本地人来说,他们跟着老摄影家的声音踏进了由回忆与想象建筑起来的历史世界,关于浙江历史的记忆开始自动播放,从模糊到清晰,细节逐渐变得丰富饱满。老摄影家声音带有的情感会影响他们情绪的变化,在情绪与记忆的交织下,新的理解和感悟由此诞生。而对外地人来说,带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口音颇具新鲜感与趣味性,能给他们留下独特的印象。通过倾听老摄影家的声音,他们能真切地了解浙江历史发展状况,与浙江历史发生勾连。各地的语言可能不同,但情感是共通的,比如对历史的尊重与怀念。浙江历史的发展实则是整个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缩影,老摄影家们对浙江历史的回忆也能够唤起外地人对自己家乡历史的记忆。

3 声音实现历史的微观叙事

电子传播时代到来之前,能够被记录与传播的都是名人,他们的声音能被大家听见。早期的历史仿佛是一部“名人传”,普通人的身影很难被找到。马克思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人民群众推动的,杰出人物只是起到显著的推动作用,所以历史不应仅记录名人,普通人也应成为历史叙述的对象。保尔·汤普森认为口述历史用人民自己的语言把历史交还给了人民。电子媒介的发展让口述史项目开展愈加便利,记录更多的普通人成为可能,因而口述史是将普通人写入历史的有效方法。个体是生活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之下的,其经历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普通人的生活其实是历史的一个个缩影。普通人的故事能从微观视角体现社会的变迁,是对宏观叙事的一种补充。口述史视频的声音景观构建应有利于增加其作为历史档案的价值,真正做到将历史交还给人民。浙江老摄影家口述史视频给予了展现普通人生活的机会,在微观层面揭示了浙江历史发展。

老摄影家讲述镜头下一个个普通人的故事,丰富了浙江历史的细节与质感,让浙江历史变得更可听、可感、可触。从徐永辉讲述的《叶根土——一户农家三十年》的故事中,人们能清晰地感觉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紧密相连,国家采取的一次次改革给国民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也为诸如叶根土这样的家庭提供了改善生活条件的机会。反过来,家家户户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意味着国家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好。李浙东在接受采访时说,人是最精彩的,自己的创作更加关注小人物的生活。这在其作品均有体现,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凡人凡影》,他用朴实的手法记录了众多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听众借由技术带来的话语权下放,摆脱了束缚在政治话语宏大叙事下的一种声音,能够在这种微观叙事中找到自己生活的影子,加深对历史变迁的感触。同时,这些微观角度的呈现也充实了浙江历史的画卷,让普通人的生命在历史中得以充盈。

4 声景创作提升思考

根据谢弗的理论,声音景观具体可分为三个层次:基调音、信号音和标志音。基调音可以理解为背景音乐,用于营造气氛、奠定基调。信号音一般指解说、旁白等有声语言,用以完成信息表述与价值指引。标志音是指具有地域特色的声音,包含自然音响、人文音响、方言俚语[7]。浙江老摄影家口述史视频对老摄影家原声的利用是最大化的,原声在其中承担着解说的作用,属于信号音的范畴。老摄影家们是浙江历史的亲历者,对自己拍摄的照片满含情感,由他们亲自讲述能够最大程度传达作品的含义。此外,这种原声明显带有地方特色,为口述史视频增加了独特魅力,比如老摄影家张经华就有着一口浓浓的金华口音。因此老摄影的原声也可以看作是标志音。信号音和标志音在这里不再泾渭分明,而是处于重叠的状态。基调音的运用则集中体现在片头,昂扬、厚重的音乐给整个片子定下了庄重、朴实的调子。在老摄影家讲述过程中没有使用任何背景音乐和其他信号音,着重突出老摄影家的原声,以真情实感引发人们的共鸣。如此分析下来,老摄影家口述史视频里的声音元素还是比较少的,其声音景观的构建可以更富层次。

声音能够带给人们身临其境的体验。德国电影理论家克拉考尔认为:“耳熟的声音在人内心总会唤起声源的形象,还有跟那种声音有关系或者在听者记忆中与之有关联的种种活动形象以及行为方式等。”[8]声音由陌生变得耳熟是在听觉实践中完成的,而听觉实践会受到政治、文化、经济、社会等各种因素的制约,个体耳熟的声音并不是完全不同,反而呈现出一致性的倾向。发掘这些耳熟的声音,将它们运用于老摄影家口述史视频当中,可以更轻易地唤起听众的集体记忆,提供更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比如在视频中出现老照片时,可配以那个时期人们耳熟能详的代表性声音,给予观众更多的感知维度。老摄影家郑高华的摄影作品《温州交通四十年》,如果配上汽车轮渡的声音、轨道交通的声音,以信号音或者背景音乐的方式出现,则能够增加时间的纵深感。此外,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音响、人文音响也应加入其中,充分发挥标志音的力量。老摄影家沈友才创作的《舟山往事》展示了舟山渔业的发展,而渔业和海、船是分不开的,在这个片段里加入舟山海浪的声音、船只航行的声音,能够加强听众的沉浸体验,在全身心地投入中实现对地域文化与历史的感知与认同。尽管一些声音固然已于历史的洪流中消散,但借助于现代电子技术,我们可以还原这类声音并合理运用,勾勒出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环境与文化特征,让观众在精心建构的声音景观中进行现代性听觉实践,从而更好地实现声音时空再现、传递信息、激发情感、形成认同的功能。

5 结语

浙江老摄影家口述史视频通过创造具有沉浸感的虚拟空间、发挥声音情感特质的力量、补充微观叙事视角构建起其独特的声音景观。本文对声音景观的强调和分析,不是提倡从以视觉为中心过渡到以听觉为中心,而是希望打破视觉中心的藩篱,重新审视声音的价值与意义,视听联姻或许是视听关系的本质。浙江老摄影家口述史可以进一步挖掘有价值的声音,并注意与视频画面的搭配使用,构建更富吸引力的声音景观,更全面地展现浙江的历史底蕴和文化魅力。从浙江老摄影家口述史视频放眼浙江口述史视频档案的建设,声音元素的可听、可感需要予以足够的重视。

猜你喜欢
摄影家听众浙江
“浙”十年:品读浙江文化 见证浙江变迁
摄影家杨荣
Mother
Task 2
陈建(摄影家)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好太太都是好听众
听众
摄影家胡小平眼中的锦屏
摄影家罗剑平眼中的锦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