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政治认同是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要素和重要构成,民族认同是政治认同的重要内容与核心要义。要对学生加强民族认同教育,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民族平等的认知观念,塑造学生维护民族团结的主体意识,增强学生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责任担当,激发学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追求,这样才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民族认同强化政治认同,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 民族认同;政治认同;思想政治课;学科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4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2)02-0052-03
学科核心素养指向学科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价值体现,培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课程实施的价值导向和目标追求。《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提出:“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1]就政治认同的内容指向而言,其最重要的是对国家、民族、政党、国家政策、政治制度以及政治理想的认同,民族认同是政治认同的重要内容与核心要义。加强民族认同教育,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共同认知,促进学生提升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也为思想政治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学科课程的育人功能提供了现实路径。思想政治课教师要自觉加强对学生的民族认同教育,以民族认同强化政治认同,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笔者以为,加强学生民族认同教育,培育其学科核心素养,其主要着力点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引导学生树立民族平等的认知观念
作为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原则,民族平等不仅指各民族在政治法律层面上是平等的,也指各民族在经济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是平等的。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包括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在内的多民族共同体,是中国各民族凝聚而成的命运共同体。多民族共融共生、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既是中华民族长期的历史传统,也是我国当下的现实国情。实行民族平等不仅是我国民族政策的基石,也是我国宪法明确提出的基本原则。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2]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对民族平等观念的正确认知,以民族平等的观念强化民族认同教育,增进政治认同。
如在学习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 必修3 政治与法治》中“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伟大祖国是各族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共同缔造的,各族人民都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在我国得以确立,彻底扫清了阶级压迫、阶级剥削等一切民族不平等的社会根源,各民族之间已形成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从根本上实现了各族人民当家作主。在学习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 必修4 哲学与文化》中“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民族文化植根于民族经济与社会的土壤之中,形成于民族生产与生活实践,中华各民族在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既存在着差异,呈现着不同民族的个性色彩,又彰显出中华民族共有的实践特征和共同的精神血脉。因此,各民族人民既要认同自身的民族文化,又要尊重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其他兄弟民族的文化特色,树立平等对待文化多样性的理性态度。在学习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 必修4 哲学与文化》中“社会历史的主体”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各民族人民群众都是历史的主体,各族人民都在自己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了社会发展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并成为社会变革的主力军,推动中华民族社会历史不断向前。因此,各民族人民群众对中华民族历史发展所作出的贡献都应当得到承认和尊重。
二、塑造学生维护民族团结的主体意识
民族团结,是我国民族政策的核心内容,是指中华各民族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互帮互助、友好交流、和睦相处。经过长期发展,中华各民族在经济与社会生活中已形成相互依附、互相团结、亲近融通的优良传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支持下,各民族之间团结合作的基础更加坚实,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更加稳固,反对民族分裂、维护民族团结已成为各族人民普遍的愿望诉求和自觉行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3]。民族团结是国家安定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保证,是全体中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维护民族团结的主体意识的教育,以维护民族团结的主體意识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如在学习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 必修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近代以来,为探求民族独立和复兴之路,中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经过长期的浴血奋战和英勇斗争,最终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以说,没有各民族人民的团结一心和守望相助,就没有今天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学习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 必修3 政治与法治》中“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唯有加强民族团结,才能真正落实和巩固民族平等的认知观念,才能真正调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增强向心力、提升凝聚力,促进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从而提升中华民族的整体竞争力。在学习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 必修4 哲学与文化》中“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要让学生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各民族交织共融,中华民族与各民族之间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她们相互联系、密不可分。中华民族由各民族共同构成,离开了各民族,中华民族就不复存在;同时,各民族又共生共融于中华民族大家庭这个整体之中,离开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各民族就难以生存和发展。因此,我们要从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出发,抵制一切破坏民族团结、危害国家统一的行为,推动各民族互助合作、协同并进,巩固和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谐发展的民族关系和稳定局面。
三、增强学生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责任担当
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我国民族政策的根本立场,是指中华各民族在国家经济与社会文化建设等各方面的共同进步、共同提升。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国各族人民休戚与共、同舟共济,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协同并进、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特点、优势和需要,从国家战略层面制定并实施了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规划,着力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不同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4]。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政府各项政策的支持下,中华各民族经济社会事业稳定向前、蓬勃发展,各族人民自身素质不断提高,各民族自身特点和优势得到充分展现,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促进共同繁荣发展已成为植根于各族人民内心深处的价值信念。因此,教师要着力塑造学生对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博大情怀和责任担当。
如在学习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 必修2 经济与社会》中“坚持新发展理念”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为了切实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和整体性,党和国家坚持新发展理念,促进协调发展和共享发展,着力加强对少数民族、边疆地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事业的扶持,完善各种促进社会公平的收入分配政策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让各民族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增强了各族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在学习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 必修3 政治与法治》中“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奋斗目标,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既是各民族自身进步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落实共同富裕、实现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的必然路径,没有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就不可能有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和国家富强。因此,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切实保障了民族地区人民在国家各领域各方面的发展权益,促进了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在学习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 必修4 哲学与文化》中“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呈现出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究其原因是在于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中华各民族文化在长期发展历程中能相互交流、互相融通,她们共同熔铸了中华文化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共同诠释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共同书写着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和精神风貌。因此,我们应该切实扛起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责任大旗,在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实践中增强民族认同,履行责任担当。
四、激发学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追求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各民族人民交流互促、协力同行,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灿烂文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并肩作战、英勇斗争、顽强革命,共同书写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敌、不怕牺牲、不屈不挠、自立自强的壮丽史诗,中华民族自此走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光辉历程。走进新世纪,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成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群众共同奋斗的伟大目标,成为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踔厉奋发、开拓进取之磅礴力量的光辉旗帜。可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是对中华各民族和谐共存的政治认同,也是对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必要性的正确认知,更是对中华各民族发展愿景和共同理想的积极建构。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心、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激发学生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追求。
如在学习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 必修2 经济与社会》中“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没有各民族的经济发展,就没有中华民族的整体复兴,没有各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就没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最终实现。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和国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特色产业发展战略和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着力塑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在学习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 必修4 哲学与文化》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要让学生理解,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各族人民在革命和生产建设的社会实践中共同培育和凝练起来的,与中华各民族历史传统文化分不开,与近代中国各族人民救亡图存、英勇革命的历程分不开,也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各族人民的实践努力分不开,中华民族精神已深深融入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各项奋斗事业之中,成为讲好中国故事、凝聚中国力量的深层动力之源,成为中国人民特有的精神标识和共同的价值追求。在学习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 必修4 哲学与文化》中“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要通过对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擇的客观标准的讲解,进一步引导学生认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党和国家面对新时代新征程作出的正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它不仅承载着中国十四亿人民的期待和梦想,也是全体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立场的根本体现。
民族认同是政治认同的重要内容与核心要义,事关学生的政治观念、理想信念、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的孕育和培养,事关学生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的塑造和形成。唯有加强民族认同教育,才能真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学生自觉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个人的政治理想和奋斗行动之中,塑造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张劼,深圳市龙岗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广东 深圳 518100)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4-6.
[2] 中国政府网.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EB/OL].http://www.gov.cn/govweb/test/2005-06/14/content_6310_3.htm, 2005-06-14.
[3][4]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cpc.people.com.cn/19th/n1/2017/1027/c414 395-29613458.html,2017-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