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三教轮保”工作模式的困境与出路

2022-11-22 23:22:43陆丽华
教师教育论坛(普教版) 2022年2期

摘 要 “三教轮保”是相对于“两教一保”提出来的保教工作模式,它是解决保教分离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对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积极应答。当前“三教轮保”工作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教师心理准备不足、知识技能缺乏、保教结合不力、工作负担过重等问题。幼儿园可以从专业认证、教研培训、团队融合与教师待遇等方面入手,更新教师的保教结合观念,提升幼儿园的保教工作质量。

关键词 保教结合;三教轮保;保育工作

中图分类号 G6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2)02-0071-03

长期以来,我国幼儿园保教人员配备主要采用“两教一保”的双轨制,即由两名教师和一名保育员分别承担班级的教育和保育工作。虽然《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幼儿园保育员应当具备高中毕业以上学历,受过幼儿保育职业培训”[1],但实际上很多幼儿园保育员都没有受过专门的保育职业培训,部分保育员只具备初中甚至小学学历。受保育员文化素养和专业素质的影响,在班级保教工作中,保育员一般只能承担清洁卫生、玩具消毒、照顾幼儿生活以及保管班级物品等工作,很难承担起配合与协助教师组织教育活动的工作职责,更不具备参与组织游戏和实施课程的能力,这导致保教结合的工作原则难以贯彻落实。

针对这一实际问題,为了将保教结合的工作要求落到实处,浙江省金华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幼儿园自2016年起便采用“三教轮保”的保教工作模式,即每个班配备三名教师(每位教师都应取得学前教育专业大专及以上学历、幼儿园教师资格证和保育员上岗证),通过定期(一周)轮岗的方式共同承担班级保育与教育工作。为什么要采用“三教轮保”而不是“两教一保”?“三教轮保”实施过程中曾遇到过哪些问题?我们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笔者拟结合本园五年的实践经验,对上述问题进行总结与反思。

一、“三教轮保”工作模式的优势

(一)“三教轮保”是解决保教分离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

保教结合是幼儿园保教工作的基本原则。但是在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保育的实践地位往往较低,幼儿中依然大量存在重教轻保、保教分离、保教结合不当等问题。当前,大部分幼儿园采用的依然是“两教一保”制的保教工作模式,还有不少幼儿园只能做到“两教半保”,有些幼儿园甚至连保育员都没有,只能由两位教师统筹完成班级内所有保育和教育工作。保育员入职门槛普遍较低、专业技能较欠缺,待遇与地位偏低,流动性也较大,教师和保育员各自为战、互不关照的情况比比皆是。[2]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要真正贯彻落实“保教结合”的理念有相当大的难度。而在“三教轮保”工作模式下,保教不分家,三岗轮替,保教合一,每位教师既是教师也是保育员,有助于从观念和行动层面解决保教分离的实际问题。

(二)“三教轮保”是对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积极应答

教师是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提高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3]这里所说的教师队伍的成员不仅包括承担教育职责的教师,也包括承担保育职责的保育员。笔者调查了金华市45家幼儿园的298名保育员,发现目前保育员队伍存在年龄偏大、学历偏低、保育知识匮乏、保育技能不足等问题。木桶理论告诉我们,

要想提高水桶的整体容量,不是去加长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要下功夫依次补齐最短的木板。[4]对照当前幼儿园保教人员队伍现状,最短的木板当属保育员,由于保育员整体学历、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较低,拉低了幼儿园保教人员整体专业水平,导致幼儿园保教工作质量不高,也影响了学前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受木桶理论的启发,我们认为,幼儿园保教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与水平的提升,关键在于补齐保育员这块“最短的木板”。在“三教轮保”工作模式下,教师整体专业素质和水平相对较高,这就保证了幼儿园保教质量起点较高,为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三教轮保”工作模式的问题与困境

(一)心理准备不足,畏难情绪突显

尽管在入职考试时,幼儿园管理者已经向应聘者充分介绍过“三教轮保”工作模式的基本要求及可能遇到的问题与挑战,应聘者也表示自己可以胜任保育与教育双重岗位的工作,但是,在入职初期,不管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还是初入职场的新教师,都因为低估了保育工作对体力与能力的挑战而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畏难情绪。特别是刚入职的新教师,他们在家里还是需要爸爸妈妈照顾生活的“大孩子”,而在工作岗位上却需要照顾幼儿园一帮“小孩子”的生活,从打扫卫生到整理物品,从搬桌子抬柜子到洗毛巾……事无巨细,亲力亲为,一周的保育工作是对他们的极大挑战。实践初期,我们看到教师们

轮到保育的那一周时间里,愁云满面,谈“保”色变。

(二)知识技能缺乏,保育质量堪忧

保育员的主要岗位工作有环境清洁与消毒、照顾幼儿日常生活、常用物品保管、意外伤害防范、配合教育教学、家长沟通等,需要教师具备有关幼儿卫生、营养、保健、安全、急救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及相关技能。虽然每一位教师在入职前已经接受过保育员上岗培训,但是由于培训时间短、内容少、重理论、轻实践等原因,导致实际保育工作能力仍比较低。一部分踏实肯干、善于思考的教师将日常家务劳动经验和生活常识主动迁移到岗位工作中,解决了一部分问题,但由于幼儿保教工作的特殊性,一些普通的生活经验导致意外伤害处理失当、卫生消毒达不到规范等问题也频频发生。而缺乏劳动经验的年轻教师,在保育岗位工作中,经常出现班级卫生不理想、幼儿物品常丢失、面对幼儿便溺无从下手等质量问题。

(三)保教结合不力,团队意识薄弱

“三教轮保”的贯彻落实需要班级三位教师对“保教结合”的观念有较为深入的认识与理解,也需要幼儿园保教管理者从制度与规范拟定、保育与教育管理、培训与教研设计、考核与评价导向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在实践初期,我们发现,由于班级三位教师对主班、配班和保育的岗位职责都不甚了解,每位教师都需要对三个岗位进行一段时间的摸索,无暇顾及其他岗位教师的工作情况,彼此之间缺乏沟通,各自为战,导致保教分离,相互帮助、彼此帮衬、教中有保、保中有教的局面没有形成。班级三位教师之间保教观念不一致、工作目标不统一、团队意识不强,保教结合不到位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四)工作负担过重,教师流动激增

在“两教一保”模式下,由于班里有专职保育员,所以教师只需承担教育教学工作。而“三教轮保”则不同,每一位教师都需要轮岗主班、配班和保育岗位,可以说,“三教轮保”培养的是能全面胜任班级保育与教育工作的“多面手”,其压力可想而知。再加上幼儿园保教管理重规范、重质量、高标准、严要求,所以在最初一两年时间里,不少教师由于各种原因选择中途放弃,知难而退,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师资流动,影响了教师队伍的稳定。幼儿教师离职有两大原因:一是“三教轮保”对教师保教综合的能力高要求,二是部分教师难以承受繁重的保育工作任务。所以,一部分体质弱、力气小、劳动经验缺乏的教师因为不堪承受保育之“重”而选择了放弃,一部分能力弱、年纪轻、抗压能力不足的教师因为跟不上班级保教工作节奏和达不到岗位工作要求而选择了离开。

三、对策与出路

针对上述问题,幼儿园管理人员多次研讨问题成因与解决方案,并尝试从教师个人认知与技能层面、班级团队融合与协作层面和幼儿园支持与保障层面入手,直面困境,探寻出路。

(一)学习理论知识,研究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提高专业认知

为了深化教师对“保教结合”理念的專业认识,一方面,幼儿园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了《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浙江省学前教育保教管理指南》等与教师岗位工作息息相关的纲领性文件,带领他们重温了幼儿园保育与教育的目标,明确了保教结合是幼儿园工作的基本准则,深化了他们对保教工作意义的理解,从思想层面强化了保教结合观念。另一方面,幼儿园通过组织“我眼中的儿童”系列专题教研活动,帮助教师走进儿童世界,认识到幼儿安全意识薄弱、自我保护能力欠缺、生活自理能力不足、机体免疫力不强等特点,分析幼儿园教师岗位工作的专业性和独特性,从观念层面进一步强化了教师对保育工作重要性的专业认同。

(二)勤培训、常教研,提升保育能力

为了提升教师的保育能力,幼儿园通过跟岗观察、问题诊断、园本培训、专家入园指导等方式,切实解决保育工作中的问题。首先,业务园长和保教主任通过一日保育工作跟岗,全面了解教师们在保育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将其整理为一份问题清单。其次,年级组长会议和班主任会议会对这些问题的性质和成因进行专题研究,讨论初步解决方案,将能解决的问题都予以解决,并通过试点实践论证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再次,幼儿园利用“周四夜学”时间组织全体教师进行园本培训,推广经过实践验证的保育问题解决方案,并分享示范操作视频,供全体教师学习。最后,对于少数不能自行解决的问题,幼儿园会联系业内相关专家入园指导,通过专题讲座、现场示范、进班指导等方式,将重难点问题各个击破,为教师保育能力提升提供助力。

(三)压责任、树榜样,促进团队融合

班主任是班级教师团队的核心人物,是班级管理的主要责任人,也是带领两位配班教师的领导者和引路人。幼儿园从强化班主任的大局观念、统领意识和协调能力出发,就“保教结合,三位教师应该怎样做”“主班、配班与保育老师如何做到既有分工也有合作”“如何做到教中有保、保中有教”等问题,让班主任牵头组织本班教师团队展开专题讨论,拿出班本化整改方案,压实责任。同时,通过修订教师月度工作业绩考核方案,将团队工作绩效作为个人工作绩效考核的一部分,促进班级三位教师形成责任共同体。另外,为了让教师直观地感受到“三教轮保应该怎样做”,幼儿园通过打造“样板班级”,树立保教一体化示范榜样,让其他班级的教师进行现场观摩与学习,使教师更好地了解“三教轮保”模式的运行方式,缓解教师的畏难情绪。

(四)解难题、提待遇,稳定教师队伍

在保教工作过程中,教师面临的主要难题是保育任务重、对体力要求高。因为幼儿园教师群体以未婚年轻女教师为主,缺乏劳动经验,肢体力量欠佳,经常搬不动茶水桶、饭菜桶等重物,因保育带来的体力劳动而疲惫不堪。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幼儿园协调后勤工作团队(食堂工作人员、保安和保洁员等)给予教师适当帮助,同时安装电梯,着重解决重物搬运问题。此后,教师反映工作压力减轻了很多,幸福感提升,教师队伍也稳定了很多。另外,在精准预决算、合理节约办园成本的基础上,幼儿园努力提升教师工资薪酬和福利待遇,不但超出当地社会平均工资,而且在本地同类幼儿园中保持明显优势。通过解决保育难题、提升工资待遇,教师队伍不稳定现象得到显著改善,教师的归属感和幸福感也明显提高。

五年的实践研究证明,“三教轮保”工作模式既能促进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幼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又能提升幼儿园保教质量,有益于幼儿良好心理与行为习惯的养成。虽然实践中还存在随机教育能力不足、心理保育技能匮乏等问题[5],但是我园会坚持实践与研究,不断总结经验,推动保教结合理念的真正贯彻落实,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的整体提升和学前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陆丽华,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幼儿园,浙江 金华 321016)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6版《幼儿园工作规程》:附《幼儿园工作规程》新旧对照[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7.

[2] 肖寒.幼儿园实施“三教共保”中存在的问题探析[J].读写算,2018(21):44.

[3] 谢秀莲,章晓璇,杨娟,等.“三教制”保教模式的实践及思考[J].幼儿教育,2011(27):35-39.

[4] 张勇进.基于木桶理论的人力资源管理[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3(9):51-52.

[5] 刘姝君.“三教轮保”模式中保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甘肃:西北师范大学,20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