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感的形成机制及培养策略

2022-11-22 06:55:14姚佳
求知导刊 2022年27期
关键词:形成机制数感培养策略

摘 要:核心素养培养是小学数学课改的发展方向之一,越来越多的教师已经认识到培养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数感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渐累积形成的内在稳定的能力。良好数感的形成主要经过数学感受、数学觉知、数学思维、数学素养四个彼此联系的阶段。文章对小学生数感的形成机制及培养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数感;形成机制;培养策略

作者简介:姚佳(1988—),女,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实验小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一部分学生面对问题时无法快速做出反应;也有一部分学生能完整读题,却无法正确理解题意;还有一部分学生虽知道数学知识,理解数学概念,但对数学的感悟能力依然偏低。原因是什么?这与学生的数感强弱有较大关系。怎样理解数感?简而言之,数感就是对数及运算的一般理解与感知,对于小学生而言,数感就是能自觉主动地运用数学思维去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具备良好数感的学生在接触或理解数学问题时,能够有意识地将数学问题与数量关系联系起来,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一、数感及影响因素

数感是指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时瞬间的感性的感受,以及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渐累积形成的内在稳定的能力[1]。学生的数感主要涉及对数和量、数与计算、运算结果估计等的认识与感受。数感与我们平时所说的语感、乐感、美感等有相似之处,它是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一种外在表现,是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

(一)小学生对数的理解力制约着数感的形成

数感是一种数学素养,它是我们在不断积累、体验中逐渐建立、发展起来的一种动态的能力。小学生的数感整体水平偏低,他们对数的表示的理解水平相对较高,但对用数表示的现实生活事物的理解不够深入。如对时间单位的表示、长度单位的表示等,很多小学生掌握得不够好。另外,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事物,小学生也很难理解。如初步认识分数时,很多学生不理解单位“1”表示的意义。还有一些学生对数的数学意义理解不够深入,虽然懂得数的表示、意义,但对数的顺序、量的理解不足。如对于基数和序数,一些学生容易混淆概念,无法用语言来描述两者的差异性。还有一些学生对数学题目中的“多多少”“少多少”“大多少”“小多少”等描述数与数之间的相对关系的词汇理解得不够透彻,无法将之与符号“<”“>”“=”建立有效联系。另外,一些学生对数量估算方面的知识掌握得还不够好,他们很难掌握估算方法,不理解估算的意义,涉及估算时,过于依赖笔算。

(二)教师个人的学科素养决定学生数感的强弱程度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一些教师不了解数感的概念,更无法准确把握数感的内涵,导致对学生数感的培养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尽管很多教师认识到数感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忽视了学生数感的发展,也不知道如何去培养学生的数感[2]。总的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无法将学生的数感与数学内容、生活实际相结合。在数学课堂上,很多教师在阐述数学概念及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时,不知道如何激活学生的数感,仅仅是片面地强调数学运算、数学练习,缺乏数感教学的层次性、目的性,更无法关注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二是教具、学具不齐全,数学的直观化教学不足。如在教学“分数”时,虽然教师运用了直观的教具,但缺乏灵活性,使得学生对“分数”的概念、意义理解不清晰,数感思维也难以激活。此外,对教具、学具的使用,多停留在教师层面,学生的动手能力未得到重视。由于学生人数多,在培养发展学生数感时,教师无法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三是家长对数感重视不够。部分家长仅关注学生的数学成绩,不关注学生的数学活动与数感培养,只看重学生的解题结果,不重视学生用语言表达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三)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力影响着数感的内化过程

数感偏弱的学生,往往对数学语言理解不足,运用数学语言表述数学问题的能力较低。如十辆汽车可以用“10”来表示,当教师提问“10”里面有没有“9”时,不少学生不知道如何回答。原因是什么?不少学生能理解十辆汽车能用“10”表示,但对于“10”这个数的数学表征意义无法理解。而数感较强的学生不仅能够理解十辆汽车可用“10”表示,还能理解九辆汽车可用“9”表示,开走十辆汽车中的一辆,就可以得到“9”,从而能够正确把握数字“10”的运算意义。

二、数感的形成机制

数感具有潜隐性和独特差异性,呈现的形式也各式各样,评判难度较大。数感的概念界定,为揭示数感的形成机制提供了参考依据。良好数感的形成主要经过数学感受、数学觉知、数学思维、数学素养四个彼此联系的阶段。

(一)創设活动,营造数感的形成场所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学习者要经过由简单的动态思考到更具体化的表象思考,最终到达更抽象的动态思考的阶段[3]。小学生形成数的概念离不开具体生动且丰富的感知材料的支持,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尽量让小学生运用物品或学具开展学习活动,亲自动手实践,并结合生活经验,从形体感受中形成数感,从形式多样的作业与教学活动中增强数感。这样,小学生能经历数的生成的阶段,感悟到数的实质,掌握更加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进而推动自身数感能力的生成和发展,更深层次地体会到“数”的重要性与价值。

(二)觉知教学,数感形成的基础保障

学生数感的培养建立在其数学知识不断积累的基础之上。数学知识奠定了学生数学素养发展的基础,学生基础知识积淀越多,就越容易形成较强的数感;反之,学生的数感越强,其知识基础也会更牢固,知识运用也更灵活。因此,觉知教学,是学生数感形成的基础保障,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的基础。

(三)运用思维,聚焦数感形成的敏感点

数感其实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技能,如果说动作技能具有外显性,那么精神层面的技能则是一种隐性技能。有良好数感的人遇到数学问题时,解决问题的方法会自然显现,不需要其刻意探索。然而想要让学生获得这种技能,教师就要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关键的地方加以点拨,帮助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架构桥梁,进行思辨,不断增强数感。对此,教师可多将相同、类似、相异的内容放在一起让学生观察、比较,进而让学生体会其中的区别与联系,在比较中加深对新知的理解。

(四)形成素养,新课程的基本要求

数感是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素质。数感不但包含计算能力,还包含解决问题的能力,其要求学生不但能够用数学思维方式解决问题,还能够使用数理经验来观察和认识现实世界。数感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学生在不断学习积累中形成的能力。教师应重视学生数感的培养,积极运用科学的方式加强学生的数感,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

三、数感培养的策略

数感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數学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影响着学生数学素养和学习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有必要探讨良好数感的培养策略,以期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4]。

(一)注重数学活动,增强数学感受

数感的发展不能一蹴而就。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实际,借助丰富多彩的生活情景,引导小学生在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之上,通过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建立数感。如在教学“11到20”的数时,首先教师可以拿出12根小棒,问学生有多少种不同的数法。有学生说可以一根一根地数;有学生说可以两根两根地数;还有学生说可以三根三根地数……接着,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数,当数到10以后,又该怎么办?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交流,分析比较不同数法的优越性。同时,教师也要注意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语来诠释数学知识,用数学语言来解释现实问题。如对于分数,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解释这个数。有的学生会说除了能表示0.25,表示百分之二十五,还可以代表的一半等。让学生自己对数的意义进行正确表述和认识,能增强学生的数感,提升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二)探析数的含义,增进数学理解

数是数学领域的基础,学生需要把握数的意义。学生只有正确地理解数的意义,懂得数的表示,才能灵活地进行数的运算。数往往较为抽象,而低年级小学生很难直接理解抽象的数。对此,教师应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具体直观的实践中引导学生理解和表征数;同时,注重学生对计数规则的理解,特别是领会数位的意义。如对于“22”这个数,左边的“2”是十位上的2,表示2个十;右边的“2”代表个位,表示2个一。

(三)关注问题思辨,提升数学思维

教师可适度地向学生提出一些中等难度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而在教学之前,教师也可把问题的重点、难点和重要词汇提于课前,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由机械式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

第一,抓关键词语质疑问题。学始于疑,思源于疑。教师想要点亮学生思维的火花,就必须指导他们把握问题的要点。例如,一共有30个苹果,小红吃掉了一些,还剩10个,那么已经吃掉了多少个苹果?“一共有30个苹果”这句话告诉我们30个苹果是总数,求吃掉的那一部分要用减法计算。第二,抓矛盾重点质疑。在阅读和提问过程中发现问题的矛盾点,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问题的意义。例如,我们一共领走44袋牛奶,还剩下5袋牛奶,那么原来有多少袋牛奶?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追问:“‘我们一共领走44袋牛奶是牛奶的总数吗?”通过矛盾的冲击,让学生感悟题意。第三,抓题中问题质疑。例如,三人各付多少钱?对于这一问题,教师可以追问:“‘各是什么意思?”抓住问题质疑,让学生通过问题找对应的条件。

(四)把握运算方法,关注运算意义

数学运算是考查学生数学能力的重要方面,基本的运算有加、减、乘、除。这些不同的运算规则有何意义?如何理解运算规则?如何对其进行转换?引导学生把握运算方法,关注运算意义,能让学生正确解答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感。如花瓶中有白色、红色两种花共16朵,白色花有7朵,那么红花有多少朵?妈妈买了18个苹果,今天吃掉了2个,还剩下几个?姐姐今年15岁,6年前她几岁?这些不同的语言表述方式所用到的数学运算规则是相似的,如果学生能理解其中的运算意义,那么就能迅速解答。发展学生的语感,能让学生领会数学语言中的运算含义,从而正确解答问题。

(五)联系本质,促进数感结构化

数学知识系统是螺旋上升式的,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通过当前的学习活动调动现有的学习经验,把已有的知识和最新的知识联系起来,使已学习的知识成为掌握新知识的基础。在学生学习新知识时,教师可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现象,然后整合有关信息,研究已知数之间、已知数和未知数之间的关系,最后再选用合适的算法,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解题。

结语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数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小学生数感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长期的过程。数感培养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能积极、有意识地进行数学思考。教师要根据相关要求,通过各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感,不断促进学生数感的形成、完善和提升。

[参考文献]

邦倩.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生数感培养策略[J].江西教育,2019(12):59.

林秀丽.促进小学生建立数感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小学数学教育,2019(Z1):18-20.

冯敏玲.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生数感培养研究[J].学周刊,2018(29):36-37.

姚佳.意义建构中的模型形成与概念建立:以二年级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为例谈除法模型的建立[J].新课程(小学),2012(6):8-10.

猜你喜欢
形成机制数感培养策略
浅谈构建数学模型,建立千以内数的数感
基于城乡双向流通的商贸流通组织体系形成机制分析
从药品价值链角度分析药品价格形成机制
食品质量安全公众参与能力的构成要素及形成机制研究
组织承诺与个体行为研究综述与展望
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 17:44:33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2:53:25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2:47:47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10:26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56:16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