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梅,钟伟
南方科技大学医院检验科,广东 深圳 518000
随着围产医学、新生儿重症监护水平的不断提高,早产儿问题日益受到重视。研究表明,早产儿均存在脏器发育不成熟现象,其中肝功不成熟尤为凸显,故部分早产儿存在凝血功能异常情况[1]。凝血异常对机体产生的损伤较大,易引发出血性疾病、病理性黄疸,不利于患儿健康成长[2]。研究指出[3],早期监测早产儿的凝血功能,有助于发现并解决凝血功能异常问题,降低因凝血异常所引起的死亡率,故凝血功能检查已被纳入新生儿早期检查项目。目前,凝血功能虽已被认为是新生儿早期检测的主要指标,但对于其判定标准尚无定论,增加了新生儿凝血功能评估难度。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早产儿凝血功能异常与胎龄之间存在密切关联,胎龄越小,凝血功能异常发生的概率则越大[4]。目前,国外内关于不同胎龄早产儿凝血功能异常的报道较少。基于此,本研究通过监测并比较不同胎龄早产儿出生第1天凝血功能水平,旨在为早产儿诊治提供参考依据。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7月至2020年10月南方科技大学医院出生的150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孕妇身体健康,无血液系统、免疫系统疾病;(2)未使用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3)出生前胎儿均无宫内窘迫史;(4)无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5)所有新生儿均为单胎妊娠;(6)孕妇及家属知情并签署自愿参与书。排除标准:(1)合并胎膜早破史;(2)新生儿存在畸形或出生后有窒息;(3)孕妇孕期有吸烟史;(4)新生儿合并有败血症、重症肺炎等疾病;(5)孕妇肝、肾功能障碍。根据早产时的不同胎龄将早产儿分为早期组(胎龄28~31+6周)45例、中期组(胎龄32~33+6周)50例和晚期组(胎龄34~36+6周)55例。另选择同期在上述医院出生的60例足月儿作为对照组。三组早产儿的胎龄及出生体质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及产妇围生期高危因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表1 三组早产儿的基线资料比较[±s,例(%)]
表1 三组早产儿的基线资料比较[±s,例(%)]
注:与中期早产儿比较,a P<0.05;与晚期早产儿比较,b P<0.05。
组别早期组中期组晚期组F/χ2值P值例数4550 55男24(53.33)26(52.00)28(50.91)女21(46.67)24(48.00)27(49.09)0.0580.971出生体质量(kg)1.30±0.26ab 1.87±0.32b 2.32±0.41108.3510.001胎龄(周)28.21±1.21ab 32.21±2.10b 36.32±3.09148.8520.001妊娠期高血压疾病16(35.56)17(34.00)19(34.55)妊娠期糖尿病7(15.56)10(20.00)9(16.36)自发性早产14(31.11)14(28.00)17(30.91)胎盘早剥8(17.77)9(18.00)10(18.18)0.0981.347性别 产妇围生期高危因素
1.2 检测方法 分别采集早产及足月新生儿静脉血,分娩前,分别抽取四组产妇静脉血,分娩后采集四组新生为静脉血,抽血量均为1.8 mL,将静脉血加入至9∶1枸橼酸抗凝试管之中,颠倒抗凝管5~8次,使血液与抗凝剂充分混匀,静置30 min后送检,以3000 r/min的速度离心5 min(r=3 cm),采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器(生产厂家:武汉兴华医疗器械公司;型号:ACLTOP700)测定新生儿及产妇的凝血功能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步骤按仪器说明书进行,2 h内完成检测,然后采用Excel表格将数据准确记录。
1.3 观察指标 (1)比较四组不同胎龄新生儿出生后第1天的凝血功能指标,包括PT、APTT、FIB、TT;(2)比较四组产妇的凝血功能指标,包括PT、APTT、FIB、TT;(3)分析四组新生儿胎龄与凝血功能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1.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多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新生儿胎龄与凝血功能指标的相关性。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四组不同胎龄新生儿凝血功能比较 早期、中期、晚期早产儿出生后第1天的PT、APTT、TT明显高于对照组,而FIB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早期、中期、晚期早产儿三组之间的PT、APTT、FIB、T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四组不同胎龄新生儿凝血功能比较(±s)
表2 四组不同胎龄新生儿凝血功能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a P<0.05。
组别早期组中期组晚期组对照组F值P值例数4550 5560 PT(s)16.78±3.12a 16.01±2.98a 15.65±4.09a 13.07±1.9815.0810.001 APTT(s)60.11±5.11a 58.65±7.09a 58.09±6.53a 43.19±5.9990.8910.001 FIB(g/L)1.18±0.21a 1.21±0.34a 1.25±0.42a 2.09±0.3790.9410.001 TT(s)28.98±4.18a 27.81±5.09a 27.58±4.16a 22.17±4.1926.3030.001
2.2 四组产妇的凝血功能比较 不同胎龄产妇及对照组产妇的PT、APTT、FIB、TT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四组产妇的凝血功能比较(±s)
表3 四组产妇的凝血功能比较(±s)
组别早期组产妇中期组产妇晚期组产妇对照组产妇F值P值例数4550 5560 PT(s)11.89±0.9811.09±0.7811.21±0.7411.54±1.211.6420.182 APTT(s)28.19±3.1228.09±3.0928.13±2.9829.09±4.111.1420.334 FIB(g/L)4.87±0.764.67±0.564.71±0.784.80±0.710.8220.486 TT(s)20.21±3.1120.98±3.9820.56±3.0119.98±2.111.1010.351
2.3 新生儿胎龄与凝血指标的相关性 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T、APTT、TT水平与胎龄均呈负相关(P<0.05),FIB水平与胎龄呈正相关(P<0.05),见表4。
表4 新生儿胎龄与凝血指标的相关性
二胎政策开放以来,高龄孕妇不断增加,早产儿问题也日益凸显,获得临床高度重视。众所周知,正常新生儿凝血系统需一定时间逐渐发育至成熟,且持续处于较低水平的一个平衡状态,具有低活性的特点,故凝血功能检测是早产儿必筛项目之一[5]。资料表明,凝血因子为分子物质,自胎儿胎龄11周时便已生成,且不具备穿透胎盘屏障的作用[6]。凝血异常在早产儿中最为常见,可诱导多种疾病,故监测胎龄与凝血功能异常存在一定关联[7]。
一般情况下,凝血系统由多个(脉管系统、血浆蛋白、细胞),各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共同维持平衡,若其中任一环节出现异常,均可诱导凝血功能异常,诱发出血性或内凝性疾病[8]。在早产儿中,凝血功能尚处于发展阶段,其凝血功能指标与正常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但受自身因素影响,多处于低水平阶段,变化隐匿,不易被发现[9]。PT、APTT、TT、FIB等指标是反应凝血功能状态的常见指标,具有较高的敏感性[10]。其中PT属于外源性凝血系统各凝血因子,经肝脏组织合成,被认为是外源性凝血系统中敏感性较高的指标[11]。反之,APTT则属于内源性凝血因子,其正常范围为35~45 s,当APTT高于正常范围10 s时,则提示内源性凝血出现异常,这可能与高分子激肽酶、凝血因子缺乏有关[12]。凝血活性主要受FIB细胞影响,其不仅参与了血栓形成的整个过程,同时也在凝血、增强血小板聚集性的过程中发挥作用[13]。资料表明,将标准化凝血酶加入受检的血浆后,密切观察血浆凝固时间,有助于判定凝血功能状态[14]。此外,通过观察TT变化有助于患者掌握FIB的转化过程及纤维蛋白异常情况,对筛选纤维活性有指导意义。本研究将所有新生儿的上述四项指标进行监测并检查,有助于对凝血功能的准确判断[15]。本研究结果显示,足月儿的TT、PT、APTT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早期、中期、晚期早产儿,而FIB水平则高于早期、中期、晚期早产儿,而三组不同胎龄早产儿的凝血功能比较无差异,证实胎龄与凝血功能具有关联性,但由于不同胎龄的早产儿各组织器官均未发育成熟,凝血各项指标均处于低水平状态,故在本研究结果中显示无差异。
此外,与既往研究不同的是,本研究除观察新生儿凝血功能与胎龄间的关系外,还分析了不同胎龄新生儿母亲之间的凝血功能差异。本研究结果显示,四组产妇的凝血功能比较无明显差异。可见新生儿凝血功能差异与自身情况存在一定关系,但与母亲的凝血功能无关。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早期、中期、晚期早产儿的PT、APTT、TT水平与胎龄均呈负相关,FIB水平与胎龄呈正相关。
综上所述,不同胎龄早产儿出生后第1天的凝血功能与足月儿比较存在差异,且早产儿的胎龄与凝血功能有明显的相关性。因此,早期检测早产儿的凝血功能对早产儿的早期诊疗及恢复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