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姑、徐国、群舒迁徙论考述

2022-11-22 03:28苏超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19期
关键词:东岳徐国遗址

苏超

(重庆师范大学,重庆 400000)

学术界关于对徐国与群舒诸国地望的确切位置几无争论,但徐国与群舒族群是否从史前文化时期就已世居江淮以南,抑或由某种因素使其从外境迁徙至江淮之南,关于此类问题却存在争议。纵观历史,群舒从始至终未能如临近的徐国建成统一的王国,诸小国分散割据的状态从西周蔓延至春秋晚期,最终不免遭受被楚国灭亡的命运。徐中舒先生在《蒲姑、徐奄、淮夷、蒲姑考》中提出徐国与群舒均因周公东征,故地山东半岛被迫南迁,沿淮河迁徙,最终到达江淮之南立国。①笔者赞同此种观点,并试图一探其究竟。

1 徐舒、蒲姑史迹探微

群舒传说为皋陶偃姓舒氏后裔。西周时在今安徽淮南一带建国,地理位置在徐国之南,位于今舒城、庐江、六安、肥西、合肥、巢湖、寿县等地,《左传·文公十二年》载:“群舒叛楚。”杜预注:“群舒,偃姓,舒庸、舒鸠之属。”②这是典籍对群舒的可靠史料记载。徐中舒先生曾说蒲姑为嬴姓,群舒为偃姓,“嬴”“偃”古音近,音旁转,即把“嬴”读作“偃”,也就是说蒲姑即群舒,但群舒与蒲姑地望却相距甚远,笔者依清代顾栋高《春秋大事表》记载“蒲姑:商时国,今山东青州府博兴县东北十五里有蒲姑城。成王灭之,以其地益封齐”③,那么,博兴县古遗址即蒲姑城旧址。1981年山东省考古队对博兴县北村落进行考古挖掘,发现大量鼎、罐、盆、鬲陶器与残片,并在1982年再次调查时发现长达400米的城墙遗址,无疑证实博兴县北即蒲姑旧城址。

1.1 蒲姑与徐国之关系

根据孔令远教授在其著作《徐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中的记载:“从文献记载,当地民间传说对二城址的调查与挖掘情况论证了梁王城、鹅鸭城是春秋中晚期徐国的都城遗址,而紧邻徐国都城的江苏邳州九女墩大墓群遗址,无疑就是徐国王族墓群。”④邳州位于现江苏徐州辖区,金文有《取盘》记载:“取上子商铸般,用媵之丽 ,子子孙孙永保用。”⑤“取”即《潜夫论·志氏姓篇》之“取氏”,《潜夫论·志氏姓篇》中谓:“取氏为徐偃王后。”“取”是“蒲姑”之转音。杜预注:“蒲隧、徐地,取县南有蒲姑阪。”⑥可以证明徐地有“蒲姑”之称,这也就证实了蒲姑与徐国的关系。

1.2 徐国与群舒之关系

徐国地望在淮河之南,今江苏省徐州市辖区,群舒诸国地望在安徽以南,舒城、六安、庐江等地,实际上两者空间距离很近,笔者试从“徐”与“舒”的古文字字形上对其关系进行分析:“徐”与“群舒”之“舒”金文为与,偏旁可省,“如‘师’字,甲骨文、金文多作 或加为,其他如《蔡太师鼎》《师寰敦》用、等作为 来表达,‘般’,甲骨文作或加偏旁,写作,因此,《多父般》以进行简化,表示的意思,(扬)金文写作或加偏旁,写作,因此,《桔妃敦》就以来表示字,如此之类,情况甚多”。这里“徐”与“舒”字采用了上文古文字“部分截取”的省简规律达到古文字简化的目的,“徐”与“舒”省略即为“”与“”;徐旭生教授《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说:“徐字在金文中均写作,《春秋左传·僖公三年》说‘徐人取舒,《玉篇》引作‘徐人取’,‘舒’字古从‘舍’,‘徐’字古从‘余’,而‘余’与‘舍’同在古韵‘鱼’部,可音转。⑦据《说文》:余从舍省声,然则‘徐’‘舒’二字古不止音同,实即群舒就是说群徐。”另外,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释禹鼎》记载:“南国中徐楚为大邦,自殷亡以来累世与周为敌,周人忌其名则称之为荆舒;徐舒为二者,乃徐人受周人逼迫,由其淮水流域之故居已移植至江水以南。其残留于旧地臣服于周之部落,后乃沿用周人所呼之名,故徐舒遂判为二耳。旧称徐为盈姓,群舒为偃姓,盈偃均嬴声之转也。”⑧郭沫若从徐舒的地理迁移及其姓氏的音韵同源也证明了徐、舒其实本为一,即证群舒与徐实为一。

1.3 徐国、群舒与淮夷之关系

徐实为淮夷最大一支势力,徐旭生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说“这一群舒名的小部落全是从徐方分离出来的支部”,是说群舒诸小国实由徐国分离出。徐为淮夷势力主支,群舒诸小国从淮夷分离出。另《世本·氏姓篇》谓“淮夷嬴姓”,前文郭沫若说徐为“盈”姓,群舒为“偃”姓,《潜夫论·氏姓篇》谓:“梁、葛、江、黄、徐、莒、蓼、六、英皆皋陶之后也,彭铎引地理志:六安国,六县,偃姓所封国。”⑨六安国今六安,群舒故地,“盈”与“偃”为嬴声之转,故淮夷与群舒实为一姓,非异国也。

2 从考古类型学看徐国、群舒迁徙论

顾颉刚先生在《徐和淮夷的迁、留》一文中考证认为“潍水即古代的淮水,淮夷的最早根据地就在那里,后来淮夷的一部分由山东南迁到江苏、安徽和河南,并导致了当地水名的更改,徐舒文化多被认为是淮夷文化的一部分……”⑩,顾颉刚先生认为淮夷故地即山东潍水,先生文章意在说明淮夷族群最早生活在山东半岛地区,徐、舒本为一源,徐国于淮夷中势力最强,徐旭生教授又说群舒诸小国是由淮夷分裂而出的一部分,徐中舒教授则说蒲姑与徐舒姓氏“嬴”与“偃”古音旁转,蒲姑即徐国,徐国即群舒。

本文将山东蒲姑城附近岳石文化(时间约为商代末)遗址发掘出的陶器与徐国青铜器、群舒地域特征青铜器群牺首鼎、曲柄盉、小口鼎等进行考古类型学对比研究(表1),并罗列徐舒青铜文化中的纹饰(图1~图3),意在探明它们之间的渊源关系。

图1 窃曲纹

图3 变体龙纹

牺首鼎:邳州九女墩三号墓葬为徐国贵族墓地,出土了牺首鼎1件,曲口,附耳深腹,三蹄足,兽首,圆目凸出,有角,兽嘴无孔,无流,角上有羽翅式兽体卷曲纹,颈处饰绳纹,腹部有蟠蛇纹。芜湖柳春园墓出土牺首,1件,圆垂腹侧作兽首状,无流,扉棱作兽尾,折沿,三蹄足,双目凸起,犄角呈扁平状,前足饰蟠龙纹,身部饰鳞纹,腹部饰夔龙纹。

甗:山东岳石文化区泗水尹家城遗址出土有陶甗,尖足,三足立,深分裆,连体甗。绍兴坡塘306号墓出土青铜甗一件,口微敛,方形双耳,耳端外撇,甑腹外饰勾连蟠璃纹。安徽黄岭出土连体青铜甗一件,甑鬲连体,立耳,直口,弧裆,三足空心,甑体腹部饰两道凸纹。

豆:山东岳石文化泗水尹家城遗址出土陶豆2件,豆盘呈盆形,直口外敞,弧腹,圈足。邳州九女墩三号墓出土陶豆4件,豆盘呈盆形,直口外敞,弧腹,低圈足。安徽燕山墓出土圈足豆,敞口,平沿,束柄,蜷腹,圈足外撇。

盘:山东岳石文化区泗水尹家城遗址出土陶盘,平底,外形近方,无纹饰,薄口。邳州九女墩出土5件平底盘,无足,方折沿,斜肩,弧腹,腹饰绳纹。六安燕山墓出土附耳圈足盘,方唇,直口,窄沿,圈足,附耳圆折向上,浅直腹。

小口鼎:山东岳石文化区泗水尹家城遗址出土有陶鼎,折口略向外,圆腹,凸底,袋足,三足立。绍兴306号墓出土汤鼎1件,圆肩,直口,平底,腹壁饰一周圆涡纹,鼎壁上部饰蟠璃纹,下部饰倒三角形蝉纹,有盖,立耳。舒城河口墓出土小口鼎1件,口微敛,腹鼓起,穿耳,耳微外移,圜底,三蹄足,半环形纽,腹上部饰窃曲纹,耳饰点线纹,盖饰蟠带纹。

尊:山东岳石文化区泗水尹家城遗址出土陶尊1件,直口,三段式,有突出扉棱,鼓腹,弧形、底圈足。绍兴306号墓出土青铜尊1件,三段式,高颈,斜肩,扁鼓腹,高圈足,颈下端与圈足饰锯齿纹和交连云纹,腹中饰有连珠纹、兽面文、细线纹。六安燕山墓出土凤纹尊1件,口呈喇叭形,束颈,垂腹,圈足外撇,颈部饰凤鸟纹,腹身与圈足饰凸弦纹。

盉(鬶):山东岳石文化区泗水尹家城出土陶1件,三足,鸟嘴形流,上扬,细 ,呈绞索形。绍兴306号墓出土1件 盉,上部为甑下部为鬲式盉,甑口微敛,带凸棱,甑上饰蟠璃纹与三角形垂叶纹,有盖,设环形纽,盉前端有流嘴,胎壁薄。铜陵市金口岭出土1件盉,有 ,带流嘴,袋足,口下饰勾连云纹,肩部饰窃曲纹,足饰夔龙纹。

对表1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属于徐国遗族绍兴306号墓出土牺首鼎与群舒地域柳春园墓地出土的牺首鼎首部极其相似,均无流,这种兽首鼎在徐、舒之外地区很少发现。另山东岳石文化遗址、绍兴306号墓、安徽潜山黄岭墓出土的 均为连体 ,深分裆,它们之间的风格设计应存在传承关系。山东岳石文化遗址出土的陶豆造型也与江苏邳州九女墩三号墩出土A型豆造型很接近,均为盆形盘,三个地区的豆均有圈足,这可谓一个文化传承因素。山东岳石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盘与江苏邳州九女三号墩墓出土青铜盘造型也很接近,均无足,平底。山东岳石文化遗址出土三足陶鼎与绍兴306号墓地出土小口鼎均为圆腹三足鼎,特别是绍兴306号墓与舒城河口墓出土小口鼎均有纽盖、立耳这些共同点。山东岳石文化遗址出土陶尊有扉棱,略鼓腹,低圈足,其他两个文化遗址出土青铜尊也属于低圈足,三地出土的尊均为三段式,虽然有局部变化但整体风格接近。笔者将山东岳石文化遗址出土陶 与徐国、群舒两地出土青铜 形盉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它们均有流嘴、细 ,似 似盉,三足立,鼓腹。绍兴306号墓出土青铜 形盉与金口岭遗址出土青铜 形盉造型、风格相似,只是腹部纹饰存在一些差异。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山东岳石文化遗址区出土的陶器与徐国、群舒墓地出土的青铜器在造型风格上存在传承性。

表1 蒲姑(岳石文化)、徐国、群舒地域特征青铜器对比

1980年安徽省考古工作队在舒城九里墩发现一座春秋古墓,经过发掘出土器物183件,有大型甬钟、蔡侯戟等青铜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为一件青铜鼓座,鼓座刻有铭文153字,经过学界陈秉新、曹锦炎、何琳仪等专家、教授研究,现将此鼓座命名为“晋鼓”,其铭文被隶定为:“(上圈)唯正月初吉庚午,余比厥于之玄孙童鹿公,择其吉金,玄镠纯吕,自作晋鼓。命从若恺,广淑闻于王东吴谷,迎于徐人、陈人,却蔡于寺,其神其臭,□□□□□□□□□□□□□□□,以□ 于陈□□山之下,余寺可参□□,其晋鼓茯茯,乃于之,永祀是 。(下圈)□公只飞龙曰夜白,□即□□□□余以共毓示□嫡庶子,余以会同姓九礼,以大夫、朋友,余以□于东土,至于淮之上。世万子孙永保。”⑪虽然关于此墓主人存在较大争议,而笔者认为此“晋鼓”铭文中有“”字,左边为“余”之变体,《说文》曰:“余,语之舒也。”⑫金文中“舍”本从“余”,此为“舒”字,舒城为群舒诸国故地,此应属群舒之器。而鼓座下圈铭文中有“余以□于东土,至于淮之上”,此“东土”笔者认为即“东夷之故土”,东夷本土著于齐地半岛,周公东征“蒲姑”“商奄”,东夷部族被迫南迁之淮河流域,则两周时期又被称为淮夷,徐国为淮夷中一强大部族,前文徐旭生教授即认为群舒实为徐国沿淮河南迁途中分离出的一部落。此句铭文大意即释“‘余’即“舒’群舒由齐鲁之地,迁徙至江淮流域”。由此我们便明晰徐国与群舒故地在山东半岛,因周公东征“蒲姑”,最终南迁至此。

图2 顾首龙纹

3 结论

本文从群舒、徐国、蒲姑地望入手进行探究,通过运用古文字学与音韵学知识论证蒲姑与群舒、蒲姑与徐国、淮夷与徐国、群舒诸势力之关系,实证它们即为同一势力之变迁。尔后,笔者用考古类型学研究方法分析山东岳石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对群舒与徐国故地出土青铜器群进行研究,发现它们在器制、造型、纹饰上存在诸多相似,笔者认为这是由于山东岳石文化遗址出土陶器风格传承于群舒与徐国青铜器冶炼工艺,山东岳石文化与群舒、徐国土著文化融合,便塑造出了兼有海岱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徐舒青铜文化特征。最后,通过对安徽舒城九里墩墓出土龙虎纹鼓座铭文“(余以)□于东土,至于淮之上”的释究,证明群舒、徐国部族周初从山东岳石文化区之蒲姑南迁至江淮之地的史实,至此,笔者认为徐国、群舒是由蒲姑故地迁徙至江淮之南立国的。

注释

①徐中舒.蒲姑、徐奄、淮夷、群舒考[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65-76.

②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文公十二年[M].北京:中华书局,1981.

③顾栋高.春秋大事表:春秋列国都邑表卷七之一[M].北京:中华书局,1993.

④孔令远.徐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2.

⑤吴镇烽.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第25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⑥王符.潜夫论笺校正:志氏姓[M].汪继培,笺.彭铎,校正.北京:中华书局,1985.

⑦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⑧郭沫若.考古编: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2:考释禹鼎[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⑨先秦史官.世本八种:秦嘉谟等辑本[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

⑩顾颉刚.徐和淮夷的迁留—周公东征史事十证四之五[C]//《文史》编辑部.文史:第3辑.北京:中华书局,1990.

⑪孙合肥.舒城九里墩鼓座铭文校注[J].古籍研究,2013,59(1):181-187.

⑫许慎.说文解字[M].徐铉,校定.北京:中华书局,2013.

猜你喜欢
东岳徐国遗址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东岳集团有限公司
东岳访古
Fast-sweeping Langmuir probes:what happens to the I-V trace when sweeping frequency is higher than the ion plasma frequency?
西域门户——两关遗址
辽上京遗址
基于微服务的聚合支付平台设计与实现
光影视界
千年遗址 追寻炎帝足迹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