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培林
(安徽大学 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2020年11月,教育部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对我国所有文科专业及其课程产生了重要影响。《信息组织》课程作为图书馆学、信息管理信息系统等文科专业的核心课程,需要响应新文科的政策导向,在新时代环境下求得生存与发展。
《信息组织》课程研究最早始于1998年(见图1),迄今已有20多年,但年均发文量仅2篇。从表1可看看出,在采用同样检索途径的情况下,与《信息组织》教学或课程相关的文献量极少,占信息检索教学或课程的2%或6%,仅图书馆教学或课程的1%或3%。在34篇有效文献中,高产机构最高数仅为2篇,且图情档期刊约占总期刊的1/3,揭示出大多数《信息组织》课程文献分散在非图情档期刊之中。这些数据均从不同侧面说明《信息组织》课程研究起步较早,却始终未引起学界重视,这与《信息组织》相关研究的日益增长现状明显相悖。
表1 《信息组织》课程检索与发文情况
图1 《信息组织》课程相关研究
课程人才培养偏重技术感,较少提及人文感。从目前已有文献所提及的《信息组织》课程存在问题看(见表2),多数都提到了应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仅有司莉和舒婵[1]提及“学生参与感”,吴兆文[2]也认为,不能过于追求实践应用而把学生培养成为“技术工”。
近些年学者们开始注意到《信息组织》课程不能为了实用而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事实上,从《信息组织》课程设置目标及内容来看,这是一门技术与人文相结合的课程。
在以往的课程改革中,教师们一直纠结于如何在人文与技术间找到平衡点。如果仅重视学生的技术训练,但忽视人文熏陶及文化素养教育,将会导致学生的思辨思维和创新能力无法得到进一步提高。
表2 相关研究中涉及的《信息组织》课程要素
在《信息组织》课程改革前期,不少学者都提及“信息组织教学内容多且杂”的问题。在传统课堂下,在有限学时内讲深讲透如此丰富的知识,绝非易事。
近些年来,该问题较少被提及,并非意味着该问题已被解决。事实上,《信息组织》课程涉及的理论知识点及技术要素确实多且杂。它不仅包含信息组织原理、分类法等理论内容,还包含大量的技术内容(如词表、本体、知识图谱、元数据、数据采集、大数据处理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
如何将这些看似纷繁复杂的知识点串联起来,是信息组织课程面临的困境之一。
由表2及图2中可知,现有研究集中于探索《信息组织》课程及教学改革问题。《信息组织》课程普遍存在教学方式单一的问题,要么重理论轻实践,要么重实践轻理论。
为解决实践应用问题,从业者们创立面向能力培养的教学、课题式教学、任务驱动教学、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MOOC课程等。其实,不管采用何种方式,都是为了在理论与实践间找到适当的“平衡点”。显然,能平衡理论与实践间关系的教学方式,尚在探索之中。
图2 信息组织课程的研究主题
根据教育部的解释,作为“四新”之一的新文科,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载体,要把握新时代要求,与科技交叉融合,投身文化强国建设,“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13]。徐显明[14]认为,新文科指的是文文打通、文理打通、中西打通、知行打通的“四通文科”。樊丽明[15]指出,新文科要重视与新科技革命的融合。黄启兵与田晓明[16]认为,中国“新文科”与新技术、新需求以及新国情等密切相关。龙宝新[17]提出,新文科具备中国特征、技术特征、时代特征、世界特征。由此,中国语境下的新文科建设,至少包含着以下几层含义:政府发起并主导的自上而下国家新战略、新工程,注重人文精神传承,依托新技术,多学科交叉融合[18]。这也是新文科建设给《信息组织》课程带来的新机遇。
新文科建设指向是国家战略需求。我国需要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人文科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高校文科专业核心课程需要顺应培“根”铸“魂”的重大国家战略部署。课程教育说到底是对“人”的教育,强化对“人”的认识,要将青年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来培养,培养其独立人格、底线意识、社会公平意识,帮助其树立坚定的政治立场。这是新文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
因此,当今的《信息组织》课程不仅仅是图书馆学或信息管理信息系统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中国特色文科的基石之一,应以资政育人、人文育人,体现出我国文科课程服务国家战略的时代担当。
首先,新文科建设要求文科课程(包括《信息组织》课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文科的“新”,并不意味着全盘否定传统文科,而是“新”在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新文科建设要求文科课程立足中国国情,积极开展我国社会科学的本土化研究,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铸就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了解、理解、认同本国本土文化的基础之上。追根溯源,传承与创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青年学生方能产生强大的文化自信。
其次,《信息组织》课程培育人文精神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信息组织》是一门与技术发展极为紧密的人文课程,更需要将“人”作为关注与思考的中心,将传统的人文关怀与最新科学技术相结合,兼顾“技术”与“人文”特色,实现人文精神与价值理性的完美契合。除培养学生某一学科知识素养之外,还需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学以成人。仅有专业知识育人,人有可能成为有用的工具,而非全面发展的人。同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文精神培养的土壤。人文精神的养成,并非天然,而是后天,是在学习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获得知识素养再内化于心的精神境界。家国情怀是我国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出知识分子为国为家的担当精神、大局意识及爱国情感。这样的人文精神,建立在青年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认识及理解的基础之上,由此产生情感认同,最终升华为对国家的深厚情感。
因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信息组织》的新课程理念,也是其实现技术与人文价值平衡的必然之选。
融入现代科学技术是新文科建设的依托。值得注意的是,文科与新技术的融合并非新文科建设的终极目标,融合技术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现实中的复杂问题。
落实到《信息组织》课程教育中,则是要借助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互联网+教育”。现代高等教育是技术与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19]。现代信息技术,不仅改变了人们生活方式,也重塑教育领域,为《信息组织》课程带来新的教学手段,实现大学课堂的技术革命。
2020年国家首批认定双一流课程有5 118门。其中,36.6%(1 875门)为线上一流课程,17%(868门)为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14%(728门)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28.6%(1 463门)为线下一流课程[20]。在这些课程中,线上一流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以及虚拟仿真实验课程均需要应用数字化教学工具。上述数字表明,在国家首批双一流课程中,67.8%的课程必须依托现有信息技术。
学科交叉是新文科的另一重要特征。需要关注的是,文文交叉、文理交叉等多学科交叉及跨学科融合都不是新文科建设的目的,学科交叉与融合的目的是解决当前社会的现实问题。当前面临的社会现实,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学科交织问题,如技术、法律、伦理与道德交织的信息隐私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不能单靠某一学科,而必须依靠多学科交叉与融合。新文科建设,正是提倡弱化学科边界,期望借助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来持续推进面向国家、社会、人、专业本身面临的众多复杂议题。
一方面,从毕业生的就业困境来说,学科交叉与融合是解决此困境的良好出路。当前的就业难困境集中表现在:劳动密集型人才的社会需求减少,知识密集型、知识综合型等新型创新人才供应不足。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多学科交叉培养,甚至可能需要跨界资源的支持。
另一方面,《信息组织》课程本身就具有极强的应用性,与社会现实紧密相关,具有学科交叉的特点。传统文科可分为人文科学、基础社会科学和应用社会科学。《信息组织》所属学科图书情报与文献学,属于应用社会科学的范畴。
因此,多学科交叉与融合,不仅是新文科建设的需要,也是《信息组织》课程本身发展的需求,可以为《信息组织》课程提供丰富的现实素材与课程资源,为培养新型人才提供课程基础。
在新文科背景下,《信息组织》课程未来将形成“思政为基、植根传统文化的人文为体、科技为用、学科交叉为助”的新文科建设范式,呈现出“嵌入课程思政的课程目标、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智慧课堂、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的课程资源”等特征。
从国家战略方向来看,新文科建设的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而课程思政建设影响或决定的正是接班人问题。换言之,以往课程目标多为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偏重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但新文科建设要求课程目标在原有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之上,加入“价值观引导”。而且,价值观引导并非在原有课程内容的基础之上增加新教学板块,而是有机融入“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之中,需“润课程内容于无声”。这就是说,《信息组织》课程目标须嵌入课程思政要求,将“资料库”“书库”变成“知识库”“智库”,对接国家战略,培养经世济民、德法兼修的人才。
具体来说,《信息组织》课程目标是:以我国信息组织思想为指引,进行信息组织相关概念与原理、信息组织工具(体系分类法、组配分类法、叙词法、分类主题一体化词表)的纸质版、电子化与网络化、网络信息资源组织等知识传授,培养学生运用信息组织工具进行文献标引的能力,并把中国信息组织领域最闪光的前瞻性思想介绍给学生,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的意识,在学生获得文化素养的同时培育政治认同及道德修养等,鼓励广大青年学生了解、热爱中国信息组织事业,在信息组织实践中锤炼意志品质,把激昂的青春融入伟大的中国梦。
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信息组织》课程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与教学资源。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灿烂文明,既构成了我国传统文化,也是中国信息组织傲立于世界的资源之一,更是现代中国信息组织的源头所在。《信息组织》课程尽管近代成果有限(多为对西方信息组织成果的介绍及改编),但古代信息组织思想世界领先且成果丰硕,如孔子的六分法思想、郑樵的图书分类思想及十二分法、章学诚的分类思想、四库全书的四分法等。就《信息组织》课程而言,中国信息组织文化的传承更集中于对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
另一方面,如何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创造性地运用,使之与当下的文化建设相吻合,是信息组织课程需解答的问题。传统文化的传承,不是简单地继承,更是创造性地重新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古为今用,更有利于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实用价值,让它们在当今社会依然焕发光彩。我国古代信息组织的人物及成果,产生于封建社会时期,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这些思想及成果于今天依然有可借鉴之处。站在社会主义的新时代背景,立足于新科技时代的社会需求,重新解读古代的信息组织成果,既能彰显中国文化魅力,更能让学生感知现代信息组织思想,将古代文化与现代思想融为一体。这也是新文科的新人文精神,即继承原有内核(尊重人类尊严、权利平等、社会正义等均是古代信息组织所蕴含的传统人文主题)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
因此,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信息组织的人物与素材,更有利于讲好中国信息组织故事,建设中国自己的图书馆学,也能为社会主义图书馆学添砖加瓦。例如,上海大学图情档系开设的“中国记忆”通识课,以经典文献、历史遗迹等为切入点,让学生感知中华文化精华,从而自觉成为中国文化传承的一员[21]。
《信息组织》课程需要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借助学堂在线、爱课堂等各种教学平台,打造信息组织智慧课堂。这是国内大学课程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信息组织》的智慧课堂可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智慧工具(如雨课堂)线上推送中华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线下课堂中将传统文化与理论内容结合起来讲,最后在实验课中讲解信息组织的技术细节。例如,在讲信息组织的概念之前,先通过雨课堂推送孔子的思想简介及六分法产生过程,线下课堂中由孔子六分法的产生再解释信息组织目的、手段及内容,由此阐发孔子的以人为中心的信息组织理念,融入古代信息组织学家的仁爱思想,帮助学生在掌握信息组织概念的同时树立爱人民的家国情怀,也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讲述单主题文献标引时,由具体任务启动实验课堂,如用《红楼梦》进行单主题文献标引的演练。一开始,让学生用10 min对《红楼梦》进行标引,然后对《红楼梦》的古代分类、现代分类、现代主题标引进行古今对比,引出现代单主题文献标引规则,总结时再将技术细节与人文精神结合起来,最后布置课后实验报告进行练习。如此一来,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标引规则的理解,掌握单主题文献标引技巧,同时感受到强大的文化自信,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油然而生民族自豪感。
当前经济形势下学科转型面临的问题越发复杂,涉及的学科越来越多,越来越需要多学科协同合作。新文科建设下的学科交叉与融合,要求《信息组织》课程以问题为导向,融合各种相关学科,借助多学科力量解决实践问题。
首先,《信息组织》课程可以进行文文交叉。《信息组织》课程是围绕用户需求而开展的信息活动,与心理学的学科交叉更有助于学生准确理解用户的心理过程,以准确把握用户需求。同时,信息组织拥有的人工智能技术(如大数据技术、知识图谱等)还可为其它文科专业提供技术支持,如与历史学结合而产生数字人文。
其次,《信息组织》课程还可以进行文理交叉。可与计算机技术等技术类学科进行交叉融合,形成数据科学、数据服务等新交叉领域。还可与医学融合而形成健康信息组织、医学信息组织等。
最后,《信息组织》课程与各行业进行跨界合作,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知识扩散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信息组织》课程与各行业的跨界合作,可以为信息组织带来一手教学素材,如档案馆的红色文献资源开发、图书馆传统文化阅读推广、医学信息组织、历史文献信息组织等。
新文科背景下《信息组织》课程何去何从,这是所有《信息组织》课程教师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信息组织》课程目前正遭遇两方面的困境:一是关注度较低,二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等皆无法适应新时代要求。新文科建设的要求恰巧为信息组织课程带来了新教学目标、新教学内容及新教学手段。这些新生事物的支撑,使得《信息组织》课程未来将形成“思政为基、植根传统文化的人文为体、科技为用、学科交叉为助”的新文科建设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