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临
南京传媒学院,江苏 南京 211172
一段时间以来,电信网络诈骗案数量不断上升、诈骗手段不断翻新,出现了产业链条延伸、“洗钱”方式变化等新动向,给社会治理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对此作出重要指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落实打防管控措施,坚决遏制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多发高发态势。
近年来,兼职刷单诈骗、校园贷诈骗、网络退款诈骗、冒充“熟人”诈骗……以电信网络为媒介的诈骗案件不断在高校师生群体中出现,其以涉案金额大、牵涉面广、违法成本低、查破案件难度大为主要特点,占据各高校治安案件较大比例,给师生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精神伤害,严重扰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成为了危害学校校园安全稳定的主要风险。
犯罪嫌疑人在网络发布理财信息,多以小窗口弹跳或者虚假广告等形式推广理财产品,受害人在网络上搜索投资、理财等关键词,此类链接就会弹跳出来,一旦受害人点击链接,则会有客服联系受害人,前期通过聊天等方式骗取受害人的信任,诱导其下载相应的APP,并以高额回报为由诱骗受害人向APP内转账,当受害人的钱财进了APP指定账户,犯罪嫌疑人则立即将到账金额转走。
犯罪嫌疑人冒充警察与受害人取得联系,使用受害人涉嫌骗保等理由,要求受害人添加犯罪嫌疑人QQ、微信等配合调查,在网络上进行开导式教育,获取受害人的信任,在恰当的时候以需要验证资金为由,诱导受害人提供本人的银行账号、密码、验证码等,将受害人卡内余额快速转移至指定的账户。
犯罪嫌疑人以在网购平台刷单做销售任务可以返不等佣金为由,骗取受害人购买网购平台物品,受害人以可以增加收入的心理参与刷单活动,根据犯罪嫌疑人的要求向指定的账户转账,一旦转账钱财则会被骗。
犯罪嫌疑人以交易游戏账号为名,骗取受害人信任,后以要先交一笔定金,交易完成后返还给受害人为由,诱骗受害人往指定账户转账,转账完成后犯罪嫌疑人并未返款,受害人发现被骗。
犯罪嫌疑人通过短信联系受害人,谎称可以赠送早餐机等物品,以促使受害人添加其微信,通过赠送物品、聊天骗取受害人信任,随后嫌疑人谎称可以帮助受害人在某博彩APP中下注,以高额的回报诱惑受害人在APP中投入资金。
犯罪嫌疑人通过电话联系受害人,称操作失误开通了受害人的铂金会员现需取消为由,骗取受害人的信任,后犯罪嫌疑人谎称安排银行工作人员上门帮助受害人关闭服务,“银行工作人员”与受害人见面后,以受害人银行卡有资金风险为由,让受害人将银行卡中的钱转账至“银行工作人员”提供的账户中,并称铂金会员关闭后将退还资金,一旦钱财转入犯罪嫌疑人账户,则不会退还。
犯罪嫌疑人通过网聊方式告知受害人在抽奖活动中幸运中奖,可以得到一定的现金奖励,骗取受害人的信任,后又以缴纳保证金、协议金等为由,诱骗受害人向指定账户转账,转账后受害人发现并未得到返现,方知被骗。
受害人因购买演唱会门票、笔记本电脑等物品的需求,前往相关明星评论区、咸鱼等网络平台留言、搜索,受害人留言至评论区需购买门票,犯罪嫌疑人留言有票出售,双方取得联系,犯罪嫌疑人发送购买链接给受害人,受害人一旦付款该链接则会被犯罪嫌疑人删除;犯罪嫌疑人通过低价吸引受害人,通过双方交谈向受害人发送咸鱼购买链接,一旦受害人通过链接付款完成则无法找到购买记录联系犯罪嫌疑人。
随着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个人信息如身份证号、家庭住址、手机号码在不同的平台以不同的方式呈现,为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比如在某网上平台购物,物品到达后将快递包装随手一扔,别人在捡拾快递之时将个人信息进行倒卖,又或者在购买物品需要退货时,商家直接将个人信息倒卖给犯罪分子,犯罪分子冒充商家跟消费者联系,类似这样的信息倒卖、犯罪诈骗已形成一条成熟的产业链,让学生们防不胜防[1]。
电信网络诈骗呈现一种与时俱进的特点,其诈骗手段会跟随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跟随着新鲜事物的发生、时代热点的出现不断地更新,比如2021年上半年国家大力推进新冠疫苗的接种,犯罪嫌疑人则会通过某种方式获取当日接种人员的信息,发送诸如:“我是今天给你打针的小姐姐,我对你一见钟情,这是我的联系方式,可以加我微信”等等的讯息;又或是发送一则短信,前面带有保险公司的名称,后面带有链接的新冠疫苗保障金已到达或预约接种的短信,诱导收信人点开链接。犯罪嫌疑人通过符合受害人身份的信息实施诈骗,让大家很难分辨真假,或者一不小心点开了链接则掉入了骗子的圈套。
相比较其他的犯罪行为,网络电信诈骗的犯罪成本较低,从人力、物力上来分析,不需要多高超的技术,不需要投入很大的成本,不需要任何一个办公地点,无论在哪里,只要通过打电话、发短信就可以实施诈骗,诈骗成功后立即将资金转移,甚至转移到境外。当受害人被骗报警后,犯罪嫌疑人仿佛“人间蒸发”了一般,始终无法联系上。因为通过网络平台实施诈骗,取证过程较为困难,加之部分资金转移境外,搜集证据难上加难,增加了警方办案的难度,犯罪嫌疑人的违法成本较低,回报率却很高,让很多犯罪分子走上了这条不法之路。
刚刚步入大学校园的学生社会阅历不深,从小学到中学主要精力均花费在学习上,并没有太多的社会实践经验,安全防范意识较为淡薄[2],多数凭借自己的想象和憧憬建构这个社会的模样,缺乏一定的判断能力;长期生活在父母身边,缺乏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个人生活能力,侥幸地认为会有天上掉馅饼的事情发生在自己的身上;网络世界的不断发展,手机、电脑成为了大学生不可缺少的物件,在大学生的生活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信息的泛滥、大学生有限的辨别能力使得网络电信诈骗事件频频发生。
早在2017年、2018年电信网络诈骗在社会上兴起之时,多数高校并没有选择电信网络诈骗作为学校保卫安全的重点工作,自2019年、2020年以来,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分子将主要诈骗对象对准了高校学生群体,多数师生深受其害,随着在高校中被骗人员越来越多,被骗金额越来越大,高校才慢慢地开始重视电信网络诈骗这种新型诈骗手段。由于前期高校的宣传力度较小,师生并没有重视电信网络诈骗,再加上高校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使得电信网络诈骗至今仍在高校中时常发生,对师生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学生们走进大学校园,相比较高中艰苦的学习生活,大学生活时间相对自由宽松,很多大学生觉得自己已经成年,已经走向社会,想通过兼职等方式获得社会报酬,通过这样的方式证明自己可以养活自己,自己可以通过辛苦劳动来回报家长,犯罪嫌疑人正是利用大学生这样的心理,一步步实施诈骗。此外,除了金钱外的证明自己,大学生也想通过社会实践来证明自己的能力,犯罪嫌疑人通过提升社会经验、增加就业资本等方式骗取大学生的信任,从而实施网络电信诈骗[3]。
在高校的电信网络诈骗中,学生的涉案金额较大,甚至存在着学生被骗资金来源于贷款所得,在笔者所接触的案例中,有学生被骗金额达到了二十余万,对学生的生活和心理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有些学生在被骗之后,产生恐惧心理,不愿意告知父母、老师、同学,深陷其中不得自拔,甚至产生了轻生的想法,对大学生的成长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网络电信诈骗一旦在高校中肆虐发展,则会严重影响高校日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影响社会的稳定。
结合以上电信网络诈骗的类型可以看出,近些年来犯罪分子不断更新诈骗手段,根据社会的发展实时更新诈骗类型,利用当前社会发展的热点话题、剖析不同年龄段人群的需求,不断地升级诈骗手段,给公安部门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增加了打击犯罪的成本,加大了破案难度。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分子在实施诈骗过程中,人员的分工非常明确,有专门负责与被骗人员聊天、有专门发送短信链接、有专门负责资金转移、有专门负责电话卡购置与销毁,诈骗流程趋于系统化、程序化,犯罪组织趋于集团化。
犯罪分子与受害人不用见面、不认识彼此,仅需通过一部手机、一台电脑、一个对话框就能实现诈骗,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犯罪分子为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不断地扩大犯罪范围,在诈骗成功后快速实现资金的转移,目前网络诈骗团伙已由最初的在国内设立窝点犯罪,慢慢地向周边国家转移,跨区域、跨境对国内大学生实施诈骗,增加了破案的难度、拖延了被抓时间。
为了积极应对电信网络诈骗的专业化、集团化、智能化、与时俱进化等特征,各所高校应该建立打击电信网络诈骗专业队伍,以校领导为主要负责人[4],牵头保卫、学工等部门老师,深入探讨电信网络诈骗在高校中的主要类型、呈现出的特点,研究应对策略,定期在师生中开展电信网络诈骗的普法宣传,提升师生的认知能力,教会师生如何保护个人信息、如何识别电信网络诈骗,而不是简单的生搬硬套、转发公安平台的反诈信息,有针对性地开展高校电信网络诈骗工作。
电信网络诈骗普遍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取证难度大、追赃成本高,单单凭借保卫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保卫部门在加强与学工、人事等内部部门的联系时,要充分依托与属地公安部门、兄弟院校紧密联系的优势[5],加强警校协作,共同分析网络电信诈骗的案例特征,办案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实现信息的互通共享,进一步研判电信网络诈骗的高校特征、防范手段,整合各方资源,提高电信网络诈骗的打击力度。
在师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加大电信网络诈骗的宣传,教学方面,在大学课程允许的条件下,开设一定的法律课程,对学生进行普法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常识,提升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利用学校官微、官博、校园广播等形式加大电信网络诈骗的宣传力度和频次,让电信网络诈骗深入师生的心中,做到时时提醒,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电信网络诈骗的危害[6];传媒、法律、公安等高校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的优势,制作诙谐幽默的短视频、画稿等,促使电信网络诈骗形式多样化、有趣化,利用网络媒体使之广而传播,带动身边人远离电信网络诈骗,提升高校师生对网络电信诈骗的认识,在师生中营造“全校反诈、全民反诈”的良好氛围。
任课教师、辅导员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在走进社会的初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寻找适合自己家庭和自身的消费观、生活方式,不得存在攀比、天上掉馅饼的不理性思想,抵御着来自他人的诱惑,相信只有通过学习、通过自身的努力才能实现目标;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加大心理课程的设置,让学生不沉迷于网络世界,向老师和身边人说出内心的想法和诉求,不给予犯罪分子可乘之机,老师也能在与学生的心理交流中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良倾向,及时制止。
高校电信网络诈骗防范之路任重而道远,无论是高校辅导员、老师,还是高校保卫工作者,都应该以极大的热情和工作干劲投入到此项工作之中,加强自身专业的提高,加大宣传力度,通过自己的力量让学生远离电信网络诈骗,构建和谐安全的校园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