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江津区双福育才中学校 杨莉 常超
镜头一:自习课上,同桌看完一页书后翻了一页,我在心里数着时间,过了半分钟,同桌又翻了一页!我很愤怒,想一把扔掉同桌的书并对他大吼:不许翻书!
镜头二:这段时间我很努力,但这次的物理小测试我只考了65分,我开始怀疑自己根本就不是读书的料,恼羞成怒后,我捶墙以发泄心中的怒火。
镜头三:妈妈总说我是“异类”,与社会格格不入,别人喜欢的东西我都不喜欢。她教育我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可她根本无法理解我的痛苦,只会埋怨和指责我。
以上镜头来自小苏的自述。
小苏是一个身高近175厘米的大高个男生,擅长数学,可英语基础较薄弱。我们注意到他总是眉头紧锁,经常会在课堂上猛地踹一脚凳子,或用指甲反复刮桌子,发出刺耳的声响。
起初,我们以为他和班里其他处于青春期的调皮学生一样,喜欢通过在安静的环境里制造声响来博人眼球。但在发现了几次这种情况后,我们认为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把小苏叫到办公室后,我们向他询问出现这些行为的原因。
小苏说,同桌的一些小动作会让他觉得不适,他因此产生了想报复的冲动,但他知道动手打人是不对的,所以只能换种方式发泄,比如踢凳子或刮桌子。
通过聊天,我们渐渐了解到,小苏具有判断自己行为是否合理的能力,可常常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所以才会通过用手捶墙或掐自己、打自己的方式来释放内心的压力。小苏也为自己的这些失控行为感到生气,但就是无法控制。
身边的人无法理解小苏内心的挣扎和痛苦,有些同学躲避他,有些同学甚至会因为他的“反常”而挑衅他。虽然妈妈是他最亲近的人,可他却感觉妈妈很陌生,因为妈妈经常对他说:你看看社会上的人,谁像你这样啊,你得改,不然会成为“异类”。
和小苏聊完后,我们借给了他一本加缪的《局外人》。主人公和小苏有类似之处,情绪的变动经常受外界微小刺激的影响。同时,我们和他的家长取得联系,给他放了两天假,让他放松一下紧绷的心情。
回来后,小苏把书退还给我们。书里有一张书签,是他送给我们的,另外还有一张卡片,卡片上写着:“老师,看了这本书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很治愈我,让我知道自己并不是‘异类’,主人公和我一样,其他千千万万喜欢这本书的读者也和我一样。谢谢你们。”
我们建议小苏如果感觉不太好时,可以通过跑步释放压力。毕业时,他兴冲冲地拿着同学录,让我们给他写点什么。我们写下了最想对他说的话:“在漫漫人生路上,你总会遇到懂你的朋友和知己,不要急,慢慢去长大,更要慢慢去接受不同的声音。多听听不同的声音,你才会知道哪一个声音是真正对自己有益的。”
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尤其是中学阶段,自我意识会迅速觉醒,会更加关注“自我”,这种关注形成了他们独立的人格,但也让他们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作为家长和老师,要多一些理解,关注孩子情绪的变化,允许他们表达自己的情绪,并告诉孩子,我们始终陪着你。
青少年在感到孤独时,可多和朋友分享,同龄人有相似的经历对自己来说是一种抚慰。也可以多和老师、家长沟通,相信他们的人生阅历会帮你厘清眼下的迷茫。同样,书籍也是一味良药,阅读他人可以照亮自己。当然,如果自己长时间受情绪影响,也可以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