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闻
中医认为,夏季在五行中属火,对应的脏腑为“心”。中医所讲的“心”,指的是包括心脏在内的整个神经系统及心理精神因素。《黄帝内经》中有:“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意即心系统是人身体中的“君主之官”,地位非常重要。其具有两方面的作用:第一,主血脉;第二,主神明。也就是说,心脏除了负责全身的血液运行之外,对于人的精神意识活动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夏天由于暑热,人体阳气容易耗损,再加上出汗多(中医认为汗血同源),就进一步导致阴血亏虚。所以到了夏季,老年人、心血管病患者大都长期处于气阴两虚的状态,故经常会出现胸闷气短、心慌心悸、体倦乏力、睡眠不好等症状,都和心气血运行的强弱有关。而数据显示,夏季是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梗的高发期,住院率和死亡率都较高。因此,夏日要格外注意养“心”。
补气养血夏季养“心”重在三点——补心气、养心血、通利脉道。心气血充足、脉道通利,则面色红润、脉象和缓有力;若心气血亏虚、脉道不通,则面色苍白无华、气短乏力、脉象细涩。那如何补心气呢?中医治法上叫“益气养阴”,气为阳、血为阴,“益气养阴”就是补气养血,可通过饮食调理和药物治疗来改善。
在饮食上,夏天宜多吃些养心安神之品,如银耳、茯苓、莲子、百合、藕粉等,同时可加配一些补血养阴之品,如阿胶、枣子、枸杞、桂圆、鸭血鸭肉等。当出现气血不足的情况时,可选用红枣黄芪泡茶喝。另外,夏天可适当吃点“苦”,如苦瓜、苦菜等,具有清热解暑、养血益气的作用。
在药物方面,对于气阴两虚型的心血管病,常用药如通脉养心丸等,能改善胸痛胸闷、心慌气短、体倦乏力等症状。此外,对于心血管病患者,家中应常备速效救心丸、硝酸甘油等急救类药物,以防患于未然。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心血管病患者要遵医嘱合理用药,切勿擅自停药。患了心血管病是要终身坚持按时按量服药的,不可掉以轻心,以免发生不可逆转的伤害。
作息规律熬夜对心脏的伤害极大,很多心血管疾病甚至猝死事件都发生在连续的熬夜之后。因此,夏季要规律作息,早睡早起,有条件的可午睡半个小时。只有保证充足的睡眠,才能养足气血、焕发活力。
适当运动夏季天气炎热,有些人常觉得无精打采、懒于运动,殊不知久坐不动会影响血液循环,对心脏健康不利。因此要经常起来活动片刻,可以做做健身操、打打太极拳,或者出去散步、慢跑等,都能疏通经络,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气血运行。
保持乐观情绪夏季气候闷热,容易让人心烦气躁、情绪低落,经常这样会让心脏负重, 久之伤“心”。因此,天气再热也要保持乐观的心态、愉快的心情、开朗的性格,不仅能促进骨髓造血功能的旺盛,还能增强机体免疫力,利于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