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编辑:江 平)
(本刊美编:张 红)
最近,由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了细菌交换DNA 并产生耐药性的新细节。这些发现是理解细菌如何接合配对方面取得的关键进展,将使人们能够预测新出现的耐药质粒在高危细菌病原体中的传播。
该团队正在继续研究TraN 蛋白和受体的相互作用,这项工作能为开发出阻止细菌耐药性传播的新方法奠定基础。(张佳欣)
摘自《科技日报》
最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朱波教授团队发表最新研究成果——“肿瘤诱导的红系来源髓系细胞介导免疫抑制及限制抗PD-1/PD-L1抗体治疗疗效”。
该研究首次发现并揭示在肿瘤“挟持”下,存在独特的红系转向髓系细胞发育的造血模式。这一发现对于肿瘤患者贫血的治疗策略调整、免疫治疗优势人群的筛选,以及发展新型的免疫治疗联合策略具有重要价值。(雍黎)
摘自《科技日报》
最近,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高鸿钧研究员带领的团队在铁基超导材料锂铁砷中首次实现了大面积、高度有序和可调控的马约拉纳零能模格点阵列,并观测到了调控引起的马约拉纳零能模相互作用,为下一步实现马约拉纳零能模的编织以及拓扑量子计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摘自《人民日报》
最近,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印遇龙团队研究发现,断奶应激导致的腹泻仔猪肠道微生物、代谢物以及miRNAs 组成均发生显著改变。其中,ssc-miRNA-425-5p 和ssc-miRNA-423-3p 的缺失,导致Prevotella 菌属丰度增加,且其富马酸还原酶表达升高,因此产生的琥珀酸在肠道内富集。
研究提示miRNAs 表达减少导致微生物产生的琥珀酸在肠道富集,过量的琥珀酸促进肠道分泌和炎症反应,从而引起腹泻;进一步丰富了仔猪腹泻的发生机制,为腹泻防控提供了理论参考。(王昊昊)
摘自《中国科学报》
最近,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健康所分子病理技术研究团队在胶质母细胞瘤分子病因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研究发现,DNA 低甲基化可上调OCT4 基因表达,可能是复发胶质瘤中干细胞相关基因表达上调的主要原因之一,且棕榈酰化修饰的Oct4通过与Sox4结合,共同维持胶质瘤干细胞持续增殖的能力。若是以Oct4棕榈酰化修饰作为靶点,将降低胶质瘤干细胞的自我更新能力与其致瘤性,有望成为肿瘤干细胞靶向治疗的新途径。(陈学冉)
摘自科学岛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