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淑荣
(本栏编辑:张 红)
“天下佳山水,最奇是民居”。巧夺天工的中国传统民居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与那秀丽多姿的山川美景、浪漫传奇的各族民俗文化交相辉映,形成一幅幅迷人的民俗风情画,不断吸引着中外游人的目光。
藏族碉房藏南气候高寒、风力强劲,藏胞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材,用石块砌成正方形平面三层平层顶的碉房。底层为入口,二层以火塘为中心是全家生活居住之处,三层为粮仓,顶层为粮食晒台。墙厚窗少,以防风寒。山区碉房多有悬挑,高低错落,形成雪山峻岭中最独特的建筑。
维吾尔族阿以旺新疆南部气候干热,建筑以半开敞式厅室为中心,四周围以住房,这样可最大限度遮挡热空气入屋。居室以小天窗采光,很少有侧窗,利于夏天排热和冬天保温。位于中心位置的厅室,一般做成阿以旺(维吾尔语,意为“明亮的住所”),厅内设围廊,围廊中央局部升高40~80厘米,用木栅花棂木扇或镂空花板作为侧天窗,起加大空间和采光通风的作用。
西北蒙古包西北蒙古、哈萨克、塔吉克等民族居住的帐篷式住宅——蒙古包,构造既简单又科学。屋顶伞骨形状和圆顶,用橼木组成;用条木组成网状圆形墙壁,覆盖白色厚毡,旁边留有一门;中央开设天窗,可透光透气,遇寒遇雨能随时遮盖。蒙古包可拆卸安装,适于牧民的游牧生活。
西北窑洞陕北、陇东等黄土高原的民居是土窑洞。人们在黄土坡依山就势挖洞,顶呈穹窿形,前面设门窗,供人居住。窑洞有三种类型:一是下沉式,窑洞、院落位于黄土塬地平线以下,以四合院布局;二是靠崖式,沿黄土高坡的崖边挖出拱形洞,在窑口砌砖;三是独立式,靠山前用黄土夯成窑墙,上砌石拱,再拱上覆土,以防水防寒。窑洞造价低廉,冬暖夏凉。
朝鲜族廊式住宅东北朝鲜族房屋带有廊子,屋内大部分是火炕,可席地而坐,进门处有脱鞋地方。居室房间面积大、间数多,门窗比例窄小。屋脊两端及檐角均向上起翘,但屋顶坡度缓和,没有高起陡峻的感觉,外形美观,形成自己特有的风貌。
徽州民居安徽东南部歙县、绩溪、屯溪一带,自古外出经商成风尚,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界两大壁垒之一的徽商,致富后修建住宅。房屋呈方形,依山傍水,外建高大马头墙,屋顶高低错落,里面居简院深、藏露透宜、飞檐翘角、突兀多姿。造型淡雅朴素、参差起伏、层楼叠院、空灵俊秀,令人赏心悦目。门框装饰石雕,院墙镶嵌砖雕,窗板壁安有木雕,体现出纤巧的江南文化。
苏州民居苏州住宅以天井庭院式闻名于世,其布局类似四合院,但比较灵活。如苏州小新桥巷刘宅,占地10 亩余,中轴前后四进,为门厅、轿厅、大厅、正房,两侧分设花厅、书房,西面厅和亭台轩馆,并凿地为池、选石为山,栽种花木,用许多大小不一的庭院天井分隔建筑空间,使规则严整的建筑物处于自由活泼的环境之中。
福建土楼西晋、唐宋中原战乱,中原地区汉族人南迁闽西、粤东、赣南等山区,称为“客家人”。为抵御外人侵袭,客家人多聚族而居。福建西南山区客家人,用生土夯筑起一二米宽的厚重外墙,内建有四五层木结构房子,房间达一二百间,可住一二百人。整座楼形同古罗马帝国城堡,外形有方、圆、扇、伞等形状,全楼只有一个大门,具有防匪防盗、抗震防潮、阳光充足、冬暖夏凉等优点。
傣族竹楼竹楼为云南傣族住宅,底层通常以24~40 根竹子做支撑。楼上住人,分为内外两间,也有三四间,外间为客厅。墙和楼板皆为粗竹剖开压平而成,富有弹性。堂层外有廊、晒台和楼梯,梯外不设门,登梯上楼即进入“家门”,廊外无墙,光线通风良好。竹楼外有林果围绕,绿树成荫、郁郁葱葱,颇有南国风光之美。
广东围龙屋粤东和赣南一带客家人住宅,因形状如盘龙而叫围龙屋。整座住宅外圆内方,环围有池塘,民房围绕围墙而建,像城堡一样将立体住宅紧紧围住,布局为“三堂四廊、十厅九井”,房间共有数十间,可住数十人。屋内有饲养、加工、贮存、晾晒等设施。围龙屋造型优美,具有较高艺术造诣,显示客家人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
湘黔吊脚楼湘西、贵州土家、苗、侗族住宅是吊脚楼。它临山而建,房屋后半边靠山着地,进出的正侧门皆设于后屋。楼的前半边凌空靠山,有窗无门,柱脚悬于空中,吊脚楼因而得名。吊脚楼装饰古朴,有宝塔葫芦的楼顶、飞檐翘角,雕有龙纹的栏杆,还有雕刻各具形态花草动物的空中走廊,极富民族特色。
布依族石屋从贵州省安顺到黄果树瀑布途中,可以看到布衣族村寨全是石墙石瓦的石屋。布依族男子人人会干石工活,技艺高超,几米高的石墙,不用粘和剂,也稳如泰山。这些石屋冬暖夏凉。
壮族麻栏广西壮族民居称为麻栏,是一种两层以栏杆围护、四面通透的民居。第二层为居室,由卧室、堂屋组成,堂屋门前有望楼。居室干燥通风,是南方亚热带地区又一种民居形式。
云南一颗印也叫一口印,因其形状如印鉴而得名,为彝族、白族等民族住宅。典型的一颗印,以天井为中心,有正房三间、厢房二间,称为“三间两耳”,均为坡顶楼房。正厢房屋,高低参差,中间天井处檐口上下交叉,屋顶错落连接。四周筑墙合成方形,既安全防风,又光线充足。
哈尼族土掌房云南哈尼族多住在半山腰上,梯田层层相接、步步升高。哈尼族依山建土掌房,鳞次栉比、云雾缭绕,富有诗情画意。土掌房以块石为墙基,用土筑墙或用土坯砌墙楼,上住人,一般分为前后两间,男人住前屋,后屋住女人。
侗族木楼云南高原的侗族,住宅均为用杉木青瓦建造的木楼。楼依山傍水,高二三层,底层有半靠崖坡的,有全部悬空的,一般不封闭或半封闭,用以堆放农具。楼上住人,空气清新、光线充足。
汉族四合院汉族住院主要形式是木构架庭院居民,以北京四合院为典型代表。这种住宅坐北朝南,有南北纵轴线,北屋为正房,两侧为厢房,南侧也建有房屋,形成一个四面被房屋围圈的封闭式院落,故名“四合院”。长辈一般住正房,晚辈住厢房,妇女住内院,来客住外院。四合院构造严密,给人以静谧吉祥之感,它不仅是住宅,也是传统中国人的思想和生活方式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