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鸣,陆成云,刘文华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综合运输研究所,北京 100038)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资源环境与经济产业安全运行的诸多挑战,而且,机遇和挑战均呈现出新变化[1]。面对新形势,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既要应对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和国内经济改革开放爬坡过坎的各种困难,又要筑牢我国现代化发展的经济产业基础,以及经济循环的服务保障基础和运行创新基础[2]。
当前,我国物流规模位居世界第一,是物流大国,但物流发展质量不高,许多物流领域仍处于粗放发展阶段和状态,物流服务运行成本高、效率低、企业经济效益不高[3]。加快推进物流高质量发展,既是新发展阶段物流领域贯彻落实国家战略的新要求,也是物流更好服务经济体系现代化的战略要求,需要物流业加快现代化发展步伐,按照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的特征率先实现现代化。
1.树立现代化发展意识。进入“十四五”时期,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下,首先要树立物流现代化的发展意识,要在技术、业态、模式三大方面,深入研究现代化的发展规律,形成现代化的创新发展状态,有序推进物流现代化进程。目前,我国学术界对物流现代化所做的研究尚少,对我国物流现代化的研究更少,目前的研究总体上依然是从借鉴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物流管理和技术层面的经验而进行的,主要从物流的组成环节,包括运输、仓储、信息服务以及供应链管理的层面上来做研究,缺乏体现中国经济运行和产业发展特征的针对性。近些年,国家高度重视物流的发展,给予了物流产业很高的地位,在物流作为特定的产业层面,相关的产业发展政策较为积极,物流发展的局面正在发生较大的变化。尤其是近几年,物流逐渐依托供应链将生产过程、消费过程有机的组织起来,形成了全新的产业组织,产业组织创新步伐加快的同时也将产业链和供应链有机结合起来,现代物流支撑和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也初见端倪。这种发展变化,正将物流从一项管理技术,逐渐演变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再演变成为把其他的产业串接起来的产业组织活动,物流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变革,成为物流现代化的重要形态和方向。目前,我国对物流业的学术研究、政策研究和发展规划,也基本沿着管理、产业和产业组织进行,这是梳理物流现代发展意识的重要方面。
2.加快提升现代化发展能力。提升物流现代化发展意识属于认识论范畴,要真正实现现代化发展,需要很好解决提高现代化发展能力,推进物流产业链现代化。无论物流作为产业或管理技术,还是管理系统,均需要在供给和需求匹配层面开展工作,物流的需求来自于制造业和商贸业,是生产和生活需求的综合。物流是满足这些需求的供给端,需求和供给如何进行匹配,既是宏观经济发展问题,也是微观经济运行问题,是两者的高度协同和统一,物流在匹配过程中体现的是运行方式和质量,现代物流的发展使命就在于不是单纯的供需匹配和量的耦合,而是提升整合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率的支撑力和引领力,也就是现代物流的发展能力,我国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均需重新认识现代物流的发展能力。正是由于物流从管理、技术演变到了产业组织者的层面,对密切生产生活关系、产业运行关系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阶段物流的新使命就是物流走上了产业组织的舞台,必须发挥好物流作为重要的产业组织者的地位和作用,精准培育现代物流的发展能力。现代物流组织作用形成和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是技术进步,因此,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一系列技术,提高物流在需求和供给串接中的能力,有效把最小化的需求和最小化的供给对接起来,通过信息和大数据,再集聚整合成为规模化物流运作,既是现代技术作用的结果,又是物流现代化发展能力形成的基础和创新发展的方向。
近些年来,物流走上产业组织的舞台,最重要的原因和显著的特征是现代信息、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支持物流进行供需最小化的匹配,为柔性生产和个性化消费的规模集成创造了难得的条件和机遇,这种特征在电商物流和工业互联网发展领域进行了成功的实践,奠定了物流引领产业现代化的基础。
1.高效串接产业链供应链。现代物流将供给者与最小化的需求者有机衔接起来,并依然满足物流网络规模经济的运行特征,使得物流可以更为深入地渗透到生产生活之中,是物流得以串接产业链供应链并引领其现代化的重要原因。但在现代信息、智能等技术不断创新应用的背景下,这种认识往往众多物流创新和产业生态所淹没,反而约束了人们对从产业链供应链整体运行层面认识物流创新,为此,必须强化物流引领产业现代化的认识,以便为物流高效串接产业链供应链奠定认识基础。首先,这种认识不单纯停留在生产领域,还要渗透到消费领域,建立生产消费循环运行的现代流通体系。没有这种认识,现代物流的作用依然是传统的派生服务需求概念,无论是做研究、制定政策规划,还是确定企业发展战略与策略,均容易偏离轨道。其次,产生于降本增效管理目标的现代物流,发展到今天,管理目标只是发挥物流作用的一个方面,还需要将物流作为规模运行下更好串接产业链供应链实现产业运行现代化的手段。只有目标和手段统一,以及实现产业链供应链协同,最终才能实现物流供需的精准匹配和高质量规模发展。
2.创新产业链供应链运行模式。按照物流既是串接产业链供应链的目的又是密切其关系的手段这个基本逻辑,现代物流必须发挥产业组织作用和具备产业组织功能,需要构建物流的新生态、新模式。首先,构建物流新生态和新模式,既能营造更好的现代信息、智能等技术应用环境,有利于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的高质量协同,又能形成基于现代物流的产业链供应链运行模式创新,推动经济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其次,构建物流新生态和新模式,有利于加快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通过建设新基础设施,更好服务区域产业合作和跨区域新消费组织。国家物流枢纽就是在物流组织功能发生重大转变的背景下提出的新基础设施,克服了传统物流园区跨区域网络化运作局限,成为物流组织模式创新并引领生产、生活物流网络化组织的重要基础设施,成为物流供需匹配和要素聚集、规模化运作的重要设施载体。在新生态和新模式衔接供给和需求的引领下实现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将是当前和未来我国经济运行和模式创新的基本方向。物流理论和方法论需要朝着这个方向加快创新,为创新产业链供应链运行模式提供支撑。
“十四五”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物流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通过对国家“十四五”规划的解读可以发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物流发展的要求,不再是物流业自身规模、技术、企业等的发展问题,而是需要物流更好服务于国家战略的实施。
在国家经济社会“十四五”规划中,“物流”出现在“制造强国战略、服务业繁荣发展、畅通国内循环、建设数字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等诸多战略中,尤其是在国家高度强调的产业和空间融合发展中,物流作为重要的服务者和组织者的角色,不再是以单独的产业发展内容提出来,而是突出了支撑和引领产业组织创新、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共同繁荣[4]。
1.加快“十四五”物流高质量发展。要更好聚焦于五个方面的发展,为国家战略的实施提供高品质服务。一是加快物流网络建设,重点推进国家物流枢纽为核心的运行网络建设;二是推动物流系统建设,要构建满足生产,满足消费,衔接生产、衔接消费的各种发展场景,建设现代化的物流系统;三是重视冷链物流发展,要按照服务于中国现代化和中国人过上现代化日子的要求,加快食品、药品等需冷物流的现代化水平;四是系统推进农村物流发展,将冷链物流与农产品生产、消费有机统一起来,提高系统运行能力和效率,既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又开启现代化的新农村建设,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五是鼓励智慧物流发展,运用先进的信息、智能技术,提高物流的网络水平和组织效能,加快物流产业数字化和服务其他产业数字化,为数字产业提供宏大发展场景[5]。
2.要推动城市物流转型升级。在满足城市物流需求的同时,发挥城市物流供需匹配的重要载体功能,提高城市在区域物流、城市群物流和都市圈物流发展中的网络化组织作用,打造城市为战略支点的现代物流运行网络体系。要对城市物流发展进行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组织创新的重新定位,按照城市物流服务于自身生产生活和为区域物流组织提供服务进行战略选择,将重要的区域节点城市打造成为国内国际物流组织中心,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效率提升提供城市物流节点组织服务[6]。
3.要加快国家物流枢纽建设。要按照国内国际经济发展需求,打造国家顶层物流运行网络系统,提高物流服务产业链供应链协同能力,为跨区域要素流动、产业合作和流通体系建设提供服务支撑和网络运行环境条件。要以服务中国14亿人口的强大国内市场和消费需求为牵引,打造具有国内畅通运行和国际经济大循环运行功能的国家物流枢纽系统,为中国经济总量上台阶、经济运行上质量和产业链供应链组织上品质提供物流组织支撑。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对物流发展提出了与以往发展具有较大不同的发展要求[7]。
1.“大循环”“双循环”将促进形成新的区域物流流量和流向的平衡。由于发展外向型经济在较长时期内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和产业布局发展决定性因素,我国物流很大程度上是向海物流。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发挥强大国内市场的优势,14亿人的现代建设新征程,必将很大程度上改变这种局面,逐步形成内外需的相对平衡,物流的流量流向将发生由过去以向沿海为主转向沿海物流和内陆物流之间的双向平衡。由于物流降本增效的本质来源于物流的双向平衡,“大循环”“双循环”的海陆双向物流,将对物流枢纽、物流通道的走向和结构产生重大影响,要求在物流空间布局和组织上实现创新[8]。
2.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发展将加快经济循环和产业链、供应链融合。物流在实现内外、陆海双向平衡中需改变传统组织方式,以物流支撑产业链供应链衔接的同时,将物流网络化规模经济运行作为提高产业运行效能的重要支撑,加快经济产业运行模式创新进程,实现产业链基于物流供应链的不断延伸,提高产业价值创造能力,提升生产消费的流通组织效能,推动区域经济循环运行和高质量发展[9]。
3.现代流通体系具有大循环、双循环的重要特征和重构物流体系的方向。流通体系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把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抓[10],必须提高现代流通对生产消费的组织作用,并依托网络布局调整、业态更新、服务创新和服务组织,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的物流运行系统,提高物流服务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功能和作用,实现基于现代经济循环的物流供给和服务的大变革。
服务国家现代化战略和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在成为现代物流发展新历史方位的同时,物流业发展也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需要在“十四五”推进现代物流发展进程中很好把握。
1.物流依托枢纽、枢纽城市聚集发展特点明显。一是电商快递的节点聚集,聚集方式是依托中心城市建设区域分拨中心并围绕分拨中心建设区域物流网络,实现物流网络化运行和服务。随着分拨中心的建设发展,物流园区、运输枢纽、多式联运中心等物流资源集聚场所和平台也逐渐进行网络赋能,加快了物流业转型升级和网络化、规模化发展步伐。在物流依托节点网络化发展加快的背景下,城市物流发展战略思路也随之进行着调整,许多城市物流朝着打造区域性的物流中心发展,为有效提升城市的区域物流地位和依托物流辐射条件发展其他产业创造了条件,许多城市尤其是内陆地区城市在这个过程中,伴随强大国内市场建设和内需扩张而崛起。二是物流产业组织模式创新和网络化布局发展加快。“通道+枢纽+网络”正在成为物流组织创新形态和构建强大物流辐射网络的重要模式,为物流产业聚集发展提供了新途径和新生态。三是物流服务和网络运作呈现智慧化、多元化、生态化,促进了物流企业通过技术、业态、模式创新发展,在企业运行层面加快了物流资源的整合步伐和聚集发展新动能。
2.物流组织模式创新和市场格局出现新变化。一是物流与运输市场细分不断深化和不可逆转,细分领域深度融合成为发展的新方向[11]。物流服务市场的不断细分,既是物流信息化智能化的结果,又为更深度的信息、智能技术应用创造了企业环境条件,同时,物流服务的细分,使得过去一直无法解决的物流同质化竞争,向着良性的分工与合作关系密切的方向发展,“干支仓配”一体化服务体系建设正在加快。当前,基于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物流服务合作不断发育,必将催生新的物流生态和新物流组织模式,市场格局将进一步演变。二是物流与运输一体化服务的融合型业态发育成长成为基本方向,尤其是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在物流领域深度和广泛应用,进行融合性市场细分和合作成为可能,一体化的服务将成为分工合作的产物,而非必须通过政策驱动,推动市场真正发挥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三是国内国际物流一体化融合和供需紧密对接的多式联运,将成为物流“通道+枢纽”运行和规模扩张的主流方式和发展方向。多式联运必将成为一种物流组织创新发展环境下的运输新生态,是智慧物流的生态,是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驱动下的紧密合作。
3.物流产业重点发展方向越来越清晰。物流依托枢纽、枢纽城市聚集发展,以及物流组织模式创新和市场格局出现新变化,正在改变物流发展的产业生态,物流发展的重点方向也逐渐清晰,需要物流领域很好把握、顺势而为。一是网络化智能化物流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必然成为基础设施的建设重点,尤其是城市物流发展的战略重点,智能化高端仓、区域分拨中心、城市配送中心组网发展和网络化运行将成为物流基础新设施系统的基本发展特征。国家物流枢纽将成为构建国家顶层骨干物流网络的重要基础设施,应当引起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的高度重视。二是战略性物流枢纽设施将成为提升城市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地位的重要基础设施。国家物流枢纽的类型选择和组网运行,为许多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提供了提升区域物流组织地位和要素聚集功能的可能性,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和依托国家物流枢纽发展枢纽经济、打造枢纽经济示范区,将成为未来物流布局发展和区域物流竞争的重要手段和形态。三是对区域物流要素聚集和城市物流地位提升具有引领性和控制性物流产业生态系统建设,必将成为物流创新和区域竞争的焦点,发挥物流网络运行环境和辐射功能对城市产业布局发展的引领性和控制性,加快城市发展具有增量价值的制造业、商贸流通业,实现物流与相关产业的深度嵌入、深度融合,必将成为城市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经济扩张规模、扩大辐射范围、占领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的重要方向。四是由14亿人口现代化带来的消费扩张与升级的特色农产品上行物流系统建设,将加快农产品有效嵌入区域物流辐射网络系统,在构建具有强大增值能力的农产品消费物流系统的同时,将有效提升农业农村的产业发展能力,在彻底改变农产品流通方式的同时,农产品物流服务系统不再是仅仅付出成本的领域,而是具有巨大创造价值能力的物流服务新领域。
新发展阶段我国物流发展新使命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背景下物流服务的新方位,对“十四五”我国物流发展任务的方向和内容产生重大影响,无论是政府部门、企业,还是从事物流研究的机构和学者,都应该抓住这个新变化特征,深入研究物流发展的新问题。
为打好现代化发展基础,从我国现代物流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地位出发,“十四五”期间发挥现代物流业战略作用,主要体现在基础层、运作层和保障层三个层面,通过营造更加适宜的现代物流发展环境,推动现代物流业高质量发展,为国民经济健康有序运行和现代化起步发展提供保障[12]。
1.发挥支撑国民经济有序运行的基础性保障作用。“十四五”时期,要精准把握现代物流基础定位与发展方向,统筹物流发展要素投入,克服物流用地政策上的短视,建立符合基础产业定位的发展政策,更好推动现代物流业发展,为构建新发展格局下的“大循环”“双循环”提供基础支撑。
2.发挥优化产业组织与提升产业价值的战略性作用。深化对现代物流与制造业、商贸流通融合联动发展的认识,加快推动现代物流业在组织和服务产业链供应链的协同发展创新,发挥物流在供应链服务和网络化运行方面对产业组织体系创新的引领作用,加快提升我国产业全链条价值。
3.发挥引导产业布局和业态创新的先导性作用。理顺现代物流业引导制造、商贸流通等产业发展的政策思路和路径,明确现代物流业引导经济产业布局的发展方向,以“通道+枢纽”的物流布局和组织创新,引领现代物流业技术、业态、模式创新,营造引导经济产业布局优化和业态创新环境,加快枢纽经济、通道经济、平台经济等经济发展模式创新[13]。
“十四五”时期,要遵循现代物流业发展基本规律,抓住物流现代化的战略机遇,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坚持现代物流业与经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确立符合国家战略实施要求的现代物流新的发展思路。要适应与引导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需要,统筹加强区域现代物流业发展。要培育物流和产业网络、规模经济,推进现代物流业集约高效发展。要发挥技术创新动能,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现代物流业绿色智能发展。要增强适应外部环境变化能力,推动现代物流业韧性联动发展。
1.创新融合发展。以创新为方向,把握现代生产、生活服务需求和运行发展逻辑,按照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融合发展要求,按照构建现代流通体系要求,系统推进物流产业技术、业态、模式创新,形成全新的现代物流与制造、商贸流通产业组织体系,加快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步伐。
2.区域协同发展。按照现代物流服务和提升区域战略、推动战略实施的联动性和全局性要求,以及增强现代物流服务区域发展的经济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能力要求,密切跨区域、区域内城市群都市圈物流组织联系,着力推动区域物流协同和整体发展。
3.高效集聚发展。按照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组织创新要求,以推动现代物流网络经济、规模经济为发展导向,通过物流规模结构、网络空间结构、服务组织模式的调整,系统性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
4.智能绿色发展。从当前信息智能重大技术革命背景和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出发,按照“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要求,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绿色运输、绿色包装、绿色流通加工、逆向物流等模式创新。
5.韧性联动发展。坚持底线思维,增强组织力、控制力,以更灵活和更强大的组织方式、互补能力、协同关系,体系性适应外部环境的突变,确保在各种可能的突发突变环境下,保障我国全球供应链的安全稳定运转。
1.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一是整合资源,推动物流基础设施资源优化。尤其是重视城市群、都市圈、经济中心城市物流存量资源的整合,发挥物流资源的网络运行潜能,构建不同层级的物流网络。二是集约组织,打造高效物流服务运作平台。要在现代信息、智能等技术广泛应用的基础上,加快串接物流环节和运输方式的物流服务平台建设,鼓励平台服务组织和模式创新。三是促进联通,推动干支配网络的衔接畅通。要以现代智能仓储技术应用为基础,以国家物流枢纽为载体,加快干线、支线、配送物流服务网络的衔接,形成一体化运作的服务网络,提高网络发展效能。四是网络重构,促进降本增效方式路径变革。加快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建设,依托国家物流枢纽推动多式联运服务网络建设,以物流通道的集聚效应和物流通道的规模效应加快物流组织降本路径创新。
2.建立安全可靠的现代供应链体系。一是加强供应链集成,提高组织效率与品质。发挥物流在供应链服务中的组织和串接作用,提高制造、商贸流通、农产品流通等产业的供应链集成能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融合发展效能。二是引导供应链融合,创新供应链服务体系。鼓励跨区域、跨行业、跨企业的供应链协同与融合,加快供应链服务平台建设。三是拓展供应链空间,培育国际化物流服务。按照提升我国在国际供应链中的地位和能力的要求,补齐国际供应链短板,扩大国际物流服务网络。
3.发展集约高效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一是大力发展智慧物流,对物流各个环节、不同运输方式、物流基础设施、物流服务平台等进行智慧赋能,提高智慧化发展能力,并为物流整体运行效率提升创造智慧环境和条件。二是推进绿色物流发展。研究绿色物流发展规律,加快绿色物流技术应用,培育发展绿色物流生态和模式,提高物流低碳发展能力和水平。
4.培育发展创新赋能的现代物流经济。一是聚集引领,大力发展枢纽经济。要以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为契机,在发挥物流枢纽要素聚集和规模发展能力基础上,加快培育发展物流枢纽经济[14]。二是创新驱动,推动物流融合发展。要以物流枢纽营造的高效物流服务环境为基础,加快物流与制造业、商贸流通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区域产业布局优化调整和聚集发展,打造物流枢纽经济发展示范区。三是特色发展,培育城市物流经济。发挥城市区位和枢纽规模优势,提高城市物流要素聚集功能、服务承载能力,培育服务区域的城市物流增量产业,建设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组织中心,探索城市物流发展新路径。四是区域合作,加快发展通道经济。密切区域物流合作,依托国家物流枢纽打造串接城市的跨区域物流大通道,加快发展物流通道经济,培育区域产业走廊。
5.打造内联外通的现代国际物流体系。一是畅通国际物流通道网络。按照“一带一路”建设要求,强化主要国际辐射方向的物流通道能力建设,加快国内国际物流枢纽战略支点建设,积极建设海外仓,建设辐射和承载能力强大的国际物流通道网络。二是打造国际物流组织中心。以重要的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为依托,增强国际门户功能,加快建设服务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国际物流组织中心,提高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组织效能。三是推动国际物流高效运行。鼓励各种类型的国际物流服务创新,加快发展全链条的国际多式联运,提高国际端的落地配送服务能力,提升我国国际物流运行效率。四是提升国际物流服务功能。理顺国际物流服务产业链,提高国际物流相关规则的参与、制定和话语能力,培育强大物流服务主体,营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流服务生态。五是防范国际物流运行风险。提高我国国际物流通道、节点网络控制能力和自主运营能力,建立产业链供应链风险防范预案,降低国际物流运行可能的各种风险[15]。
6.健全保障有力的现代物流应急体系。一是完善应急物流设施。要按照体系性应急的要求,完善应急设施的基础功能,做到平急互用、流程统一,提高设施的应急保障水平。二是加强应急能力储备。制定科学的应急预案,按照预案进行应急能力储备,提高储备的应急质量。三是强化应急物资管理。统筹各个部门、中央和地方的应急物资管理,实现信息互通,建立应急物资使用协调机制,提高物流储备的效能。四是优化应急物流组织。依托应急物流基础设施和应急物资管理,建立具有利益共享效力的物流组织系统和平台,提高应急物流组织水平。五是完善应急保障机制。总结应急保障经验,在既有应急保障机制基础上,提高指挥调度的智慧化、信息化水平,形成基于技术、模式创新的应急保障新机制。
7.培育分工协作的物流市场体系。一是优化市场环境,维护企业有序竞争。按照企业合理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建设要求,有针对性地优化市场环境,提高市场、企业之间匹配度。二是鼓励技术进步,推动企业创新发展。要按照技术、业态、模式一体化创新发展要求,形成基于技术创新的良好发展氛围,使企业创新发展具有良好的市场预期和稳定持续的发展环境。三是引导企业转型,提高发展质量水平。加快传统物流企业基于技术、业态和模式创新的转型升级,切实提高发展动能。四是加大开放力度,培育国际拓展能力。鼓励企业融入我国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化参与国际竞争,拓展现代信息、智能技术基础上的国际竞争力。
8.夯实科学完备现代物流发展的基础体系。一是健全物流标准体系。要按照物流产业链一体化的发展要求,完善物流标准体系,为物流高效运转提供标准支持,为拓展国际市场提供标准话语权。二是完善物流统计体系。要从科学、前瞻反映物流运行的层面,加快完善物流统一指标和运行体系,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可靠的决策参考。三是优化物流信用环境。要提高对信用价值的认识,营造企业运行发展的信用环境,为企业合作和持续稳定发展创造条件。四是培养一流物流人才。要按照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的新要求,建立匹配的物流人才教育培养体系,要鼓励高素质人才从事物流行业,为物流现代化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