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地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效性提升路径研究

2022-11-22 22:20高振勍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共同体中华民族民族

高振勍

(内蒙古财经大学 党委统战部,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高校要牢记立德树人初心,不忘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必然性、极端重要性和现实针对性”[1],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深度服务国家和地方高质量发展。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及研究动态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民族共同体意识”问题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民族认同问题的研究,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涉及民族认同概念界定、发展情况、民族认同与文化、国家的关系等。Cross最早提出了民族认同模型,他认为非洲裔民族认同发展经历四个阶段:前遭遇、遭遇、沉没-浮现和内化。Phinney提出民族认同包含了态度、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的内容。Carla.J.等认为民族认同是指个体对本民族的信念、态度,以及对其民族身份的承认,而且这种群体水平上的认同一般有群体认识、群体态度、群体行为和群体归属感等四个基本要素。[2]二是关于共同体的研究。对共同体概念的研究始于1887年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出版的《共同体与社会》。他认为,“共同体”是依赖于记忆和习惯等自然意志,在血缘、地缘和礼俗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共同价值及融洽情感的结合体[3]。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在《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中指出,民族“是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并且,它是被想象为本质上有限的、同时也享有主权的共同体”[4]。

(二)国内研究现状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此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成为专家学者学术研究的重要议题。当前国内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研究主要从两个维度展开。一是理论支撑的构建研究。王延中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创新发展的集中体现,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内在要求,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自觉和根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成员和中国公民身份的集中概括,是增强五个认同、促进民族团结的情感依托和思想前提,为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5]青觉和赵超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客观存在的实体在人脑中形成的主观映像,是人们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情感、态度、评价和认同等一系列心理活动的总和[6]。二是实践路径的探索研究。顾超和王学俭认为,应从明确认知前提、打牢物质基拙、凝聚价值共识、优化教育渠道和促进实践确证五个维度进行系统建构。[7]冉春桃指出,民族院校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实施路径上,坚持以教学为主线,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思想基础;以教师为主导,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工作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实践合力;以制度为保障,创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育人体系。[8]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于民族认同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内涵阐释,研究成果普遍具有宏观性、整体性的特征。国内研究者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对策和策略研究中,缺乏其在高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理论践行性、基层推行性和区域差异性的研究,尤其在研究视角、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思路方面,缺少从民族地区高校的微观实践操作层面深入、系统地探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效性提升路径的研究。

二、深刻认识高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大意义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9]。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维护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更是民族地区高校立德树人的政治任务和根本要求。

(一)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10]当前,我们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新征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各族青年的共同参与、团结奋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各民族青年守望相助、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固本工程,是广大青年逐梦筑梦圆梦的最大共识。高校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培养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优秀人才,不断巩固各民族关系,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源泉,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均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时代意义。

(二)对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建设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是关系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的大事,是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大事。”[11]深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为内蒙古地区经济社会繁荣稳定创造良好环境、凝聚思想共识,为内蒙古地区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打牢发展基础、建设和谐环境,为内蒙古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智力保障,对于地区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三)对于高校完成立德树人使命具有重大政治意义

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用党的理想信念凝聚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人,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激励人,培养造就大批堪当时代重任的接班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必然要求,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实现“四个服务”目标的本质遵循,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担当时代重任的具体体现,是高校办学治校、教书育人的工作主线,对于高校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

三、 当前民族地区高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当前民族地区高校面临的外部环境挑战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民族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形成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大好局面,但是我国的民族工作仍面临着巨大挑战。一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民粹主义抬头,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挥之不去,民族问题不断影响着全球局势。尤其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明显提升,西方敌对势力不遗余力地利用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对我国实施扼制、渗透、西化和分化。民族分裂分子也在一些西方国家和组织支持下, 以境外为立脚点,打着“民族自决”“宗教自由”“维护人权”等旗号,在民族地区制造分裂事端,因此,民族地区反分裂、反渗透的形势更为复杂。二是审视国内,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广度深度前所未有,民族分布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影响民族关系的因素更加复杂。社会上也对于民族宗教问题的模糊认识仍然存在,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和大汉族主义仍然存在,这些模糊、错误的认识势必会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会影响到我们来之不易的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三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在逐步构建过程中。党和国家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以来,从幼儿园、中小学至高等教育各个阶段的教育体系正在迅速构建的过程中,整个社会完整的教育体系和教育模式在逐步构建中,高校也在不断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从而更好地应对各类风险挑战。

(二)当前民族地区高校面临的内部环境挑战

一是各民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度广度有待进一步推进。民族地区高校都是多民族师生聚居的环境,各民族师生日常学习生活中能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但是,各民族师生在相处过程中也经常会遇到不同民族之间在语言、文化、习俗上的差异性,这些差异性和特殊性给民族地区高校的管理工作带来巨大挑战。尤其是,在之前高考招生导向下,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语言授课考生来到学校后,都是单独设班、单独住宿。民族班同学之间有天然的交往基础,他们之中很多学生尤其是在一二年级时日常学习生活中主要交往对象和群体局限在本民族同学之间,因此,目前,民族地区高校中互嵌式居住结构和学习共同体的打造都只在逐步推进和探索实践进程中。二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深刻影响和巨大挑战。高校是社会思潮的传播前沿,广大学生在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同时,也比较容易受一些极端的、错误的、偏颇的、不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侵害,也容易受敌对势力的渗透和诱惑而走上错误道路。因此,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给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巨大挑战。

(三)当前民族地区高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在主渠道教育教学层面,思政课和课程思政的覆盖面和实效性有待进一步提升。思政课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渠道,从实际调研情况来看,必修课一般只能覆盖一个年级,再加上专题讲座、报告等,其覆盖面目前也没有达到100%,与上级工作要求和学生的现实期待不相符合。教师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容的课程思政专项培训需要进一步加强,关于这一主题的课程思政设计能力和课程思政教学内容需要下大力气提升。高校亟须加强顶层设计,整合全校教育教学资源,设计全程贯穿、全域覆盖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二是在实践工作层面,学校民族工作能力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一直以来,民族地区的高校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但是,这些活动受活动场地、内容和影响力所限,实际上没有真正实现师生员工的全覆盖,教职工的文化活动和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的教育影响力、覆盖面、实效性都需要进一步提升,各民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度广度仍需要加强。高校师生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能力也需要持续提升。此外,面对大学生关于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的一些民族矛盾和民族问题认识不清和对民族政策理解不深不透的问题,学校必须积极开展科学解释和积极引导,学校民族工作能力和水平需要不断提升。

四、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着力构建融通互嵌、全程贯穿的工作体系

(一)聚焦主线增强自觉,不断提升政治站位

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切实增强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纳入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方案,贯穿落实到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编写专门知识读本,开设专门课程和讲座,推进实现主题教育实现学生教育全覆盖、教师培训全覆盖、党员干部培训全覆盖,不断增强各民族师生理论武装,全面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学的广度、力度,全面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效度、深度。力争做到职能职责向主线发力、全员力量向主线加强、工作举措向主线聚焦,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二)聚焦主线抓好创建,深化交往交流交融

始终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培根铸魂,切实把高校的专业特色和优势有效转化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能力。落实课程思政工作要求,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系统深度融入专业教育各类课程中,不断增强各类课程同思政课建设的协同效应。举办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促进各民族师生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构筑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坚定各族师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青年的心灵深处,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三)聚焦主线深化特色,建设美丽校园、和谐家园

不断加强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研究体系和管理体系建设,着力构建特色鲜明、成效突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体制机制。全面深入实施“石榴籽工程”,持续推进“构建一个体系、建好一门课程、编好一套教材、打造一支队伍、完成一批项目、产出一批报告、办好一个讲堂、建设一个基地”的“八个一”工程建设,推动习近平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入脑入心。

(四)聚焦主线强化治理,构建全过程融入、全方位贯穿的工作体系

压紧压实政治责任,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政治考察、校内巡察、业绩考核中。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新入职教师培训、干部教育和党员教育的必修课。把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作为师德师风考核评定的重要内容,在双带头人选拔、学科建设负责人遴选、科研团队组建中,在人才引进、职称晋升、科研项目和各项表彰奖励评审中都要进行考察。推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门牵头协调、各部门通力合作、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新时代高校民族工作格局,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全过程融入、全方位贯穿的工作体系。

五、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引领,积极服务国家和地方高质量发展

(一)紧跟战略发展需求,把牢人才培养方向

服务社会是现代大学的重要功能。内蒙古地处祖国北疆,内蒙古的经济社会建设好,内蒙古的高等教育发展好,对于提升国家影响力和边疆地区的长治久安具有极端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要积极找准定位,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引领,全方位服务自治区高质量发展。发挥自身优势和专业特色,坚持扎根内蒙古、情系内蒙古、服务内蒙古,积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改革创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调整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体系,建立紧密对接科技创新链和支撑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链的专业体系,培养社会急需、特色鲜明的专业人才,为自治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二)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提升教育服务水平

围绕国家和自治区重大战略,开展中俄蒙经济走廊建设、生态环境经济与绿色发展、政务管理大数据开发等领域的研究,积极为政府提供决策咨询和依据。依托民族地区地域优势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证研究,不断总结高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的新见解、新举措、新成效、新经验,产出一批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的研究成果,为做好新时期民族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和工作思路,为国家和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和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提供实践参考,努力成为国家和自治区高质量发展的思想库和智囊团。

(三)服务“双循环”发展格局,推动对外开放合作

主动对接自治区作为国家向北开放的桥头堡、“一带一路”建设重要节点和“中蒙俄”经贸合作的重要枢纽的重大需求和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各类高校科研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建设,支持广大师生出版著作、论文,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落实自治区“经略周边”的战略部署,积极与俄罗斯、蒙古国等周边国家大学开展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合作,通过推进对外开放合作,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和当代中国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彰显中国对人类文明价值的引领和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贡献。

猜你喜欢
共同体中华民族民族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MINORITY REPORT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