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曼鸿 王鑫
(吉林师范大学 吉林四平 136000)
人民健康是国家繁荣和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同的美好夙愿。2019 年末,新冠疫情席卷我国,这再次用生命的代价证明一切工作的前提是健康。梁启超曾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而关于全民健康问题道理也是亦然。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也是落实全民健康的主要切入点,未来引领健康中国、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夙愿,都需要青少年来接力。继而,学校体育不仅肩负着学生身心健康教育问题,还切实承担着国家层面下的健康和教育两大战略部署,可以说,体育精神是健康和教育之间的依托节点。作为一名准教师及践行体育精神的组织者和执行者,虽任重道远,但却无上荣光,以自身职业践行“健康中国”国家发展战略,将体育的特殊优势从医疗健康教育教学中展现出来,以学校体育振兴中华,为社会、国家培养和输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质人才,贡献自身的全部力量。
我国是人口大国,人民健康正在面临着各种疾病的威胁,多种健康问题交织存在,其中利害错综复杂,非同小可,均是人命关天的大事,特别是各种慢性疾病的困扰,其不定时的发作特点,已经成为威胁人民群众健康的主要杀手[1]。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当前我国现有慢性病(例如糖尿病、呼吸系统等)患者高达2.6 亿,其中致死率达到总死亡率的85%[2]。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背后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因此除大力发展医疗手段之外,通过体育运动强化身体素质,以体育精神带动健康意识是目前最为权威且快速的手段和方式,适当正确的体育锻炼,可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提升人体免疫力,极大限度地减弱病痛突袭的危险系数,这些都是体育运动的独特之处。从社会角度看,践行和发扬体育精神是新时代健康中国建设事业和体育强国战略目标推进落实赋予给体育工作者的艰巨使命;从职业角度看,践行和发扬体育精神是准教师肩负起国家未来全面健康的责任担当[3]。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因素涉及的层面较为广泛,如家庭、学校、社会、身体遗传、膳食营养、体育运动、行为习惯等[4]。就个人层面来说,影响学生健康的主要因素在于个人的思想意识以及在个人价值观念引领下形成的健康行为。人的内在思想对于自身行为的定向执行起着重要支配的作用,决定了人的自我认知。对于准体育教师来说,教育的第一要务为改变学生既定的健康价值观和体育价值观,重塑学生体育精神。
在运动过程中,每个人心脏、血糖以及其他脏器的耐受程度都不尽相同,因此,运动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也就无从下手,而运动安全问题涉猎层面极为广泛,其中在慢性病基础上,运动引起的心源性猝死等突发疾病屡见不鲜,这就造成了人们不敢以保障未来身体健康为前提,开展冒进的体育运动,健康指导师也无法就人体的特殊性进行精准预判,医生的运动处方也迟迟不能全面落实。我国心血管病、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的运动指导目前无人可以负责,而医嘱要求适度运动,人身体情况的不尽相同,适度的界限无法把控,运动意外发生率报道愈加增多,导致许多人对体育运动望而生畏,因此不敢进行一定强度的运动,而安全的、低强度运动未必有效,高强度的运动却未必安全。因此,在综合平衡考量下,体医融合新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运动效果不是一蹴而就的,其必须经过长时间且系统化的坚持,运动可减少慢性病发生具有医学依据,其具体减少范畴,用于指标评价是显而易见的[5]。但是单一的体育运动学或者单独运用医学的指标论断,其收获成效也拘泥于单一片面,尤其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运动的近期效果和远期作用的评价非常重要。慢性病大多由少年时期不良习惯或作息积累而成。运动预防慢性病的效果需要长期观察,前提为家长必须坚信运动对终身健康的作用,才能使其更加坚定地督促少年体育行为。另外,运动的效果需要多方面综合评价,如日行一万步,心血管病风险将会显著下降,但骨关节疾病风险或许显著提高,运动的综合效果一直无法达到预想目标。因此,必须兼顾运动的多种效果综合评价,才能真正明确运动的有效性[6]。
体育运动属于长期且系统的过程,对于运动强化体质来预防、对抗慢性病的侵扰,需要循序渐进或者终身进行,不可半途而废或者无故中断。若不能抱有坚持之心日复一日地进行锻炼,自然也无法收获良好的运动效果。尤其对于慢性病患者来说,坚持有规律性的运动康复至关重要。但就目前情况来看,每天风雨无阻地坚持运动是大多数人都无法企及的,也是实现体育运动对各种慢性病预防、对抗中最大的难点。虽然坚持下来效果非常可观,可以极大限度地减少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的侵扰。但是就算在非常崇尚健康生活的美国,仍然有80%以上的人无法日复一日地完成体育运动,而运动的可持续性可以作为运动文化定位属性。若运动只强调健康而不在乎运动主体的快乐与否,人们更是无法坚持锻炼和运动。有些人为了健康而坚持,有的人在运动中体验满足和快乐,其中的根本原因不同,得到的效果自然不尽相同,以此也强调个性化引导,才能真正实现运动的可持续性。
在当今社会中,体育具有一定健康属性,而医疗亦是,虽然其面向的领域不同,但是最终都是殊途同归,因此可以将其进行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使其在优势结合的基础上,衍生出全新的健康意识,重新认识疾病和健康的规律。以此,可以将培养奥运冠军的体育专业技术和国家最先进的卫生医疗技术进行融合强调,使其双方共同发挥优势,而不是为了人们健康去触及不擅长的领域。例如,医生不需要掌握专业运动技能,或者体育专业人员不必具备足够的医学知识,简单来说,就是各方专业人员只需要在各自的优势领域发挥特长,再进行结合,体医双方扬长避短,亲密协作。
从宏观层面论述,就是将医院的人力、物力、财力和体育场所的设施资源进行共享,体育系统内部大量的人力资源,尤其是退役的国家运动员、指导员等,与医疗资源进行强强联合,如健身房一般白天的客流量较少,以此就可以利用这一空档时间为患者进行康复锻炼指导。退役运动员可以根据自身丰富的运动经验,经过体医融合理论和技术培训,为患者提供更加专业的运动指导,并在自身更具优势的领域中,发光发热[7]。
医生的叮嘱对患者具有绝对的影响力,体育运动明星作为公众人物,对于青少年群体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医生可以着重宣传体育和健康的关系,并且可以推荐患者接受更加专业合理的运动锻炼指导,将医生开具的医疗处方同体育教练的运动指导一起落实,各自发挥优势,让体育界和医疗界联合唤醒人们的健康意识。
进入21 世纪,中国对体育教育更加重视,将体育课程更名为体育健康课程,由此可见,“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已经从青少年阶段得到充分重视。作为准教师,对于体育精神的唤醒和推广,肩负着更加艰巨的任务和责任,从青少年入手,帮助他们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及自觉维护健康的习惯,实际促进医体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