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学习理论在初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以辛弃疾词两首教学为例

2022-11-22 21:12赵庭汉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2年22期
关键词:辛弃疾建构主义意象

赵庭汉

(吉林外国语大学 吉林长春 130117)

古诗词的学习是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的集中体现,是一种复杂的学习过程。学生古诗文学习素养的形成,离不开心理因素的参与与支配。随着语文教学的不断改革升级,单一的心理学学习理论不能满足新课程标准要求下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要求和教师的古诗词课堂建设需要。我们不能只注重建构主义教学,而忽略教师作为古诗词教学活动领导者的地位。也不能只注重行为主义,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我们不仅要借鉴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让学生成为古诗词教学的主体,还应该通过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使学生形成一套学习古诗词的方法。

一、建构主义理论对于古诗词教学的启示

传统的古诗词教学课堂强调知识的授予,是教师单线向学生传授知识,缺乏学生自身对于古诗词这一语文知识体系的自我学习能力建构,导致学生们往往能读懂课堂教授的诗词,却不能用学习到的知识去解读其他的古诗词。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古诗词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展开,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情景式教学——在情景中启发学生对于古诗词的思考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强调知识并不能脱离情景而单独存在,古诗词作为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文学知识,本身抽象程度很高。学生要对诗歌的意象、意境、情感思考,就需要具象化知识的辅助。因此创设情景,让古诗词意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有身临其境之感就成了教学设计的重点。

我们可以通过情景表演的方式,为学生创造相应的学习情景。

古诗词大多短小精悍,支撑不起完整的课本剧表演,但片段式、情景式的表演却可以得到充分的应用。一两位学生的对古诗词所描绘的场景展开表演,配合图片、音乐,为语文课堂创造情景化的学习氛围。如青岛第二中学的郝敬宏老师,在教授宋词《雨霖铃》一课时候理论,就采用了小剧场的教学方式,再现了柳永与佳人离别的片段场景。即使是单纯写景的诗词,也可以通过单个同学的表演直观反映作者的内心情感[1]。

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学生能够代入诗词的抒情主题,更加直接地感受古诗词所蕴含的情感。

但这种教学模式必须放在教师带领同学们已经初步感悟古诗词的情感之后,不仅是为了避免课堂滑稽效果的产生,也为接下来更深入地学习诗歌知识搭建桥梁。

2.支架式教学—学生主动的知识扩展

建构主义是在巴特利特和皮亚杰的图示理论之上建立起来的,与认知主义被动的同化、顺应不同,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于图示进行主动的扩展,最终能达到独立完成知识扩展任务。我们要意识到学生学习到的诗词知识,是独属于他自己的、由其主观建构起来的知识体系[2]。

这一学习理论运用到古诗词教学中,应强调学生对于古诗词知识图示的主动扩展,并将所扩张的知识图示构建成有意义的体系。

对同类型的古诗进行群文阅读教学,可以达到图示扩展的效果,这种群文阅读不仅需要兼顾人文主题,更需要兼顾具体意象的知识迁移效果。

相同的意象会在不同的诗句中表示同一个意思,这样的诗歌往往拥有相似的人文主题,塞诗词中常出现的“杨柳”意象、羁旅诗词中的“明月”意象、怀古诗词中的“六朝”意象。如“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和“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杨柳”都代表思乡的情感。

传统的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一直是由教师来寻找适合组成群文的诗歌题材,而在建构主义学习观下的古诗词群文教学应当把寻找相同意象的诗句、扩充图示的任务逐步交还给学生,教师只是发挥辅助、引导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学生达到自身古诗词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具体教学实施应为教师确定群文阅读教学的主题,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式的古诗词学习,以诗歌交流会的形式,将学生们搜集整理的、具有相同人文主题或知识主题的诗词诗句组成群文,展开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形成协作式的课堂教学。同时,教师也要积极发挥引导作用,从作为 课堂主体的学生进行考虑,做好预设性和开放性。筛选学生们搜集的诗句、指导学生们 进行交流,在保证教学顺利进行的情况下以 更大价值的教学目标满足学生的主观能动性[3]。

二、行为主义理论对古诗词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学习强调学生对于古诗词知识的构建,但要培养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还需要传授给学生自主掌握知识、构建自身知识体系的方法,这就需要行为主义对古诗词教学进行补充,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刺激—反应”理论——对于学生古诗词阅读能力的培养

华生、巴甫洛夫的“刺激-反应”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矫正学生的行为,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一学习理论的应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古诗词自我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

统编版教材所选入的古诗词,大多以写景抒情类为主。将作为意象的景物联系起来,形成意境,把握意境的情感,是学生要掌握的解读古诗词的常用方法和核心逻辑。

我们要通过强烈的刺激让学生与这种解读方法产生连接。

通过绘画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强烈的学习动机,是形成学生与解读方法连接的一种可操作教学模式。

如在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观沧海》一诗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诗歌中的“景物意象”有了强烈的重视,形成一种“解读诗歌,先抓意象”的刺激—反应连接。我们可以采取让同学们把在这首诗中看到的景物画出来,通过这种给予学生强烈的刺激,在阅读诗歌与寻找意象中产生刺激-反应连接。

我们在长期的教学中反复应用这一模式,不断强化这一刺激连接,最终达到学生一阅读到写景抒情类诗词,就会返回诗句当中将诗词意象在脑海中构建成完整的画面,从而把握全诗感情,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并将此内化成自身的、主动的阅读习惯[4]。

2.程序教学-建构学生为主体的古诗词学习课堂

仍然是采取绘画教学的方式,借鉴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画进行小步子教学,以画面中任意-个意象为切入口,通过意象衍生出画面,再将借此与诗句产生联系。从而使得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有一个从意象到场景,从场景到意境,再由意境到情感的过程。这个过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斯金纳的局限性。要注重培养学生形成逻辑体系,完善联系意境、组合意境、推导情感这一套教学体系。不仅要完成诗词的文学知识体系构建,还要完成学生阅读技能体系的构建,形成学生成熟的古诗词阅读方法[5]。

另一方面,自定步调原则也可以作为古诗词教学设计的借鉴。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对学生进行充分的调查了解,着力于满足不同学生对于古诗词学习的个性化要求。在此之上我们应该对古诗词进行分层教学设计,按照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同一首诗歌中设置不同的阅读任务,将选择阅读任务的权利交给学生,指导学生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自选适合自己的阅读任务。

3.观察学习—对古诗词情感的具象化把握

诵读教学是促进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情感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我们进行诵读教学除了深化学生对于每课诗歌的情感理解,更应该促进学生对于诵读这一学习方法的有效习得。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认为榜样年龄、特征、学习能力与观察者越相似越容易被模仿,学生的有情感的诵读比教师的诵读具有更大范围的示范作用。

我们应通过指导一批朗诵能力强的学生进行示范性诵读,将大部分学生朗诵模仿的对象从教师逐步转移到这批朗诵优秀的学生。同时也要鼓励其他同学当中诵读,引导他们对模仿对象的朗诵方式进行动作再现,进而培养他们通过朗诵深入体悟诗歌情感。

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在古诗词朗诵中替代强化的过程逐步过渡到自我强化,最终提高自己的古诗词诵读能力。

三、心理学学习理论对于古诗词教学设计的指导示例—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

辛弃疾的诗词具有用典和意象独特两个鲜明突出的特点,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这两种特点,我们可以在教学设计中同时融入建构主义和行为主义的学习观。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辛弃疾诗词中军事意象运用最突出的一首,辛弃疾通过对激烈战场的真实刻画和对残酷现实的对比,传达出了自己的爱国热情和壮志难酬的悲哀。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曾入选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在这首词中辛弃疾将用典与山水意象相结合,同样传达了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无法收复故土的悲痛。

在本次教学中,将两首词组成群文并进行阅读教学。两首词不仅能组成“爱国”这一群文主题,更可以以“意象的刻画”组成掌握“解读意象”这一阅读技能主题的群文教学。

1.课时:2课时

2.教学目标:以建构主义和行为主义理论为指导,学生自主构建对于这两首词的理解,掌握解读写景抒情类诗词的方法,深入感悟这两首诗词所表达的爱国热情。

3.教学实施:

(1)学习任务一 自主预习,初感诗词

活动:学生对诗词进行导入

以学生作为预习的主体,将预习作者生平、初步解读诗歌情感的任务交给学生。正是上课时由学生对于作者的了解和这首诗的解读为导入课堂的切口,引起学生对这两首诗歌知识体系的主动建构。

(2)学习任务二 情景表演,绘画诗词

活动1:情景表演1—《破阵子》具象化诗歌写作情景

组织两名学生对《破阵子》进行情景表演,分别扮演辛弃疾、陈同甫,通过二人的对话情景一方面反映诗词写作的背景,一方面反映辛弃疾写作时代的内心情感。

紧接着配合提前准备好的战场图片、豪壮的音乐朗诵古诗词。

通过两组情景表演,启发学生在情景中对诗歌的情感表达进一步深化,为接下来的深入解读做好铺垫。

活动2:学生绘画意象

以一个同学读,另一个同学画的模式展开诗词阅读互动。教师在学生绘画过程中积极指导,对于学生反映在画纸上的理解错误做出及时指导、反馈。通过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将关注重点放在两首词的意象当中,形成“欲解诗词,先抓意象”的阅读习惯。

活动3:图画切入教学

以同学们画的两首词的战争景物、山水景物为切入点,参照小步子原则,分析每一句中景物意象的作用。不仅要让学生们深入体会两首诗的写作艺术和情感表达,还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同学们由点及面,掌握一种从意象到意境,从意境到情感的诗歌解读方法。

活动4:情景表演2—《菩萨蛮》深化情感

由一名学生扮演辛弃疾,课前指导该学生初步理解辛弃疾的思想情感,并写成说话稿,上课时配合ppt表演出辛弃疾在看见山水景色时的情感,强化同学们对于《菩萨蛮》的情感认知。

(3)学习任务三 朗诵诗词,构建情感

活动:朗诵教学作为教学主线

朗诵教学应当作为教学线索贯穿于整个群文教学过程当中,学生对于诗歌的情感理解伴随着教学活动的进行会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辛弃疾在两首诗词中都采取了情感铺垫的手法,只有通过朗诵领悟了每一句诗所表达的情感,才能把握文章的主题。

先由教师指导朗诵该诗句所需要的情感、节奏,再由阅读能力强、理解能力强的学生先进行示范性朗诵,最后全班跟读。同时也要注意鼓励朗诵能力较弱的学生,单独起来朗诵,在体会文章感情的同时培养自我表达能力。

结语

解读古诗词,是中小学学生必备的语文技能之一。学习古诗词中包含的意蕴与传统文化,是实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重要途径。将心理学学习理论引入古诗词教学,能够促进教师进一步把握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的心理现象与心理行为,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建构适合自身的古诗词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猜你喜欢
辛弃疾建构主义意象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计算机教育
抚远意象等
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上)
试谈辛弃疾的田园词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下)
辛弃疾田园词中的人物形象
意象、形神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DiscussiononBusinessEnglishLearningBasedonTheoryofConstructiv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