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燕
(江苏省靖江市东兴镇中心学校 江苏泰州 214500)
在国家推进“双减”政策的背景下,社会上对于小学生的学习压力这一点关注度提高,让“双减”工作主要落实到了两个方面,首先是校内方面,在政策背景下使学校教育质量和服务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学校的课后服务基本满足学生需要。另一个方面则是校外方面,“双减”政策下校外的培训机构行为现在也更加规范,让学科类的校外培训机构出现的各种乱象得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同时让校外培训热度得到了降温[1]。
“双减政策”是实实在在的好政策,这是毋庸置疑的,否则也不会受到那么多家长和老师的拥护,很多观点认为“双减政策”是杜绝了教育的内卷,让义务阶段的教育和学生回归正常状态。
所以在“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下,小学英语这一学科的核心素养和教师课堂语言运用就要发生一定的改变。
目前的小学英语核心素养主要是依靠教师在课堂上运用语言,但依靠这样的方式来进行授课是具有很大弊端的。首先,老师所讲解的课程有时不够通俗易懂,小学生难以理解晦涩的知识,并且小学英语还处于入门阶段,这个时期是英语学科兴趣培养的黄金时期,一旦错过,后期想发展起来会很困难,所以这一点能够影响到学生对于英语学科的兴趣培养。为了避免这一现象,多数小学老师选择采取题海战术,让小学生的英语成绩得到一定的巩固。但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这一策略已经无法实施,只能够转变策略,换一个方向来提升小学生对于英语学科的积极性。比如说,游戏课堂模式等。其次,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语言教学的目标还不明确,我国很多地方的学校主要是为了提升学生成绩,在给小学生课堂加压的同时还要课外加压,保证学生成绩达到一定的分数。但现在的英语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非单纯的“哑巴英语”,所以小学英语核心素养已经开始逐渐发生转变。最后一个问题就是课堂语言的运用了,很多老师都是为了教学而教学,课堂枯燥无味,学生产生厌学现象,在填鸭式教学的方式下取得了适得其反的效果。
目前小学英语的核心素养已经不仅仅是成绩这一单方面的问题,更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做到让学生全面发展,能够让英语得到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提升。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目前的小学英语教学课堂评价已经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对于小学英语的发展起到了明显的积极作用,但是结合目前多地的教育发展现状来看,实际情况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首先,是传统理念依旧是没有得到转变,老师仍然是以学生的成绩来作为评判的主要依据,一切教学成果都是唯成绩论。这种传统理念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英语课堂上的创新发展,让很多老师采取故步自封的保守课堂策略。在“双减”政策下,小学课堂的改革和发展是必然的,但现在不少地方的英语课堂上还是没有发生转变,依旧是老师在台上说,学生在台下听,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这一方面,需要老师在教学实践上勤于探索,勇于实践,不断地完善课堂评价方法,让学生认识到英语不是一门理论学科,而是一门工具学科。同时,老师的课堂评价要从多个维度、多个方向来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课堂教学评价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而不是只抓住成绩这一核心素养来培养。
然后就是要关注学生课堂上所展示出来的个体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学生在学习上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是在教学发展中常见的问题,而我们老师则要对于学生做到针对性的培养与发展,不再是对全部学生都采取单一模式的填鸭式教学,这样才能够让课堂教学评价的功效得以落实,从而促进小学英语课堂发展策略的转变,促进全部学生共同发展、全面发展[2]。
根据“新课标”的改革标准和方向,不仅仅要求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核心素养达到一定的要求,同时要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标贯彻到实际上来,更注重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并在学习过程之中学到团结互助,培养出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合作意识,加强学生的互助精神,并且在改变课堂传统模式的方向上要提炼出课堂的核心要素,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尤其是英语这一科要求的不仅仅是理论知识,更多的是需要将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来。
同时由于英语这一学科的特殊性,对于学生的语言能力又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和门槛,使得部分学生对于英语产生了厌学的现象,并且这一指数并不在少数。所以教师要改变课堂传统模式,增加学生对于英语这一学科的积极性,最典型的就是目前的游戏课堂模式,将游戏与知识相互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到知识。并且这一模式的和“新课标”的改革标准相符合,能够培养出学生对英语这一学科的学习兴趣。同时能够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团结互助精神,在游戏之中利用合作来达到这一目的。在课堂上的游戏中,老师也能够更及时地判断出一个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由此来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针对性教育,做到因材施教,在课堂上将学生采用分组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活动,做到以优带劣,实现学生英语这一科目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同时提升发展,实现英语这一科目当中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从中不难看出,在小学英语科目的课堂之中,老师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活动来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判断,由此来不断优化课堂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从而达到对学生的因材施教的目的,达到对学生核心素养和综合素养两个方向的提升和培养。
英语这一学科首先讲求兴趣,没有兴趣是无法支撑长期学习的,尤其是对于心智还没有成熟的小学生来说,如果没有兴趣,只会导致小学生出现厌学现象,从而达到让小学生产生抵触情绪的反作用,如何提升小学课堂教师语言的有效性呢?
首先第一点,注重语言环境的情境性,比如说,英语课堂上的单词教学,如果是教的“flower”“garden”等单词的时候,更应该结合语境来引导小学生进入情境,加强小学生对于单词的印象,这样每节课就能够给小学生们留下更多的印象,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此来为英语课堂的单词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要讲求内容输入的实用性,在平时上的每一节课,老师讲授知识的同时也要讲究实用性,在对学生输入知识的同时让课堂自然和谐,让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加高效,让学生能够灵活地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将英语这一学科带到实际生活中来。
最后一点则是要有扩展性,所谓的扩展性,就是要让学生对于知识有着深刻的理解,能够灵活地运用于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够让知识拘泥于课本,而是要让知识表现在生活中来,这样才能够使知识获得扩展性,我们也能够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来落实英语学科的重要性,让英语成为名副其实的工具类学科。
教师课堂语言的运用是课堂上很重要的一项理论,我们要在小学英语课堂上注意到这一点,只有课堂语言运用到位,做到情境性、实用性、扩展性相互结合,才可以让英语得到有效的提升,而这样的课堂也必然会是高效的。
在“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之下,传统课堂模式的评价标准也应该进行相应的转变,使其能够适应“新课标”的改革标准和方向,能够更好地达到教学评价标准,毕竟课堂的评价标准不仅仅是学生对于老师专业性方面的评价,更是教师课堂语言策略改进的途径之一,这一指标能够让老师认识到课堂语言运用的不足与课堂教学效果的缺失,是让老师改进课堂教学的根本途径之一。尤其是在当前“双减”政策的背景下,这一评价标准更是能够体现老师在课堂教育之上是否符合“双减”的评价标准之一,老师应该让学生们明确堂课目标,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此外,教师可在课后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提升与巩固,对学生提出专业性的建议,让学生针对自身的薄弱环节来进行巩固发展、优化改进,以此来达到英语这一学科的核心素养和综合素养的发展与完善。
至于对于课堂标准的明确,这一点则是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不同地区和不同老师或者学生都应该有不同的评价标准,但可以针对性地提出一个大方向的标准。比如说,以下几点就可以当作评价标准之一。
1.课堂上语言能力的运用:学生是否掌握本节课的英语单词及句型,是否能够运用口语来进行交流,是否能够听懂本节课堂的基本知识。
2.课堂上对于英语文化的认知:学生是否能够从本节课的英语文化学习上感受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能否认识到各种文化交流碰撞的魅力。
3.本节课的思维品质是否得到提升: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能够达到思维方面和心智方面的提升,是否能够和同学之间交流。
4.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否得到发展:学生是否能够主动掌握到本节课堂的核心知识,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5.学生对于本节课知识的运用:学生是否能够在日常生活之中运用到本节课的知识,能否做到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全面提升与运用。
对于课堂“双减”的发展方向,首先要明确的就是“双减”政策的目的,“减负”的目标在于增效,而不是简单的减去过重的“课业负担”,仅仅依靠减去机械性的抄写作业、重复布置作业和随心所欲布置作业的方式是没有办法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只能够短暂的起到治标不治本的作用,对于以上的几种作业,显然是一种无效作业,要达到“双减”政策的目的,首先就需要我们改革作业的布置方式,根据知识内容和学生的个性来做到因材施教,从巩固英语知识和提高语言运用技能的角度,精心设计作业,求精不求量,重视对于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利用题海战术来增加学生对于知识的“肌肉记忆”和强化,并且减负的目标在于增效,很多的老师往往会抱怨一个问题,一方面要“减负”,另一方面又要追求学生的考试成绩,这让老师有一股“不让马儿吃草又要马儿跑”的感觉,所以会对于教学产生一定的矛盾性,但事实上,减负与提高考试成绩之间并没有实质意义上的矛盾,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考试的甄别功能具有相当大的功利性,其仍然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是,其作用却与我们所期望的相悖,减负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从过多的可也负担之中解放出来,将知识由被动吸收的接收者转变为对于知识主动吸收的接收者,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将学习当作工作,只有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学生才能够大大的提高学习的效率,从而提高考试的成绩,并为了自己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减负的目标在于增效,这一点是“双减”政策的必然目的,我们必须要逐渐淘汰掉学习上“高耗能、低效率”的落后教学方式,向这“低耗能、高效率”的绿色教学方式慢慢过渡,这就需要老师们对于传统观念的转变,认真的研究新的课程标准,从保护学生们身心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反思我们自己的教学行为和学习的主体角度思考,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要认识到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而教师只是知识的载体,我们要将主体摆在首位才可以向前发展。
在国家“双减政策”的实施下,课堂内与课堂外的教学模式都将发生转变,但如何在这种模式转变之下让我们的教学效果不退返进,这才是我们目前应该研究的问题。而目前的小学英语核心素养的教师课堂语言运用策略则是一大重点研究对象,当课堂语言实现“情境性”“实用性”“扩展性”三个方面相互结合时,我们便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要避免小学英语课堂上所产生的两极分化现象,要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并且要做到共同发展,不能够只发展一部分学生。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我们教师课堂语言的运用也将会向着创新发展的方向前进,而不再是将知识拘泥于课本之上,不再是单看成绩这一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