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刚
(吉林省林业勘察设计研究院,吉林 长春 130022)
伴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相关的建设工程项目规模在不断扩大,项目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同时对林地使用量也在不断提升,这也对项目生态环境产生了相应的不良影响。对此,相关部门在建设项目使用林地的过程中,需要对林地使用进行规范,确保林地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这样一方面可以促进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还可以降低对项目区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影响,有效促进项目区域林业的快速发展,合理分析建设项目使用林地的可行性,做好具体的林地调查工作,以此来提升林地利用效率,充分保证林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及保护,促进我国林地资源的健康发展。
针对建设项目使用林地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其具体包括两个研究方向。使用林地的各项补偿费用、项目建设后期、运营期以及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相关部门需要结合法律法规,从四个方面研究使用林地可行性分析,具体包括使用林地综合评估,以及对生态效能、生物多样性以及自然景观所带来的影响。在可行性分析过程中,需要对以上四个方面问题进行综合考虑,从而使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对生态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得到降低,从而有效促进项目区的经济、林业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分析建设工程使用林地可行性时,需要对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虑。首先,使用林地是否会影响到森林生态环境。其次,是否会削弱森林整体功能。最后,森林效益是否会有变化产生。在审核审批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后,需要将以上三项内容作为相关部门的具体参考依据。而且在建设工程项目开展过程中,需要分析使用林地是否会影响到森林生态环境,一旦此建设项目影响到森林生态环境,需要提供不可实施分析报告。总得来说,为了使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减少工程施工中出现的问题,需要有效分析各类建设项目使用林地的可行性[1]。
针对建设项目的用地类型进行分析,其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块状用地。对于此种类型的建设用地,其涉及区域相对较小,具体包括旅游景点、矿山开发、水库以及采石场等。其次,带状用地。建设项目用地主要呈现带状延伸,具体包括机场跑道、铁路、输电线路、公路以及水渠等。再次,复合状用地。该类型建设项目用地表现为复合状,具体包括电站建设和景区开发等。最后,区域型用地。对于建设项目,需要在特定区域有计划地开展,通常具有不确定因素多、涉及行业多、内容复杂、占地面积大以及影响范围大等特征。
针对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可行性分析现状,在实际开展分析工作时往往会有许多问题存在。例如,在分析项目使用林地可行性时,涉及许多内容,具体包括林地种类、用地属性、古树名木、树种构成以及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等,而且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所以,在对林地可行性分析的最终数据结果和分析结论进行使用后可以发现,其结果准确性与人员的工作态度、分析水平、上级监督、调查时间等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在分析数据时,需要对各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要对可行性分析报告进行科学合理地编制,这样不仅能够保障建设单位对林地使用权的合理合法获取,从而为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审批建设项目提供相应的依据。目前,还需要完善各类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可行性分析的问题解决方案,从而定性分析使用林地对生态效益、生物多样性以及自然景观等带来的影响[2]。
对于不同的建设项目区位和性质,使用林地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存在一定差异,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在林地使用之后,其地类可能转变为非林业用地,而且在林木采伐之后还会减少森林资源。其次,建设项目对林地的使用,会导致林地内部结构发生改变,也有可能会破坏区域性生物多样性,影响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还可能会对当地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环境质量以及景观资源等产生相应的影响。所以,在使用林地资源前,需要充分调查和分析林地使用的可行性,评价项目建设产生的影响。
在调查建设项目使用林地时,需要重点调查野生动植物分布情况、景观资源、植被以及权属,所采用的调查方法具体包括查询文献、路线调查、测量或丈量、景点景物调查以及座谈访问等。
结合项目规划设计的图纸表示范围,需要重点调查范围内的林地资源。具体来说,在具体调查过程中,不仅需要对林地面积、株数以及蓄积等数量指标进行调查,而且还需要对其质量水平进行调查。针对非林地,需要对四旁树资源进行调查,当项目周边涉及保护区、珍稀动植物、风景区以及古树名木时,需要充分调查周边情况,从而对项目建设的影响程度进行分析。在划分和统计调查区时,需要具体到村级以及林班、小班。近些年来,随着集体林权制度的不断改革,林木权属也逐渐细化到农户个人。所以,在调查中使用林地时,需要对林木和林地所有者的意愿进行征求,从而对调查区划的最小单位进行确定,从而使林木和林地补偿工作要求得到满足。
1.项目建设拟使用林地情况调查。在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可行性研究过程中,需要做好拟用地调查工作,从而按照永久和临时有效统计拟使用林地各地类。2.项目建设拟使用林地植被调查。在调查中,项目建设拟使用林地范围内的林地资源时,需要记载非林地当中的四旁树和散生木,与此同时还需要调查和统计项目建设拟使用林地范围当中的地被植物分布情况和种类。对于调查方法,需要按照森林资源三类调查技术标准进行落实,调查内容则具体包括树种、林木株数、蓄积量、森林类别和林种、经济林株数和产期、优势树种和年龄、起源以及林地权属、林木权属。3.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调查。相关调查人员需要有效调查项目建设范围内的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数量、种类和分布情况。4.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调查。相关调查人员需要对以往动物普查资料进行收集,并对动物活动脚印和粪便等痕迹进行访问和观察,并要对重点野生动物活动或迁徙范围进行充分调查。5.古树名木调查。在调查中建设范围内的古树名木时,主要采用现场逐株调查(每木检尺)方法,对古树名木的株数、树高、直径以及名称等进行调查,并要对古树名木的蓄积量进行计算。6.景观资源调查。相关调查人员需要充分调查和了解项目建设范围内的森林、人文和地貌等景观,并有效进行统计,最后在相关图纸上进行落实。
对于建设项目的林地使用,需要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落实,具体需要按照少用林地、公益林、高质量林地以及天然林等原则,对自然保护区尽量回避,尤其是核心区,防止影响到居住环境和自然环境,避免破坏珍稀濒危物种、野生动物迁徙路线以及古树名木。
1.评价范围。在建设项目的林地使用过程中,不仅会破坏被使用的林地,而且还会影响到周边的野生动植物和生态环境。所以,评价范围需要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与性质,需要结合项目地形和地貌等环境因素进行确定。2.评价原则。在实际评价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公平、公正、客观以及公开等原则实施。3.评价方法。建设项目使用林地的评价方法具体包括以下两种。首先,定量分析法,该方法可以分项统计各项调查数据,并对比统计结果和项目区资源状况。其次,定性描述法,此方法需要分解各项因子和要素成若干层次,并有效进行层次分析,按照使用林地前和后对比与分析项目建设可能产生的影响。
森林资源可以为人们提供具体的果品、油料、蔬菜、粮食、纤维、香料、饮料、树脂以及橡胶等,而且还可以使环境得到美化和改造,有效消除废物,并供人们进行观赏,促进我国医药、工业、农业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因此,针对使用林地对森林资源的影响进行评价,需要明确项目地区的资源损失情况,具体包括蓄积量、面积以及覆盖率等量化指标,这样不仅可以使建设项目的选址合理性得到反映,而且还可以对资源损失情况进行反映,客观评价森林其他动植物和微生物的影响。
生物多样性具有多重效用,可以有效综合经济、生态、科学以及文化等服务。生物多样性作为重要资源,可在不同组织水平上直接或间接的表达稀缺性。与此同时,生物多样性资源具有更强的综合整体性,不仅具有量的概念,而且还对组成、过程、功能以及结构等因素加大重视,不仅需要对自然成分进行强调,而且还包含了相应的社会文化特征。生物多样性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物质基础,因此在评价林地生物多样性影响时,需要从生态系统、遗传、物种以及古树名木等多样性进行综合分析,防止有不可逆转后果出现。
对于项目区和周边区域的森林生态防护效能进行分析,需要结合项目区域森林分类、林地使用蓄积量和面积,对林地使用在生态防护方面具有的作用与地位进行分析,明确林地使用所造成的生态危害。结合可能出现的危害,为林地使用的可行性提供参考依据。水土流失可能会造成相应的生态和环境影响问题,导致农业、水产业以及畜牧业等遭受相应的损失。因此,在林地使用过程中,需要重点和公平的评价水土流失问题,采取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客观评价大气、土壤以及水等自然环境影响。
森林景观是十分重要的一类自然景观,通过开发使用林地的其他项目,可以使人文景观得到增加,但同时也会给自然景观产生相应的破坏。在评价此方面时需要确保具有前瞻性,明确项目建成是否对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产生影响,尤其需要建设以旅游开发为主的景区项目,并对项目设计文件以及效果图进行研究,客观、公正的进行评价。
当建设项目附近存在常住居民时,需要明确项目建设是对居住环境进行改善还是破坏,是对当地居民提供方便,还是给他们的生活造成了不便,在研究使用林地可行性时需要充分保证评价的客观公正。在具体实施建设项目时,往往会有污染水体、空气恶化以及水土流失等问题产生,因此需要明确其对环境质量情况产生的影响,并结合不同类型建设项目特点进行归类。
1.对森林物产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评价。森林物产具体包括经济林产品、新柴、木材、微生物产品以及动植物产品等。在林地使用之后,经过相应的人为开发和利用,将会导致某种森林物产出现严重损失,进而对被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区域的森林物产发展产生影响。与此同时,还需要结合规划和设计文件内容细致地进行分析与评价。2.对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评价。林业可持续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具体包括生态防护与经济利用两个方面,从而走社会化、产业化以及生态化发展道路。在评价林地使用对可持续发展带来的影响时,需要分析林地被使用后是否会对区域林业产业化、社会化以及生态化发展带来影响。3.对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评价。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林业是生态建设过程中的一项有效措施,林业在生态建设中也被赋予了重要责任,因此需要将使用林地影响评价的高度进行提升。
在综合评价建设项目使用林地的可行性时,其内容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需要明确立项依据是否充分,并对林地的使用是否具有迫切性与必要性进行确定。与此同时,还需要结合项目建设提供的服务效能或产品,客观分析拟使用林地需求情况,对项目市场需求、生态改善、社会需求以及经济发展等进行概述。其次,需要判断确保具备项目使用林地的建设条件,明确建设措施的优越性,保证相关保护和使用林地措施的合理性。与此同时,需要对项目使用林地的选址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对项目区和周边区域林地的背景情况以及现状进行对比,对项目建设使用林地的选址科学性进行公正分析,使建设项目对林地的使用量保持最小。再次,需要评价项目使用林地技术措施是否具有可行性,明确环境的影响程度。结合项目建设特点,需要依据使用林地情况分析对环境以及林业发展的影响,合理采取针对性措施,来消除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后带来的不良影响。最后,需要明确项目的经济、生态、社会以及水土保持等效益,有效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目前,在建设工程项目的实际实施过程中,需要对林地资源进行使用,并有效调查、管理和分析使用林地,做好使用林地可行性分析工作,从而确保得到统一化的工作标准,严格进行落实,使经济发展过程当中工程建设给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降低,从而保证林地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为建设项目开展奠定坚实基础,促进我国建筑工程行业和林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