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玥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城市规划与管理,北京 100872)
北宋熙宁九年,宋敏求著《长安志》。全书共20卷,记述长安的城门、坊市、街道、宫殿、寺观、府邸,叙述了长安所辖地方的河渠、关塞、风俗、物产等。《长安志》延续了汉魏以来都邑志的传统,以《两京新记》为本而大事增益。书中浓墨重彩描绘了皇城长安及京兆府下辖各县,详尽展现隋唐长安城的社会管理、城市建设和帝都风貌,这些内容为我们探究隋唐长安的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窗口。通过对长安都城的历史沿革、建置规划等城市演变的了解,学习隋唐时期长安城的城市规划、城市管理思想,对当下建设创新型的城市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自周代起,经秦、汉、隋、唐,各朝都定都于关中之地。周时,丰镐之地是周文武国都。秦朝,“秦并天下置内史以领关中”。至于汉代,“更雍州为渭南郡”,后改内史为京兆尹,西为右扶风,东属京兆尹,北有左冯翊,谓之三辅。隋后,汉时长安东南移二十一里,迁都龙首川,京兆尹先后改为雍州、京兆郡,统辖二十二县。长安“自周秦歴汉、晋、西魏、后周、隋、唐,并为帝都”,至“天佑元年昭宗东迁于洛”,才结束其作为都城的历史。[1]
汉至宋中期的六个朝代,长安的管辖范围皆有变化。其中汉代的长安京畿地区被划分为三,分别为京兆尹,辖十二县;左冯翎,辖二十四县;右扶风,辖二十一县。后汉基本上延续了汉代长安的建置,但所辖县数有所减少。晋代,雍州(长安)统领七个郡,与三辅相比变化很大,共辖县三十九,数量与前朝相比基本持平。而隋唐至宋,皆由京兆府(郡)的一个郡级建制统领各县。[2]唐代县分为“赤畿望紧上中下”七等,京都所治为赤,京之旁邑为畿,其余以户口多少、资地美恶分。京兆府管二十三县,万年、长安、咸阳为赤县,位于市区,处于各县之首,馀县皆为畿县。
长安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和山川形势,对于其城市建设的影响很大。长安所在的雍州之地,地形险要,战略地位突出。《史记》称之,“东有关河,西有汉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马,此天府也。”长安城据山傍水,易守难攻。秦咸阳都城和汉长安城的选址都结合地形、河流的特点,因势而建。如宋敏求述,“左据函谷、二崤之阻,表以太华、终南之山。右界褒斜、陇首之险,带以洪河、泾、渭之川。”隋文帝下令修建的隋大兴城以及唐长安城,“在汉故城之东南……南侵终南山子午谷,北据渭水,东临灞浐,西枕龙首原”,占据关中平原中央地势开阔、水源丰富的地区,自然环境优越。长安城的选址,为其城市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重回大一统。政治的统一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城市发展也步入了新的阶段。长安城是我国传统城市空间结构的典型,建设理念对后世影响深远。其建设吸取了魏晋南北朝都城的经验教训,重新选址,由宇文恺整体规划、统一设计而成,有严密的逻辑、严谨的规范。与自然形成的城市形制不同,处处可见人为规划的痕迹。对于城市的空间布局,也相应拥有一套整齐的标准。
长安城规模宏大,由一百零八坊、二十五条大街、东西两市组成。空间形态左右对称,沿朱雀大街的中轴线分为长安、万年二县,万年县治辖街东五十四坊及东市,长安县治辖街西五十四坊及西市。[3]城内街道纵横、呈棋盘式布局,方块状的坊里规整地分布其中。皇城内有七条横街,外郭城内有东西向大街十四条,南北向大街十一条,成为城市道路设施的基本构架。城内的交通主干道路为通往南面三门和东西六门的六条街道,内部道路设施系统则由坊里内部有大小十字街构成。
规划者设计长安城时重视遵循周易八卦的风水之道,细致的考虑宫城和皇城的建置。在皇城之南东西并列四排坊,象征四季。在宫城、皇城东西侧的各三排布置南北十三坊,象征十二个月和闰月。为象征《周礼》王城九逵之制,又在四排中南北各划分为九坊。为防止“泄气”,长安城南的四列坊,只开东西两门,不开南北门。[4]
隋文帝提出城市管理“公私分离”的重要概念,认为自两汉以后至晋、齐、梁陈,百姓人家在宫阙之间,十分不便。“于是皇城之内唯列寺、府,不使杂人居止,公私有辨,风俗齐肃。”[5]唐代延续了隋朝长安城公私分离的理念,有明确的功能分区,使长安城市既热闹繁华又不失整齐秩序。故在新建的长安城内,皇室的生活起居之处称为宫城,中央首脑机关的办公之处称作皇城,大臣的宅第和手工业、商业聚集经营之地是为外郭城,里坊和东、西两市占据广大的面积。在长安的外郭城中,府邸、宅第、道观、寺院皆错落杂居,对于这些建筑的分布没有严苛的政策限制,可见对宗教的包容性。因为三大皇宫位于东侧,外郭城内住宅分布也呈“东贵西富”“南虚北实”的特征。
唐代长安周边有渭、泾、灞、浐、谲、沣、稿、涝八条自然河流,长安引天然河流为源,修凿龙首渠、永安渠、清明渠、黄渠、漕渠五条人工引水渠,将水引入城中以供城市用水所需。隋开皇三年开凿的龙首渠,是万年县北部和皇城重要的供水系统。清明渠和永安渠两渠并行,自南向北贯穿长安城西侧,提供了外郭城、皇城、宫城的供水。漕渠则突出发挥了储存、运输的功用。黄渠则除了为长安城带来了富足的水源,也美化了城市景观,改善了城市生态。而黄渠流经曲江池,涵养了芙蓉园的美丽。
这些引水渠在长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除了从城外引入水资源供给城内用水,还发挥了储存、运输、美化景观的作用。
唐代长安宫城北部建有面积广大的皇家禁苑,包括西内苑、东内苑、禁苑。禁苑除了具有军事防御和游乐的功能外,也是两京重要的生态屏障,对改善城市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除了皇家所拥有的园林外,私家园林、公共绿化也发挥了维护城市生态、美化环境的功能。在一些达官富商的宅邸里吉宅,有许多风景优美的私家园林。这些风景、园林装点了长安城的景色,绿意盎然、花团锦簇,为城市带来了勃勃生机。
长安城商业市场和贸易颇具规模,发展繁荣。唐代长安城在皇城南有东、西两市,隋代东市曰都会市,西市曰利人市,各占两坊之地,对称分布于皇城外东南和西南。东西两市十分繁华。东市商贾多达二百余家,而西市比东市经营范围更广、商户更多。这是由于公卿以下大多在朱雀街东侧范围居住,宅第占据面积大,普通居民较少。西市所在的长安县人口也更多,列律较为宽松,同时又是一个著名的对外贸易市场,云集了众多外国商人,故西市更为热闹多元。
市场的扩张、商业的繁荣要求加强市场管理,为此唐王建立了市场管理机构,市场管理的具体事务由太府寺及下属的两京都市署和平准局专门管理。长安东西两市市署负责市肆陈列、货类归放、度量衡器及物价管理,平准署则主要负责供官市易之事。政府在两市中心专门设有市署,即东市局、西市局和平准局。
唐代中期以前,市场的设置、管理权限归政府掌握,市场虽是商品交易的重要场所,但并不完全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自然产物,更多的是因“建城设市”的城市规划需要而设置。但是这种政府主导的管理形式,也在实践过程中受到商业自发性变迁的冲击。如唐高宗时在长安城内合并安善坊与大业坊一半设立中市,主要为牲畜的交易场所,但由于安善坊地处城南,使得交易不便利,因此其所在的位置逐渐被废弃,最后成为教弩场。[6]
唐代后期商业交易越发活跃、市场繁荣、夜市兴盛。长安城内的酒坊生意兴隆,买卖频繁。除了常乐坊,道政坊也是文人雅客喜欢的喝酒之地。夜市高度繁华、手工业、饮食业发展,旧有的市场体系无法适应新的需要,促使朝廷打破宵禁制度,放宽管理。这也使长安城成为当时世界最发达的商业中心之一。
唐代城市人口既包括在籍的常住人口,也包括外来商人、地方官员等流动人口。在长安城,对于常住人口,各府州、县设有专门管理户籍的机构“籍坊”。《长安志》记载,长安永宁坊的东南隅,便为京兆府籍坊。[7]此处京兆府“籍坊”就是京兆府保管户籍的机构,具有记载、调查、核对户籍等职能。
唐长安城内的居民,由于各自的身份、地位,职业,财富,宗教不同,在城内分布在不同的地区,相似背景的居民则聚集在一起。唐代长安城中诸坊的户口数不等,总体而言,长安城人口分布北多南少,贵族官僚多居住在北部,兴善寺以南皆为农田,故南部的一些坊内人口稀少。[8]各州镇官员到京师朝见皇帝,或办理其他事务时,住在各地方的进奏院内,类似于今天的驻京办。此外,进奏院也是本镇进京官员的联络地。
唐代长安最初依然保留有“坊市制”,坊墙隔离居民区与商业区。坊都采用封闭式的结构和管理,设有围墙和坊门,规定时间启闭,目的就在于加强治安防范。但在中唐之后,里坊制开始受到冲击并逐渐瓦解,制度受到了破坏,坊市分离。至此,人口和经济要素流动的阻碍渐渐消失,商业和手工业的经营时间和发展空间慢慢拓宽,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里坊制度的松弛也使得城市中各行业和各阶层人口混居,互动和交流加强,进一步促进了城市文化的繁荣和市民等级身份的流动。长安城内设有监狱管理嫌犯,分布在多处,包括刑部狱、京兆府狱、金吾狱、徒坊和县狱。
在隋的基础上,唐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相当完备的官学教育体系,六学二馆组成了中央官学的主干。六学是指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隶属国子监,二馆指的是弘文馆、崇文馆。国子监位于安义坊以西[9],崇文馆位于嘉德殿之南。[10]翰林院的具体位置,则较难考证,《长安志》中有提到其在兴庆坊的金明门内[11],亦说其在大明宫的明福门内。[12]
长安都城给予了民众的开阔的活动空间和开放的文化环境,这些民俗民风生动地展示了长安城普通民众的市井生活、节日文化,反映了古人生活的审美情趣,展现了长安深厚的文化积淀。在乐游苑登赏袚禊[13],亦或是设斋㑹、奏内坊音乐。[14]元宵节前后几日内,宵禁解除,可以放三夜花灯,称之为“放夜”。在唐朝手工工艺的制作水平大幅提升的背景下,娱乐方式也更加多样。例如《长安志》中的唐皇城篇记载:“睿宗先天元年正月十五十六十七夜,于京安福门外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银,燃五万盏灯,望之如花树。”数千宫女、少女妇人穿着罗绮锦绣,佩戴珠翠首饰,施以香膏脂粉,在灯轮下踏歌欢乐。
唐长安城的规划与管理思想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对其城市建设理念进行批判继承,有益于学习优秀的文化传统,更好进行当下的可持续发展。如唐代长安城建设的统一规划、整体布局思想,启示我们对于城市的建设要有一以贯之的模式,要有连续性、长远性,做到统一和谐。但对于城市现实发展中创造出的新的需要,也要及时更新理念,与时俱进、积极变通。此外,长安城管理过程中重视园林绿化、涵养水域,有丰富的环保意识。关爱生命,建设生态城市,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长安城还注重打造独特的城市文化意识,包容多元个性,对于当今价值观多元、文化多样的社会具有重要的管理借鉴意义。
进入新时代,迈向新征程,城市规划与发展与国家的使命更加紧密联系在一起。对唐长安城的规划与管理理念进行批判继承,有益于学习优秀的文化传统,遵循着宜人、宜居的原则,更好进行当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让城市健康发展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