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金龙 王雅冰 方 慧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 江苏南京 211200)
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最先由美国教育界提出,目前已经得到世界的普遍认同[1]。作为教育大国,我国加入《华盛顿协议》后,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基于我国教育国情,将学生在毕业后应获得的能力,以相应指标的形式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让学生在毕业时得到社会认可[2]。应用型人才是能够满足社会工作需求,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胜任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人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数量和质量上越来越高,在高校教育中融入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培养应用型人才已经得到了诸多尝试,并且取得了很好效果,可见基于成果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基于成果导向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开展教学活动来支撑学习结果的方法或途径,其侧重于希望学生掌握什么内容与能力,最后考核评价时,采用多方面全方位考核,这种模式打破了以往教学活动中教师作为主体地位的观念,在教学过程中以目标为导向,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3]。
成果导向教学模式下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趋向于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并以结果目标为基本出发点,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在专业认证框架下反向设计教学过程,进而达到相应的学习成果,摒弃传统教学中大课堂方式的知识灌输。紧紧围绕专业认证中规定的各项指标,将教学目标具体化、细致化,为学生充分锻炼后达到人才培养目标提供坚实的基础。
与传统大课统一式教学不同,成果导向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更加强调充实性和灵活性,教师根据所授学生水平的不同,选择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讲授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则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和学习习惯灵活选取学习内容与方式,这样有利于知识的有效传播和能力的有效提升[4]。
成果导向教学模式要求学生毕业后能够具备社会所需的知识和能力,但是在知识和能力的考核评价上强调多元化,更加注重学生的能力指标,通过多渠道、多途径评价学生的能力获取度。这比传统的统一考核方式更加科学,更能体现以人为本和学生主体地位,更加有利于学生健康的成长与发展。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教育模式的要求较高,虽然成果导向模式已经被提起很多年,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是存在若干问题。
现有的教学模式还是以知识导向模式为主,整个课程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地位,教学过程的开展以教材为主线,以教师本身所具备的知识储备为基础,开展灌输式教学。课堂授课没有考虑到学生本身处于什么阶段,应该学到什么知识,应该培养什么能力以及如何培养,导致整个课堂都是以教师在不停地讲,学生知识被动地接受,没有有效的课堂互动。学生在主动思考方面没有足够的时间和途径,进而导致教学效果反响平平,甚至出现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课堂开小差、玩手机等不良现象。正是这种传统式教学,没有考虑到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学生学习不在状态又引起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积极性不高,导致授课时毫无激情,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这种教学模式没有注意到学生的自身特点,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对学生的教学方面没有任何成效。
课程教学以课程大纲为准,需要将大纲中规定的相应知识点传授给学生,同时完成大纲规定的指标要求。但是在现有课程大纲设置上,由于缺少考虑课程之间衔接性,课程大纲相互独立,知识不成体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将各课程之间的知识串联一起。同时在大纲制定过程中,由于缺乏系统的研判和深入研讨,使得大纲中知识内容相互独立,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对于相同的知识点存在重复教学或者避让教学,使得学生接受到的知识混乱而不成体系。由于知识点前后关系的割裂,学生在学习时费时费力,课程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对于大纲中规定的目标和要求,无法在课程的授课过程中体现出来,导致这些目标及要求成了一纸空文,无法实现。
教学目标本应落实专业认证的相关毕业要求,然而由于学校未进行相应的专业认证,对于相应的毕业要求规定不清楚,未能落实细化,对课程教学未能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一线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大多从大学毕业后即进入到教学岗位上,可谓是从校园毕业到校园工作,未有相应的企业工作经历,缺乏实际工程经验,在授课过程中仅能依赖储备的知识系统,受到自身条件的约束与限制。在没有可操作性的指导文件情况下,对于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不明确,课程教学缺乏针对性,导致学生在学习时也没有相应的学习目的,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脱离了学生的能力本位教育,以此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获得社会要求的各项能力的基本训练,进而得不到社会的认可。
基于工作量和操作性等各方面的限制,现有的课程考核大多还是以平时考勤、作业、期末考试等方式进行,从一道题的正确与否、试卷是否及格等指标来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指标过于单一。这种方式只能检查出教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已被学生接受,学生对内容的掌握程度,而忽略了学生的认知是否满足教育要求。由于学生本身的差异性,对于不同知识的理解和能力的培养的进程有一定的不同,面对单一片面的考核,难以满足工厂产品式的标准化要求。另外,由于学生在学校要修满一定的学分,同时学分绩点还要满足一定的要求才能毕业,课程考核过于量化的方式,削弱了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难以反映学生能力的提高程度,无法有效评价人才培养的效果,不能体现学校人才培养的实现情况。
成果导向式教育理念强调反向设计、正向实施,这种方法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能有效地保证教学目标与最后的教学结果相对应,以社会需求规定教学要求,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培养目标、师资力量、课程教学、考核评价方面的优化起到积极作用。
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应满足社会需求,研究未来工作岗位对毕业生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并落实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去。应用型本科院校中设置土木工程专业的非常多,准确把握学校定位,深入理解学校办学理念。我院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中聚焦“工作本位”育人宗旨,瞄准“六维”素质人才培养目标,在国家相应标准要求框架下规范运行,同时充分调研兄弟院校相应专业,消化吸收通过专业认证高校的成功经验,同时结合我校本身特色,凝聚提炼学生毕业要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在培养目标上不仅仅关注学生能否胜任专业工作,同时还需要考虑不同学生的成长要求,重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即做到个体与整体发展的协调性,根据行业、产业对学生能力的不同要求,结合我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特色,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应用型人才培养贯彻学校工本位理念,在传授学生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核心工作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最终转化以提高基本素质为目的,在此原则上形成满足社会需求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5]。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师队伍的综合水平决定了课程教学的成效。在高速发展的当今时代,工程技术水平日新月异,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毕业生不仅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还要有一定的实践能力。这种情形从某种程度上也要求教师在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需要掌握丰富的工程实践能力,这就使得从高校毕业到高校教学的教师在教学前就要有一定的工程实战经验的储备,参加相应的师资培训。如今,很多应用型高校越来越意识到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重要性,我校也越来越重视培养“双师型”教师,在寒暑假给学校专业教师提供相应实习实践机会,让广大中青年教师获得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在教学设计、实践和推动方面起到影响和决定性作用。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均是在固定的教学大纲、教材内容内授课,成果导向模式下,教师拥有更大的主动权和灵活权,拥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在授课时不再收到教材和内容的限制,通过自身学习经历和经验按照实际需求调整教学方法。通过有效地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和学生之间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课程体系设置是人才培养中非常关键的渠道,成果导向模式下课程体系的设置更加趋向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更加关注学生知识体系的连贯性。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考虑人才培养各个目标,支撑各个考核点的加权比重,即将分解的毕业要求指标,反推到课程体系中,以完成课程体系规定内容的来反映考核指标点,建立课程体系与考核指标点之间的对应关系,并将此关系转化到课程教学活动中。在课程体系的建立方面,主要划分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集中实践环节几部分,这几个方面有机结合形成了全方位人才成长空间,共同为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提供服务。教学大纲改变以教材的内容确定教学知识、以教师的能力确定教学深度的方式,有效避免同样的知识点在不同课程中重复出现。课程大纲的制定与完善基于课程群组织模式下,依托培养方案中毕业指标要求,在专业内部充分研讨确定,专业认证模式下课程的教学大纲需满足毕业要求,对不同专业分离建立课程群组织,侧重于课程之间的知识点的连贯性、系统性和完整性,从而在规定教学内容时突出体现课程的核心内容。在课程教学方面,成果导向模式下要实现从灌输式教学向互动式教学转变,打破传统封闭的教学模式,形成开放式教学,注重学生主动思考能力的培养,从重视传教到教主于学的转变。
人才培养过程中,评价机制能有效反映学生对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成果导向模式下教学的优势在于考核学生目标达成度贯穿于全过程,对于同一个学习目标,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化,完成所需的时间和次数都会不同,有的同学会在第一次尝试时满足要求,而有的同学可能就需要若干次。基于此,评价机制也应具有个性化,能客观反映学生的实际情况,个性化评价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改变传统以试卷作为主要考核方式,注重考查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结合知识掌握度、能力提高度、技能熟练度等方面的考量,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对于对实践操作能力要求较高的课程类和选修课程类,应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而不仅仅是局限在专业知识的记忆能力上。对于应用型高校而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应该要形成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以考核评价为手段,反向促进教学过程的不断改进与提高,通过构建多渠道的考核方式,完善教学指标的评估,合理分析毕业要求达成情况。个性化、多渠道的评价与考核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目的不在于筛选优劣,而在于自身综合能力的真正掌握,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以正确和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完成学习目标。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非一朝一夕能完成,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基于成果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做出改变,紧紧围绕社会需求,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时代发展,注重教师知识储备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加强培训,打造“双师型”教师,综合考虑课程间的逻辑关系,规范课程体系,以学生为主体,丰富教学内容,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建立多渠道、个性化评价考核体系,充分发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优势,提高学生在工作中的竞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