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实践模式探索

2022-11-22 16:54孙宏帅杨天宇孙唯
智库时代 2022年35期
关键词:科技成果人才发展

孙宏帅 杨天宇 孙唯

(中航大(天津)科技园有限公司)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全新的社会理念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大众的广泛关注和认可,而科技成果转化是高校科技创新的关键所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实践教学的资源优势,同时,高素质、高水平的专家学者以及先进的科研成果都在一定程度上为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可靠的支持,同时也为师资团队的建设注入了新鲜血液,从真正意义上推动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一、创新人才与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概述

(一)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

众所周知,高校应当是培养当前社会所需的重要基地和场所,区别于普通专科院校,高等教育能够满足社会的多元化需求,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等,这也是高等学校极其重要的社会价值体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和有效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逐渐意识到创新型人才对于自身持续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也明确了其对于学生重要现实意义。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高校与时俱进,革新优化了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策略,并且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这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与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社会及企业输送更多高素质、高水平、国际化、专业化、现代化、复合型优秀人才。但根据相关的实践调查研究我们可以看出,虽然近年来社会主义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并且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但从整体上来看,高校教学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包括认知错位、集权式管理、过于形式化、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等等。

(二)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内在关系

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推动社会的发展,实现国家的富强,必须以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作为可靠保障,而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我们可以理解为科学技术在当前现实社会中的充分体现,当前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科学技术更新周期不断缩短,而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助力,人才的培养则依赖于高校的教育。由此可见,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人才培养之间的内在关系是十分明显的,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作用,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科技成果转化质量的提升,实现了科技成果价值最大化,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创新型优秀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可靠的支持和动力。值得注意的是,整个过程中创新人才的培养又进一步为成果产出提供了支持,二者从整体上来看是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

二、高校创新型优秀人才培养的基本要素

(一)营造良好积极的多元文化环境及氛围

所谓多元文化,我们可以理解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层出不穷,社会关系日益复杂,信息数据的流通也不断加快,文化内容在这样的背景下也实现了快速的共享,而不同的文化发展面临着差异化的问题和机遇。现代社会结构复杂,要利用多元文化更好地推动现代社会的发展,利用文化服务于社会,因此,久而久之,多元文化充斥在社会中。长期以来,创新型优秀人才的培养一直是高校面临的主要问题,这类人才必须具备跨学科知识,对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的发展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同时在多元文化环境下这类人才还必须有广阔的交际圈,在面对问题时能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利用多种文化实现思维的发散。由此可见,社会中的多元文化能够推动创新思维的形成,也能够帮助学生逐渐树立起创新意识。

(二)采用科学合理课堂教学方法

在实践教学开展过程中,利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能够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积极参与到实现教学工作中,并利用自身的创造思维,快速掌握多元化的知识内容。在这个背景下,高校必须全面贯彻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和原则宗旨,在课堂中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结合学生的现实需求、个性特征,采用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结合其兴趣爱好,激发创造热情,引导并鼓励学生打破传统教学的桎梏和限制,利用自身所学知识积极尝试,勇于创新,从而提高自身的创新精神。

(三)深度开展校企合作,搭建联合培养机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高校的招生规模相较于过去有着明显的提升。据调查显示,在毕业生招聘会上,大多数企业都无法找到自己满意的专业优秀人才。由此可见,人才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在此背景下,高校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必须全面立足于市场发展的实际需要,深入探究企业对优秀人才的职业能力要求,利用高校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借助企业真实的教学场景、工作环境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同时搭建联合培养机制,为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可靠的平台。具体而言,第一,高校要充分结合自身的办学宗旨、教学原则、学科特征,建立起科学完善的管理机制,同时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能力、学习水平,制订出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计划,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立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团队,加大对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资金资源投入;第二,通过校企合作共同构建工程实践教学中心。引导教师定期参与到企业的实际项目工作中,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其科研水平、实践能力,同时,企业还应当主动积极参与到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标准的制订过程中,共同明确人才教育的目标任务,协助梳理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机制、教学结构,以此实现共同培养、共同评价,切实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第三,校企联合体还应当与其他企业和高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彼此之间有效互动交流,将优秀学生派到科研机构中进行实践训练、短期培训,以此拓宽其视野,提高其跨文化交流能力,并且为其后期服务于国际竞争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现阶段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高水平、复合型的科技成果转化专业人才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思路,可以预见的是,其应当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重点工作,而供给侧结构改革则是极其重要的途径和手段。如何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高校必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质量效率,并灵活运用于现实社会中,利用科技创新调整优化现有的经济结构、经济模式,切实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我国大多数省份的经济发展问题已经逐渐转化为结构问题,尤其是供给侧根本无法适应需求侧的变化,由此可见,高水平的科技成果供给已经逐渐脱离了现实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逐渐成为制约产业转型的重要因素。基于此,高校必须有针对性地强化科技成果供给,站在全局的角度上对创新战略积极思考,利用系统性的思维模式、思维理念,正确看待科技成果研发转化之间的内在关系,实现二者的协同发展,将国家政府职能部门颁布的一系列科技政策与产业政策无缝对接,通过这样的方式,从真正意义上契合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而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实现既定目标任务,必须要以高素质、高水平、专业化的团队作为基础和前提。但据调查显示,现阶段,复合型科技成果转化专业人才十分匮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效果及质量,失去了专业的运作,项目产业化效率无法得到显著的提升,高校的科研转化工作也在一定程度上与企业需求脱节,产业链和创新链无法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渗透融合。由此可见,复合型的科技成果转化专业人才已经逐渐成为制约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

(二)高校复合型科技成果转化专业人才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根据相关的实践调查研究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大多数高校、科技研究院、研发机构、技术成果转化机构、科技产业园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第一,要成为行业的技术专家,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高超的实践操作能力,对各项技术内容熟记于心、熟练运用,明确意识到科研成果的成熟度,同时也能够深入探究企业的实际发展需要;第二,要成为市场中的企业家,必须掌握科学合理的管理技能技巧,对经济管理、法律、知识产权、投资、国际贸易等学科专业都有着一定的涉猎,并且灵活运用专业技能推动企业的创新发展;第三,要成为社会中的活动家,就必须具备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能够科学合理的整合科技资源,并切实解决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但值得注意的是,现阶段,大多数复合型科技成果转化专业人才十分匮乏,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并且部分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人才并没有经过系统化的培训和指导,根本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在知识结构上体现出一定的不足和缺陷。

(三)缺乏健全完善的综合型科技成果转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大多数科技成果转化的工作人员通常在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科技园、创新创业导师中进行选拔,选完之后要根据现实需求对这类人员进行系统化的培训,使其熟练掌握技术经纪人、知识产权等相关的知识技能。但是从整体上来看,这样的培训是短期的,没有形成长效机制,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尚不科学。在这样的背景下,要实现科技服务产业的创新发展,切实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必须全面贯彻落实产教融合的理念和宗旨,加大优秀人才培养的力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设立专门的学科,同时创设专业技术经纪人团队,为人才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但在现实生活中,专业人才模式的缺乏导致人才团队的建设停滞不前,没有与国际技术相关的组织进行有效协作,也没有探究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导致专业人才缺乏良好的基础,也无法实现学以致用。

四、基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实践模式研究

(一)加大产业技术创新学院的建设力度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实践模式应当以产业链、创业链的交汇点作为前提和基础,加大对科技成果综合型专业人才的培养,积极创设技术创新学院,为研究所成果转化机构、研发机构、创新项目输送更多高素质、高水平、复合型优秀人才,为国家社会科技创新提供可靠的支持。在这样的背景下,通常我们将产业技术创新学院看作是科技成果转化、综合型优秀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和场所,要结合现实需求及人才特征,对原有的办学理念、办学宗旨、教学模式、人才培养体系进行科学合理的革新优化。

第一,创新办学模式。要有针对性地将技术研发中心、高校、政府职能部门、社会团队整合起来,共同构建技术创新学院,建立起多方投入、共享共建的混合式运营模式。多个主体利用自身的特征资源,共同参与到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并采用切实可行的方式手段将其转化为人才培养的优势;第二,革新优化支持模式。研发机构要提供实训基地的支持,高校要提供师资团队的支持,政府职能部门提供政策扶持和经费支持;第三,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要以产教学研一体化发展作为核心前提,创设协同育人机制,切实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利用校企合作的方式、手段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职业生活。

(二)积极开展多元化、多维度的科技成果转化专业学位教育

一方面,高校要根据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建立健全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专业学位教育课程机制,围绕当地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及产业结构转型的实际需要,借助特色专业、优势学科,加强对课程内容的合理设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有针对性地增设项目管理、知识产权、市场发展、法律等相关的课程内容,对外积极引入科学研发机构,利用合作企业的相关教学资源,创设科技成果转化实践教学课程,并积极组织开展多元化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设置 MBA、跨学科双学位教育等学位,构建系统全面的专业学位教育课程机制;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开展以实践工作为导向的产教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机制,借助研发机构的实践教学平台,利用实验实训基地,加大对科研项目的开发创新,实现综合化管理。同时,有针对性地将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发展紧密联系,从而大力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科技成果转化优秀人才,建立起多元化、多维度的教学机制和教学体系。

(三)大力创设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中心

一方面,高校应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示范中心,利用现代科技发展的优势以及高校人才培养的特征,借助科学研究院的科研项目实践活动以及创新孵化机制,加大对优质资源的整合力度,高效创设科技成果转化示范中心,积极组织开展多元化的实践工作,切实培养并提高人才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造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可靠的支持;另一方面,要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多元化的专业服务。具体而言,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外聘请政府创新创业职能部门的优秀骨干人才、社会中的成功企业家、高校的优秀学者共同成立顾问小组,对科研人员创新创业及大学生创业新创业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帮助,在社会范围内招商引资,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创新创业企业的孵化。与此同时,要结合现实情况创设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知识产权基地、孵化基地,从多个角度加强资源统筹的效率质量,积极组织开展创新创业竞赛活动,鼓励社会中的多方主体积极参与到科技展示活动中,同时也应当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基金,有效支持科学研究及人才培养的进一步发展。

(四)以“互联网+”思维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方式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们看可以看作是知识社会的创新,其应当是互联网行业发展的全新业态所催生出的经济社会的全新形态。互联网+能够切实推动现代社会经济实体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为其改革创新提供可靠的平台和支持。在这样的背景下,互联网+科技成果转化我们可以理解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以及网络平台,实现互联网与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渗透融合,并且在此基础上创造出全新的发展形势,为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建设提供可靠的机遇。换而言之,互联网+科技成果转化本质上是要对原有的转化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二次配置,使得科技成果转化主体能够进一步提高自身在科技资源中的占比,借助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利用创新共赢的互联网思维,建立起具有国际性、行业性的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模式理念,从而有效实现科技发展与产业创新的无缝衔接,使之逐渐成为推动全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够切实推动科学技术及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进一步发展,高校必须加大产业技术创新学院的建设力度,积极开展多元化、多维度的科技成果转化专业学位教育,大力创设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中心,以“互联网+”思维创新科技成果作为转化方式。

猜你喜欢
科技成果人才发展
北京市公立医院科技成果转化调查与分析
人才云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河南: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法治保障
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模式选择的博弈分析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国家食药监总局:促进监管科技成果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