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丽莉
舒曼生于德国,成长于封建复辟的瓶颈期,人们虽然生活在资本及教会的压迫之下,但却不断地探寻突破之路,为此,这一阶段的音乐艺术更倾向于表达对自由的向往以及个性的差异。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舒曼的钢琴音乐创作达到了高峰期,这与浪漫主义以及民主思想的渗透具有直接的联系,其中三部小调钢琴奏鸣曲最具代表性,而《g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作品22正是其中情感最为丰富的一首。该奏鸣曲中共有四个乐章,创作过程耗时五年,其中第一及第三乐章创作于1833年,而第二及第四乐章则创作于1835年,由此可见,其创作并非顺序,其中第二乐章借鉴了《秋天里》的主题内容,而第四章则由于技术难度过高而进行了二次创作,最终于1838年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版本并于次年正式出版。在1833至1838年间,舒曼的妻子-克拉拉给予了他无限的创作灵感,这也使得他的音乐创作充满了热情,而他的音乐幻想也始终处于一种浓厚的浪漫主义氛围之中。
该奏鸣曲由四个乐章构成,就第一乐章而言,为标准的奏鸣曲式结构,第一主题的进行基于g小调,其呈示部、连接部以及发展部分别位于第4~23小节、第24~44小节以及第45~58小节,而第二主题的呈示部自第59小节起至第70小节结束,中间经过一个连接部-第71~92小节后来到了发展部,第93小节呈现了一个强有力的主和弦,随后便以左手部分的十六分音符跑动来带出第一主题并结束于第196小节,第197~238小节则进行了调性的转化,即g小调至G大调,补充部分又称Coda,自第278至294小节,其调性又回到了g小调,并由第295小节进入再现部分。
就第二乐章而言,其结构为变奏曲式,较前一章更为自由,第2~5小节为音乐主题,随后在第12~21小节进行了主题的重复与展开,连接部不长,仅在第22~38小节,自第39小节便进行了第二次主题重复,以第49~61小节为Coda并结束在g小调上。
就第三乐章而言,主调性为g小调,由一个引子(第1~4小节)及三段构成,音乐主题出现在A段的第5~12小节之中,随后又在第21~32小节之中进行了一次重复,而第41~52小节不仅引用了第13小节中的音乐动机,同时又进行了变形处理,而第53小节起是对主题的再现,直至结尾都保持了g小调这一调性。
就第四乐章而言,其结构为标准回旋曲式,其速度为急板,其调性为g小调,A段即第1~28小节中的音乐动机贯穿了整个乐章,B与C段分别为第29~59及60~92小节,自第93小节起对A段进行了变形并持续至第112小节,第113~132小节实为A段的发展部,而第133~158小节中则进行了再现,紧接着对C段进行了一次重复变形,随后分别在第223~241小节及第242~262小节中对A段进行了变化及发展,尾奏部分则实现了调性回归。
从整体上来看,其调性为g小调,而从布局上来看,作者以古典主义调性调式为写作原则,可见大小调之间的交替行进。第一乐章的重点在于凸显浪漫主义音乐色彩,在音乐情感表达之时倾向于抒情、温婉及柔和的风格,于第59小节处出现了一次调性转变,由g小调至B大调,随后又在第278小节回归至g小调;第二乐章以g小调为开端并在第26小节处变为bB大调,以此突出与前一部分在情感及色彩等方面的对比,最后也回归到g小调;第三乐章以g小调开始、结束,其布局并无明显变化,整体音乐色彩较为诙谐;第四乐章同样建立在g小调之上,极具浪漫主义音乐色彩,第159小节的情绪表达更为强烈,其调性经短暂的bE大调转变又结束在g小调之上,作品的抒情性特点也得以突出。
在《g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之中以十六分音符跑动最为常见,而下行的旋律其本身就具备了一定的诗意,此外还带有一丝梦幻主义色彩,这也是舒曼钢琴音乐创作的特征之一。从整体来看,浪漫主义音乐之中始终充满诗意,且旋律优美而婉转,艺术气息浓厚、抒情意味鲜明,其舒曼在音乐创作时习惯于使用之前出现过的旋律或音乐动机,这也是舒曼钢琴音乐作品的浪漫体现。
深入分析第一乐章可知,主部主题自第1小节起,至第58小节,主要写作手法为重复,整体旋律为下行,其中第4、5小节的右手部分为动机,随后进行了两次展开,进而在重复及模进中来到了连接部。副部主题自第59小节起,其动机指占据前4个小节,随后的4个小节呈下行趋势,自第67小节开始进行对副部主题进行重复,在经历了12个小节的旋律下行后逐渐归于平静,重点也由右手转移至左手。自第97小节起对两个音乐动机进行重复再现,于第149小节以及第173小节再次重复主部主题动机,再现部为第197~277小节、Coda为第278~294小节。
就第二乐章而言,重复音写作仍为重点,第2~5小节的右手部分为动机而左手为重复音伴奏,旋律动机的展开自第12小节起并持续至第22小节,随后又在第35小节再次展开,舒曼以连续下行的2个小节连接12个小节的Coda,最终停在了主音之上。
第三乐章的重点在于切分及附点音符,整体呈连续八度下行,浪漫主义音乐特征鲜明,引子部分为第1、2小节、动机展开为第5、6小节,动机重复自第21小节起并经八度下行后结束。
舒曼在最后一章中采用了上行分解八度设计,前4小节为主部主题动机,而副部主题旋律整体下行,动机出现在第29~32小节中,经展开及重复来到第60小节,在16小节连续下行后呈现了主部主题及其变形,进而在主题、副部主题的交替呈现中结束。
众多浪漫主义音乐作曲家的创作都受到了巴赫的影响,只有舒曼的复调思维最为清晰,在创作之时始终强调音乐的内部线条,延续了卡农的对位手法,对复调运动进行了创新。在第一乐章之中,呈示部的高音旋律自第10小节起,至第15小节,此时的低音部分同样存在旋律走向,而展开部自第102小节起至第112小节,高低声部的交替进行极具卡农音乐创作的特点。在第二乐章之中,优美的旋律极具梦幻的色彩,旋律线条非常之流畅,以低触键及慢落键的方式来为后续的演奏做好准备,随后以右手的明亮音色配合左手伴奏的整体下行,其中第29、30小节为四声部,用于模仿弦乐四重奏的效果,日常练习之时急需要分手也需要分声部。第三乐章的旋律之中可见左右手的交替进行,演奏时需以手腕的移动带动手指,进而做到柔和的触键。第四乐章的演奏则以高音、低音声部的交替进行为重点,即使谱例上有弱奏标记也需凸显旋律声部。演奏者在练习多声部音乐作品之时应当选对每个声部的音乐旋律加以辨别,还可以通过弹奏一个声部并演唱另一声部的方式来把握最佳演奏力度,进而以适当的演奏方法来凸显每一个声部旋律的具体走向。
舒曼钢琴音乐创作的特色在于节奏,这也是他个人创作风格的重要体现,且切分节奏在这部作品中的占比较大,改变了原本的强弱节拍规律,给人以一种不安之感。第一乐章的演奏要点在于连续跳跃的八度切分音符,用于表达一种激动的情绪,其中第二主题的演奏要点为8个小节的切分节奏,其主题与前一部分之间有明显差别,整体氛围十分阴郁,沉重的线条同样具有歌唱性。第三乐章的音乐氛围非常明快,音乐线条更富有旋律,音型方面更加强调八分及四分音符之间的对比,演奏之时一定要注意音准。
舒曼的钢琴音乐创作之中常见附点音符,以第一乐章的发展部最具代表性,其对位方式为高、低声部间的交替进行,充分体现了卡农的音乐思想。演奏者在日常练习之时应当勇于放弃较为固定的节奏感觉,通过分手练习及分声部练习的方式来循序渐进,仔细倾听节奏本身的准确性并予以调整,保持触键的颗粒感,进而在掌握旋律韵律的前提下又稳又准的落键,适当放松身体并将注意力集中在手指,避免大幅度的移动手臂。
此外,舒曼的钢琴音乐创作依赖于交叉节奏,即复节奏,“二对三”的节奏恰好与作者的内心挣扎相适应,具体表现为高音及低音声部节奏的不对称,为此在日常练习之时应当做分手、分声部再合奏的练习,尽可能避免一开始合奏之时感到左右手的不对称,只有明确不同音型的节奏感才能演奏出更为自然的旋律线条。
弹性节拍是舒曼钢琴音乐创造的又一亮点,Rubato就是指依据音乐本身的韵律并配合呼吸的使用,进而在演奏过程之中自由的伸缩,适当放宽旋律高点演奏并加紧旋律下行演奏。
在第一乐章的结尾处可见其谱例上有一Schneller记号,这意味着演奏者在演奏之时应采取比开头更快的速度,作者以半音上行的分解和弦来营造一种紧张的氛围,而在演奏快速跑动的十六分音符之时将重点放在每个音程的准确落键,进而得到较为稳定的旋律。高抬指是均匀落键的前提,只有先做贴键练习并逐渐加速才能确保音程的颗粒感,但实际演奏过程中不可能始终保持高抬指,为此应当采用二者相结合的练习方式并以此发出坚定而又有力的声音,且为得到理想的音响效果,一定要统一触键力量。
舒曼的钢琴音乐创作之中以八度及和弦跳进最为常见,以此表达的音乐情绪普遍激动,其中,光是八度的触键方式便有三种,演奏者可以手腕为核心并将力量汇聚于指尖,进而轻快的完成演奏,还可以肘部力量为基础,此时需要保持手腕平稳,虽然不够快但足够强,而对于手掌较大的演奏者而言,以其第三、四及五指来演奏外声部的音程,且由此而来的音响效果也更为流畅。
第一乐章的主题旋律以八度再现为主,且第一个八度跳进出现在主题旋律的第二重复句之后,演奏时应当调整自身呼吸及状态,进而快速的、准确的手指放在正确的演奏位置之上,虽然主题旋律反复出现了三次,但这三次的力度却有所差异,从整体上来看为渐强处理,演奏者应当予以区分。第40~57小节之中的八度则需要以两种不同的触键方式进行演奏,其中前8个小节的重点在于指尖演奏,而随后的10个小节其重点则在于肘部力量的运用,同时还需协调大臂的运动来实现力度强弱之间的变化,且这一段之中的第50~57小节其旋律音效最为响亮,且实践表明,经由不同部位发力而得到的影响效果之间具有层次性的特点。大跳音程的演奏对演奏者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需要很快地从一个位置跳到另一个位置,由于大跳的距离较远且普遍存在于左右手部分,为此一定要在落键时做到眼快于手,且只有熟悉并牢记音区及手的把位、感受距离跳跃的弧度才能准确找到两点的抛物线。
就第四章而言,演奏的要点及难点在于分解八度,双手部分的分解八度长达27个小节,且从指法上来看,演奏者需要频繁的、快速的在拇指及小指之间做转换,手腕则带动手掌做左右摆动,为此必须要保持肩部、手部、手腕及手指的适当放松,此外,还应当注意连奏的日常练习,确保下一个音平稳落下后再抬起上一个音,以此得到更为连贯的旋律线条,而右手部分的高音声部走向需要与演奏者的呼吸相适应,确保演奏技术服务于音乐表达。
《g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是舒曼的代表作,创作于19世纪德国封建复辟时期,此时的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已来到关键时刻,为此舒曼的作品之中既有民主与现实主义色彩,同时也充满了浪漫主义的音乐幻想,这与舒曼本人对于个性表达与自由的追求有密切的关系,其曲折的成长经历也是其独特音乐风格得以形成的重要前提。该作品的音乐内容丰富而又抒情,在演奏之时应当把握不同乐章的音乐风格以及节奏节拍的突然变化,进而通过对力度的控制以及触键与踏板的配合来塑造生动的音乐形象,且演奏者一定要体会作者的所思所想并结合自己的感悟进行作品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