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推行的困境与突破路径*

2022-11-22 16:28
关键词:传统活动文化

王 玮

(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00)

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涵与时代价值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1]中华民族历经波折与风霜洗礼,在历史中沉淀并逐渐形成了以中华民族为主体背景,富有鲜明民族特色与中华风韵的、世世代代流传和影响着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的恢宏而古老的文明系统。之所以被称作是传统文化且值得传承,是因为文化本身所蕴含的智慧和道理在当今社会依旧适用。

(一)传统文化的内涵

张静、唐凯麟指出,传统文化自古以来讲究仁、义、礼、智、信,早先儒家思想所推崇的“人伦十义”便是当今的仁爱、慈善理念。这不光成为如今做人的道德标准,更成为缔造和平友爱世界的关键。传统文化同样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人置于首位,把人视作发展的中心。如今社会依旧推崇“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尊重并关注每一个人的价值所在。[2]

张海水认为,传统文化是那些能够积极促进个体精神不断提升、推动社会持续向上、促进世界各族人民文明进步的优秀的、良好的文化与精神体系。[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中表现出不可忽视的强大价值。

(二)传统文化教育的时代价值

1.学习古人智慧,传承不朽精神

对于国家而言,传统文化展现的是一个国家长期的民族特征和气质风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撑持,它是培养社会自觉、加强文化自信、构建新时代精神文明体系的重要手段。

对于个人而言,进行传统文化学习不光可以传承文化,通过传承传统文化还有助于塑造一个人的终身品德和修养,以提升其爱国主义情怀、文化认同和文化创新能力,最终促使个人将自身理想实现与国家理想实现高度统一。正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4]

2.养成良好品格,传扬核心价值观

我国传统文化饱含中国智慧,经过数千年的不断创新发展,与我国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谋而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起主导作用的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是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也是核心价值观的指路明灯,决定着核心价值观的性质和方向,同时指引着我国的前进方向。

茁壮成长的中小学生,正值身体、心智发育的重要关头。牢牢把握这一成长时期,增强中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可帮助其养成良好品质,促进中小学生政治社会化,培育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增强文化自信,实现继承创新

社会进步与之而来的是文化的交融,但是伴随而来的还有多元文化的强烈碰撞。中小学生的年龄决定了他们易受到不同文化的浸染,因此,要将中国传统文化牢牢扎根在他们心中,使其树立起足够坚毅的国家信念,做到以传统教育化人,促进中华文明走向世界。

牢记历史才能创造未来,承袭过去才能发展明天。时代背景在改变,传统文化也表现出差异,根据时代的发展情形,青少年们不光要继承,还要使传统文化延绵不息,赋予传统文化鲜活的精神。

二、传统文化教育推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个体认知偏差

我国针对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比重逐年增加,青眼于传统文化的中小学生占比很大,其中不乏偏爱传统文化的中小学生。但同时也发现大多数中小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学习表现得片面、浅显。多数学生整体学习状况还以美德故事、人物事迹作为学习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没有充分理解挖掘传统文化带来的时代意义和价值。

对于课堂上、书本上出现的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学生们表示熟悉、了解,但若想将其与现实生产生活相联系,则存在一定的难度。与此同时,学生们表示,与这些书本上耳熟能详的传统文化知识相比,自己更喜欢参与与传统文化教育相关的实践活动,通过积极的探索和动手操作加深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

(二)群体世俗心理

中国教育在变革中绵延前进发展,逐步从“唯分数论”向培养全人转变,但教育变革对大众传统观念的影响却略显苍白,许多家长和教师更加在意学生成绩是否优异。受到“成绩论”的影响,多数学生的学习重点还是停留在学科知识上,而对于学习传统文化表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状态。

虽然我国一直致力于为家庭、为学生、为教师减负的政策研究,但在人生前进的道路上,竞争不可避免。对于学校和家庭来说,对中小学生的成长期望也体现在同辈竞争上。如果把过多的精力用在对学科知识的学习上,那其他那些本能够提升德智发展的事物也就变得不那么突出了。

(三)教育形式单一

由于对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精神与实质认识不够宽泛,导致很多学校开展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表现为形式简单、内容乏味。就当地某小学而言,通常以“听、看、讲、演”故事的形式开展相关教育活动。对于传统文化的相关活动开展大多以传统节日和中华优秀品质作为教学主要内容,而且开展活动的教师大部分为思政类的相关教师,参与度也呈现出局限性。

不难发现,现有的传统文化教育与其他学科各自自成体系,许多学校很难将传统文化与地方特色有机联结,也很难将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有效穿插在各学科之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文件虽已公布,但显然在短期内要将传统文化与其他学科相融合,并且落实“3+2+N”的教学方式是有难度的。

(四)客观条件受限

全面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与配合,它需要在多个不同的场所以不同的活动方式开展,因此要依赖于环境条件、场所建设、设施设备等客观因素的支撑。由于各地发展不均衡,导致不同的地域所拥有的条件设备各有不同,因此要提升部分地区的硬件条件,着力缩小城乡差距、地域差异。

传统文化教育的活动不光体现在学生对于相关知识和内涵精神的理解,也体现在对于某一传统技艺的体验和对于中华传统发明创造的原理观摩上。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跳脱书本的刻板印象,就要让学生进行观摩,甚至组织学生动手做一次小的实践体验。但这样的活动开展既要考虑是否会占用学习时间,更要考虑活动过程中的潜在风险,还要完善法律法规,使之能够有效帮助学校规避此类风险。

三、传统文化教育推行的突破路径

(一)转变个体观念

要想破除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片面理解,促进传统文化教育向好迈出第一步,就要使学校、老师、家长都能从思想上转变观念,认识到传统文化学习的重要性。

首先,作为施教者,中小学的教师要根植“立德树人”的观念,要在自身思想行为上做出改变。在课堂上,教师要在知识育人的前提下,增加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确保中小学学生智育德育均衡发展。同时在活动开展上,要从重视活动排场布局和活动呈现效果转向重视活动开展过程以及活动的最终评价。其次,家庭环境是影响青少年生长发育和兴趣爱好的直接因素。文化来源于生活,传统文化也源自生活。基于学生的现实经验,使传统文化更加贴近生活,这样更能真正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家庭对传统文化的传播,还能增强传统文化的普及性。因此家长们应在日常中充分挖掘隐藏在生活实际中的传统文化,率先做好承袭传统文化的家庭模范。从点点滴滴入手,既提升自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又能有效增强传统文化对青少年的心理熏陶。

(二)正确价值引导

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宝贵精神和价值财富始终为世人所倡导,一路指引着现代人实现自我的理想和追求。校园作为中小学生学习和活动的主要场所,承担着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使命。运用校园场域优势,采用“显性+隐性”双途径进行教育,既要在课堂中安排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相关知识,又要使传统文化教育与校风建设、校园亚文化统一结合,在校园中营造学习继承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在中小学的学生心中扎实传统文化的牢固根基,引导社会群体认知良性发展,减弱世俗心理,启迪青少年多角度看待传统文化的时代功用。长此以往,可促进我国社会平衡发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隐性价值与当前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

(三)创新教育手段

加强使用互联网手段,将其优势充分发挥于传统文化教育和学习中。整合网络资源,将传统文化教育分门别类,创建新型教育学习共享平台。打破地区限制,实现校校互通。在互联网的加持下,开展教学内容丰富、传播力度大、影响范围广的传统文化线上教育。

运用新媒体平台助力传统文化教育的线上开展,从传统文化的内容编排、教学途径、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加以优化,使传统文化教育学习的线上设计结合不同年龄的学生发展特点,打造多样多元多趣味的互联网学习平台,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传统教育学习。活络灵动的教学形式能够更加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参与度。

如央视推出的一档叫作《典籍里的中国》的节目,收到了极高的收视率和网友的高度评价。此档节目用真实演员演绎出历史人物,在银幕中与现代人进行交流,这种深入心灵的交流让银幕前的观众深深为之动容。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有助于将其与现代社会贯通融合,使它们之间架起精神的桥梁。

(四)促进学科融合

俗话说:文理不分家。知识能够相互迁移,学科也在相互渗透。为改善各学段的传统课程之间相互分割的问题,并防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同一个知识点在各个课程背景下的相互孤立现象,从而促使各个课程的同一知识点更有效地迁移,学校应依照《指南》将传统知识和不同课程融为一体,以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为三科,并结合音乐、美术、体育卫生等学科进行针对性渗透,同时在其他学科课程中依据其课程特点将传统文化有机融入。

《指南》中把如何将传统文化与各科融合的具体要求做了详尽的论述,以便不同经验、不同层次的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年龄段进行科学有效的教学。参照《指南》进行教学,不单能够拓展学生对多元的传统文化看法,也有利于增进课程趣味,二者相辅相成。

(五)健全保障机制

除以上因素外,传统文化教育在落实的过程中还必须要扫清客观障碍,完善并落实安全保障体系。要从多维度建立健全安全保障制度,确保在校内外开展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能够安全顺利地进行。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类学校不但要消除学生和家长的心理顾虑,同时也要与周边活动场地积极沟通,做好预案应对,实现保险、保障全覆盖。

要不断扩充校外社会资源,打造传统文化教育学习体验基地,满足对于活动开展过程中所需的环境、条件、场地、设施的要求。

除硬件以外,还要充分挖掘可用于活动开展的软件设备,运用互联网的便利条件,打破时空障碍,以信息化手段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横向”与“纵向”进行拓展,以应对不时之需。如风靡全球的传统文化影视作品《唐宫夜宴》《洛神水赋》,虽然创作于全球疫情蔓延的背景下,但有互联网技术的助力,依旧跨出国门走向世界。

新时代传统文化教育应是手段新奇、方式别致的。扎实开展空间多元、时间长效、意味深远的传统文化教育,弘扬伟大传统美德精神,歌颂伟大人民功勋模范,使传统文化优秀基因深深根植于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是当今教育的使命。创建高质量高要求的教育环境,就要让每一个教育文化工程都展现出自己的魅力与价值,要深入领会“教育为本,品德为首”的教育理念。

猜你喜欢
传统活动文化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谁远谁近?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该活动活动筋骨了
清明节的传统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