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积极心理学的高中生家庭教育探究*

2022-11-22 16:28何巧玲
关键词:心理学高中生心理

何巧玲

(福建省德化第一中学 福建泉州 362500)

著名心理专家郝滨老师曾说过:“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利于促进孩子的可持续发展,进入高中阶段,孩子们身心发展不同步,面临多种角色和学业、竞争、期待等多重压力,是极易产生分化的迷茫时期,因而主动呵护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所有父母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家长、学校和社会都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笔者尝试探索积极心理学取向的高中生家庭教育,引导家长觉察教育中的“负能”行为,真正为孩子的成长“赋能”,逐渐陪伴孩子追求身心发展的和谐状态和幸福生活。

一、融合积极心理学的家庭教育

“积极心理学”是在消极心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注重研究生命中的积极方面,关注生命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融合积极心理学的家庭教育就是家长立足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要,有意在日常生活中以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和更科学的方法关注子女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通过身传言教、生活方式、情感、交流等方式,从积极主观体验、积极人格特质、积极组织系统三个层面对子女施以一定的教育影响,继而家庭成员彼此相互产生积极影响终身的一种社会活动。对于正处于“心理断乳期”的高中生而言,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和延伸,甚至它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一个人人生目标的实现。

二、融合积极心理学的高中生家庭教育新思路

(一)坚持以父母自我教育为先,实现三重转变

托尔斯泰曾说:“全部教育,或者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毫无疑问父母的教育修养影响着子女教育的收效,如果把现在的教育体系比作一棵成熟大树的话,家长教育就是树根,根深方能叶茂果硕,父母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观和成才观将很大程度地影响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所以父母应先让自己成为主动追求与时俱进、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珍爱自我的生命个体。

1.父母角色转变:从教育者到共同学习者

卢梭曾说:“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到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重视教育不代表懂得教育,高中生具有独立性、动荡性、社会性、自主性等心理发展特点,已经无法一味被动接受“父母是教育者,子女是受教育者”的地位。强调与父母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要求父母有意识地转变观念,转换角色,做名副其实的教育型、学习型家长,不再是孩子的主宰、看守、保姆,不单纯以教育者自居,而是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减少预期焦虑,开放心态,树立学习意识,主动和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形成互学互助的关系,共同创造一个学习型的家庭。只有这样,家庭成员才能在事业上谋求进步,在学习上勇攀高峰。

2.父母焦点转变:从正人到先正己

鲁迅先生说:“父母的缺点,就是子孙灭亡的伏线,生命的危机。”从这种意义上说,父母不仅作为家庭教育的主干骨、顶梁柱,更重要的是孩子言谈举止的示范者、待人接物的指导者、孩子成长的责任人。高中生已经有比较高程度的认知和辨别能力,相当一部分高中生认为自己父母虽然扮演家长的角色,却不认为父母发挥了一个合格父母的功能,许多父母总是以一定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教育自己的孩子,他们却宽以律己、严以律孩子,其实为孩子提供一个健康、言行和谐的榜样,父母言传身教一致这才是首要的教育方法,特别是家里有多个孩子的家庭,父母一视同仁是亲子沟通的大前提。

3.父母职责转变:从分管到共管

当下“缺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失控的孩子”的中国式家庭不在少数,严重影响家庭对孩子的滋养作用。受“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影响,许多家庭的子女教育责任被分工管理甚至不管理,在孩子的成长教育方面大部分由母亲承担,父亲很少承担甚至不承担,导致“父位缺失”,无法满足孩子成长的情感需要。教育职责分管降低了家庭的和睦系数,家庭教育无法形成合力,无法最有效促进孩子健康、持续发展。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两个教育者或多个教育者无论在教育的目的、过程还是手段都要达成一致,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促进孩子生命和谐地全面发展。

(二)坚持以孩子健康成长为本,成“人”先于成才

现实中,许多父母无法真正了解和满足孩子成长的真实需要,甚至对孩子的需要视而不见,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重健身轻健心等的种种教育误区,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家庭教育强调孩子健康成“人”先于成才,积极关注到孩子的生命潜能、动机和能力,优先关注孩子生命个体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这样的“人”才能真正地可持续发展。

1.引导角色认知,强化自我责任

当下很多家庭资源过多沉积在高中生孩子身上,导致孩子逐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无法正确认知自己的角色,缺乏必要的义务感、责任感和意义感,甚至生命意识淡薄。因此,父母应把孩子放在同家人平等的位置上得到尊重,让孩子知道自己只是家庭中的重要一员,每个年龄阶段都会遇到各种不同的任务和问题,需要他们自己学会在探索和克服种种障碍中成长进步,也鼓励高中生相信自己很多优秀心理品质都是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中培养出来的。而且父母会在他们无力绝望时提供必要的帮助,从提高他们的自信心、自立意识和责任感,学会珍惜自己并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

2.挖掘生命潜能,绽放生命光彩

生命教育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高中生在多重压力下自杀案例频发,孩子积极生命教育的缺失家庭教育难逃其责。在家庭教育中,积极心理学取向的高中生命教育重在引导孩子看到生命的希望之光,父母重在从积极的主观体验、积极的心理品质、积极的支持系统三个层面展开:首先,引导孩子提升积极情绪体验,对生命积极时刻的觉察和表达,使其对自己的生命充满感动和喜悦之情,唤起对生命的热爱和尊重;其次,多元评价孩子,发掘孩子积极人格特质,探寻属于他们自己的生命资源,培养健全的焕发生命力的个体;第三,营造积极的家庭环境,主动发挥学校协作和人际关系的支持作用,构建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有利于为高中生的生命教育提供环境滋养,引导孩子发现生命的意义,肯定自己生命的价值,珍惜生命,并带着自己的内在生命力微笑前行,实现生命的价值。

3.关注心理健康,补充心理营养

教育界有句名言:“德育不合格是危险品,智育不合格是次品,体育不合格是废品,心理不健全是易碎品。”再优秀的孩子,如果心理不健全,都像“易碎品”岌岌可危。而在现实教育过程中,许多父母无法了解和满足孩子成长的真实需要,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重健身轻健心的误区,对孩子的心理问题束手无策,甚至对孩子的心理需求视而不见。其实父母从小就应该关注孩子心理健康,跟身体营养一样,孩子在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心理营养,如果没有得到满足,孩子的一生可能一直寻求直到满足为止,而且给孩子心理营养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在给予孩子心理营养的过程中,应是陪伴在孩子成长旅途中的导游,用一种更加开放、客观、发展、积极的理念和方法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生命过程中各种顺逆境的积极价值,学会用一种慢的艺术去感受动态生命的魅力,犹如等待枝头挂满果实,从春天等待到秋天,让孩子心存希望、心怀美好地探索并领略自己生命的各种风景。父母是自我心理健康的把握者,才能是孩子身心健康的引路人。

(三)坚持以良好亲子关系为重,成就和谐家庭

专横权威的家教模式下的亲子关系的弊端日益明显,好的关系成就好的教育,如果缺乏家庭和谐和有效的沟通,实际上家长几乎丧失教育的权利,教育会丧失效果。父母与孩子间有效的沟通,能使孩子真正感受到父母的理解与关爱,能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和归宿感,能在家庭中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而良好的亲子关系也有利于父母通过沟通了解孩子心理、思想的细微变化并进行有效引导。父母要有意识地觉察关系误区,并学习沟通技巧,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1.走出关系误区,加深亲子情感

第一个误区是重亲子关系、轻夫妻关系,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孩子身上,对孩子过分娇宠,有求必应,事事包办,而忽略了夫妻关系,夫妻间的教育观念不一致、冲突不断、情感淡薄,家庭的和睦系数低易阻碍亲子沟通;第二个误区是父母双方与孩子的关系失衡,孩子的成长教育主要由父母其中一方担当,另一方缺位缺为,出现孩子教育性别化明显,最经常出现的是“父爱缺失”,这不利于孩子尤其是男孩子人格的健康成长;第三个误区是孩子成了父母双方冲突矛盾时的后备支持力量或者宣泄对象,父母拉拢孩子,有目的地重视亲子关系,反而也有可能影响或妨碍亲子关系,恶性的亲子关系不利于家庭教育的开展。父母威信的建立,不能依靠强权,更不能付诸武力,而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靠平时对孩子的关心、爱护,靠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沟通。同时,也只有这样孩子才会真正地依恋父母。良好的亲子关系为父母教育孩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是要真正提高家庭教育的实效必须建立民主、平等的亲子互动关系,形成一个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

2.学会有效沟通,提高家教实效

对于很多家庭而言,要父母从居高临下到平等互动转变教育方式需要一个过渡时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不是一方“管教”另一方的关系,而应该是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关系,双方可以平等地交流和沟通。

首先,亲子双向交流,尊重孩子的想法。从“我说你听、我训你忍、我打你挨”单向型的听话模式转变到有听父母说的权利,更有表达自己想法的自由双向对话模式,遇到事情多与孩子商量,不要以父母自己意见为中心,或常以爱的名义强迫甚至威胁孩子,张口闭口都是“我们都是为你好”。交流时要多建议、少命令,避免一味地用命令的词语如“必须、马上、一定”等,因为这些词很容易激起孩子的自我防御,耐心倾听有利于了解孩子的言行传递的意思。

其次,父母要控制情绪,尊重孩子的感受。家长不分时间、场合、方式的唠叨说教和批评指责会使孩子感到难以接受,因为很多父母在做以上行为时常常是伴随着发泄自己的愤怒、不安、厌烦等情绪,而情绪会传染给孩子的,通常亲子沟通战争就是这样产生的,需要父母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或在情绪失控后要善于纠错。有些父母为了维持自己的尊严而不愿意在孩子面前承认自己的错误或不足,这让孩子感到无法平等互动。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可以理解,父母的这份爱应该是孩子成长的动力和源泉,但是“爱”不可以作为筹码,不要以爱的名义替代孩子成长,这份爱若在家长的语言中表现出带有条件的话,如抱怨“我怎么生了你这样的孩子”“你现在怎么会变这般不受教呢”等,无形中是暗示孩子“这样的我是不值得父母爱的”,孩子会对亲子关系的崇高程度有所怀疑,父母爱我是因为符合了他们理想中的孩子的样子,而不是不同状态下的我。成长对于孩子而言是一个破茧成蝶的过程,请尝试无条件接纳孩子的优缺点以及行为偏差,停止抱怨,为所当为,允许延迟性满足,学着享受静待花开的过程。

家庭教育的研究是一个永恒的课题,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家庭教育从高中生的需要出发,坚持以父母自我教育为先,坚持以孩子健康成长为本,坚持以良好亲子关系为重,减少家庭教育中的“负能”行为,为自己孩子的成长“赋能”,从而助力孩子自主提升积极心理能量,挖掘孩子的潜能,构建安全有力的支持系统,促进孩子绽放属于自己的生命光彩。

猜你喜欢
心理学高中生心理
“没有用”的心理学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2020年7、8期合刊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何清华:邂逅心理学
中国出了本(高中生)
跟踪导练(二)5
美国高中生如何度过暑假
打喷嚏个性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