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策略分析

2022-11-22 16:28:27吴小灵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语文

吴小灵

(福建省永泰一中旗山校区 福建福州 350700)

素质教育的深化和语文教学理念的更新,促使语文教学从传统的书本教学逐渐向着课外的传统文化教学转变,课程内容也从教材知识不断向外延伸和拓展。但是在教育转型和发展过程中,依然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制约和影响,导致很多教师和家长对于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和应用优势认识有限,这种情况导致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传播不足。因此,需要转变语文教学目标,进行多维度教学,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将传统文化渗透教学过程之中。

一、初中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现状分析

(一)教师和家长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认识有限

在当前社会教育环境下,教育内卷现象日益严重,很多家长对学生的学习十分重视,但是更多侧重于学生能否达成应试教育目标和进入优质的学校。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制约,这部分教师一时难以改变教学方法,依然按照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这样会造成教师教学与社会人才需要相脱节。从这一方面来看,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应充分认识到成绩不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当下社会更需要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如果依然按照这种教育理念,只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对学生的兴趣培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和自主探究的空间和机会等方面自然会有所忽视。这样教师在教学中会侧重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应试技巧,以应试为教学目的,功利化培养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与应用能力。长此以往,学生在这样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下,很难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造成学生的学习压力会越来越大,养成刻板的学习思维,缺少灵活运用和快乐学习知识的心态。比如:在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学习《屈原》(节选),很多学生在学习了课文,并结合教师的讲解,才知道端午节的由来与屈原有很大的关系,但是当学生与家长说起时,很多家长并不知道这一传统文化。

(二)缺少高效的学习方法而造成课堂学习效率低下

很多学生由于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在小学教育阶段对语文学科的学习缺少足够的重视,因为小学阶段语文所学知识内容相对简单,而且内容相比初中学习来说比较少,很多学生并未认识到学习语文对于自身能力发展和人文素养提升的重要性,所以学生常常以不积极、不主动、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对待语文学科。学生抱着这样的学习心态和观念进入初中学习,但是初中学习相比小学阶段增添了很多新的科目内容,不仅提高了知识难度,也扩充了知识容量。基于这种变化,使学生产生一定的负担。而很多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依然沿用传统教学观念,在授课过程中,会将自身所学的语文专业知识与解题技巧单向灌输给学生,对传统文化教学缺少足够的重视,学生对单向教学模式很难有深入探索知识的积极性,课堂质量和效果不佳。

(三)学生语文基础和语文综合素养薄弱

一方面,初中学生在教师和家长的应试教育指导下,导致很多学生过度重视考试成绩,没有掌握学习语文学科的精髓,忽略了传统文化学习,对传统文化阅读仅限于课堂有限的时间,课下很少会对传统文化著作进行深入阅读。所以很多学生由于缺少传统文化相关知识的积累,学生在课堂中学习传统文化题材知识内容时会产生陌生感,缺少正确的认识。另一方面,初中生处于青春期阶段,三观还不成熟,并不能认识到学习语文传统文化知识对于自身发展和提高综合素养的重要性,加上学生对语文学科学习还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学习阶段,自然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较差、基础知识薄弱,到了八年级阶段,学生会出现学习感到吃力、学习热情减退、学习效率降低等诸多学习问题。

二、初中阶段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优势

(一)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包含的内容多种多样。语文教材对传统文化的内容也从不同维度进行选择,教师在教授学生传统文化内容时,应该充分研读教材,选取其中的精华部分。比如: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选取了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诗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千古名句广为流传,其内容主要讲述的是文天祥在率兵打仗时被俘宁死不屈,即使战死也依然保持着不屈的灵魂和爱国信仰。教师可以借助教材案例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在为学生讲解古代诗歌特点和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潜移默化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并发展思维

语文的学习不仅是教授学生多元的语文基础知识,还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包含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道德修养的提升。而传统文化中包含大量的提升自我道德修养的内容,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会受到道德文化修养的熏陶,进而提升语文综合素养。[1]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学习的《论语》第十二章的内容,“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自省意识,根据《论语》中的内容及对内涵的理解,时常反省自己,在做事上、与朋友交往上以及温习所学知识的频率等方面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身的优势,同时也要找出自身存在的不足。通过教授贴近学生当下学习和有助于提升学生修养的知识,让学生对我国春秋时期诸子百家中的孔子有一定的了解,帮助学生不管是求学还是修身,时刻保持自省意识,才能正确看待自身的优缺点,并加以完善。

三、对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策略

(一)营造传统文化渗透的氛围,加强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相结合

营造有利于传统文化渗透的文化教学氛围,可以在氛围的感染下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一门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主动学习,学习过程也更有效率。教师可以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结合当地或者其他地域的民俗风情以及典型的传统文化节日,通过教师对中国不同地域传统节日和文艺风俗的形成、发展与建设的阐述,了解到文化的形成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条件、科技水平以及自然地理环境有着深刻的关联。[2]比如,我国历史上的“敦煌文化”是“丝绸之路”经济繁荣的产物。再者,云南的“泼水节”受自然环境条件的制约和影响,不可能在像新疆、内蒙古等沙漠地区出现和发展,同样还有“冰雕艺术节”,只能在高寒地带形成。教师可以在讲解语文知识时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并引起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充分将教学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起来,配合第二课堂进行辅助教学。如,教师在讲解有关传统文化的课文时,需要设计好课前预习环节,提前给学生布置课文预习任务,让学生通过翻阅书籍或者上网查询课文中相关传统文化的资料,通过调查与了解,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并通过课堂上教师的针对性讲解和合理规划,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来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

(二)挖掘教材中传统文化元素,培养学生语文学习情感

初中语文教材所涉及的内容涵盖面十分广泛,包含散文、诗歌、小说等各类体裁,并且涉及的题材范围也多种多样,蕴含着浓厚的传统文化与作者的思想感情。教材是传播传统文化知识的重要媒介和载体。教师应对教材有整体性把握,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引导学生通过细读课文,体会传统文化语篇的情感,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感悟作品蕴含的思想情感和艺术价值。[3]例如,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一方面,教师先通过讲述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对诗人创作的心情和时代背景有所了解,再通过揣摩和斟酌具体诗句与字词,理解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采用对比分析方法,找出其中的关联与不同点,加深学生对诗歌学习的记忆。[4]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所学的诗人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以及诗人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这两首诗歌作品,教师可以先从关联性讲述,李白和杜甫都是唐代诗人,并且二人的诗歌都享有很高的艺术地位,李白和杜甫二人并称为“李杜”。在这两首诗歌中,主要抒发感伤情怀。但是不同点在于,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创作的《峨眉山月歌》是李白初离属地时,借助峨眉山月,连用五个地名,塑造空间迅速流转之感,表达着离情别绪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杜甫更偏向描写社会现实,表现对家国和人民的忧虑。在《江南逢李龟年》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抚今思昔,表现对“开元盛世”的怀念,也同时抒发对国运衰微和自己身世飘零的感伤。因此,虽然两首诗都在写“悲”,但是不同的是,李白是书写离开故地和与友人分离的“悲”,而杜甫所表现的是对家国命运衰微与自身颠沛流离的“悲”。

(三)选择适合学生深入阅读的作品,提炼不同单元阅读的主题

我国传统文化包含的内容之多,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阅读喜好差异,并根据初中语言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科学设计与筛选适合学生阅读的优秀作品。一方面,教师可以进行单元内容划分,按照各单元选文主题,划分为不同的学习模块,帮助学生清晰地了解部编版教材初中语文各单元的主题以及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5]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围绕“四季之美”,下册围绕“历史人物”;八年级上册围绕“时代变迁”,下册围绕“民间文化”;九年级上册围绕“诗歌鉴赏”,下册围绕“诗以言志”。后续单元按照这种方式,以此类推。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基于主题了解这一单元所学的重点,并带着目标意识探索传统文化内容,教师适时渗透传统文化、建构教学情境也会更加容易,学生也能更快进入学习状态,对不同传统文化内容产生兴趣。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语文知识的特点,为学生营造有利于传统文化渗透到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学习的有关“四季美景”的课文内容,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不同景观的真实场景呈现给学生观看,再融入作者的写作年代以及背景进行讲解,将学生带入真实的场景,感受作者的创作情感。

(四)运用丰富的教学方式,开展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

传统初中语文教学方式并不利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与灵活运用,想要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课堂教学效果,不能仅仅依靠在课堂单向传授知识的方式,教师应丰富教学内容,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设计多样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活动。以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三顾茅庐》为例,教师可以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课前教师提前告知学生下节课所讲的内容,并让学生做好预习。课堂上,教师拿出准备好的古装,按照不同角色,将服装分配给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方式,模仿扮演角色的人物特征、语言特点和行为表现,让学生站在各自扮演角色的立场体会人物性格、仪态、行为模式等特征,更好地理解《三顾茅庐》这篇课文内涵和思想。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现代化信息教学模式,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如微课等形式,将传统文化内容与教学载体相结合。以微课进行语文教学来说,在微课中,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搜集与课本知识相关联的传统文化故事资料,以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各种形式刺激学生的感官,促使学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例如,教师在讲述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安塞腰鼓》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视频的方式,向学生播放我国大西北黄土高原上享有“天下第一鼓”美称的安塞腰鼓舞蹈,相比教师运用文字来描述舞蹈,以视频直观表现的形式,更能让学生感受到安塞腰鼓的恢弘气势,领略到舞蹈的美与精彩之处以及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通过对文中排比、反复及短句的表达效果的分析,让学生体会作品蕴含的节奏美和诗意美,感知中华民族生命律动的厚重阳刚之美,以此学会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此外,教师可以开展户外情境教学模式,借助当地传统文化资源,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图书馆等地方,在历史氛围和书香飘逸的环境中感受传统文化。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下,教师通过讲述各个时代不同文学名家的故事和代表作品,并且讲述古人在学习和进行文学创作方面所面临的困难,以此让学生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学习环境,调动课堂气氛的同时也深化了传统文化,增强了学生对学习语文传统文化知识的感悟。

结语

教师应从当下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过程及其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把握传统文化教学优势,能够基于教材中的知识内容,挖掘传统文化元素,运用多元的教学方法和多样的教学活动,为学生构建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氛围,帮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拓宽知识视野,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传统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井冈教育(2022年2期)2022-10-14 03:11:04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1年35期)2022-01-18 06:05:52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30:12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56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20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5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