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琵琶教学与课程思政的融合途径探究

2022-11-22 16:18李维路
黄河之声 2022年9期
关键词:琵琶思政思想

李维路

一、琵琶课堂教学融入“课程思政”的现实意义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中我们看到,高校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紧抓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力求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从而顺利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庄严使命。

中国民族音乐中蕴涵着中华民族的伟大风骨,“课程思政”在中国民乐琵琶课程中的顺利实施,能使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意识逐步深入,思政修养不断提升,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更加丰富完善,既培养了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又能激发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促进他们的创新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艺术类专业大学生肩负着文化传播的重任,他们既是美育的传承者,更是德育的实践者,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进行潜移默化的道德浸润与文化熏陶,将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渗透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与“课程思政”进行有效的关联,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思想结合,对培养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所需要的艺术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琵琶课堂教学融入“课程思政”面临的问题

琵琶堪称中国民族乐器中的瑰宝,其民族性和艺术性特征十分丰富。琵琶课程是面向普通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技能课,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规范的演奏技能和音乐表达能力,启发学生将已学的音乐知识运用到器乐学习中,使学生了解所学乐器的发展历史,学习各种风格的优秀琵琶作品,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素质;掌握相对独立分析和处理音乐作品的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演奏技能,提高学生的音准、音色辨别能力和音乐表现力,使学生具备独奏、重奏、合奏的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文艺演出及各类专业的比赛活动,提高学生适应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从中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但这当中也存在着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中国民族乐器琵琶课程教学中过于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了以音乐知识为基础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课堂讲授、教材编写过程中,对音乐作品、音乐家、音乐现象作艺术性阐释的同时,未能将其放置于文化的情境中去学习和研究,并将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放入蕴含的体系中予以关照,因此,如何将中国民族乐器琵琶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充分发挥其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琵琶课堂教学融入“课程思政”面临的问题。

中国民族乐器琵琶课程讲授是以具体的音乐作品与风格、音乐体裁与特征、音乐家与时代背景为支撑。这些琵琶曲目本身就具有“思想教育”的特质,完全可以与“课程思政”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琵琶许多传统与近现代曲目源于民间音乐,有着较强的世俗音乐基础,其中蕴涵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具有隐性的思想道德内涵。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琵琶演奏与发展始终传递着仁、义、礼、智、信的传统的思想文化内涵,特别是一些创作于当代的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和民族性的经典红色曲目,对于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有着重要的意义。琵琶课程与“思政教育”具有很大的共通性,从琵琶课程中深挖思想教育素材是琵琶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基础,在音乐本体中发掘思政元素,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潜移默化的道德浸润与文化熏陶,将琵琶课程的知识内涵完全根植于中国民族文化传统之中,在向学生传授知识体系的同时,弘扬民族精神,体现民族意识,从而达到弘扬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三、琵琶课程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的实践途径

在琵琶课堂教学中如何通过作品的分析演奏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作品深邃的思想内涵,将课堂训练、演奏表演、艺术实践等融入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实践体验中去,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强化教师思政建设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高校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和学生的引路人,是落实“课程思政”理念的实践者,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教师的德育水平和专业能力决定了“思政”建设效果,琵琶课程的思政教育融合途径构建需要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教师要首先树立“课程思政”教育的理念,在琵琶课程教学原有的理念中融入“课程思政”的理念,教师应深度参与到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将自己置身于高等教育的政治大环境中,树立既要“教书”又要“育人”的信念,在具备丰富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须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深入学习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充分挖掘中国民乐琵琶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将专业的知识传授与政治思想教育加以融合。

琵琶专业教师应具备深厚的知识积淀和丰富的知识结构,对思政元素有科学的认知并能够将知识教育同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等结合起来,把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有机融入琵琶专业课的教学之中,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又能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其进行思想教育,真正实现传道与授业解惑的统一。

(二)拓展琵琶教学内容 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琵琶课程与思政教育存在着很大的共通性,从琵琶课程中深挖思政教育元素是琵琶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先决条件。在琵琶课堂教学中首先可以从琵琶作品的背景中发掘思政元素,包括曲目的时代背景,作曲家创作的历程等,例如《唱支山歌给党听》这首作品,由蕉萍作词,朱践耳作曲,后由琵琶演奏家、教育家吴俊生改编成琵琶曲,此曲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歌词简练、质朴,旋律激昂、动听,深切表达了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闹革命、创立和建设新中国的感激和赞美之情。几十年来,这首歌一直传唱不衰,成为新中国音乐史上的一首经典歌曲。作曲家朱践耳正是对《雷锋日记》中抄录的《唱支山歌给党听》(原作者蕉萍)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激发了创作灵感,为这首诗谱了曲子,作曲家的创作历程对于挖掘学生的精神动能,使学生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传承红色革命基因,用革命精神提升境界、涵养气概、激励担当,用青春和热血破解生活与学习中的难题,有着重要的思政意义。

其次,从琵琶作品的主题中发掘思政元素,弘扬爱国主义情怀和中国传统文化是琵琶作品中的常见主题。例如作曲家吕绍恩的《狼牙山五壮士》这首琵琶作品,谱写了八路军五位战士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最后奋身跳下悬崖的悲壮场面,热情歌颂了英雄们的壮举和为国为民的献身精神。乐曲在采用传统琵琶舞曲的叙事体形式基础上,借鉴了西洋奏鸣曲式结构,与民族的音调及琵琶的传统手法相结合,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使此曲成为中国现代琵琶史上的代表性作品之一,推动了中国传统民乐的发展,极大地提升了琵琶武曲的艺术表现力。琵琶作品所具有的这些德育元素,使学生们深刻感受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在增强民族自信和爱国热情的同时,又将思政教育的内涵融入其中。

最后,从音乐本体中挖掘思政元素,包括音乐的旋律、节奏、和声、调式等,从中探寻思政素材,真正实现音乐与思政的互融互通,以达到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政教育的成效。

(三)完善琵琶教学形式 丰富思政教育方式

1、曲目选择

琵琶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弹拨乐器,有着丰富的表现力和鲜明的个性。中国作曲家对琵琶音乐的风格做了多种成功的探索,创作改编了大量优秀的琵琶作品,彰显了民族音乐的魅力,是中华民族宝贵的音乐财富,其中多首音乐作品满怀对党和人民深切感情,饱含爱国主义情怀,充满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成为红色经典民族音乐作品,是琵琶课堂教学中思政教育的绝佳教材。例如琵琶曲《井冈山上太阳红》、《唱支山歌给党听》、《红星歌》、《草原英雄小姐妹》、《狼牙山五壮士》、《浏阳河》、《绣金匾》等,课堂上要增加红色经典琵琶作品的弹奏比例,使学生在弹奏过程中深入了解红色历史,领悟老一辈革命精神,在精神上得到洗礼和提升,让学生了解更多红色音乐背后的文化内涵,学生通过对这些红色经典作品的学习和体验,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激发了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文化自信,通过专业课学习也使大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引领着大学生以崇高的道德理念和思想情操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做出更卓越的贡献。

2、授课形式

根据学生音乐综合素养、琵琶演奏水平和学习接受能力参差不齐的状况,教师应采取灵活的琵琶教学形式,可以分别采用个别授课、集体授课的方式开展教学,个别授课重点放在对学生个性化培养上,采用一对一教学模式,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对于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使其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升华,找到新的学习方向;而对于学习水平比较低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及时发现和纠正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勉励他们尽快赶上不掉队,以实现差异化教学。学生通过与教师面对面一对一的方式,不仅在琵琶演奏技巧上,同时在个人的德育思政意识上也获得了非常好的成效。集体授课形式则可以将学习水平和基础相近的学生放在一起上课,对学生演奏中出现的共同问题统一解决,提高了授课的效率和质量,集体授课形式还有利于合奏式的课程排练,能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音乐的综合感知能力,为日后学生登台表演与社会艺术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在集体课中可以与学生交流音乐作品中的音乐表达和人文情怀,相对个别课而言,集体课有着更浓厚的氛围感和互动性,在融入“课程思政”教育时,更容易带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营造出更好的思政氛围。

3、专题讲座

积极邀请一些德艺双馨的琵琶名家亲临课堂,举办音乐专题讲座,是将琵琶教学融入思政教育重要的一环。在当今经济高速发展、网络信息迅速传播的形势下,学生难免会受到不良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冲击与影响,对学生的人生观加以正确引导尤为重要。著名琵琶演奏家不仅有着精湛的演奏技巧和丰富的表演经验,而且还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与高尚的思想品行,通过了解大师们的曲折人生、追求艺术道路的顽强探索精神来唤醒学生灵魂深处人文精神的感动,引领学生欣赏艺术作品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和道德情怀,大师在课堂上对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和民族性的经典琵琶作品作专题演讲与现场表演示范,不但使学生开阔了眼界,领略了大师的艺术风采,提高了学生们的艺术欣赏与表演水平,更重要的是学生们加深了对音乐作品中文化内涵的理解,通过现场与艺术大师的对话交流,学生领悟到红色经典音乐作品所传递的信仰力量,激发了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弘扬了民族精神,推动了红色经典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丰富了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入的途径。

4、艺术实践

普通高校琵琶教学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音乐人才,教师必须坚持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鼓励学生走出课堂,接触社会,通过校外演出实践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验证,教师要从艺术实践教学同德育教育相联系的角度,积极为学生参加艺术实践创造机会,探索具有典型性、可操作性,具有艺术院校特色的课程思政社会实践教学新模式。例如组织学生参加校外举办的民乐大赛,参与节庆期间大型文艺演出,带领学生下乡调研与当地民间乐社进行演出交流,现场感受民间艺人真挚淳朴、充满原生态韵味的表演,从中汲取养分,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理解感悟融入今后的音乐学习与创作中,组织学生奔赴校园社区为学生市民公益慰问演出,参与“高雅艺术进校园”、“民乐名曲进社区”等活动,身临其境地感受艺术的美和优秀思想品德的建设,激发学生的音乐参与热忱和表现自我的欲望,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和领悟德育的理念,从而营造出很好的德育氛围,增加思政教育的丰富性。

5、课程评估

构建完善的教学评估体系,在普通高校琵琶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个人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促进教学目标的顺利实施有着重要作用。琵琶教学融入“课程思政”理念,课程考评内容要增加学生在思政方面的表现,教师要对学生的整体专业素养、道德品质进行全面评估,不能忽略考核琵琶教育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所产生的内化作用,教师要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贯彻到教学过程中,要引领学生向更高层次的品性发展。

琵琶课程有着很强的实操性,考评的方式是琵琶演奏,教师在学生考评中在关注演奏技巧的同时,更要侧重于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与诠释,审美与情感体验,以及学生对音乐表达的自信和舞台风范,结合平时学生的出勤率、课堂表现、文明礼貌、艺术实践等都应纳入学生成绩评估体系,结合思政教育进行综合评价,构建一个更为优化全面的评估体系,通过评估方式的完善,使学生更加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思想品性,通过对作品音乐性的表达与诠释,提升音乐审美能力,将自身内心情感体验充分加以展现。

结 语

将思政教育融入到琵琶课程的教学中,让学生多渠道、多维度地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丰富内涵,激发大学生浓厚的爱国情怀,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勇于创新的能力,“课程思政”理念作为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高校教师应在增强“课程思政”意识的基础上,充分提炼、梳理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发挥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协同效应,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猜你喜欢
琵琶思政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一两江湖之 琵琶误[连载七]
“琵琶”和“枇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