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锳先生人才培养理念与启示

2022-11-22 16:18李金善
关键词:古代文学爱国李白

李金善,赵 然

詹锳先生人才培养理念与启示

李金善,赵 然

(河北大学 文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詹锳先生的人才培养理念开始于战争年代,转型于异国他乡的求学期,最终形成于回归祖国后。詹锳对人才培养秉持先进的教育理念、优化教学内容,采用独到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和爱国情操,培育宽广的国际视野与开放精神;抓住古代文学中对现实有指导意义的问题和项目,把学术研究和教学完美结合起来,采用文献考证法和现代的科学索引法教学与研究,不仅注重中国古代文学扎实的基础训练,也注重中国古代文学的实践教学。詹瑛的人才培养已取得了丰硕成果,对当今的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仍有启示意义。

詹锳;古代文学教学;人才培养理念

1938年,詹锳从西南联大毕业后,到昆华女子学院师范学院任国文教员,后在迁往贵州的浙江大学、四川江津白沙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山东师范学院、天津师范学院(河北大学前身)、河北大学等高校任教。在60年的从教生涯中,詹锳不仅完成了丰富的学术论著,还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他不仅是一位成果丰硕的学者,更是一位循循善诱的教育家,在中国古代文学的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方面都做出了卓越贡献。

一、人才培养理念的形成过程

詹锳的人才培养理念核心是“爱国情操”,它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从山东聊城的一个私塾孩童,到济南的高中生,再到北京大学进步学生;从写文言文、作对子的“小大人”[1]1,到哥伦比亚大学的洋博士;从南京“示威团”[1]1的热血青年,到桃李满天下的教育家,詹锳经历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社会的急剧转型期。随着社会发展与个人成长,詹锳先生的学术视野不断扩大,人才培养理念也逐步形成。

(一)朦胧期:战争年代的革命意识

詹锳既接受了传统的私塾教育,又接受了现代学校的教育。在进步教师的引导下,詹锳心中埋下了爱国的种子,为他日后的中国古代文学的人才培养理念具有启蒙作用。

詹锳1916年出生于山东省聊城县的一个商人家庭,不到五岁就进了私塾,开始学习《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四书》《诗经》《左传》等经典。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正在济南上高中的詹锳参加了北方学生到南京的请愿活动,请求政府抗日。他“亲自听过蒋介石骗请愿学生的鬼话”,“又亲自看见请愿学生受到国民党宪兵的迫害”[1]1。詹锳之所以参加进步学生运动,主要受到了济南高中校长宋还吾以及任课老师的影响。宋还吾在山东任职期间,积极提倡民主,反对封建礼教,提倡新文化,扶植进步力量。他聘请王冶秋、李俊民、董秋芳等一批进步教师,其中李俊民、董秋芳直接教授詹锳。教师的引导开阔了詹锳的眼界,也培养了他的爱国情怀。1936年在反对日本侵略华北的“一二·九”运动中,詹锳参加了罢课、游行活动,后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中国民族解放先锋队”。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詹锳到长沙临时大学南岳衡山分校学习。1938年春,长沙临时大学迁到云南,改名西南联大。在西南联大学习期间,詹锳“从陈寅恪学习‘元(稹)白(居易)诗’、从闻一多学《诗经》、从刘文典学《庄子》、从朱自清学陶诗、从冯友兰学中国哲学史、从罗庸学杜诗”[1]252。西南联大毕业以后,詹锳到了云南昆华女子师范学校任国文教员。1940年,詹锳回到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任教,闲暇之余,他在罗庸和闻一多的指导下开始研究李白,自此詹锳古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逐渐集中在李白研究中。1941年,詹锳在贵州遵义浙江大学任教,1943年在四川江津白沙国立女子师范学院任教。20世纪上半期中国社会大动荡的年代,陈寅恪、闻一多、刘文典、朱自清等学者既受到传统士人文化心理的影响,又接受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追求民主、自由之精神的鼓舞。“所以他们研究古代文学,无不浸透了当世的民族、民生关怀。”[2]125

这一时期,詹锳在大半个中国颠沛流离,看到了贫穷的国家和困苦的百姓。作为一个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知识分子,詹锳内心的良知受到极大的震撼,他是带着一种沉重的心情来研究中国的古代文学。此时,他人才培养理念尚在酝酿。

(二)转型期:异国他乡的上下求索

1947年,詹锳考取了美国的自费留学生,1948年5月,踏上了去往美国的轮船。詹锳先是到洛杉矶南加州大学学习比较文学,第二学期改学心理学。由于中学的数学基础比较好,他的教育统计学成绩优异,为了维持生活,詹锳担任了教育统计学的助教,帮助老师改习题、判卷子。1950年詹锳获得硕士学位,同年9月又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攻读心理学,师从美国教育心理学大师桑代克的小儿子小桑代克学习,1953年获得博士学位。

詹锳在美国学习期间,写了《英美人如何学汉语》专题手册,同时,在纽约亚洲学院教汉语和中国文学课。尽管“是通过教汉语,当统计学助教,讲中国文学,到纽约市高等教育局工作,才和美国社会增加交流的机会,英语才会比较运用自如,也才能把心理学的书本知识和美国社会相印证,也才了解到美国人的长处和短处”[1]6;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说,詹锳的心里没有忘记中国文学教学,只不过是教学的对象变成了外国人而已。在纽约攻读的三年间,詹锳曾在纽约电影院观看了国产彩色纪录片《锦绣山河》,这部电影深深地震撼了他。影片当中,毛泽东同志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布:“伟大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使身处异国他乡的詹锳“两眼流出了兴奋的热泪,我一定要回到祖国来”[1]6。由于詹锳当时在美国学的是心理学,美国认为属于自然科学,在他申请回国时,移民局多方阻挠,经过长达一年时间的反复申请和据理力争,詹锳还没有领到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心理学博士学位证书就回到了祖国,希望利用在美国所学的工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以及计算机软件等相关知识为祖国做贡献。

(三)形成期:回归祖国的欣喜与无奈

1953年,詹锳回到了祖国,由于当时抗美援朝停战协定刚刚签字,从美国回来的学者得不到信任,心理研究所没有接受他。1954年3月,詹锳到天津师范学院(河北大学前身)任心理学副教授。他撰写了将近20万字的教材,由学校内部铅印供一年级学生使用。1958年康生发动了对全国心理学的批判,詹锳成为全校批判的重点,遭受停课。他与天津总医院和第一中心医院设计的医学心理学实验也夭折了,詹锳对心理学丧失了信心。正在此时,他出国前写成的《李白诗论丛》和《李白诗文系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从此詹锳的教学和研究逐渐转移到了中国文学方面。1960年,天津师范大学改名为河北大学。1961年,詹锳由教育系调到了中文系,教授古典文学,同时任中文系教授并兼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晚年又任古籍所所长。

转向中国文学教学以后,詹锳的教学和科研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他的《齐梁文艺批评中的风骨论》《谈杜甫的〈洗兵马〉》在《光明日报》发表,《从杜甫诗文看他中年的思想发展过程》在《文史哲》发表,《〈文心雕龙·明诗篇〉义证》在《河北大学学报》发表。正当詹锳的教学和科研结出丰硕成果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詹锳先是因被定为“资产阶级学术权威”而受到批判,继而被当作“牛鬼蛇神”关入了牛棚,后又两次参加“教育革命小分队”,两次下放劳动。在这期间,詹锳还奉命于校内外讲授柳宗元的《封建论》。他说自己“业务大大的荒疏了”[1]6。面对当时的政治运动,一代学人纵有一腔爱国情怀,却也无可奈何。

(四)成熟期:改革开放的累累硕果

文革结束后,詹锳精神振奋,把精力都投入到教学和科研当中。1980年,以他为学科带头人的身份招收了四名硕士研究生。1986年,詹锳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导师,建成了中文专业第一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极大地推动了河北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的发展。詹锳在教学中始终坚守“爱国情操”,在教书育人方面有着鲜明的特点,培养出了一批优秀学生,他们大多活跃在高等教育界。詹锳长期从事社会科学教研工作,因教学成果突出,成绩显著,1992年詹锳被称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并荣获人民教师奖章。

二、人才培养理念与方法

詹锳人才培养理念是西方培养理念与中国传统儒家培养理念的融合与提升。詹锳深受私塾教育与儒家重德修身原则的影响,秉持以身垂范、言传身教的教育方式。他将“爱国情操”贯穿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开放精神、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一)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

1.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爱国情操是詹锳人才培养理念中的核心部分,也是学生道德培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爱国情操是高尚的道德情操。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爱国情操是由深刻的爱国认知、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坚定的爱国行为构成的,三者是有机的统一体。

詹锳深刻的爱国认知,源自幼年时的儒家教育。他不仅学习了传统的《三字经》《千字文》等儿童启蒙读物,还学习了《唐宋八大家古文》《古文释义》等文学经典,晚上还要给祖母念《三国演义》《精忠说岳》等演义作品,这些都给童年的詹锳埋下了爱国思想的种子。中学以后,詹锳接触到了进步的思想。当时时局混乱,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百姓的颠沛流离都深深地震撼了青年时代的詹锳,他强烈的爱国情感。即使是在异国他乡求学期间,詹锳也深深地爱恋自己的祖国,在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后,他不顾美方的百般阻挠毅然回到中国,深植在詹锳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最终化作了坚定爱国行为。

詹锳在《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序——《李白诗中的爱国情操》中,借对李白爱国之情的阐明表达了自身浓烈的爱国情怀。萧士赟在《分类补注李太白诗》中宣示了李白的忠君爱国思想,日本人村芳宏道在《元版〈分类补注李太白诗〉与萧士赟》一文中也说明李白和杜甫一样,“在诗中表现出了强烈的忠君爱国思想”[3]16。新加坡大学的王国璎的《李白的逐臣形象》重在阐述李白是受到了屈原的影响。詹锳则从另外角度探讨李白的爱国热情,“在安史之乱以前,李白反对的不义之战的思想是非常明显的。可是在安史之乱期间,李白积极要求参战到抗敌救国的意志是十分坚定,建功立业的要求十分强烈,他念念不忘的是‘安社稷’‘济苍生’。我们说李白是一个爱国诗人,并非因为他忠于唐王朝,而是由于他具有为国为民嫉恶如仇的一片忠心”[3]16。詹锳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研究李白,欣赏的是李白的爱国情感。通过李白的诗文,深入他的内心世界,发现“爱国爱民的思想情感是他诗歌的主流”[3]19。詹锳认为:“在现代大力传播李白诗文,也培养高尚情操,增强全国人民的凝聚力。”[3]19

詹锳在描述时使用的是“情操”,而不是“情怀”。情怀,是一种心情,一种心境;情操,是情感和操守的结合,是指由感情和思想综合起来的,不轻易改变的心理状态。詹锳之所以提出“爱国情操”,而不是“爱国情感”“爱国情怀”等,其所强调的不仅仅是爱国的情感,更是爱国行动,是一种坚持。

2. 培育学生的国际视野与开放精神

詹锳作为留学海外的学者,其人才培养理念也体现在具有国际视野的开放精神。他主张古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应该参与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活动,不能自我约束封闭,而是要交流、沟通与合作。詹锳古代文学教学中的开放精神可以理解为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注重外语的教学,一是汲取国外汉学研究的营养。

詹锳精通英语、俄语、法语。詹锳曾说:“学习文史的人一般不注重外语。”[1]16很多人认为学中国文学史,外语没有多大的用处,绝非必要;但是詹锳认为学术研究是多元化的,多角度的,只有懂外语才能与外国人交流,才能读懂外语原著。他指出,中国文史界的学者出国讲学,很少有人能用外语讲演。“一般总是请人翻译,而找到一个能够并且肯做专业外语翻译的人是很难的。即使找到这样的人,翻译的效果也不是很好,跟本人直接用外语讲,效果要差得很远。”[1]16外语是进行学术交流的必要工具,他对教学中的外语要求非常严格。“历届的硕士生、博士生入学考试,由于外语不过关,大量考生名落孙山。”[1]16詹锳在大学学习期间就注重外语学习。在北京大学上学期间,他“看到朱光潜先生精通中外文学,也开始注意学习外国文学”,旁听过英国小说、莎士比亚等英语专业的课。他还连续学习了三年的法语,在罗常培的指导下,翻译了法国汉学家马伯乐的《唐代长安方言》下半部分。在他看来外语是沟通中国与世界其他各国桥梁,少了外语就如同“瞎子摸象”“离格太远”[1]16。

詹锳注重汲取国外汉学界的营养。在大学中文系任教六七年后,他“感觉到古代文学教师中顽固不化的腐儒很多,而且门户之见很深,胸襟非常狭窄”。“这和他们知古而不知今,知中而不知外有关。”[1]4这也是他决定去美留学的一个原因。20世纪上半叶,日本的汉学家盐谷温、儿岛献吉郎、青木正儿等专家的著作已经开始译成汉语传入中国,对当时中国的古代文学研究产生过影响。如儿岛献吉郎的《中国文学概论》对中国文学价值发掘,以及对中国文学史的研究和中国文学的研究的现代化进程曾起过推动作用。十年浩劫,中国的文史界一片荒凉,而国外汉学家在中国文史研究上已经取得了很多突破性进展。“十年浩劫之后,日本以及其他国家的汉学研究已经有了不少成果,像敦煌学,日本人、法国人都有大量的成果,而我们如果不学外语,不积极地从外国人的汉学著作当中吸取营养,不直接看原文著作,怎么能迎头赶上呢?”[1]17

(二)优化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内容

中国古代文学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内容丰富、庞杂,詹锳曾强调:“研究古典文学,要抓住对现实有指导意义的问题和项目,不要钻牛角尖。”[1]17他把自己的学术研究和教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体现了教研结合的精神。他不仅注重中国古代文学基础的积累,也注重古代文学的实践教学。

他一生教学和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李白和《文心雕龙》。他认为这两个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课题对现实是有指导意义的,研究李白有助于培养学生“爱国情操”,研究《文心雕龙》有助于培养民族自豪感。20世纪40年代,詹锳在四川白沙国立女子师范学院为大家讲授《文心雕龙》课程之时,他深感:“刘勰熟读群经,博览子史,于齐梁以前文集无不洞晓,而又深通内典,思想绵密。原书大量运用形象语言,说明极其复杂而抽象的问题,许多句法都是化用古籍,非反复钻研,难以探其奥义。”[4]2《文心雕龙》作为中国古代的文艺理论著作,有对音乐的评论,而且把书法、绘画等艺术理论的概念运用到了文学理论当中。西方的文艺理论的鼻祖是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其主要研究的内容是史诗和戏剧,而中国的《文心雕龙》则涉及各种艺术门类。詹锳认为,《文心雕龙》是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文艺理论”。“对于促进文学创作的百花齐放,克服创作中的公式化、概念化,会起到一定作用。《文心雕龙》可以帮助建立民族化的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体系,以指导今日的写作和文学创作,并作为当代文学评论的借鉴。”[4]6

除育人理念外,詹锳的教学内容也主要围绕李白研究与《文心雕龙》研究。他在为本科生授课的时候侧重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在为研究生授课的时候则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这为学生们将来独立开展科学研究打下基础。如组织学生进行《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的编写。这部著作是国家古籍整理规划重点项目,也是原国家教委古籍整理工作重点项目。1982年詹锳开始着手《李白全集》的整理工作,1986年河北大学于天津成立古籍整理研究所,李白全集整理的项目改归该所负责。詹锳自述:“在培养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过程中,结合教学,组织编写,终于完成了全稿。”[4]20《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历时十余年,全书340万字,是一部集大成的巨著。该书以目前可以见到的李白集底本的最早刻本——宋蜀本为蓝本,参校清以前的总集和李白选集17种。詹锳所指导的葛景春、刘崇德、陶新民、丁立群、张瑞君、詹福瑞等多名研究生都参与其中。学生们经历过这部体量巨大、学术分量极重的著作的编纂工作之后,都养成了良好的科研工作习惯。

除基础理论教学外,詹锳还积极带领学生参加实践活动。1982年,他指导四位硕士生在天津图书馆校勘《李白全集》。这年秋天,他“率领硕士生到南京、上海的图书馆进行校勘实习,然后辗转往成都参观杜甫草堂,又在该处记录了李白集的多种善本”[1]258。受实践活动教学方法影响最深的是葛景春,他是最早跟随詹锳做李白研究的学生。1982年,他随詹锳在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发现了元代刻本《文心雕龙》,后来又到清华大学图书馆做校勘记。这些古代文学的教学实践活动无疑给葛景春日后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毕业之后他一直从事李白研究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三)独特的教学方法

詹锳的古代文学教学与他的学术研究方法紧密相连,既使用传统的文献考证法,又结合现代的科学索引法,二者相辅相成,更好地引导学生研究古代文学。“一方面要打破传统词章学的那老一套,一方面也不要把古人的文学理论现代化。把古人美化成现代人,或是用现代的标准来衡量古人,那都不是研究学问、实事求是的态度。”[1]17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詹锳又融入了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1. 文献考证法

詹锳在论著当中多次谈到学术研究的原则是“无征不信”,强调要实事求是。他认为,自己所从事的中国古代文学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属于考据之学,对于词章的理解,通常是通过考据来论证。他要求学生在治学过程中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主张首先学习乾嘉学派的方法,实事求是,不能想当然。

在整理《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时,詹锳坚决反对学生转引类书,即使一上午只能注释一条,也一定要认真、准确。学生找不到原书,不能随便注释。对于前人的注释,学生必须要一条一条加以鉴别,引文出处要一一核对。为了让学生能够充分掌握自己研究领域里的相关文献资料,他要求学生日常进行大量的文献阅读,并学会做笔记,掌握最新的研究动态。他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当中学会体会前人的学术思想、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同时还要注意保持怀疑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当研究开始后,学生要大胆猜想、细致考证、慎下结论。有时詹锳把考证的见解在课堂上直接展示给学生。据河北大学原中文系教师刘玉凯回忆,詹锳在讲课时涉及到《文心雕龙》的考证时说:“《隐秀》中的句子‘秀句所以照文苑’,应该是‘隐篇所以照文苑,秀句所以侈翰林。’”[5]48这些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 科学索引法

詹锳在留学期间受到西方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影响,认为文学作为社会科学,也应该有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研究方法。科学索引法是一种引导学生学习古代文学非常有效的方法。詹锳认为:“文学欣赏具有主观性的一面,但是文学理论、文学研究不能完全凭借主观。”[1]13作为人文社会科学范畴的文学研究、古籍整理也需要学生使用科学索引法,学会使用索引方能节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古代文学的研究需要学生掌握和占有大量的文献资料,“过去我们主要是靠背诵,现在背诵也不可废。可是到现在,各种学问、各种作品分门别类,不可能像在私塾里似的,花很多时间来背诵,而且也不能专靠记忆来解决问题。因而文学研究者就需要利用索引”[1]15。詹锳还注重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手段进行教学研究工作,如使用计算机技术建立古代文学相关的数据库,为各类作品的检索提供方便。

3. 会议讨论法

会议讨论法是詹锳在整理《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时常用的一种育人方法。詹锳根据整理研究进度和教学的需要,经常和学生一起开会讨论项目的进度。

会议讨论法是学生针对教师设定好的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大家在讨论中获取知识。其优点在于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口头表达组织能力。在讨论前教师就需要做充分的准备,把握好现场的气氛和节奏。詹锳在培养研究生的时候常使用这种法,“采用研讨会(Seminar)的方式,对《李白全集》的重点篇目进行讨论,初稿由大家编写,我对大家的初稿加以修改批示,再由原编著者进行修订,交来后我再精心修改。这样教学研究互相促进,收到了明显的效果”[1]12。这种育人方法虽然增加了詹锳的工作量,但是在培养学生古代文学的研究能力上很有帮助。

三、人才培养的成效与启示

詹锳的人才培养理念今天看来不仅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有借鉴意义,而且对其他学科的教学仍有启示意义。

1. 教育厚植爱国情怀

2018年9月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其实詹锳在6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就是这样做的,李白的爱国情操、《文心雕龙》中体现的“民族化的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体系”,都深深印在了学生的心中。詹锳认为:“中国文学是源远流长。历史上的文学作品,是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如果衡量一个国家的精神文明,古代的文学艺术是不可抹杀的。”[1]13-14他把古代文学的教学与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紧密结合在了一起,将爱国主义的情怀以及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深入课堂。虽然在当时并没有课程思政的说法,但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詹锳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都渗透着课程思政的理念。

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一般认为,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和科研都是理论性比较强的。但詹锳能够在教学和科研的过程中,秉持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带领学生去全国参加实践活动。詹锳带领学生去成都杜甫草堂是课堂的延伸,多种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对杜甫和他的作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其他的实践活动也促使学生们发现了《李白集》的多种善本。古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不应当停留在课堂上、书本中,拘泥于在故纸堆里寻找新的发现,教学与科研不能脱离社会实际;古代文学的教学和科研既要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功底,同时又要引导学生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进行实践。

3. 教育的国际视野

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是属于孤立的、封闭式的,全球意识薄弱。改革开放以后,古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视野虽然开始逐步打开,但不可忽视的是,目前一些古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仍然停留在中国国内的一方天地,基本上是属于孤立的、割裂的、封闭式的。伴随着当今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与合作越来越密切,中国古代文学培养人才的目标,不仅是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更是要在与国外文学的交流比较中认识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中国古代文学教育和研究的国际视野有助于学者能够从世界文化与中国文化比较中发现问题。

詹锳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上倾注了毕生的心血,他的人才培养理念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的儒家教育理念,融合部分西方教育理念,具有前瞻性、指导性和创新性,是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1] 河北大学中文系古籍所. 詹锳先生80华诞纪念文集[M]. 保定: 河北大学出版社, 1998.

[2] 詹福瑞. 俯仰流年[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

[3] 詹锳. 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M]. 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10.

[4] 詹锳. 詹锳全集: 第一卷[M]. 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16.

[5] 朱文富. 河北大学的先生们[M]. 保定: 河北大学出版社, 2021.

Zhan Ying’s Educational Thought and Its Implication

LI Jin-shan, ZHAO Ran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Hebei University, Baoding 071000, China)

The educational thought of Mr. Zhan came from the revolutionary consciousness during the wartime, transformed when he studied overseas and finally formed after his return back to China. His educational thought includes three aspects: educational idea, teaching content and teaching methods. The idea of education is to cultivate students with noble ideological and ethical standard, patriotic sentiment, broad international vision and open spirit. The teaching content is to combine academic research and teaching perfectly through the problems and projects which have guiding significance in reality from ancient literature. The teaching method integrates the literature textual research method and the modern scientific index method, which not only pays attention to the solid basic training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but also focus o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Up to now, his educational thought has been instructive.

Zhan Ying, ancient literature teaching, educational thoughts

2022-01-26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基金项目“古代文论研究文献辑录学术史考察及数据库建设(1911-1949)”(18ZDA242)

李金善(1962-),男,河北文安人,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E-mail: 447643551@qq.com

I207

A

1001 - 5124(2022)04 - 0001 - 07

(责任编辑 夏登武)

猜你喜欢
古代文学爱国李白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思维与视角的转换
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研究
网络环境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模式探究
爱国学·晒佳作
纸上的李白(三)
纸上的李白(二)
纸上的李白(一)
爱国学·晒佳作
倒下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