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家庆,尹 闯
(北部湾大学,广西钦州535011)
在全球化竞争的推动下,国际化正在逐步成为高等教育的常态特征,国际化发展成为地方高校的内在需要,许多高校选择国际化发展战略并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探索。在国际化办学的探索中,通过战略与规划的顶层设计进行“内在化”制度建设以推进学校的国际化发展,这不失为地方高校国际化系统协调发展的一种路径选择。北部湾大学为此进行了有效的实践。
全面国际化是一个战略性协调发展的过程,旨在调整和整合能够使高校实现全球化和国际化发展的政策、项目以及创新举措。高校“内在化”制度建设是一种强化自身能力建设,构建高效、规范化的管理体系的实践。国际化发展的“内在化”制度建设,是将国际化理念融入学校各项工作之中,并建立相对应的工作管理制度,以此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内生性办学机制和文化,推动学校的国际化发展,在地方高校推进国际化发展进程中具有丰富的意涵。
高校国际化是一个长期性和渐进性相结合的实践过程,从高校自我塑造的角度出发,其“内在化”,即为构建高效、规范化的管理体系,从而形成内生性的国际化办学机制。它是高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体现。国际化的“内在化”制度建设是高校国际化文化形成的基础, 国际化需要从内涵发展出发,把国际化的要素和国际化的教学、科研、服务标准融入高校各项工作并形成管理制度,以此夯实国际化发展的基础。强化高校国际化的内涵建设,进而促进深层次的实质发展,是地方高校内涵发展的需要。国际化的制度建设,使高校的国际化建设实现制度化、系统化的推进,使国际化活动有机融入高校的组织与机构中,纳入高校的教育教学体系中,而其自身建设既是高校的内涵建设,又促进了高校的整体内涵发展,体现了高校的理性精神。“内在化”制度建设的举措,既可以明确国际化建设的任务指标,又把握了高校国际化的实质和初衷。由于制度的形成是一个启动或开展国际化建设的过程,制度成为文件后教职员工必须进行学习,因此,无论是在理论意义上还是在工作实践中,高校国际化发展的内在制度的形成及其实施,都自然而然地强化了高校国际化内涵发展的理念。
“内在化”的制度建设是主体自我建构和完善的过程,体现了高校内在特质的制度规范,是高校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的内在支撑[1]。高校国际化的“内在化”制度建设,是将国际化的要素及其标准要求,通过高校以制度规范的形式进行自我建构的实践过程,并施行于教学、科研、服务等方面,从而推动国际化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其自我建构是借鉴国内外高校的先进经验,联系实际结合校情进行国际经验本土化发展和创新的活动。各个国家都有各自的国情,每一所高校都有自己的具体情况,国际经验不能照抄照搬,所有高校不能按一个模式同质化办学,更不能把国际化变为西化。国际化保持生机的前提基础是本土化[2]49,高校通过有选择性地吸收国外办学中好的理念、思路和做法,融入自身特色和文化,提炼出适合国情、校情的方法与模式并加以改造创新,编制成规范性的制度文件予以施行,从而促进国际化和本土化相融合。
高校国际化的内部生态系统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教育生态发展观认为,每个生态系统都有规范的层次结构和功能结构,其个体或种群都有自己的生态位,以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及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要有效地推进地方高校的国际化发展,必须营造良好的高校内部生态环境。地方高校要利用生态因子和环境因素的共生和发展优化内部生态结构,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潮流,开展国际化建设,构建良好的国际化内部生态系统,推动生态化发展。所谓高校国际化生态化, 就是以生态化理念指导国际化发展, 借助生态学原理合理配置校内教育资源,优化教育教学结构,使国际化发展与高校发展及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相协调,建立一种与国际接轨的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新型教育发展模式,实现高校向国际化发展的动态平衡过程。而地方高校国际化的内在制度建设,就是利用生态调节机制,以制度建设的形式规范性地协调高校办学系统的各个价值主体、各种教育教学生态因子,以此提高高校国际化发展的内部系统的承载力,进而提高高校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中的适应度。
地方高校国际化的这种主体自我建构和完善的内在制度建设,以顶层设计、规范性制度文件进行自我建构,对高校办学理念、管理制度、校园文化、教育模式和方法等教育功能、过程和环境进行系统化的改革优化,建立国际化的教学、科研、服务等标准[2]46,形成明确的内部分工协作模式和资源的有效配置与整合,引导高校内部生态系统各因子占据属于自己的生态位,即催生高校国际化的内部生态系统。
当前,大部分地方高校的国际化发展还处在初级探索阶段,形式和内容比较单一,或重视权宜性的短期效益,片面追求出国交流学生数量、国际学生占比、合作办学协议签订数量等外显形式,或没有全面的规划和设计,缺乏发展的系统性和可持续性。高校国际化发展亟须在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引领下,明确高校在国际化建设进程中的主体地位,立足长远,因地制宜,从自身办学条件和办学特色出发,进行国际化办学的系统设计和战略目标规划,构建规范、可行、操作性强的国际化建设的内在制度体系,并予以实施。高校国际化发展的“内在化”制度建设,就是建立和完善国际化建设的规章制度,形成运行良好的国际化工作机制,全方位推进高校国际化发展。国际化建设的规章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高校国际化发展战略规划是高校走向国际化的指南针和路线图,是高校国际化的思想根基,在凝聚共识、引领发展、调配资源中起着统领的作用。地方高校要成为国际化高校,其目标不仅体现为外显的合作交流项目,还要通过顶层设计进行国际化的整体设计,建立清晰的国际化发展规划,确定一定时期内的发展目标和奋斗方向,提出各项国际化指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举措,从而有效地指导和推进高校国际化发展的进程。而要将发展战略规划转化为现实绩效,推进高校国际化发展,还需要高校制订相对应的国际化实施方案。
理念是行动的指南,树立国际化的办学理念是高校国际化快速发展的前提[3]。树立国际化办学理念,即将国际化发展理念反映在高校的办学定位中,使之在高校发展规划、高校章程、高校工作任务中有明确的表述,在高校发展措施和激励机制中有明确的体现;有针对性地策划组织国际化办学的学习讨论和研究活动,并形成工作计划公布于众;使国际化办学的要求和具体的活动见诸文件并实施,将国际化办学理念深植于全校教职工的思想中。
地方高校师资国际化是课程国际化与教学科研国际合作交流的基础和重要保障。师资力量在高校国际化的发展道路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国际化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于教师国际化。地方高校在国际化发展的道路上需要国际化的教学科研团队支撑。地方高校推进国际化发展,建设国际化师资队伍,就是将师资队伍建设作为高校发展的专项规划来制订,在规划中确定建设教学科研队伍的主要目标,提出包括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本土师资国际化培养计划以及教师国际交流行动计划等具体的建设任务。规划制订后,与高校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学科建设规划、校园建设规划等专项建设发展规划一起印发实施。
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地方高校国际化办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载体。没有国际交流合作,就没有高校国际化的发展。地方高校推进国际化发展,就必须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地方高校对外交流与合作主要包括师生互换、学者互访、国际合作办学、科学研究合作、教学经验与教材共享、学术会议交流等。地方高校对外交流与合作实行的制度化建设有三方面:一是建立国际交流机构,负责研究制订师生赴海外交流、访学、深造、科研合作的支持政策及具体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事务。二是由相关机构和单位编制高校每年的国际交流合作活动计划,制订每项活动的具体工作方案,并组织开展活动。三是将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任务、活动项目安排到二级学院和研究机构,要求相关单位做出计划方案,列入单位年度工作计划并予以执行。总之应做到计划、方案、落实见诸文件材料。
高校国际化首先是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地方高校要培养国际化人才,就要建立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国际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它包括教学思想、教学手段、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的国际化,与国际标准相匹配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质量的评估等方面,需要从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质量保障等方面形成国际化的培养机制[2]46。国际化人才培养制度形成并付诸执行,主要是以人才培养方案、国际化课程、国际优质课程资源、国际专业认证、学位互认、国际教学模式、学生海外交流、海外教学实践、学生参与国际竞赛及科技学术活动等形式为载体。这要求高校要制订相应的行动计划,使之见诸高校相关文件并实施,成为指向性较强的办学行为。
国际化的校园文化氛围反映高校的办学理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全球化意识、跨文化交流能力,也有助于国际化人才的成长。校园国际化氛围由硬环境与软环境构成,“硬环境”主要是基础设施,“软环境”是文化制度环境。营造国际化的校园文化氛围需要做到以下五方面:一是要将国际化元素融入教学科研场所、会议中心、体育场馆等基础设施建设中。二是在校园景观、标识等视觉形象系统建设中融入国际化元素。三是建设多种语言的高校主页和信息管理系统,增强交流互动,推进高校形象的国际化传播。四是结合地方和高校的实际,开展体现不同国家特色的文化活动,营造平等、开放、多元的国际化校园文化。五是尊重外籍教师、海外交换生、留学生的生活习俗,建立具有国际水准的规范化管理制度。上述各项内容都应列入学校的规划并开展实施建设,同时出台相应的管理文件予以明确。
地方高校要持续有效地推进国际化发展,就要从高校的目标和任务出发,对高校国际化的各方面工作情况和总体状态进行评估,检查衡量高校的国际化程度,形成以评促建的工作制度。对国际化建设的考核评估要形成制度化,就要结合实际,参照教育部颁布的《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制订本校的国际化建设考核评价指标和国际化建设考核评估办法。同时,将国际化发展状况列入学院(系)年度考核指标体系,根据高校国际化战略发展要求出台相应的激励措施,将出国研修、工作等经历作为教师待遇、考核评定及职务晋升的重要参考依据;根据国际化建设考核评价指标的考核结果,对较好完成国际化建设指标的单位给予绩效奖励,以形成完善的国际化建设考核评估体系及综合评价与激励机制。
国际交流合作是现代大学的功能之一,是高校国际化发展的基本内容,而科学的管理制度是实现现代大学办学功能的保障。北部湾大学在推进国际化发展的进程中,积极探索结合国情、校情的“内在化”制度建设,初步形成了内生性的国际化建设机制,为高校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服务和支撑。
学校领导层面紧紧围绕学校的发展愿景与使命,对学校的国际化发展进行战略性、整体性的思考,做好顶层设计,推进国际化发展的内在制度建设。
早在2010年,学校制订的《钦州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就强调:“继续扩大学校对外开放,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交流,打造国际化特色。”并提出“探索多种方式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进行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多渠道、多形式鼓励支持教师和科研人员与国(境)外大学进行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积极组织师生参与国际交流活动,扩大与国外大学间的教师互派和学生互换的留学生教育、教学交往,探索国内外大学间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的办法和机制”。学校在《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实施方案(2012—2020年)》中,确定学校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的总体目标是:“通过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全面提升办学实力和教育教学水平,形成明显的区域学科专业优势;建成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国内知名、区内领先、特色鲜明的应用技术大学。”也就是要以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为途径,将学校建成有一定影响力的国际性应用型大学。
2015年12月18日,经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核准颁布的《钦州学院章程》明确:“学校立足北部湾,服务广西,面向全国,辐射东盟;彰显地方性、海洋性、国际性的特色。”“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深化与以东盟国家为主的境外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的教育、文化和科研合作,拓展与欧美国家高校间的合作与交流,推进国际合作办学。”大学章程具有法律属性,这就把推进国际化确定为学校的办学职能。
2017年,学校印发的《钦州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努力打造国际品牌合作项目,扩大与国(境)外高校师生交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加强国际合作,提高学校国际化水平。”
2020年4月,学校印发的《中共北部湾大学委员会北部湾大学2020年党政工作要点》把“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北部湾大学国际化发展规划》,引领和推进学校国际化发展”列为工作要点。
高校的内涵发展离不开科学的管理制度,北部湾大学在推进国际化发展进程中,不断探索通过制度建设规范和加快国际化发展的路径。近年来,北部湾大学在推进国际化发展方面取得了较好的进展。纵观其发展过程,离不开学校通过具体事项认真抓好制度建设,以制度规范的形式推进国际化建设,并形成自我建构的国际化发展模式。
鼓励和支持教职工出国(境)进修培训,规范教职工出国(境)进修培训管理。2015年,学校制订实施了《钦州学院教职工出国(境)进修培训管理办法》,有目的、有计划地优先选派和资助特色和重点学科专业、重点实验室(基地)及重点建设单位、重点科研项目的负责人、学科带头人、应用型双语教师等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出国(境)进修学习和培训。
规范来华留学生的学位教育,保障留学生的学习质量,吸引更多来华留学生,科学扩大学位教育的留学生规模。2015年,学校制订了《钦州学院来华留学生学士学位条例实施细则》。2019年,学校制订实施《北部湾大学来华留学生教学与管理体制和职责分工方案》,以规范学校来华留学生的管理工作,进一步明确各单位的责权,更好地服务留学生,提高留学生教育质量,提升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推进学校的国际化发展。
推进国际化发展,拓展学生的视野,有效培养国际化人才,扩大与国外高校的校际交流与合作,促进本校国际留学生项目的发展。2015年,学校制订了《钦州学院出国(境)留学生管理规定》,要求二级学院制定派出留学(实习)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做好派出学生出入境外、国外的学习、生活等管理工作。2019年,学校根据情况的发展变化,为完善政策、规范管理,制定了《北部湾大学学生出国(境)留学管理规定》,进一步明确机构职责分工、学生出国(境)外学习的有关事项与学籍学分管理,鼓励学生出国(境)学习和发展。
以双语教学课程建设和全英文授课留学生教育为支点,撬动整个学校的国际化发展,形成与国际先进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接轨的教学模式,培养国际师资队伍,打造国际化课程体系和优势专业,大力开展双语教学和全英文授课课程。2016年,学校下发《关于开展校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项目立项和双语专业试点项目建设工作的通知》(钦院教发〔2016〕18号),明确建设内容和目标、工作要求与经费资助。2018年,学校下发《关于做好钦州学院2018年双语教学课程申报工作的通知》(钦院教发〔2018〕21号),明确双语教学课程的建设任务和建设要求,计划建设 100 门左右的双语教学课程,并在此基础上遴选 50 门校级“示范性双语课程”,争取建成 1~2 门省级“示范性双语课程”。2019 年,学校下发《关于做好全英文课程建设项目的通知》(湾大教发〔2019〕32 号),要求各二级学院大力推动全英文授课,以全英文授课的留学生教育为支点,积极推进国际化课程建设,认真做好全英文课程建设项目的申报工作。
进一步推进学校国际化办学,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规范中外合作办学管理。2019年,学校与波兰华沙理工大学制订《中波合作办学项目(3+1)学生学籍管理办法(试行)》。2020年,学校制订了《北部湾大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管理办法(试行)》,以有效指导实施和管理中外合作办学。
全面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整合带动学校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系统推进学校国际化发展。2020年,学校制订了《北部湾大学国际化发展实施方案(2020—2025)》。此方案包括指导思想和建设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保障措施四个部分,其中主要任务包括办学理念国际化、人才培养国际化、高水平国际化教师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国际化、管理服务国际化、国际化文化和语言环境营造六大工程,并将六大工程任务分解到学校各职能机构和二级学院来具体部署对外开放和国际化建设工作。此方案的实施明确由高校国际化发展领导小组组织领导;设置专项经费,纳入学校年度预算;加强对国际化发展和建设项目的管理和督查,建立健全对国际化工作的考核评价机制,将考核评价结果纳入学校对各二级学院的年终绩效综合考核指标体系;健全对职能部门、科研机构、教辅机构及其他校属机构的国际化工作的考核制度,国际化工作绩效纳入学校对各单位的年终绩效综合考核指标体系。为此,学校参照教育部2016年颁布的《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学校实际,制订了《北部湾大学二级学院国际化建设考核评估办法》。考评主要围绕二级学院国际化建设的6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68个观测点(三级指标)进行,旨在充分发挥考核评估的导向作用,以评促建,通过考核评估,引导二级学院了解自身的国际化发展状况,鞭策和激励二级学院创造性地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学校国际化战略的实施和国际化水平的提升。
北部湾大学通过以具体事项为切入点,开展国际化发展内在制度建设的自我建构,形成了自下而上、全校联动的国际化发展推进工作运行体系。
北部湾大学在推进国际化发展工作进程中,将学校发展置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框架下,建立与国际化发展战略相匹配的组织结构,完善实施学校国际化发展的制度,通过协同效应形成内生动力。通过建立健全和实施学校国际化发展的规章制度,用制度管事、管人,规范项目建设行为,形成以学校为主导、以二级学院(部)和科研机构为主体、以学科为依托、以项目为支撑、以师生为服务中心的国际化建设运行模式,加强对各单位国际化和建设项目的管理和督查。
为不断加强和有效推进国际化发展制度的实施,北部湾大学十分重视调查研究,及时了解二级学院国际化建设的推进情况及需求和建议,同时,注重总结工作经验,分析国际化建设中的问题和困难,有的放矢地开展活动。2019年9月5日至15日,学校为推进国际化建设,了解二级学院实施国际化建设的情况,由分管副校长带领教务处、国际交流处等有关部门领导和学校的教学督导员赴各二级学院召开调研座谈会,就学院开展国际合作培养的意愿(含派出和招收)、中外合作办学方式的倾向、学院有哪些专业或课程可以实行双语教学、哪些专业或课程有双语教学的潜力、希望国际交流处在提高教师外语能力方面做哪些工作、在留学推介工作方面有哪些要求和建议、学院是否需要建立适当的国际交流平台、聘请长期或短期外教的需求等问题进行讨论。2019年12月28日,学校为加快国际化发展,举办“北部湾大学国际化发展大会暨国际化发展论坛”。会前,学校要求各二级学院作了充分的国际化建设工作总结。会上,学校印发各二级学院(教学部)的工作总结汇报材料,各二级学院领导进行交流发言,在他们发言后,请广西区内高校的专家当场进行点评。此外,各教学单位每学期都要结合考评,对国际化建设工作进行认真总结。
国际化发展制度的建设与实施,有效推进了北部湾大学的国际化发展进程。目前,北部湾大学有来自47个国家的留学生691人,其中本科学历生占比达到88%以上;有 6 个月以上国(境)外学习、研修或工作等经历的教师 76 人,占比 8.7%;有100多位教师开设了全英文授课,课程达200多门;有5个二级学院开设全英文授课专业6个,来华留学生500多人;在普通本科生中开设全英文和双语教学课程60多门。2014年以来,学校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多所高校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先后派出近百个访团组到国外高校及科研机构参观考察,共派出1 300多名师生前往国(境)外学习培训、短期访问、进修访学和学术交流,主办、联合主办或承办了国际研讨会20多次。2015年12月,学校与波兰华沙理工大学合作举办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专业,实现了与国外高校合作举办学历教育的突破。学校不仅与泰国、马来西亚、越南、老挝等国家的大中小学及相关教育机构共建了汉语国际教育实践基地,还与境外专家合作开展了“海洋生物活性物TTX的分离纯化”“广西清洁能源天然气和生物燃气高效开发与安全利用”等项目的科学研究。学校的《北部湾大学学报》还专门开辟《高校国际化研究》栏目,开展学术交流、推动学校国际化发展[4]。
现在,北部湾大学正按照实现国际化的愿景,不断完善学校国际化建设发展的规章制度,并加强组织实施,不断拓宽国际合作交流领域,努力培育学校的国际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