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静怡
基于法国18世纪后半叶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大批揭露残酷革命战争的时事剧纷纷涌现。法国剧作家博马舍于是创作《费加罗的婚礼》,暗讽上层阶级骄奢淫逸。同时期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认为奥地利上流社会同样腐败堕落,便借用其为蓝本进行谱曲,在保留原作基本思想的同时进行突破,巧妙地将脚本设计成喜歌剧,对剧中费加罗、伯爵夫人、苏珊娜等人物形象与性格进行了准确鲜明的刻画。莫扎特出众的作曲与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激情迅速的剧情发展、丰富饱满的故事情节完美融合、相互衬托,掀起了巨大的热潮。
《何处寻觅那美妙时光》出自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的第三幕,这一幕主要讲述伯爵夫人罗西娜得知丈夫移情别恋于女仆苏珊娜后,在痛苦与不安中,对爱情仍抱有憧憬而唱出的选段。罗西娜作为一个贵族小姐,不受制于封建,凭借智慧赢得爱情,嫁给了费加罗。但成为伯爵夫人的罗西娜已经不再拥有年少时的天真,在外人看来她高贵优雅,拥有着令人艳羡的富足生活,但只有自己深知曾经的伯爵已经和自己渐行渐远,面对重重压力与挣扎,罗西娜决定靠自己的力量让丈夫回心转意。
伯爵夫人这一角色真实反映了处在封建社会中贵族阶级的一个嫁入豪华门第,外表光鲜亮丽,实则背后有着无限苦衷的悲惨女性形象。《何处寻觅》这一幕所塑造出的人物特征,是全剧中伯爵夫人形象的集中缩影,展现了其丰富的心路历程。《费加罗的婚礼》具有很强的戏剧性,体现了当时人们对于爱情的向往和自由的追求,讽刺和抨击了封建皇室贵族,有着浓厚的反封建色彩。《何处寻觅那美妙时光》作为推动整部歌剧的重要部分之一,因其鲜明地展现了人物特性,至今仍然在各国各地广为流传,成为了最受欢迎的女高音演唱曲目之
《何处寻觅那美妙时光》这部作品旋律舒缓、意境悠远,渲染出伯爵夫人罗西娜悲伤忧郁的心境,情感真挚饱满、动人心弦,生动刻画出一位被抛弃、被背叛的贵族夫人的悲情形象。全曲虽然篇幅较长,但可以清晰地划分为宣叙调及咏叹调的两个乐部,莫扎特运用不同音乐特征展现伯爵夫人前后心态的不同。
1、宣叙调的独特运用
歌曲由宣叙调展开情节,诉说性较强,是一种半说半唱的形式,伴奏织体比较简单,一般弹奏几个音或和弦。《何处寻觅那美妙时光》开始同样使用了宣叙调,但值得一提的是——相较于十分经典的《让我痛哭吧》、《绿树成荫》、《星光灿烂》,这里的宣叙调富有一定的歌唱性和旋律性,听觉上与咏叹调部分相差不大,打破了通常宣叙调的枯燥、乏味和单调,是莫扎特在歌剧作曲中的一个突破,展现了其作曲方面的强大功底。
宣叙调主调为C大调,2/4拍,以八分和十六分音符为主,伴奏织体大多是柱式和弦形式,且安排在没有歌唱旋律的节拍进行演奏,巧妙地与人声形成呼应。前8小节以慢板开始,速度均匀。后面音乐转为a小调,在第9小节进入快板,用二度级进的旋律三个以上的重复音以及愈发紧密有力的钢琴伴奏织体突显急切的语气,表达伯爵夫人焦灼地等待着女仆送回的消息:伯爵是否要接受与苏珊娜约会。结尾小字二组的长音a描绘了伯爵夫人此时的紧张、愤怒和忧心忡忡,她即将假扮苏珊娜会见伯爵,一是希望伯爵后悔自己的所作所为,二是希望伯爵能够吸取教训,收敛自己厚颜无耻的行为。最后,整个宣叙调结束在a小调的属和弦上。
2、稍慢的行版(Andante)
这部分为ABA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结构,2/4拍,26小节开始为C大调,开门见山,直入主题。莫扎特没有用太多复杂的节奏,大多是四分和八分音符,节奏舒缓。主属和弦的正格进行听起来庄严、沉稳,伴奏织体运用流动式分解和弦形式,将伯爵夫人端庄优雅的宫廷贵族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主旋律主要以大连线的形式突显了乐句圆润的连贯感,又以稍大的跳跃来展现主人公内心的起伏不安。音乐发展到38小节,在几个短小附点节奏的烘托下,旋律整体级进上行到A部分的高潮点,用吟唱叙述性的口吻表达心中的疑问——曾经的美好爱情去了哪里,曾经的甜言蜜语又在何方?
如果说A部分是伯爵夫人对过去的怀念与感慨,那么46小节开始的B段便是残酷现实与美好回忆的不断拉扯,莫扎特将十六分音符大量融入旋律,同时运用离调,以G大调和g小调为主,音与词更加紧密,伴奏织体中融入快而有力的和弦,伯爵夫人激动不安的情绪在音乐中不断递进。
在第61小节的休止符过后,引入再现部分。观察谱例不难发现,较A段乐句中休止符减少,旋律紧凑起来,像是挣扎过后伯爵夫人慢慢恢复平静,旋律停留在无限延长的小字二组的f音上,将伯爵夫人的疑问情绪推至顶峰,悠长的抒情与强大的气势也给伯爵夫人这一形象增添了无限的艺术魅力。
3、快板(Allegro)
自由延长的休止仿佛在为情绪的升华做铺垫,随后音乐开始于第77小节高音f,整体都在大调上进行,色彩明亮,4/4拍,以八分音符为主,与行版部分形成对比。展现了伯爵夫人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假扮女仆苏珊娜约会伯爵,让他想起与自己曾经的种种美好,回心转意。
主旋律开始的减三和弦和几个二度下行、上行级进进行充斥着伯爵夫人的激动心情,渲染紧张氛围。伯爵夫人带着痛苦不断重复着Ah,sealmen la mia costanza(我要用我的忠诚使他莫把我遗忘),又抱着对爱情的渴望和誓死追求的信念重复mi por tasseuna spe lanza(我的心仍然充满希望),所以本段强弱对比更加明显,以表伯爵夫人的决心。90小节和95小节间奏部分伴奏运用单声部的旋律,用下行二度模进构成,变化音的使用给整部歌剧增添了诙谐的色彩。
第110小节音乐发展至高潮,利用两次小字二组的长强音a结合变化音,将伯爵夫人释放全部压抑情感的重要情节描摹出来。持续的高音、强劲的力度、延音线的使用更具抒情性和戏剧性,伴奏织体的休止符增多使主旋律更加突出。随后伴奏织体的形式转变为三和弦不断叠加、重复,结构规整,烘托了伯爵夫人的坚定信念,塑造了一位果敢、坚韧的女性形象。123小节巧妙的颤音仿佛伯爵夫人语气微微颤抖,略带哭腔,是伯爵夫人内心痛不欲生的真实写照,给予了音乐更加饱满的情绪。音乐的最后使用典型的完满终止,坚定有力且明快动感,在激昂的呐喊中结束全曲。
从莫扎特早期创作的《假园丁》和《牧人王》等剧中可以看出其对于故事情节的描绘和人物形象的塑造都有自己独特的见地。到了后期,他的音乐的领悟能力更胜,在创作中既统一了音乐风格,又突破了原有的艺术形式,《费加罗的婚礼》这部歌剧正是其音乐创作炉火纯青之时作成的。
莫扎特不同于格鲁克强调戏剧占第一位,他始终秉承着“诗歌服务于音乐”这一美学理念。在《何处寻觅那美妙时光》的创作中,莫扎特大胆发挥丰富的想象力,用极强的音乐性刻画人物、叙述情节,用各种音乐手段拉开戏剧冲突、推动戏剧发展。莫扎特没有用歌词的变化而是用柔和悠扬又具有张力的旋律展现伯爵夫人这一人物的矛盾感,诠释伯爵夫人的心态变化,使人物独具魅力。为了给角色的塑造以充足的空间,以便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对歌曲进行二度创作,《何处寻觅》中莫扎特使用相对较少的音乐术语,简单的钢琴伴奏与人声的和谐度极高,既没有喧宾夺主,又有独立的旋律性。根据故事的发展,莫扎特在保持整体结构简洁清晰的前提下,及时适度地调整歌曲的旋律和节奏,整部咏叹调中主调音乐与具有表现力的和声相协调,强烈的戏剧性与传统的现实性相统一,在剧情发展中逐步展现出角色的多面性和复杂性,真正地做到让音乐居于主导地位。
《何处寻觅那美妙时光》是伯爵夫人罗西娜情感最为饱满、最富变化的一个唱段,戏剧性极强。演唱者若想更贴切于角色,除了深刻理解本作品的故事背景、人物形象和音乐结构等基本要素,还需注意音乐中的细节,如非母语的歌词应怎样练习、重复的歌词应怎样演唱、不同强弱的语气应怎样表现以及丰富变化的节奏应怎样处理等等。除此之外,呼吸、咬字和状态等演唱技巧也是歌者在日常中需不断磨练的重点,众多因素结合练习能够促使歌者更从容地将自己的理解反馈到音乐中,并通过音乐更精确、完美地诠释角色,使音乐艺术和演唱艺术相辅相成、互相成就。
《何处寻觅》是一首用意大利语演唱的歌曲,读好意大利语最关键的一点是注重发音规则:辅音轻轻咬出,发音归至元音,将元音咬得饱满。若辅音咬得过重,影响归韵的速度,口腔和牙关便开得较慢,从而阻碍放松的、通透的声音传出。歌者在学习歌词时,可以先把每一个单词字头的辅音去掉,将元音连读,注意元音的转化,下巴保持放松状态,结合均匀的呼吸,以便在演唱时保证歌词的准确以及音色与位置的统一。
在角色定位上,伯爵夫人是一位中年妇女,高贵大气、优雅端庄,偏深沉厚重和极具流动性的音色能够更好的塑造伯爵夫人的形象。宣叙部分如同伯爵夫人的喃喃自语,歌词连接紧密,节奏稍快,在演唱时要带有口语化,每个乐句的结尾要收得干净,切勿拖泥带水。同时该段旋律演唱时基本处于无伴奏状态,歌者应注意音准。旋律声部大多从小节的弱拍或第二拍开始,要着重关注与钢琴伴奏的配合,使二者成为相互融合的一体。
行版部分整体速度不宜过快,应唱出轻柔舒缓的声音。歌者尽量采用慢吸气的方式,保持轻松稳定的腰腹部发力状态,不能因为持续的高音让声音僵硬紧张。弱音时缓缓呼出,重音时加强气息推动的力量,使听众听起来有抑扬顿挫、游刃有余的代入感和舒适感。53小节的几个跳进,要带有跳音的感觉,在平时加强狗喘气练习,充分调动横膈膜的积极性,将声音落在稳定扎实的气息上。
进入快板部分在演唱技巧上难度加大,不仅出现了大段来回的跳进,整体节奏也加快了,音色相较于行版部分趋于明亮。快板刚开始为两次短小的下行旋律,可以略带说话的语气,节奏不能拖沓。歌者需要将情绪带动起来,积极地调配呼吸灵活自如以适应速度的变化。通过分析本作品的各个演唱版本,快板部分的节奏可以略微自由,一些连贯的乐句之间可做停顿、渐慢或渐快的处理。在快板的后半段,长音和大连线增多,所以96小节出现的第二次la mia co stanza...(用我的忠贞,我的烦恼和悲伤)可渐慢,作为衔接前后速度变化的桥梁,展现伯爵夫人逐渐坚定信念、愈发渴望爱情失而复得的心境。
全曲最有亮点也是最为高潮的一处便是两次持续5拍的小字二组a,演唱这一既高又长的音,在日常时可以通过练习低八度长音巩固气息的稳定,加强喉头的控制,保证高音通畅。演唱时需要在乐句前的几拍休止时做好吸气准备,将高音搭在气息上,由弱到强地推动出来。身体要始终处于打哈欠的状态,如同音响一般,头顶仿佛飘在水面,不能僵硬的用蛮力,保持声带闭合,这样才能让声音有起伏感、立体感。
123小节颤音容易使喉头上下跑动,需要演唱者减少喉咙的发力,运用仿佛哼鸣一般的方式,利用腹部肌肉颤动使声音产生共鸣,结合统一的腔体和平稳的气息轻巧地演唱,形成动人的颤音音色。若喉部肌肉过于紧张,便会使声音含有杂质,切勿让摩擦声带这样不科学的演唱技巧成为习惯。随着音乐发展,歌者的演唱应更加有爆发性,在高潮情绪的推进下将这段快节奏的、宣泄式的旋律演唱得规范、清晰、有力,突出人物情绪上的转折,强势收尾。
《何处寻觅那美妙时光》是莫扎特歌剧作品中十分具有代表意义的一首女高音曲目,成功塑造了伯爵夫人为爱情勇敢斗争的美好形象,具有积极向上的引导意义。本文研究了莫扎特在创作中将音乐作为推动戏剧的关键理念,对于《何处寻觅》的内容、曲式及演唱技巧进行了深度挖掘。在演唱中歌者应灵活地把握不同节奏、速度及状态的处理,以沉稳的状态更好地塑造伯爵夫人的人物形象。这就要求其在日常的声乐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歌唱能力,展现给听众优美的音色以及统一的演唱风格。全面分析作品,才可以在音乐演唱的过程中更好地诠释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