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用
(中共武汉市委党校 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 湖北 武汉 4300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探索开创出来的,“中国特色”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不是某些天才人物的“发明”,更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在“中国特色”的形成和发展进程中,各种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了“中国特色”的运行机制。机器的功能和效率取决于机器的各部件质量及部件之间的联结状况,社会作为一个庞大的复杂“机器”,社会发展水平取决于社会系统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联结状况。优化“中国特色”的形成与发展机制,要把握住影响制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素,处理好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顺应时代潮流,遵循客观规律,尊重中国传统,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开创的。“中国特色”的发展机制是“中国特色”构成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结构关系和运行方式。优化“中国特色”的发展机制,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调动中国力量,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方向至关重要,走错了方向就会犯颠覆性错误。邓小平同志强调:“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不行,中国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别的道路可走。一旦中国抛弃社会主义,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要说实现‘小康’,就连温饱也没有保证。”[1]206“中国特色”是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发展“中国特色”,不能偏离社会主义方向。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观点,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如果公有制失去了主体地位,就动摇了社会主义大厦的根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一再强调:“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1]142坚持和巩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是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的第一位原则。没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社会主义就会改旗易帜,共同富裕就成为一句空话。人类社会由原始公有制社会发展到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资本主义促进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加速了生产力的社会化。生产力社会化发展的趋势需要生产资料公有制,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资本主义必然被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所取代。
改革开放以来,个私经济和外资经济迅速发展,在各地经济总量中所占的份额不断扩大,甚至在有的地方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已经超过公有制经济。从量上看,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体现在社会总资产中公有资产占优势,但这是就全国来说,并不是所有地方、一切行业的公有资产都要占优势。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更重要的是在质上,体现在公有制的控制力上,国有经济要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主导作用。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并不是要求“一大二公”的单一的公有制,我国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的必要性。我国跨越资本主义进入了社会主义,而建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社会物质基础异常薄弱。虽然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很快,但生产力总体水平还不高,可以说是不够格的社会主义。要使我们的社会主义尽快够格,就要利用社会主义的优势补课,充分发挥各种所有制的作用,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我国有的地方非公经济发展快,经济发展速度也相对较快,这是生产关系调整适应我国生产力状况的体现,并不能证明非公经济优于公有经济。当前,生产力社会化发展趋势明显,生产的社会化趋势使非公经济中“公有”的颗粒在不断增加,公有制才是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我们要看到这一发展趋势,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不能搞私有化,改变“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性质。新形势下,各地大力发展个私、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非公经济的比重越来越大,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面临着挑战。我们要正视公有制经济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不是公有制的问题,而是管理的问题,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如何加强公有制经济管理的问题。新形势下,既要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不动摇,支持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也要加强对公有制企业的管理,提高公有制经济效率,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必须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的根本政治制度。国体和政体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叫嚣着不要人民民主专政,攻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是要推翻我们社会主义的国家政权。对此,我们要高度警惕,严厉打击。人民民主专政的核心是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高人们的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参与能力,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专政不能忽视了专政,对那些妄图颠覆社会主义制度和破坏祖国统一的敌对势力、敌对分子以及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暴力恐怖分子等决不能手软,必须坚决打击镇压。毛泽东指出,敌人就是野兽,“在野兽面前,不可以表示丝毫的怯懦。我们要学景阳冈上的武松。或者把老虎打死,或者被老虎吃掉,二者必居其一”[2]1473。不把这些“老虎”打死,他们就会反过来把我们吃掉。在我国,人民当家作主是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实现的,我国“议行合一”的人民代表大会制与西方的议会制、总统制、内阁制有着本质的区别。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要更好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使国家权力始终掌握在人民手中,保证“中国特色”沿着社会主义的方向发展。
中国力量,就是中华儿女大团结的伟大力量。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主体,中国共产党是舵手和开路先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奋斗。习近平强调,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是人民群众齐心协力的功劳,“中国特色”是人民群众的智慧创造,只有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才能形成强大的中国力量。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成功是全国人民努力奋斗的结果,只有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中国特色”的发展才有动力。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要把人民群众团结起来,朝着正确方向前进,就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离开党的领导,国家必然四分五裂,社会必将动荡失控,社会主义的江山必将改旗易帜。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旗帜鲜明提出,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方面,只有发动人民群众,才有动力,我们的事业才能前进;另一方面,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保证正确方向。在“中国特色”的发展机制中,人民群众是主体;中国共产党是舵手和开路先锋,把握着“中国特色”的发展方向,带领着全国各族人民沿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行。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就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致力于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协调好各方关系,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利益是人们活动的动因,维护群众利益是调动中国力量的基础。“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3]满足人们的利益诉求,需要为人们的生存和发展创造必要的物质资料和精神资料。物质资料是人们生活生产的基础,大力促进经济发展,才能不断为人们的生存发展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身心健康是每个人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们的寿命越来越长,但我国当前“看病难、看病贵”仍然是老百姓反映强烈的一大问题。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一方面,国家要下大力气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医保制度,切实降低看病费用,保障大病救治;另一方面,人们要改变观念,小病进社区,既可以减少费用,又可以缓解大医院患者扎堆的局面。就业是民生之本,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使人们拥有满意的工作,各尽所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可以实现人们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的需要,为人们努力奋斗提供持久动力。我们每个人在社会上都不可能独立存在,必然要与他人交往,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形成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交往是每个人的现实需要,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人们通力合作,共同推动着社会发展。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资源环境,人人都希望生活环境优美。每个人都要增强环保意识,自觉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更为重要的是,各地要切实落实国家资源环境保护的政策、制度,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为人们的生存发展创造优美的环境。维护群众利益,需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保障人们的身心健康,使人们拥有满意的工作,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优美的自然环境。群众利益满足了,充分调动了人的积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才有动力。
凝聚中国力量,需要协调好各阶层、群体的相互关系。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才能最大限度凝聚起共同奋斗的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阶层、群体越来越多。社会各阶层、群体拥有的社会资源不同,由此带来的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变革。社会各阶层、群体间的利益差距带来的各种社会矛盾凸显,从而影响社会稳定和谐。调动中国力量,必须重视社会公平,通过多种手段化解社会矛盾,协调好各阶层、群体的相互关系。“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4],不论出身、性别、民族等有何不同,各阶层、群体都享有同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权利。要打破各种限制,消除一切歧视,促进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保证结果的公平公正。协调好各阶层、群体的相互关系,需要综合运用法律、经济、道德、行政等多种手段。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我国有的领导干部和公民的法制观念还比较淡薄,违法行政、违法经营等还不时发生,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协调社会关系,必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影响社会各阶层、群体之间团结和谐的根本原因是利益问题,调节利益差距归根到底还是需要运用税收和财政等经济手段。通过累进的个人所得税、征收财产税等调节过高收入,通过财政补贴低收入者和经济落后地区,保障低收入群体的生存发展需要,加快经济落后地区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社会形成了一系列的道德准则。道德规范通过弘扬正气,鞭挞歪风邪气,引导人们惩恶扬善,协调各种社会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以“社会”为核心,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就是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同时保护每个人的合法权益。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本质上是一致的,但在某些时候、某些条件下也可能会发生矛盾,此时,以社会公共利益为重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当前,有的单位和个人唯利是图,为了个人或小集团利益,突破社会主义道德底线,肆意践踏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影响了社会安定团结。道德是伟大的精神力量,在全社会要大力倡导社会主义道德,让善良正气压倒歪风邪气,充分调动一切正能量。对于某些不守规矩的,还需要运用强制性的行政手段去管理引导。要通过行政命令、行政指导、行政调解、行政处罚等手段去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保障社会安定有序,调动各方面力量,消除一切阻力,共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前发展。
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协调好各方关系,凝聚调动一切中国力量,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才能共同推动“中国特色”不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离开了中国实际就无所谓“中国特色”。《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党在百年奋斗中始终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探索并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道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彰显“中国特色”,必须立足于中国实际,把握中国国情。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历史理论是任何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条件;为了找到这种策略,需要的只是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了解这些条件。”[5]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了解“这些条件”,就需要全面掌握中国的具体实际。矛盾的精髓是共性和个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中国特色”就是社会发展普遍规律与中国特殊国情的统一,把握中国特殊国情,全面深入了解中国实际,是实现普遍规律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关键。对此,我们是有深刻的历史教训的。我国革命和建设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不是对社会发展普遍规律不了解,而是对中国国情把握不准,脱离了中国实际。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必须立足于中国实际,正确全面掌握中国的实际,不断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产生的问题和困惑,这样才能使“中国特色”富有感召力和生命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但这个新时代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时代。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仍然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中国最大的实际是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充分,各地各部门发展不平衡。改革开放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经济发展很快,生产力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与社会主义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新时代群众的需求不再是简单的物质需要,对公平、正义、民主、法治、环境等非物质消费方面的需求在不断增多[6]。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又一基本国情,满足14亿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确实不是一件易事。认识到我国人口众多、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基本国情,唯有一心一意搞建设,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才能尽快使国家富强,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从新时代我国主要矛盾出发,我们要在基本满足了广大群众物质生活需要的基础上,进一步为实现人民群众的各方面各层次美好生活需要而努力,为每一个社会成员实现自己的梦想提供优良的制度保障和有效的政策支持。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要全面认识当前中国实际。首先,我们要看到新时代生产力总体水平显著提高,社会发展进步很快。坚持改革开放带来了诸多好处:经济迅速发展,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科教水平大幅提升,民主法制建设不断推进,民生基本保障水平逐步健全,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党风廉政建设成效显著。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仍处于社会转型和矛盾凸显期,改革开放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面临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复杂,难啃的硬骨头还很多。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虽然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根本扭转;党员干部思想作风和能力水平有待提高,反腐败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十分严峻。我们既要看到成绩和进步,增强自信;又要看到问题和风险,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着力补齐短板,不断开拓“中国特色”发展新境界。全面深刻认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有效解决阻碍进一步发展的突出问题,有利于夯实“中国特色”的普遍认同。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中国传统对人们行为和经济社会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国传统既有积极、优秀的精华,如德治、民本、和谐,等等;也有消极、腐朽的糟粕,如专制、人治、迷信,等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正确对待中国传统,弘扬吸收精华,摒弃腐朽糟粕。中国传统是中华民族的根,在“中国特色”的发展机制中,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中国特色”不能在中国人民心中扎根;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国特色”难以在中国大地开花结果。新的历史形势下,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我们面临的阻力和挑战前所未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凝聚社会共识,克服各种障碍和阻力,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中国传统是我们的根,容易为群众理解和接受,优秀传统文化在凝聚社会共识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尊重中华民族传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凝聚共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认可和支持,“中国特色”才能有所发展。党中央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维护祖国统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传统,爱国主义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虽然有过短暂的分裂,但统一是发展的总趋势,主张统一、反对分裂也是中国历史进程中长期形成的中华民族共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公羊高就提出“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1)公羊高:《公羊传·隐公元年》。,强调了国家统一的“大一统”思想。《汉书》中说:“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2)班固:《汉书·王吉传》。自春秋以来,中华民族已形成共同的风俗习惯。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趋势,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志士为国家统一和民族振兴不懈追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著名爱国将领林则徐在被革职流放新疆伊犁与家人告别时,挥笔写下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千古名句。鸦片战争后,国外列强侵略瓜分中国,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但毫不屈服的中国人民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共同奋起抵抗。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各种力量,浴血奋战,最终取得了革命胜利,实现了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当前,台湾还没有回归祖国,台独、港独、疆独、藏独等分裂势力与国际上的敌对势力相互勾结,还比较猖狂,我们必须高扬爱国主义大旗,坚定落实“爱国者治港”“爱国者治澳”,增强港澳同胞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贯彻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与破坏和分裂祖国的反动行为作坚决的斗争。当然,我们现在强调爱国主义教育,也要注重理性爱国,应避免狭隘的爱国主义。习近平强调,要源源不断培养造就爱国奉献、勇于创新的优秀人才,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
弘扬诚信友善美德,维护社会秩序。诚信是立人之道、立政之本,中华文化历来重视诚实守信。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3)孔子:《论语·为政》。人无言不立,政无信不威。唐朝著名宰相魏征上书唐太宗李世民时就公开进谏:“不信之言,不诚之令,为上则败德,为下则危身。”(4)吴兢:《贞观政要·诚信》。当前,我国有的地方政府和党员干部不守信用,弄虚作假;有的企业和公民不讲诚信,假冒伪劣、坑蒙拐骗,这些现象还不时发生。虚伪、造假等不诚信行为与社会主义是背道而驰、格格不入的。“中国特色”需要的是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友善是中华民族历来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与人为善才能创造美好的社会。《三字经》首先就指出:“人之初,性本善。”孟子说:“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5)孟子:《孟子·公孙丑上》。,他把与人为善看成是君子最高的德行。与人为善就要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人为善、待人宽容,给别人创造机会,让别人发展得好,也是给自己机会,为自己开拓道路。当前,我国社会关系越来越复杂,有的人只看到个人和眼前利益,不考虑他人感受、社会公共利益,唯利是图甚至无恶不作,给社会稳定和谐带来严重挑战。与人为善作为中华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必须弘扬友善传统美德,大力谴责和严厉打击各种恶行,努力创造善良、包容的美好社会氛围。
弘扬勤俭优良传统,推进社会进步。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的国情,决定了我们迫切需要继承和发扬勤劳和节俭的传统美德。古人云:“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财富和幸福都是要靠辛勤的劳动创造出来的。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只有付出辛勤劳动的汗水,才能品尝到相应的收获。幸福生活是用汗水浇灌出来的,“中国特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辛勤劳动的成果,改革开放的成就是人民群众共同的劳动果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世上自然资源是有限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也是有限的,我们必须珍惜资源,节俭朴素。《左传》指出:“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6)左丘明:《左传·庄公二十四年》。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感叹:“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7)李商隐:《咏史》。我们党历来重视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2]1439。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有些人已经比较富裕,奢侈浪费在某些人包括有的党员干部身上凸显出来。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发扬钉钉子精神,倡导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刹住了一些过去被认为不可能刹住的歪风,纠治了一些多年未除的顽瘴痼疾,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为之一新。彰显“中国特色”,既需要全国各族人民辛勤劳动,也需要艰苦奋斗,狠刹奢侈浪费之风,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真正需要的领域,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弘扬“礼义廉耻”中国传统,促进社会和谐。在中国传统中,“礼义廉耻”乃国之四维,人人讲究“礼义廉耻”,社会就会和谐有序。管子非常重视礼义廉耻在治国安民中的作用,他强调:“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8)管子:《管子·牧民》。中国是传统的礼仪之邦,人与人交往中遵守一定礼仪,良好的社会秩序就容易形成。孔子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9)孔子:《论语·为政》。,每个人遵守与身份和地位相称的行为规范,便“礼达而分定”(10)戴圣:《礼记·礼运》。,社会就能稳定和谐,国家也就可以长治久安。“礼”的本质是相互尊重,我国传统的许多礼节在当代社会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礼貌待人,等等。但也有一些封建腐朽落后的“礼”必须抛弃,比如等级森严、男尊女卑,等等。不同历史时代“礼”的具体形式必然会有差别,讲“礼”也要与时俱进。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要平等相待,相互尊重,在社会交往中遵守基本礼仪,共同营造团结友好的氛围,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义” 即公正、合理且应当做的,要求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要讲正义,有情义。“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11)孔子:《论语·里仁》。孔子强调,君子之行要以道义为基本准则。“义”就是讲原则,辩是非,促公正。原则是人们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基本准则,符合人民群众共识,“讲原则、辨是非”是“义”的底线。讲义气,需要讲情义,但绝不是讲无原则的“哥们义气”。当前,我国社会结构深刻变迁,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各种歪风邪气和违法违纪行为还不时发生,维护社会正义,弘扬正气,就要鼓励和支持人民群众敢于同歪风邪气、违法乱纪等不义行为作坚决斗争。官员掌握着一定的权力,为政清廉是对官员行使权力的基本要求。宋代著名清官包拯说:“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12)包拯:《包孝肃奏议集·乞不用赃吏》。党员干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路人,处己、与人、为事三个方面都要清廉[7]。促进党员干部廉政,一方面,要加强教育,坚定理想信念,从内心不想腐;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加大对腐败分子的惩处力度,使人不能腐、不敢腐。一般人做了不义不善之事会感到羞愧,知耻是一个正常人具有的最基本的道德感,是一个人自尊自强的重要表现。羞耻之心对于人的成长至关重要,一个人如果连羞耻之心也没有了,那将是十分可怕的。孟子曰:“无羞恶之心,非人也。”(13)孟子:《孟子·公孙丑上》。孔子强调:“知耻近乎勇。”(14)戴圣:《礼记·中庸》。知道羞耻,人才能勇敢地面对问题,努力地去解决问题,才能不断前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要“以危害祖国为耻,以背离人民为耻,以愚昧无知为耻,以好逸恶劳为耻,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见利忘义为耻,以违法乱纪为耻,以骄奢淫逸为耻”[8]。人们有了羞耻之心,才会自觉遵守道德和法规制度,才有与各种社会丑恶现象做斗争的动力。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要知耻而后勇,坚决抵制和打击各种歪风邪气,弘扬社会正能量,推动“中国特色”健康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适应时代需要应运而生的,时代在不断向前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必然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而发展。在帝国主义入侵瓜分中国,“三座大山”压得中国人民喘不过气的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历尽劫难,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实现了人民解放和民族独立。在美苏争霸的时代,在苏联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体制影响下,中国建立了“一大二公”的社会主义。在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后,中国走向了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壮大。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当今时代,世界和中国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准确把握时代特征,不断解决时代课题。当前,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和平、发展、合作仍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总体和平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为我国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不可逆转,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道路才能越走越宽广。
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经济全球化揭示了世纪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中国作为世界经济体中的一员,不可能脱离世界经济体,不能违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经过几十年的对外开放,我国已经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全面开放新格局[9]。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经济全球化也使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一些严峻的挑战,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也可能会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安全[10]。近年来,中国步入贸易摩擦多发期,国外针对中国的技术标准、检验检疫、反倾销、劳工保护、环境等方面的壁垒不断增加,形式日趋多样化、综合化和隐蔽化。经济全球化要求我们要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但也会使我国的经济面临一些挑战,我们又必须警惕经济全球化可能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的安全隐患。《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我国发展要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必须顺应经济全球化,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市场是经济全球化的载体,市场中多元化的经济主体是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我国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滞后性和破坏性,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为了保证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我国的经济安全,我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利用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加强经济宏观调控,保证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经济健康运行。
顺应政治多极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我国积极促进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旗帜鲜明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政治多极化的发展促进了世界上不同国家的交流与合作,积累了许多有益的政治经验和文明成果,我国可以通过政治多极化的机会吸收和借鉴世界政治文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顺应政治多极化,推动我国的政治发展,既要尊重政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要从我国的历史和现实出发,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政治多极化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民主、法治,民主、法治体现了世界政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应该借鉴的有益成果。政治民主化并不意味着随心所欲、毫无顾忌,政治生活必须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健全的法制是实现有序民主的必要保障。现代民主国家也是法治国家,公共管理的法制化是政治多极化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政治生活民主化的有力保证。中国是国际政治重要的政治主体之一,顺应政治多极化的时代发展潮流,我们要立足本国国情,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发展壮大“中国特色”,使“中国特色”成为多极化世界中的重要力量。顺应政治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需要着力孵化培育多元政治主体。我国一些党员干部出了问题,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这些党员干部唯我独尊,利用权力压制其他政治主体。没有多元政治主体的积极有效参与,后果必然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被破坏。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既要抓好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更要注重发挥多元政治主体的积极作用,促进广泛的政治参与。
顺应文化多样性,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文化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我们要在文化多样性的碰撞和交流中寻找共性,实现共同发展。我们要科学对待外国文化,加强与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学习借鉴人类各种文明,吸收外来文化精华,创作生产出更多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不断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一带一路”建设,不仅是经济走出去、参与广泛国际合作的重要举措,也是文化走向世界、参与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11]。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传播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带动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认同度。当代世界文化发展的互渗化明显,我们在学习借鉴世界先进文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对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对于西方文化中的消极腐朽因素要坚决抛弃。西方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颠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之心不死,他们绝对不愿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风景这边独好”,越来越把“和平演变”的目标集中于我国[12]。反“和平演变”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我们必须坚持在合作中斗争,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加快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共产党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从而使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影响力明显提升。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需要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走出去的方法手段。不同国家的文化传统、价值取向不同,对外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应该面向不同的受众,使用不同的话语表达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增强中华文化的感召力和公信力。文学、音乐、美术、影视等是文化表达和传播的主要载体,要通过更多优秀的文化作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介到国外,向各国人民讲述中国梦,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现代传播技术不断进步,新媒体不断涌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宣传推介可以借助新媒体的力量,利用新的现代传播技术手段,使中华文化的传播更快、更深入、更鲜活。
顺应社会信息化,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要“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4]。随着以信息处理技术为基础和标志的新技术革命突飞猛进,现代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社会生活和治理走向了信息化。信息化使社会生产生活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人们的学习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等与以前相比大不相同。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必须顺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要求,利用好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我国当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工业化与信息化的相互促进、融合发展的道路,我们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工业转型升级,推动发展方式转变。要做到信息化与城镇化相互促进,我们就要顺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趋势,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智慧城市,推进精细化、智能化、规范化管理,打破城镇发展的障碍和壁垒,实现城镇各部门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农业是实现现代化的基础,我国农业生产经营及管理相对落后,我们要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应用,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信息管理平台,发展农业电子商务,推进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推动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确保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顺应历史潮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市场的开拓,“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13];全球化的推进,使人类历史成为“世界历史”。我们生活在一个“地球村”,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的崛起速度之快前所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这一大变局中重要的自变量。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引导人类顺应时代潮流,遵循历史规律,倡导建立和平安全、开放包容、繁荣美丽的新世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全球人类命运息息相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融入世界现代化进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引领人类进步潮流。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顺应历史潮流,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在友好交流中取长补短,在互助合作中实现共赢。“中国特色”是当今世界文明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与中国国情特殊性的有机统一,我们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进程中发展、彰显“中国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