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霞
(甘肃省临洮县八里铺镇人民政府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甘肃 临洮 730519)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尤其是在小流域环境中,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泥沙淤积等现象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消极影响,非常不利于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因此,要重视小流域水土流失问题,结合实际情况,有效实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确保小流域水土流失问题得到全面解决,促进整体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
小流域水土流失问题往往会带来以下几方面的危害:一是破坏自然环境。我国水土流失问题较为严重,水土流失面积较大。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问题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不同。轻微的水土流失问题会把土壤中的养分冲走,导致其肥力降低,土壤质量下降,甚至会对地形、岩土结构造成破坏,容易引起土壤侵蚀问题。如果水土流失的问题较为严重,会把大量的泥沙冲刷进河流、湖泊中,其泥沙量急剧增加,导致水质下降,影响水资源的正常应用,且严重的水土流失情况还可能引起洪涝、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危害,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平衡。二是小流域水土流失现象也会对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带来不利影响,水土流失导致土壤肥力降低,农业生产产量下降,而且会造成耕地退化,导致耕地面积逐渐减少,危害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此外,水土流失问题引起的泥石流、洪涝灾害,影响正常的航运、陆运等交通运输,不利于正常的社会运转。
近年来,我国经济水平取得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持续提高,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因为资源过度开发利用,导致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影响,水土流失问题不断加重,从而给生态环境稳定发展造成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谐社会发展。因此,必须提高重视程度,及时做好生态环境治理。针对新时期生态治理来说,给予小流域有效治理,可以有效提高小流域土地综合开发效率,并促使土地生产能力不断提高,进而推动小流域生态环境发展,促使其朝着绿色良性循环方向发展,以提高经济社会效益,稳定生态环境,避免生态环境问题加重。同时,给予小流域地区综合资源有效整治,能够有效提高各个资源利用开发率,促使粮食产量与粮食自给水平提高。除此之外,针对小型低产田或者开荒休耕地区经过绿色经济林种植后,可以提高农民经济收入,稳定农民经济水平。
因为各个地区环境条件均具有一定差异,导致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对策制定存在差异。为了可以有效减少技术差异造成的损失,需要开展全面技术分析,并进行科学论证,确保可以与自然和谐发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手段较多,其中以林草土壤治理和工程性土壤治理技术为主要手段,通过治理手段干预,能够促使小流域自然土壤结构逐渐改善,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流域土壤降水渗透性,提高流域土壤降水储存性与蓄水利用能力,确保土壤水资源可以得到充分利用。因此,小流域治理技术手段的应用,可以合理调控小流域区域水资源,并有效延伸至生态环境治理中,以保证自然资源得到合理保护,稳定生态环境。
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具有一定系统性与复杂性,尽管需要用较长时间治理,但是经治理后可以对流域坡地地形进行改造,增强降水拦蓄效果,同时可以促使坡面形态发生变化,降低坡度与坡长,以缩小水土流失面积,从而改善径流量,提高拦泥蓄水效果。近几年许多小流域区域进行综合治理,均能够实现“水不出田、泥不下坡”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水土保持效果。
小流域通过综合治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地表雨水径流能力,促使洪峰与洪水总量逐渐削减,减少其对土壤造成的侵蚀,同时可以降低泥沙淤积量,降低洪涝灾害发生概率,增强抗洪涝灾害能力。
水土流失危害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农村耕地与水库,以农村耕地受到危害程度最高。现阶段我国农村人口数量较多,若是农田数量稀少,假设依赖于进口粮食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要求,高额的粮食价格将会严重影响农村地区经济增长。对于农村种植来说,只有拥有优良土地,才可以种植出优良农作物,并且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所以针对农用土地,必须要做好定期休养工作,实现土壤中养分堆积。但是因为当前我国农耕土地量比较缺少,所以无法得到定期休养,促使农耕土地流失问题较为严重,雨水十分容易使泥沙渗入农田中,使农田土壤出现变化,导致水土流失,对周边水库造成危害,当泥沙逐渐流入到水库后,会使水库资源逐渐受到污染,从而给人们日常用水带来影响。
在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中,综合治理水平技术较低,科技含量少,很多治理工程中仍然使用传统的方式进行治理,对新技术、新工艺应用率较低,对传统方法缺乏改进,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影响范围和效果,水土流失治理水平难以上升,成效不理想[1]。此外,在具体治理工程中由于缺乏前期勘察和调研,没有进行实地考察,导致工程设计和实际需求严重脱离,不注重工程监督等,难以保障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的持续发展。
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的资金消耗量比较大,但是治理工程的资金来源较为有限,主要是政府财政补助、群众自筹等方式获得资金支持,与综合治理工程的实际资金需求严重不符,导致水土治理效果受到影响,且由于资金管理不到位,缺乏必要的监管措施,导致资金使用效率较低,难以达到投资效益最大化的目的。另外,由于资金不足,很多工程负责人为了应付上级的工程质量检查,往往偷工减料、弄虚作假,严重影响小流域水土保持工程的实际效果。
很多小流域在农村地区,加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需要占用一定的耕地面积,与农民、耕地之间的矛盾难以化解,而且缺乏必要的治理政策支持,导致水土治理工程难以顺利实施[2]。此外,缺乏工程监管制度,部分人员为了降低工程成本,往往使用不合格的施工材料,为整体工程施工质量带来极大的风险。同时,在进行综合治理时往往会选择当地的工程队进行施工,其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较低,专业能力不强,施工纪律较差,往往出现违背施工程序、违反技术操作规范的行为,甚至随意降低施工标准,导致工程坍塌问题的出现。在进行苗木栽植时,购买低质苗木,成活率较低,水土保持效果不理想。
在水土保持工程实施之前,需要安排专业人员进行实地勘察,掌握精准数据,对小流域水土流失情况进行全面了解,从而结合实际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工程规划方案,优化治理方案设计,保障综合治理方案的可行性和适宜性,如果地理环境较弱,可以使用液压喷播植草护坡新型技术,也可以使用植物与工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治理[3]。要强化工程施工过程的监督与管理,优化施工技术,强化施工管理水平,提升综合治理效果。
资金不足是影响小流域水土保持工程效果的直接因素。因此,要加大资金投入,拓展资金来源,强化宣传力度,鼓励和引导社会、企业、个人资金参与到小流域水土保持工程中来[4]。要强化资金管理,完善资金管理和使用规划,提升资金利用率,强化监督,专款专用,统一管理,建立资金档案,避免资金浪费,为工程运转提供坚实的保障。
首先要注重人员管理,优化人员组织规划,对人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深度挖掘人才潜力,提升工作效率。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对具体的治理责任进行明确的划分,强化责任意识。完善奖惩机制和监察机制,保障工程施工材料、施工技术应用的规范性和标准性,避免违规操作行为,为提升综合治理工程质量奠定基础[5]。制定科学合理的工程施工质量目标,构建质量监督保证体系,完善施工管理。积极引进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强化综合治理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和数字化,对大数据、人工智能、卫星遥感等现代化先进技术进行合理应用,构建数据库,完善数据采集,强化数据分析,实现智能化管理[6]。
4.4.1 林草措施 要注重改善土壤条件,提升其肥力,采取合理的保土保水措施,拓展种植面积,建立生态防护林,提升土壤抗侵蚀能力。结合不同的坡面、地形地貌等条件,采取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坡面较陡可以营造水保林,选择耐旱品种,并做好沟头防护措施。同时,制定科学的育林措施,对其进行定期松土、除草、防治病虫害等,提升成活率[7],此外还可以种植经济林。
4.4.2 农业耕作措施 改善土壤质量,提升肥力,强化其抗侵蚀能力,促进水土保持效果,改善生态环境。主要方式是进行带状耕作、沟垄耕作等。
4.4.3 水土保持工程 使用现代化的技术和设备进行水土综合治理,如构建林草防护体系,建设沟头防护、沟道边坡护岸,修筑干砌石谷坊等,可以起到保土蓄水等作用。
结合当前水土流失现状以及水土综合治理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提升治理效果,如强化技术管理、拓展资金来源、优化施工管理等,并对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进行合理应用,促进小流域水土保持工程的全面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