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志晓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阐述的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联系,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历史地位和根本性指导作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的百年奋斗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充分检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充分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充分彰显。”(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63页。我们要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内涵和理论真谛,深入阐释马克思主义归根到底“行”的坚实基础与充分根据,科学把握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辩证统一。本文拟就“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这一重要论断既为一种称谓表达与价值评判,又触及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内涵与品质特征,还关涉中国共产党的主体作为与践行方式三个层面,分别以马克思主义“行”之谓、“行”之实、“行”之倚为题,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与阐述。
关于事物行不行的表达,是一种价值判断。价值判断是人们在把握对象的基本信息与存在意义的基础上,从主体需要与自身利益出发对事物所作出的总体评价。这种行不行的总体评价关联着主体的认知与感受,是依据事物的实际状况及现实作为得出的,也是具有客观根据的。因此,价值判断的表达形式是主观的,但其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却具有客观性,价值判断本身又可以说是一种事实判断。我们说马克思主义“行”,这是一种价值判断,是一种称谓表达;但同时,马克思主义所以“行”,却是有深厚基础作支撑的,是从其已经呈现的现实作为中得出的肯定性结论。故而,我们探寻马克思主义何以行,从归根到底意义上说明马克思主义“行”之根据,须从“行”这一称谓出发,在价值判断中见其事实依据,由“行”之评价表达进展至“行”之实在内涵。
首先,马克思主义“行”之谓,表达的是自鸦片战争以来历经80年艰难抗争而未见曙光的中华民族,在比较与探索过程中从马克思主义那里看到了希望,由中国共产党自觉选择作为理论指导并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踏上了以救亡图存为目标的革命道路,历经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实现了救民族于水火、救人民于苦难的历史性逆转与历史性跃迁。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80年间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遭受的苦难是前所未有的,所经历的思想苦闷、精神折磨、内心挣扎更是刻入骨髓的。在中华民族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生活的过程中,面对列强入侵、战火频仍、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悲惨境地,中国人民没有坐以待毙,而是一次次奋起反抗。为了探寻救国救民的出路,无数革命先驱前仆后继,万千仁人志士勇毅抗争。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前后继起,都是为了改变被奴役、被欺凌的命运,但却都以失败而告终,都没有能够改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悲惨命运,其间,各种主张与实验先后登场,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像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等思潮,都曾经在一定范围内得以传播,有的还甚至盛极一时,但却都昙花一现,未能找到解决中国问题的有效办法与切实途径。如此漫长的生死煎熬,如此长久的期盼等待,在前途依然渺茫的境地中,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虽然没有泯灭希望,却也是在无助中挣扎。“一切别的东西都试过了,都失败了。曾经留恋过别的东西的人们,有些人倒下去了,有些人觉悟过来了,有些人正在换脑筋。”(2)《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71-1472、1471页。这个时候的中国,“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3页。。正是在这样一个十分艰难、上下求索最为关键的时期,“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4)《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71-1472、1471页。五四运动的爆发,使马克思主义得到了迅速传播并逐渐为中国先进分子所掌握。这时候的马克思主义,“犹如黑暗中的一道霞光,给正在苦苦探求救国救民道路的中国先进分子指明了方向,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5)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6页。正是有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思想武装,经过五四运动洗礼的一批先进分子,勇敢地担负起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使命。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成为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人民一改此前的迷茫,开始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中华民族找到了正确方向,步履坚定地踏上了新的革命道路。这一过程的转变,固然是多种因素、多方面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但马克思主义却是激活这一转变的关键性因素和决定性力量。
其次,马克思主义“行”之谓,表达的是中国共产党在一百年发展历程中,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推进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取得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与创新理论的巨大成功,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对于中华民族这艘处于风雨飘摇中的巨轮而言,马克思主义犹如茫茫大海中的灯塔,使中国人民看到了正确的航向。而当中国共产党成为这艘巨轮的舵手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历经跌宕起伏而又高歌猛进的百年发展,依然时时刻刻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引领和实践指导。“反映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实践斗争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在它同中国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时候,就成为中国人民百战百胜的武器。”(6)《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94页。在指导中国共产党创建、成为党的思想基础并用以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社会发展是一个不断进步的客观进程、革命阶级和先进政党需要遵循其内在规律、通过主体选择和自主努力才能推进实现的道理,给予我们必须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通过阶级斗争反抗剥削压迫、才能使无产阶级和劳苦大众翻身解放的道理,给予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发展必将是光明战胜黑暗、正义的事业必将能够荡涤邪恶并迎来美好前途的道理。缘于这些道理的启迪与指引,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在中国共产党取得全国执政地位、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发展生产力是根本任务、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最为关键、社会主义必须充分展现优越性的道理,给予我们必须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建立起完备的制度体制机制、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事业发展的道理,给予我们无产阶级执政党必须走在时代发展前列、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追求、勇于不断推进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的道理。赖有这些道理的教诲与引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巩固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在改革开放实践中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华民族阔步奔向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一百年间,马克思主义伴随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壮大,伴随中国人民从物质精神匮乏到生活水平的全方位提升,走过一段充满成功与喜悦、富于创造性与挑战性的历程,其间尽管也有曲折坎坷,甚至发生过与具体实际有所偏离的情况,但总的前进趋势未曾改变,事业发展的总体方向未曾逆转。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历经百年且不断发展的思想依靠,始终是我们党领导推进伟大事业、保持定力并持续前行的精神支撑。
最后,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表达的是在“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语境下的核心要素和关键所在,中国共产党所以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以好,概因马克思主义成为思想基础和理论指导,归根到底源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提供的正确遵循、科学立场和价值指引,由此我们党才能担负起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性使命。
自2019年4月习近平在重庆考察,提出要围绕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问题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加强思想舆论引导之后,“三个为什么”问题备受关注。把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几个方面联结起来并突出出来,是抓住了近百年来深刻影响和决定中国发展的最关键、最重大的问题;分别以“能”“行”“好”揭示其价值、功能与意义,是对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蕴含的巨大能量、发挥的非凡作用与产生的深广影响给予的高度凝练和精准概括。这三个方面互为联结、辩证统一,昭示出五四运动以来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深层动因,呈现出中国人民从翻身解放、当家作主到生活富裕、幸福自信的内在本质和发展规律。习近平提出“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重要论断,既是对“三个为什么”辩证关系的深入阐发,更是对马克思主义在“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任务中发挥奠基性作用的充分肯定,是对马克思主义在“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历史使命中呈现关键性意义的殷切期待。深化理解“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一方面,要从我们党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九个“必须”的整体要求出发,聚焦于“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时代任务上来。作为九个“必须”之一,在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辩证联系,必须确认马克思主义具有根本性和引领性,必须确认马克思主义具有“归根到底”的价值与意义。另一方面,要联系百年党史发展历程,从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逻辑生成与相互作用关系来看。中国共产党是主体和主体力量,马克思主义是思想基础和理论指导,二者在百年党史发展历程中,同具本原地位,具有开创性意义,可谓同生共进,携手而行。而具体到那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情况看,特别是在历经80年苦苦探索而未果、始终找不到方向指引和路径选择的时候,科学理论的出现及其放射出的夺目光辉,可谓更具引领作用、警醒价值与初始意义。马克思主义不仅使中华民族在漫漫迷途中看到曙光,而且直接影响到并作用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就此而论,把马克思主义置于“归根到底”的地位,恰是对历史逻辑的客观反映,是对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用关系的真实表达。
“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的重要论断,表征的虽然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作用关系,背后透出的却是对马克思主义“归根到底”所以“行”起支撑作用的实质性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所以“行”的自身根据,马克思主义归根到底“行”的内因所在。“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7)《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02页。要说明“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必须深入到马克思主义内里,揭示其本质内涵、基本品质、属性特征,抓住这些具有根本支撑作用的关键性要素。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行”之谓的评价表达,依赖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内容,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真理性。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内容及其科学性与真理性,是马克思主义“行”的内因和深厚根据,是马克思主义“行”之实。我们必须从马克思主义“行”之谓,进展至马克思主义“行”之实;必须深入到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内里,从其理论形态、理论特征、理论追求、理论立场、理论功能诸方面,发掘充盈其中的思想精髓和精神气韵,从更深层面阐明“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
从理论形态上看,马克思主义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与科学理论体系。所谓“真正意义上”,是强调马克思主义具备了“科学”所应有的全部要素,满足了“科学理论”所要求的全部条件,是真正具有科学性质并把科学性质贯彻到底的思维结晶。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是在吸收借鉴、扬弃创新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的结果,是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回应社会现实需要过程中形成的。在繁茂杂芜的社会现象之中揭秘社会生活的内在本质,深入社会实践和人的行为动机背后探寻必然联系并揭示发展规律,是马克思恩格斯超越前人和同时代人的优异之处,也是他们能够做出历史性理论贡献的伟大所在。马克思主义在历史与逻辑、运行与结构的有机统一中,着眼于现实与未来的联通与发展趋向,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由低到高的发展路径,创造性地呈现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逐渐激化、社会形态必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前进方向,为无产阶级的前途与命运昭示出光明未来。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客观世界的本质联系,深刻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提炼形成一系列全新观点和基本判断,凝练升华为一系列基本认识和基本原理,建构起一个内容丰富、思维深刻的理论体系,呈现出无与伦比的逻辑力量与实践力量。“马克思学说具有无限力量,就是因为它正确。它完备而严密,它给人们提供了决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的世界观。”(8)《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7页。
从理论特征上看,马克思主义兼具世界观与方法论并使之有机结合。全面认识自然、人类、思维,系统观察世界、社会、历史,在特定时代条件下深入剖析经济结构、资本运行和阶级关系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致力于内在本质的说明、必然联系的把握、客观规律的揭示,进而实现了理论上的创造,在“世界观”意义上给予我们以全景式的崭新理念。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不仅阐明事实,更着意于提供方法,进行方法论建构。它科学把握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的关系,把唯物论与辩证法内在地统一起来,实现历史与逻辑的有机结合,将由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到思维具体等方法,运演于理论构建和思维创造之中,彰显出特有的方法论意义及其非凡价值。与以往任何理论体系相区别,马克思主义立足于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有机结合、科学世界观与科学方法论的完美统一,既给人以理念、观点,同时也给人以思维、方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世界观与方法论是不可分割的,唯物论同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是内在一致的。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91、7页。毛泽东强调:“就是它的基本原理,也要当作行动的指南,而不是当作教条。”(10)《毛泽东外交文集》,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第314页。
从理论追求上看,马克思主义重视实践、推崇行动并诉诸对客观现实的改造。一改德国古典哲学的纯粹认识论旨趣,以唯物主义方式和实践优先性理念去揭示历史之谜、回应时代之问、解答社会现实,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和根本性追求。马克思申明“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06、527页。,将“改变世界”的抱负鲜明地写在自己的理论旗帜上。马克思主义以彻底的批判精神为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开辟前进道路,敢于向一切旧观念宣战与决裂。“这种批判既不怕自己所作的结论,也不怕同现有各种势力发生冲突。”(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91、7页。在马克思看来,理论创造本身不是目的,“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1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06、527页。为此,马克思主义不再迷恋于象牙塔之学,不再热衷于无关社会历史、无关人的生产和生活的纯粹研究,不再将理论的真理性诉诸理论自身,而是诉诸行动、实践,即对现存世界的根本性改造。它以“不崇拜任何东西”的批判精神,同各种僵化的教条观念和片面的形而上学思维进行斗争,持续从鲜活生动的实践中汲取勇气和智慧;它坚持实践的先在性和优先地位,以实践为检验思维真理性的基本标准,推动通过实践活动去达到干预现实并改造世界的客观效果,由此去发挥理论的能动作用。
从理论立场上看,马克思主义立足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并始终坚守人民立场。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神学和唯心主义长期处于统治地位,主张人的意志、愿望、某种客观精神或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决定历史变迁,人民群众及其作用被排斥于历史视野之外。是马克思主义真正发现“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科学阐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揭示无产阶级是推翻私有制度的根本力量。无产阶级生产着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人民群众对社会历史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在资本主义尚在发展的时代,马克思主义就预见到资本主义的深刻内在矛盾,揭示出资本主义必然由盛到衰、必然被新的更高的社会形态所取代的发展趋向;马克思主义同时明确指出,能够促进这一发展趋向成为现实的主体力量,只能是无产阶级及其先进分子组成的先进政党。而由无产阶级的阶级地位和历史使命所决定,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与广大人民群众是一致的,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把无产阶级利益与历史发展规律联结起来,把主体价值选择与社会发展进程协调起来,实现了无产阶级利益与人民群众利益的高度统一,实现了无产阶级利益、人民群众利益与人类社会利益的高度统一,实现了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高度统一。作为无产阶级与劳动人民改变命运、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14)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8页。
从理论功能上看,马克思主义的普适性理论与科学方法论有着长久的生命力和指导作用。因所生成的年代和地域的局限,马克思主义中的一些具体阐述虽然已经不适用于当下,但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却有大量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内容,如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与存在形态多样性,客观实践与认识进程及其辩证关系的理论,关于社会要素、社会结构与社会有机体,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形态更替及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关于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和价值创造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关于政党、人民群众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等等,仍对人类的实践发展与思想创新具有重要启示和现实指导。特别是其中蕴含的方法与方法论原则,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最具生命力和科学价值的内容,已成为无与伦比的时代精神和无可替代的思想旗帜,已汇入到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宝库中永载史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可谓是人类思想之精粹、时代精神之精华,不仅为马克思主义后继者传承与运用,而且为一切自觉或不自觉按照唯物辩证法去认识与实践的群体和个人以深刻启迪。
充分展示马克思主义本质内涵、基本品质、属性特征的这些内容,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思想内容及其科学性、真理性的这些方面,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行”的深厚基础,是“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重要论断的实质性支撑。我们在把握马克思主义“行”之实这诸多方面内容的同时,还需特别明晰这样一点,即:我们给出“行”这一价值判断的指称对象,是“马克思主义”,而马克思主义,既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经典马克思主义,也称在经典马克思主义之后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形成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强调经典马克思主义,还是着意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或是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往往联通不同的时期和背景,常常因于特定的语境与指向。比如,在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阶段,“马克思主义”多是指称经典马克思主义;而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重要成果并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之中以后,“马克思主义”所指就有了广义与狭义之分。正是缘于此种情况,我们必须强调,理解“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重要论断,不能只专注于经典马克思主义(我们的论述主要着眼如此),必须充分认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充分把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行”之实中的重要分量(甚至在一定意义上所具有的关键性作用)。
“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15)《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96页。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发展过程中,不断实现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以不断推进与发展,形成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16)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12页。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行”及“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重要论断,一方面,要深化认识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发展的重大意义,深刻理解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品质、理论特征和实践指南作用,在“行”之实中抓住本原性、根源性因素;另一方面,还要充分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重要价值,充分认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具体条件的契合、与时代需要的呼应,在“行”之实中抓住合乎国情、贴近实践的现实性要素。作为合乎国情、贴近实践并融入实践进程中的现实性要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内蕴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具有直接介入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的优势,在马克思主义“行”之实中的作用不可替代。这需要我们注意把经典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统一整体运用于阐释“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这样一来,我们的思维会更全面、更完整,我们对问题的把握会更准确、更深刻。
对马克思主义“行”之实的说明,是深入到马克思主义的内里揭示本质内容,是从马克思主义自身昭示“行”的要素支撑。由“行”之谓到“行”之实,亦即由判断达至根据,从呈现进展到实质。这是必需的,也是极为重要的。这固然是对“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的深入阐释,但同时仍留下一个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即内蕴于马克思主义自身的“行”能否自发实现呢?马克思主义“行”的内因与根据怎样才能展现威力与作用呢?这涉及马克思主义“行”之倚。倚即依靠、依赖,依靠谁让内因发挥功能,依赖什么让根据转化为实存,这关联到“行”的实现。鉴于马克思主义“行”的实现,须通过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达到,那么它所依靠、依赖的,亦即能够推进实现“相结合”的主体力量,就是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所以“行”的主体力量,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担当者和推动者。“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1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20页。既然马克思主义不能自发实现其威力,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捍卫者、运用者就要担负起责任,中国共产党责无旁贷且义无反顾,无所畏惧地承担起了“行”的实现这个重任。因为有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在思想上才有了科学指引,在行动中才有了正确方向;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才有了能够扎根中国的组织土壤,才有了可以改变中国的主体力量。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以责任主体的应有姿态,积极投入到推动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中国的时代洪流之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在“行”的道路上坚定前行。马克思主义“行”之倚,在于中国共产党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
其一,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舶来品”,从孕育成长的西欧大地远涉重洋来到古老的中华民族,能否扎下根来抑或是水土不服,这并非马克思主义或中国人民早就预料确定的。即便被中国共产党奉为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仍面临着能否被正确对待的问题。恩格斯强调:“如果不把唯物主义方法当做研究历史的指南,而把它当做现成的公式,按照它来剪裁各种历史事实,那它就会转变为自己的对立物。”(1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83页。在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问题上,我们党在历史上曾存在过教条主义、实用主义、经验主义态度,如照抄照搬、按我所需,如头痛医头、就事论事,还有做表面文章、玩文字游戏等,种种机械搬用的做法,不切实际地照抄照传行为,对马克思主义不是褒扬、增益,实质上是架空虚置、贬损伤害,实践中则给党的事业带来了危害。为此,我们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树立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对于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关系十分重大。
其二,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是为解决中国问题而来;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是要让马克思主义扎根于中国具体实际,在华夏大地上站稳脚跟,发挥改造社会、改造现实的作用。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结合历史经验教训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强调:“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19)《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34页。他要求全党同志,“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20)《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15页。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马克思主义不是用来装潢门面的,不是用来给自己脸上贴金的。假若不能联系实际应用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就成了摆设。而应用马克思主义,必须是灵活地而不是刻板地、具体地而不是抽象地。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必须让马克思主义走进解决问题过程之中、走进丰富多彩的实践领域。我们党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践行马克思主义,积极探索解决中国问题的办法与途径,才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其三,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追随实践而不断发展,是开放的、创新的理论。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永葆青春活力的法宝,是社会实践推进的客观要求。恩格斯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2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36页。马克思主义形成于特定的时代和时代条件下,但这并不意味着时过境迁之后,它的发展就停止了,恰恰相反,它在与新的实践相结合并总结新的经验的过程中,自身会不断丰富发展并进入到新的境界、达到新的形态。中国共产党在灵活运用、科学践行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始终致力于坚持与发展的结合、继承与创新的统一,致力于总结实践经验、集聚人民智慧,不断以新的认识成果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从马克思主义思想基地出发,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延续深化,创立形成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愈加巍峨壮观。赖有我们党的一系列创新成果,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源源不断地汇入到马克思主义思想宝库中,马克思主义才不断获得新的动力与支撑,才能永葆青春活力和实践威力。
立足于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理解、灵活运用与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行”才真正插上了翅膀,“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才真正落地生根。从“行”之谓到“行”之实,从“行”之实到“行”之倚,犹如一个链条那样相互衔接,将马克思主义由内至外、由对象性存在到主导性力量,由可以“行”到能够“行”、由“行”之根据到“行”之实现,一一展示出来,构成一幅马克思主义“行”的逻辑运行图景。在这样一幅逻辑运行图景中,“行”之谓是总结性概括、提炼性结论,“行”之实是内在性根据、根本性支撑,“行”之倚是关键性因素、决定性环节。三者缺一不可,共同诠释了“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的要义与真谛。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行”内蕴的基本任务和努力方向,是“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容纳的理论责任和历史使命,是辩证把握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根本遵循和奋斗目标。我们要继续高擎马克思主义思想旗帜,在新时代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中,让马克思主义焕发出愈加蓬勃的生机、闪现出愈加灿烂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