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蒋曼
一位网名为“G僧东”的微博博主发布的“上海人在上海旅行”的系列vlog受到很多网友喜欢。他敏锐地发现,许多上海人在这个城市里生活了几十年,但他们对上海并不了解。于是,他专门拍摄了上海本地游系列视频,带领上海人在自己的城市旅行。
何止是上海人,庞大的城市森林中,我们都是行动有限的微尘。当日常的城市漫步、逛街成为一种节日,我们已经习惯漠视自己的城市。街巷成了游道,我们和风一样通过,追求的是畅通无阻。导航耐心等待我们输入目的地,然后规划出最优路线。我们像候鸟,路线清晰,定位精准。
叶小姐住在一座城市的边缘,去机场的次数比进城多。她早已与公共交通绝缘,出行不是开车就是打的。她对这座城市最多的就是埋怨,抱怨堵在路上的时间浪费了她花样的青春。除了天气预报和交通路况,她没有注意到这座城市的任何特质,她不关心它的历史和未来,她认识的物理距离最近的人都在小区微信群里,代号是楼栋+房号。
她也耳熟许多地名,但她实在不觉得它们属于这座城市。附近的小区,陌生得像另外一个国家。楼下百米之外的地方,她都很少涉足。这真是现代人的独特体验,也许会对巴黎塞纳河边的咖啡馆,新加坡的街角教堂如数家珍,却对自己居住的城市格外陌生,把它作为暂借之所,急着挣脱,急着奔赴远方。
井底之蛙是我们最恐惧的。远方,只有突破地理的界限,我们才能实现认知的跨越。当城市的边界越来越遥远,我们对自己的城市渐渐陌生。循着爆红或者众口一词的叫好声,人们追逐名气而去,走在他乡的土地上,对所有的名胜了如指掌。
作家陈丹燕说,城市是个生命体,它不是依靠地标建筑或者热搜而拥有生命,它的命运、格调、脾气、气味是那些来过、老过、走过的人。他们漫长而短促的人生,欢歌与哀泣,精致与衰败,暗黑与明亮在此跌宕起伏。
你在自己的城市漫游过吗?用脚丈量两公里以外的某处,不是探亲和访友,只是单纯地去逛一逛。那里的街道栽种着不同的行道树,路上走着我们不认识的人,路边有我们叫不出名字的建筑。但我们并不急着赶路,天空和大地弥漫着不慌不忙的气息,扎根的人和定居的树都用力生活。
每年的6月16日,在爱尔兰的都柏林,许多人会带上一本《尤利西斯》,沿着主人公利奥波德·布鲁姆游荡的路线,开始一场长达4小时的城市漫游,在故事发生的街角,他们停下来朗读书中的片段。那些故事,即使是被虚构出来的,也让这些十字路口从平淡的市声中脱颖而出。如果我们从不和自己生活的城市建立一种深刻的关联,只是不断地穿过、通过,我们很难找到自己的归属。
行游于自己的城市,用心去亲近它,抚摸它的欢颜,聆听一些悲歌,目送楼宇间的夕阳余晖,瞥见玻璃幕墙上闪亮的碧波。它们不是寄生的巢穴,不止是造型各异的建筑。它们在人的命运流转中被思念、被记忆,不动声色地安慰、庇护那些旺盛的人间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