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军
(内蒙古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内蒙古包头 014010)
创基金-中国高等院校4x4建筑与环境设计专业实验教学课题暨中国建筑装饰卓越人才计划奖活动是打破了院校间壁垒、名校名师名企合作的新型实验教学模式,也是打破了传统 “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教学培养模式,变为“多对一”的教学培养新模式。随着影响力的迅速扩大,越来越多的院校师生参与其中,目前是中外十几所院校在一起进行的教学活动,存在各院校的成长背景不同、师生的培养背景也不同,可以说参差不齐,这恰恰创造了大家相互学习提升的好机会,确实见效很快,加上来自多所院校的责任导师和专业机构的实践导师给予的“多对一”的教学辅导,学生接受的信息量远远大于校内课堂教学所得,4X4实验教学活动具有非常明显的“前喻文化”和“并喻文化”特征;其次,每个导师都有自己的知识储备与认识想法,有的看待问题认识的方向、角度不同,有的是对问题的认识高低、深度不同,这样通过在指导学生教学过程中,往往会从导师间获得相互感悟与消化学习,甚至有时从学生的火花点中也能产生新的认识,表现出“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时代的特点现象。
面对新时代的要求,建筑与环境设计专业的师生要具备:高度的视野、扎实的基本功、对专业理论认识掌握透彻、丰富的审美情趣、有灵活的头脑认识转变、有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储备与应用意识以及高水准的沟通表达技能等等。实验教学的意义其实就是对课堂教学起到“探路石”的作用,从而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进而修正课堂教学中的问题。
近几届的实验教学课题有了新的转变,均是以统一真题项目为背景,与时代专业热点为研究方向,这也正是对师生能力水准的现实性考量,是实验教学的意义体现。本届实验教学课题的任务是以海口市道郡古村为研究对象,围绕清代皇封正一品建威将军吴元猷的故居(故居已列为海口市重点文物保护)为主体中心,展开建筑及内外环境方面保护与利用的设计及研究,是由海南大学提供的一个当地政府意向咨询项目,很有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新的转变也带来新的问题,从现场调研到开题汇报、两次中期汇报和最后的结题汇报都暴露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也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重要内容。
现场勘察测绘及结合课题组提供的资料、各自网络查询的综合信息看得出较为详细、问题不大;之所以说问题不大只是说该有的差不多都有了:历史文脉、地形气候、植物植被、风土人情、地域地块、国家政策等等,但这种类似规定性动作的前奏汇报显得过于流程化,人人几乎一致,大而空、缺少针对性。于是发现不少学生在对场地分析中就缺少了主次性,甚至有些显得根本没有关联性;在设计构思过程中对概念产生的导出导入非常缺少逻辑性,没有明确清晰的支撑力。
另外,缺少高度的视野。对于设计内容指导与要求解读得不够充分,对国家振兴“美丽乡村”建设政策理解不透、不全面。不少学生的认识过于表面化,只是片面地理解为对历史文化名村修缮改造,对以生活居住为主要职能,特色种养殖业和旅游服务业为产业主导,注入琼北地区特色民间文化展示功能,体现琼北传统村落文化内涵的指导要求缺少全面、深入的体会与综合思考,这样对于前期的设计与研究的开展自然存在狭隘局限或模糊不清的问题,导致大量学生开题不顺利,需要重新认识、整改。
在这次汇报中呈现出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缺少高度的视野、丰富的审美情趣和扎实的基本功。在这个阶段同样存在不具备高度视野问题,对“保护为主,协调发展;因地制宜,注重特色;符合实际,持续造血”的设计原则认识不透,所以有的学生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认识不确定,只片面地强调修旧如旧的保守思路投入设计;有的学生只想大胆求新意而忽略了地域特色,显得孤立突兀;还有的学生缺乏规范性常识或策划、规划能力,不切实际的按照自己的意图想法安排设计,没有考虑其可行性与可延续性;这些现象在室内设计方向和景观设计方向均存在,也暴露出学生理论知识没吃透、综合获取信息量不足、研究能力差的问题。另外,在对方案的呈现中能明显地感觉到不少学生缺少审美情趣,对建筑形态、空间感受、空间尺度、材料运用及空间秩序的营造与编排,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与艺术设计专业素质不相符的缺陷问题;还有一个是基本功问题,这本来应该是在本科阶段就解决的问题,属于不该出现的问题,或即便有也是个别存在的小问题,但在学生的汇报中发现这竟是一个普遍问题;学生对制图执行规范不严谨,对cad平面图、建筑立面图、剖面图的正确绘制为数不多;对分析图图示语言的表达方式老旧而无新意,既无快捷明了的清新,又无视觉愉悦的冲击;su模搭建与草图演示直接反映出对计算机软件掌握水平的薄弱,这些基础技术表达能力的不足,也反映出艺术类院校在相关专业方面显露出的自身短板。
结题汇报是对课题全过程的总结呈现,既包括论文汇报,又包括设计成果的最终表达。在经过了第二次中期汇报后,每个学生都收到了来自不同导师的指导意见,另外,也观看、听取了其他同学的汇报讲述,可以说各自都了解到每一个学生的优略之处,同时也能听到导师们对每一个学生的指导意见,因此,对于参与实验教学课题的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了“多对一”的教学辅导,接收信息量很大,但需要自己的判断与梳理结合自己责任导师的日常指导;因此,最终获得理想成果最重要的因素,还得靠自身的悟性和努力的付出,更离不开责任导师的正确引导。
结题汇报总的来说进步还是很大的,有些学生的最后一搏实现突破性的进步,确实让课题组的老师们感到欣慰;但也有一些学生虽有进步但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前两次汇报中存在的问题依然存在,更有甚的是第一次汇报中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这里面除了表面上基础能力差的问题、学习态度和认识理解的问题,应该还有新时代下对于教学新要求而反映出的新问题。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文化与承诺》一书中,从文化传递的方式出发,将人类的文化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三个时代。在“前喻文化”时代中,知识主要是以传统共识的由上至下方式,即,在家庭、在社会,由长辈向晚辈传授知识;在教学中,由老师向学生教授知识,是教与学的关系;在“并喻文化”时代中,知识主要以平面交叉渗透的方式,在晚辈和长辈的同辈人之间相互学习;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知识的获取方式变得快捷多样,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学习资源、新技术手段成为时代主流,晚辈的创新概念转化意识与能力开始彰显其优势,这种状态下往往出现了长辈需要反过来向晚辈学习的现象,对其称之为“后喻文化”时代。
东南大学首届“教学成就奖”获得者王建国院士,在《教学探索永远在路上》一文中呼吁建筑学界关注学科前沿:要重视数字技术的发展,增加数据素养。他认为,一个“前喻-后喻-互喻”的转变正在到来。过去,上课主要是以教师的传授为主,也就是“前喻”。在某些特定时刻,从学生向老师学习也会转变为老师向学生学习,这是“后喻”。在他看来,今天应该是一个“互喻”的时代,师生形成学习共同体,教师是学习中的首席,把握经验、引领方向,同时也会向学生学习,一个“互喻”为特征的建筑教学的新模式正在到来。笔者认为这里的“互喻”是“并喻”向“后喻”过渡的一个阶段。
正如王建国院士所说,师生互学的“互喻文化”正在兴起,“后喻文化”特征已有显现。在以人才培养为使命的大学校园,陷入从教什么、怎么教和谁来教的角度,构成了高等教育核心元素的内在冲突,“后喻文化”为今天的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如何使“后喻文化”时代的师生关系避免空洞化、符号化,这一问题需要展开深入探索。
4x4实验教学课题以社会需求的专业热门方向的真题为研究对象,注重“产出为导向”的培养原则、强调智慧城市建设与时代性的引导,体现了课题与新时代的紧密结合性,也正是因为体现时代性的这种转变,让这些带着不确定性、复杂性、模糊性新思考到来得太快,需要有充分的准备来面对,反之,就是出现课题完成过程中所暴露的各种问题另一面原因所在。
通过对4X4实验教学课题现存问题的综述,以及结合“后喻文化”对教学的启示,引发笔者的思考:首先是对课题命题的反思。课题坚持原则下的命题的定位不合适吗?是不是要紧扣时代、不断探索专业的前沿动向?自己给自己找难题对吗?答案其实就是要不要做实验教学,只要做就不会是否定的回答。因为实验教学的意义其实就是对课堂教学起到“探路石”的作用,从而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进而修正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注重“以产出为导向”的教学培养原则没有错,如果实验教学不把好风向标,那它就失去了存在价值,在继续坚持发展探索的同时将成果信息及时地反馈到课堂教学中,吸收、消化、提升,进而实现共同进步。
另外是对师生的思考,先谈一下旧伤问题。对于建筑与环境设计专业的实验课题来讲,大多数艺术类背景的院校师生存在长期传统教学培养计划下形成的短板,这种培养计划中缺少工科类课程的支撑,造成学生在专业规范要求、制图、场地认识、构筑结构等方面的知识能力欠缺,这种状态下客观的使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认识与表达问题较多,而作为自己责任导师的老师也存在同样的不足,因为大家的成长路径是一样的,只是从经验积累的角度、认识面较为全面的角度,往往只能给予概念和方向方面的指导,并不能给予具体确切的明示,这一点在课题完成过程中的问题上有明显体现;所以要改变这一硬伤,在教学培养计划上一定要加入一些必要的工科类课程,否则要掌握过硬的基本功将是难以实现的一部分,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也是缺陷,同时,对将来教师队伍新生力量的血液更新也是关键性的制约。
这就要求课题组面对新时代,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老师应当首先在其中成为领军者,扮演引导性、启发性的角色,而非说教性的“先知先觉者”,实际上也很难再做到“先知先觉”,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教师的思想、知识往往会停留在一定的基础上,“后喻文化”时代教师观念的转变更是教学观的转变。老师不仅传授技能,更多是依据经验和判断力筛选信息,分析凝练、把握方向,把不断学习和紧迫感当成常态;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更新观念,不断完善自我,是“后喻文化”时代当好教师不可回避的问题。智慧城市创新发展已是时代赋予的主旋律,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最终愿望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万物互联等数字技术的发挥与应用,教师要做好正确的引导者,要求学生树立全方位、立体思维方式,多渠道、多种类的接受信息知识与技术,以适应新时代下复杂、多变的未来专业市场,掌握循序更新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持续学习的动力与活力。
面对即将到来的“后喻文化”时代,将会出现教师的信息量和信息提前量偏少,与学生获得信息的手段先进和信息超前的反差,构成了一对新矛盾。在教学中如何构建理想的师生间新关系,并保证教学效果持续的良性发展,这将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研究的新课题,在教学的新征程中,一定会发现又有新老问题的不断出现,如何认识、如何解决?目前专业学者们对国内新建建筑项目的审批积极倡导:先策划、后评估。那么,教学培养计划的制定、实验教学的课题设计任务书的制定同样要有先策划、后评估的闭环程序,借助数据依据、总结问题缘由,避免老问题重犯、预测新问题出现,以实现教学的持续科学合理性,路漫漫,4X4实验教学的探索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