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雷,凡萌玮
(1.北京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1;2.浙江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杭州 310058)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提到,“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1]伟大抗疫精神是伟大抗疫斗争的升华,具有重要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担当感至关重要,有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与时代同心同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的传统,拥有上天具好生之德的理念,对生命时刻充满敬畏和尊重。而且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始终不忘捍卫人民利益、尊重生命的初心。疫情发生以后,我们党始终坚持不放弃任何一个患者、不放松任何一个时刻,严格贯彻“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的指示,用血肉之躯筑起严防严控的围墙,用钢铁般坚强的意志践行着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抗疫表彰大会上所提到的“生命至上”[2],不仅是我们党的价值追求,也是我们民众的向往。生命至上理念不仅向全世界展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是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人民立场的生动体现。
2020年的这场没有硝烟的紧急抗疫,我国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初步遏制疫情蔓延势头,用两个多月时间将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个位数以内,用三个多月时间取得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胜利,这在其他国家是无法想象的,其中离不开我国全体人民一条心。习近平总书记在抗疫表彰大会上所提到的“举国同心”[3],不仅是对我党应急反应和组织协调的肯定,更是对我国人民万众一心、同甘共苦的褒扬。我国是一个历经磨难的国家,我们更能明白今日的民族大团结和国家独立的来之不易,更能知道苦难过后的辉煌有多么炫目,没有我们的党就没有如今的中国,党的指示不仅是每个党员的遵循,也是我们民众内心的准则,所以疫情期间我们才能表现出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在新时代展现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取得了这场抗疫的伟大胜利。
2020 年这场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场疫情不仅考验着我们的国家,也考验着我们每一个民众。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仍不断发展壮大,“是因为在大灾大难前有千千万万个普通人挺身而出、慷慨前行”。[4]我们没有无所不能的英雄,只有默默奉献的平凡人,他们把生命和奋斗的岁月留在了庚子年的初春,我们却将这种精神注入血液,融入骨髓并一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抗疫表彰大会上所提到的“舍生忘死”[5],不仅是对抗疫英烈的缅怀,也是对我们的激励。他们舍弃的是生命,留下的是不朽的精神,这场没有旁观者的战争,我们失去的是我们民族的英雄,收获的是我们伟大民族精神的传承,一个腾飞的民族是不能没有英雄的,我们的民族既需要舍生忘死的大无畏精神,更需要英雄先烈的精神指引。
近代的中国是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在经历了器物、制度、文化等方面的探索后,终于找到了衰弱的根源,但是科学在我国发展比较缓慢,尤其经历了几次科技革命。中国共产党始终尊重科学,善于运用科学。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科学的重要性,从2016 年的“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己任,把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6],到2018 年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是国之重器、国之利器”[7],再到2019年的“创新成果应惠及全球,而不应成为埋在山洞里的宝藏”[8],在各种场合、多个时刻不忘科学和创新的重要性,这也为我们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取得如此大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抗疫表彰大会上所提到的“尊重科学”[9],不仅是对科技工作者的重视,更是营造了尊崇科学的良好社会氛围。应对疫情离不开对科学精神的坚守,我们在抗疫过程中始终尊重科学,遵循科学规律,既体现了责任担当之勇,又体现了科学防控之智,既有科研工作者努力加强对抗疫的科研攻关,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又有各级管理者采取的科学合理的管控措施,使疫情得到科学有效控制。
国有界,病毒却无界,在这次疫情中,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置身事外,这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安全事件,全世界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10]在这次疫情之前,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11]“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在追求本国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的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我们在任何时候都没有抛弃愿同我国一道谋求发展的国家,在任何时候都承担起了一个大国该担负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抗疫表彰大会上所提到的“命运与共”,不仅是对我国人民万众一心的高度赞扬,更是表达出我国对国际事务的态度。中国在此次抗疫中不仅打赢了胜利的第一枪,也为其他国家在疫情防控上提供帮助,同时其他国家在中国疫情最严重时期也提供了诸多援助,病毒无情人有情,面对这次疫情大考,我们与世界一道实现了这次战疫的完全胜利,与世界一道在磨难中奋起。
中国梦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理念,是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其具体表现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想,也是每个民族的梦想。而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伟大抗疫精神是新时代在抗疫环境中形成的伟大力量,是在抗疫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中国人民遭受到巨大的经济和人员损失以后总结提炼出来的。伟大中国梦的实现不仅需要我们在经济、政治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也需要伟大精神的支撑,伟大抗疫精神作为伟大精神的一部分,对于我们总结抗疫经验、社会的接续发展至关重要,同时为中国梦的实现注入新的力量。伟大精神凝聚伟大力量,伟大力量助推伟大事业,伟大抗疫精神在抗疫过程中支撑着我们不畏艰险、戮力同心完成抗疫任务,是中华民族大无畏气概的生动写照,是中国精神的丰富和在新时代的发展,必将为中国梦的实现增添新动力。中国梦的实现非一日之功,伟大抗疫精神也是在我国抗疫过程中形成的,目前国内疫情得到控制但没有完全结束,尤其是面对着国外疫情仍十分严峻的局面,伟大抗疫精神将成为新的“润滑剂”,为中国梦的实现助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助力,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助力。
我国的民族精神是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在各个时期又有其具体的表现形式,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这些精神既是中华民族精神主旋律的体现,也是各个时期最美的华章。伟大抗疫精神是我国人民在抗疫过程中提炼升华出来的,兼具现实和时代意义,丰富了我国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伟大民族精神在抗疫过程中的生动阐释和具体体现,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底气,也是我们砥砺奋进、锐意进取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胜利的力量源泉,更是我们伟大民族在前进道路上实现伟大梦想的根本力量。中华民族精神历久弥新,在不同的时期汲取营养,贡献力量,不断丰富其内涵,为其注入生命力和活力,让中华民族精神始终起着激励人心、凝聚力量的作用,始终发挥着维系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纽带作用,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作用,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作用。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是我们始料未及的,对于全中国所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尤其是我国面临着脱贫攻坚收官之战的境遇,会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造成影响。但是,即使面对如此困难的情况,中国人民仍风雨同舟、众志成城、齐心协力,构建起一道坚固的防疫线。这是我国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不忘对其他国家的合理关切,是对时代精神的传承,这种伟大抗疫精神是对时代精神的生动展示,是我们交给时代的答卷,是对在抗疫过程中牺牲和作过贡献的人的回应,是我们不忘初心的历史担当。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就是要激励全体中华儿女不断奋进,凝聚起实现中华梦的磅礴力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基础。时代的磅礴力量需要传承,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接续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需要踏石留印、抓铁有痕。
教育成效有赖于理论的说服力,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时代相融,紧扣时代脉搏,把握时代关键,与时代同向同力。伟大抗疫精神是我国在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总体战、阻击战过程中所形成的重要精神,是我们党和人民在疫情防控战中所体现的民族精神的新阐释,是新时代接续奋斗的重要力量来源。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为更好地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不断接纳新的内容,补充新的血液,才能最大程度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应。伟大抗疫精神蕴含的力量对于当代大学生思考社会、思考人生具有重要作用,能提高个体认识社会的能力,处理好各种复杂事务,更好地适应当下和未来的角色。思想政治教育为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坚定社会主义道路和方向,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作出了重要贡献,也提高了社会成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都有赖于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的检验,在时代中的丰富和发展。
伟大抗疫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的新阐释和生动表现,是对民族精神所蕴含的时代价值和历史价值的新补充。伟大抗疫精神已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最终是为了提高人们在思想政治、道德观念等方面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是为了当代大学生能更好地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去,伟大抗疫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新内容,必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之一,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回应,也是现实的关照。伟大抗疫精神是当代中国人民最突出的精神标识,汇聚了强大的爱国力量,是时代发展的灵魂之基,全球团结的战疫合力,是书写在中华民族史册、人类发展史册的悲壮篇章。历史是需要铭记的,即使中国的疫情防控战取得胜利,我们既不能忘却在疫情期间为国奉献甚至牺牲生命的英雄,更不能忽视现阶段我们仍旧面临着疫情发生的现状,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让青年一代更好地感恩英雄,铭记责任,不忘来时之路,才能走得更远、更踏实。
高校是我国重要的人才培养和储备基地,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好、教育好合格人才的重要责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是一日之功,需要一代接着一代干,一代接着一代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不仅要依靠物质力量,还要有相应的精神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12]伟大抗疫精神形成在整个疫情防控的过程中,凝聚着社会团结一心的合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精神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历经40多年的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风险和挑战。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将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更好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积蓄力量。社会的良好有序发展不仅需要政府的引导,更重要的是全国团结一心,不计较个人得失,伟大抗疫精神蕴含着这个时代所需要的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必须将其融入青年一代的血液中去,成为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抓手。
高校日常管理教育服务侧重解决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面对的现实问题,致力于提升大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与全面发展。伟大抗疫精神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高校日常管理教育服务的内容,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高校日常管理、教育服务以提升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为目标,定期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调查,及时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组织工作研讨、确定工作方向、制定工作举措等,在日常工作中推进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辅导员和学生工作干部要在引导学生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在日常谈话、班会、党团活动以及其他学生活动中将伟大抗疫精神有机融入。推进伟大抗疫精神融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确保立德树人、铸魂育人工作不断取得明显成效,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力。
“思政课要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遵循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13]高校思政课教师应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各门课程的特点,有所侧重地融入伟大抗疫精神的教学内容。比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从处理抗疫中各种复杂关系看,抓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重要作用,学会用辩证的思维来看待事情的发生、发展;从疫情防控的人民战看,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同时不忘英雄人物的突出作用,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疫情,树立前途光明的信心。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这些课程教学中,讲清楚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战胜疫情的政治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战胜疫情的最大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战胜疫情的精神支柱,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历史角度看待疫情,我国从新中国成立至今也曾发生多次自然灾害和重大疫情,中国是一个在烈火中淬炼过来的,教育学生要明白奋进的意义。在思想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引导学生面对疫情要明大义、知荣耻,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交出不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抗疫”答卷。将伟大抗疫精神科学合理融入以上各门思政课和形势与政策课、“四史”课程,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
高校专业课程是大学生学得最多的一类课程,在育人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要侧重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等角度诠释抗疫精神,专业课程可围绕抗疫元素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及路径、疫情防控展现新时代中国精神、疫情防控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疫情防控与大学生品德养成、疫情防控与大学生法治意识提升以及疫情防控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等方面,将伟大抗疫精神科学合理融入各门专业课程,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效果。某高校医学院在把疫情危机化为教育契机的过程中,将抗疫一线的职业精神教育融入教学中。比如,授课教师在讲授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这门专业课时,融入了可歌可泣的逆行抗疫故事,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医德医风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课程教学之中,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统一,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当今时代,高校学生通过互联网接受信息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对于抗疫精神和抗疫英雄的宣传,首先要借助公共平台,如QQ、微信、微博、B站等,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宣传抗疫英雄的事迹,使学生自觉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次要树典型、立模范,在这次疫情中涌现的优秀典型中有很多90 后、00 后,宣传他们的事迹,有利于拉近课堂与学生的距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此外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至今,传统的教育方式有待优化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式,有效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而伟大抗疫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在疫情防控期间的生动展示,体现了新时代的鲜活力量,是高校大学生的重要精神食粮,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
伟大抗疫精神所蕴含的尊重科学是在创新与创业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是我们取得成功的重要理论武器。在抗疫过程中,正是由于我们尊重科学,采取科学办法、科学防治、科学施策,才能在短短的三个多月完成湖北疫情防控的重要任务,为全国疫情阻击战、人民战、防控战的胜利奠定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实践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是课堂教育的延展,也是更好地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重要方式,而抗疫精神的价值不仅体现在理论上的传导,更多的是实践上的指导和引领。学生是高校中创新创业的主体,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其中,将其科学内涵贯彻到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去,激励大学生始终保持创新热情,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克服创新创业道路上的困难,为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奠定基础,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不忘初心,坚定理想信念,共同绘就精彩人生,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
大学生能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强本领、长才干,让高校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深入理解伟大抗疫精神至关重要。将伟大抗疫精神教育融入社会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增强伟大抗疫精神教育的实效性。社会实践要从知行统一角度弘扬抗疫实践中展现的实干精神、劳动精神、创新精神等,坚持把伟大抗疫精神中所蕴含的理想信念、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公民道德等融入社会实践。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将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统一起来,有效调动各种资源,突出实践教学,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社会实践全过程,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塑造力。
伟大抗疫精神作为新时代的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阐释,充分体现了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担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绘就底色。这次抗疫所取得的胜利,是全国人民持续努力和无数英雄牺牲奉献所换来的,是对中国强大修复能力和旺盛生命力的最好阐释。伟大抗疫精神虽然只有20个字,却凝结了我国艰苦抗疫斗争的精神力量。进入新时代,我国依然面临着各种风险和挑战,“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成为西方一些国家污蔑我国的噱头,中国在此次疫情中所展示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成为西方一些国家诽谤我国的借口,中国助力多国抗疫彰显了中国责任担当,也是对那些不负责任的国际舆论的有力回应。伟大时代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助力伟大时代,我们这个时代是值得奋斗的时代,在任何时期任何时候我们都要无愧于时代和人民对我们的厚望,更无愧于历史所给予我们的厚重力量。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迫切需要更多能够担负起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高校培养时代新人的使命责无旁贷,将伟大抗疫精神更好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汲取其精神养分,为实现新时代的伟大目标奠定精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