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名杰
湖南女子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2015年5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思想:“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以完善条件和政策保障为支撑,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社会紧密结合,加快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同时提出了“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总体目标,为高校各个本科专业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本文主要分析地方本科院校美术学专业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力争为当前美术学专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专业负责人制度完善等方面的工作探索出一条比较科学、有效的路径。
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是指双创人才培育系统中的各种教育要素的有机、科学的组合,构建美术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需要从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模块、校内外师资队伍、产学研协同培养机制、成果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科学、有效地优化和调整,同时要充分发挥专业负责人的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有效联络的作用,不断提升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1]专业负责人作为美术学专业建设的主要责任人和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组织者,要在系部主任的领导下,协助系部科学管理本专业的日常教学和科研工作,保障本专业的双创教育改革有序推进,完善双创人才培养的方案和相关机制,从而促进美术学专业的良性、健康、全面的发展。
1.人才培养目标的优化和调整。美术学专业应当根据本校的定位和专业自身的特点,设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在传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三个基本方向中,增加创新创业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内容,这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满足新时代国家、社会、用人单位对当代大学毕业生的基本诉求。[2]当前,我国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型人才是推动科学技术及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党和国家为此出台了一系列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文件,如2017年7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意见》文件中指出:“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创新和创业相连一体、共生共存。”①引自《国务院关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意见》国发〔2017〕37号文件。美术学专业必须积极响应号召,紧跟时代步伐,同步调整人才培养的目标。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过程中,专业负责人主要承担人才培养目标的编写、修订工作。通常在新版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的修订工作开始之前,学校会要求美术学专业的专业负责人收集、整理本省(或者全国)其他本科院校相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作为参考资料。这是一个广泛调研的过程,专业负责人可以通过研究这些收集到的较为成熟的人才培养方案,了解其他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内容,为后续修订工作提供一个依据,当然每所高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的方向有所差异,由此决定其人才培养目标也有较大的差异性,专业负责人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的方向,有选择地吸收、融合其他院校的创新、创业培养目标,最终确定美术学专业的双创培养目标为: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敏锐的时代意识和跨文化交流、沟通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社会意识、人文关怀精神以及团队合作能力;能结合所学知识技能勇于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能不断培养持续学习以及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具备自主创业能力。
2.专业课程模块的优化和完善。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之前,各个学院(系部)会组织相关行业、企业和高校专家进行前期的论证、研讨,参与者包括学院(系部)、教务部门的相关负责人和本专业的骨干教师,专业负责人即是美术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的主要组织者、协调者和记录人,需要详细记录相关行业、企业等用人单位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和期望,也要结合所在学院(系部)的负责人提出的指导意见和本专业骨干教师提出的建议。在此过程中,专业负责人要科学分析用人单位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同时也要考虑如何将双创教育与本专业的课程体系相融合。一般来说,每一个论证会的参与者都会从本人的立场和角度提出修改的建议,如相关行业和企业的负责人会从人才市场和企业岗位工作能力要求的角度出发,提出双创的培养和相关专业课程模块设置的要求;学院(系部)会从本校(学院)的办学定位出发,提出双创教育的改革方向和核心课程模块设置的要求;骨干教师会从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美术学专业学生的学情、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指导情况以及自己的专业理论研究角度反馈双创教育的难题和课程模块设置的建议;专业负责人应凭借自己对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市场、用人单位需求、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模块(包括专业核心课)的透彻了解,尽力有机整合各方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推进双创教育与专业课程体系的融合。围绕创新能力与创业意识的培养这个核心,结合美术学专业注重创造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特点,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中设置“美术应用模块”,其中包括美术文创设计、绘本设计、印染工艺、挑花工艺、手工编织等课程。这些课程既可极大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可为学生将来开展文化创意、手工制作等相关的创业项目打下良好的基础。
3.校内外师资队伍建设的优化和调整。虽然本校有专职的创业指导老师和“创业基础”一类的双创课程,但是,这些老师来自创新学院和其他专业,无法将双创教育直接融入美术学专业的实训课程体系、科研和教改项目之中,必须依靠本专业内部的专任教师来解决这一问题。然而,本专业广大的年轻教师通常会从自己的专业研究角度出发,探索个人教学与科研的发展途径,大部分专任教师会从专业知识传授、实践能力培养的角度,考虑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如此一来,教师个人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将不能有效地与本专业的双创教育挂钩。针对这一问题,专业负责人需要在平时保持与校外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部门和经营管理者的联络,及时了解用人单位和社会相关行业对于本校毕业生的评价,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之下,邀请校外用人单位的相关人员担任美术学专业双创课程的导师,特别是“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一类项目的遴选、指导和组织工作,必须引入校外企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人员作为评审与指导老师,才能切实提升项目的专业水准。[3]专业负责人也可以通过“腾讯会议”等线上方式,邀请校外企事业单位相关经营管理人员进行双创课程的讲授和双创人才培养经验的传授,不断开拓美术学专业学生的眼界。专业负责人必须带领广大年轻教师进入相关企事业单位,参与实岗锻炼、研修等项目,不断拓展他们的学术视野,指导他们逐渐凝练自己的双创教育改革研究方向,为将来的科研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申报奠定扎实的基础。
4.产学研协同培养机制的构建和完善。要建立高效、系统的产学研协同培养机制,确保双创教育体系中各种要素的有效参与、共同发力,持续促进美术学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科学培养。[4]专业负责人既要明确产学研协同培养机制中各组成要素(以下简称各要素)的定位和作用,又要积极协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确保各要素的定位准确,作用明晰。结合前文所述的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来源和依据,各要素基本上可以分为顶层、中层和基层三个层级的定位。各级政府和高等教育管理部门属于顶层要素,其功能和作用主要为政策制定、管理监督、资金支持等,决定了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发展方向和远景目标;各个高校、企事业单位属于中层要素,高校作为双创教育体系中的主要实施者,必须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开展紧密、全程的合作,双方各自发挥积极的作用。高校凭借科研、教学和文化方面的优势,能够起到智力支持、文化传承、理论创新等作用;企事业单位依仗生产、经营和经济方面的长处,可以发挥资金支持、信息反馈、创业实践等作用;高校和企业的深度合作,可以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最大程度地发挥各自优势;美术学专业负责人、双创教育的导师、学生则是属于基层要素,也是双创教育体系的直接执行者,双创教育的导师奋战在创新创业教育第一线,熟悉双创教育的现实情况和各班学生的学情,能够发挥专业特长和科研优势;而专业负责人熟悉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政府、高校、企业的双创制度,能够在准确把握双创政策导向与育人目标的前提下,及时反馈各个基层要素的最新信息与要求,也能有效地协调各个基层要素之间的矛盾和关系。
当然,专业负责人绝不仅限于在基层要素之间发挥作用,更肩负美术学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重任,也有责任积极推动校企合作,将校外相关企事业单位引入校内,使其从被动的人才“消费者”变成主动的创新创业人才“培育者”。针对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新趋势,美术学专业必须积极转变自身的发展方向,从单一的常规“教学”方向转变为“教学研究、科研创新、创业服务”等多个发展方向,协同企事业单位完成“全方位、全过程”的双创人才培养。美术学专业与非遗馆、文化馆、博物馆、民间工艺美术传人、美术培训和教育机构、出版机构等企事业单位开展了深入的合作与交流,这些机构的负责人、精英被邀请进入课堂,承担低年级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导师。此举通过他们带来校外机构的创新、创业项目,让学生从大一、大二就深度融入企事业单位的创新、创业项目中,锻炼其双创实战能力,进入大三就可以利用暑假的“社会认知实习”“专业实习”等集中实践环节,参与到企业的实岗锻炼活动中,真正提高双创实践工作能力。在企事业单位、学校、美术学专业三者之间,专业负责人承担了联络、协调各方工作,组织实施双创活动,收集反馈双创教育管理信息的任务,对校企合作和产学研协同培养机制的构建与完善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5.成果评价标准的调整与优化。为了构建高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专业负责人必须认真、慎重地思考双创成果评价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全力搭建与时俱进、科学精准、规范严格、灵活多样、注重实效的成果评价标准。双创教育的成果评价标准必须紧跟时代和社会的需求,凸显人才市场的最新动向。双创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美术理论与实践教学,其成果评价标准具有更强的发展性、实效性,要求其成果能够服务当下的企业战略或技术创新,要求学生具备创业的基本素养和能力。为了更加科学精准、规范严格地进行成果评价,专业负责人应当带领专任教师(双创导师)深入企事业单位的一线,协同单位实际岗位上的管理者制定更加精准的成果评价标准,通过岗位一线和教学一线的双重管理和评价,能够更加科学、精准地得出评价结果。同时,成果评价应当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标准。为了打破传统单一的校内双创指导教师评价标准,建议融合政府、教育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高校以及本专业毕业目标等多方的要求,形成复合型评价标准,注重成果的理论研究和实际推广价值,结合学生在各级双创竞赛中所获奖项的等级和成果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之高低,进行综合分析,灵活评价。
综上所述,美术学专业负责人必须统筹谋划,合理布局,不断优化和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模块、校内外师资队伍、产学研协同培养机制、成果评价标准等因素,才能切实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科学构建。